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唐馬王爺最新章節列表 > 第1312章 告享太廟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312章 告享太廟

今日到場的長一輩的親王,有二十三歲的大胖子江安王李元祥,二十九歲的鄭惠王李元懿,三十歲的徐康王李元禮,三十一歲的荊王李元景、韓王李元嘉……但福王李元嬰這次沒來。

這些元字輩的親王們年紀都不大,最年長的只有三十一歲。

玄武門之變時,他們有的只有七歲、八歲,而李元祥在那一年出生,李元嬰還沒出生呢。

建成、齊王和秦王三兄弟,當年為了太子之位慘酷相爭,說起來離他們很遙遠。

貞觀皇帝登基之後,對這些小兄弟們都不錯,只要夠了年紀便給他們封王,給他們不小的地方。

而這些自小離了高祖身邊的孩子們,雖然沒有得到高祖的言傳身教,反倒還都成人了,除了李元嬰和李元祥之外,個個都自學成材。

李元禮性情謙恭,有敬畏之心,善騎射,治理絳州口碑很好。

李元景更是頗有治名。

李元懿喜好經術,數次明斷大案,能力也沒的說。

潞州刺史,韓王李元嘉的母親是宇文昭儀,宇文述的女兒,一度受寵於高祖。

高祖即位後欲立宇文昭儀為皇后,但昭儀堅決推辭不受。

李元嘉以母親受寵的緣故,特別被高祖喜愛,但這個人沒有絲毫驕奢之心。

看起來宇文昭儀很有些頭腦,細想她那時若登了後位,年幼的李元嘉便成了嫡皇子。

那麼失去了嫡子身份、而正當壯年的建成兄弟更不會善罷甘休了。

但正是玄武門之變,讓他們的父皇李淵一下子跌下了皇帝寶座,這樣的遭際勝過了連篇累牘的說教。

這些高祖的兒子們經歷了一個人成長中最難經歷的東西,隨著逐漸年長,他們謹慎自斂,最後都成了大唐各主一方的諸侯,任何一個都不是等閒之輩。

再看貞觀皇帝的後輩裡,李泰、李治兩位與金徽皇帝同母的親王都在。

此外還有紀王李慎、越王李貞、蔣王李惲等人,這些人有的年紀比元字輩的還要大,但給人的感覺,在成熟穩重上卻差了不是一截。

人們一眼看到的是曹王李明,他名義上是李元吉的後嗣。

齊王和李建成不一樣,李元吉以謀反失敗的罪王身份,仍然有配享太廟的資格。

再一個便是三十歲的吳王李恪,他是李世民與隋煬帝之女楊妃的兒子,在兄弟中排行第三,年紀僅次於太宗皇帝的嫡子——李承乾和李泰,是皇帝庶子中的長子。

人人都知道李恪身份不同一般。

他身具隋、唐兩朝皇室血統,因為他那位大隋公主的母親,李恪差點成為嫡子,在面容和身量上有些貞觀皇帝的遺韻。

這個人的文才不錯,騎射功夫與上一輩的李元禮並稱。

有人猜測,正是身上具有兩朝皇室的血統影響了他,不然怎麼直到現在,李恪都有爵無職?

而且先皇至死都沒有提到過對他的安排。

正在人們胡思亂想的時候,金徽皇帝駕到了。

而且人們發現,他並未乘鑾駕到太廟來,而是騎的他那匹炭火寶馬。

按常例,他該乘金輅抵達太廟的頭一道大門外,然後回車向南,停車,隨車的護衛將軍先下來,立於車右,請皇帝下車。然後皇帝再登上小一些的車子到太廟的二門。

太祝連忙私聲吩咐執事,“記好這一節,陛下乘馬至……看來今後這一套大車小輛的儀式有可能取消了!”

金徽皇帝身穿輕羅黃衣,領上繡著飛昇之龍,深青色的下衣,繡著日月、星辰、山龍、蟲火等十二章,鹿皮軟底靴,金質輕甲,在初升的朝陽下熠熠生輝。

頭上是袞冕,金飾玉簪,前邊垂著十二旒朱絲串起的白珠。

這是皇帝在派遣出征將士、納皇后、元日按受朝賀時所戴的冠,在享廟時戴來也不違制,但比規定的那一套要利索的多。

在官員的行列中,以大司空身份出席享廟的趙國公長孫無忌,不由自主地發出一聲讚歎。

妹妹所生的三個孩子個個儀表堂堂,但李泰失之於文弱,李治失之於纖薄,只有金徽皇帝各方各面堪稱完美。

皇帝腰間佩著他那柄形影不離的烏刀,袞冕下,臉色雖不是很白晰,但愣角分明目光炯炯,英俊而又瀟灑。

趙國公彷彿看到了先皇在大戰虎牢關時,那個自信、孔武的英姿。

隨著他的出現,那些親王們無不黯然失色。

更令趙國公欣慰的是,他的老兒子長孫潤,果然以皇帝親衛的身份隨著來了太廟。

長孫潤也騎著馬,全副的武裝,而且身上比皇帝還多挎了弓箭,同樣的精神抖擻。

趙國公想,如果不出意外,長孫潤過了這個年八成要去洪州了。

皇帝的馬隊直至太廟二門,謁者示意大司空長孫無忌去迎。他步行至太廟二門內,面朝門外站定。

此時皇帝已經下了馬,奉禮郎呼道,“請大司空迎接陛下——”

太樂令隨即發出指令,門內鍾、磬齊鳴,有兩隊舞伎翩翩舞入。

長孫無忌對皇帝施禮,隨後手中有人遞上一杆掃帚。

趙國公倒退著,於皇帝行進的腳前象徵性地掃除——掃帚都沒有沾地——一直到臺階處停止。

太常卿引路,皇帝登階而上,殿中監把一柄鎮珪呈予皇帝,讓他持在手中。

這是一種長條型的玉器,上端三角形,下端方正,是皇帝告享太廟的禮器。

皇帝兩手執著鎮珪,緩步行到版位,與正堂上列祖神位相對,面西而立。

太常卿朗聲道,“請陛下拜。”皇帝捧著玉珪第一次下拜。

奉禮郎又呼道,“眾官拜。”出席獻享的眾官、李氏子孫、藩國客使早已就位,此時呼拉拉下拜。

……

就在太廟裡中規中矩地獻享時,長樂坊裡也來了人。

長樂坊那座有陽光的小院子裡,本該過個好年的故太子妃鄭觀音怒不可遏。

她聲嘶力竭地喊道:“去告訴大明宮那個小娼婦,有本事讓她殺了我!!”

趙景公寺管事的監院,在這天前晌帶著幾個僧人,押解著蹬塌過鄭觀音炭爐的和尚一起找到長樂坊來。

柳皇后和淑妃、德妃等人年前來看過鄭觀音這件事,不知怎麼被萬年縣令許敬宗知道了。

這還了得!天子腳下,和尚欺負故太子妃,連皇後都驚動了!

昨日,許縣令親自跑到趙景公寺,先將方丈嚇唬的不用說。

許敬宗聲言只要有哪個和尚敢出寺,便捉起來辦他們一個擾亂治安,這都什麼和什麼?簡直魚目混珠!

真讓許縣令這麼一個個地捉下去,用不了半個月寺中也就見不到和尚了。

最後,那個倒黴的和尚被方丈一腳踢出寺外還俗,又讓寺中的三把手——監院報功似地、領他到了長樂坊來。

監院對鄭觀音說,“施主,院中已勒令他還了俗,以後就讓他在施主這裡擔擔水,做些力氣活兒。”

鄭觀音警覺的問,“誰的主意!”這不是引狼入室麼。

監院說,“這是許縣令說的,還說是大明宮……殷妃娘娘關照。”

當時,方丈也是這麼問的許敬宗,許敬宗想都沒想,也是對和尚這麼講的。

估計是方丈問得急,許敬宗又舞迷了一次。

他認為大明宮裡的殷妃也做過太子妃,與長樂坊裡的故太子妃豈不同病相憐?

再說他就是這麼隨口提上一句,便不會顯著自己沒事找事了,誰還敢跑到大明宮去對質?

但鄭觀音不這麼想,認為是殷妃沒安好心,反正她眼下也就是個洗衣婦,又不是當著本人,就這麼罵出來。和尚們落荒而逃。

罵跑了和尚,鄭觀音也後怕,覺著有點過了。

和尚們當然不會打誑語,殷妃既然打了這樣的不良主意,這就是不想讓她安生啊。

而她再當著和尚們罵殷妃,萬一傳到大明宮去,殷妃動動小手指,她這間能見到陽光的小院子也就沒有了。

鄭觀音思來想去,不愧做過太子妃,她想到今日正是皇帝告享太廟的日子,那麼等儀式一完,皇帝豈不就沿著皇城根的永興大街回大明宮去?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她可不是去告殷妃的狀,而去攔路謝恩。

……

太廟正門朝東,萬年縣令許敬宗正好夠品階出席今日的告享,但他不知道,昨天與方丈隨口一句話,便將一直老老實實的鄭觀音驚動了。

太常卿呼道,“有司謹具(各就各位),請行事!”協律郎手中的旗子一揮,有人敲響了柷(音住)。

這是一種木製樂器、形狀像方形的鬥,也是一個訊號。只要柷聲一響,太廟東階下,舞伎們便隨樂起舞,每一曲終了為一成,共要舞九成。語出“簫韶九成,鳳凰來儀。”

這麼久的功夫,皇帝及所有人都不能坐,只能站著。

只見協律郎手中的旗子再一揮,耳中聽著戛敔(夾與)一響,這是樂曲結束時擊打的止樂樂器,殿外樂聲停止,兩隊舞伎也退下了。

太常聊、奉禮郎再次引導著皇帝和眾官拜第二次。

吳王李恪也隨著眾王下拜。

入京後,李恪沒進太極宮去見母親,他知道自己這個尷尬的身份正該是低調行事。

人們私底下傳言,吳王曾有機會成為貞觀皇帝的嫡子,這些風言風語最易給他招來滅頂之災,而他又不能站出來更正。

李恪出生於武德二年,屬兔,排在承乾和李泰之後,承乾是正月出生,李泰是十一月,而李恪是臘月。

而在武德元年之前的義寧二年,他母親楊妃的秦王妃正室身份,已經原物奉還給了長孫氏。

仰仗著長孫王妃恢復嫡妻身份後的大度——長孫王妃可能也覺著,這麼來回的一倒磨,有點對不住大隋的公主了,於是偶爾放鬆了一下對父親的看管——於是他出生了。

民間都說,屬兔的男子命都不好。

看看承乾,沒能保住太子之位,李泰沒有爭得這個位置,再看看自己,連個職事都沒有。

母親楊妃在給李恪的信中曾說過,她已在陪著金徽皇帝的一次飲酒時,與陛下提到過他,看起來陛下對他的印象不錯。

上一次在祭掃獻陵時,李恪曾見過一次時為鷂國公的高峻,但那時他還沒有過分留意這個年輕人。

這回他認真地觀察了一下皇帝,人似猛虎馬似驕龍,那種飽嘗了邊州摔打和朝堂磨鍊之後、所呈現出來的自信與幹練的氣質,絕非他們這些時而優渥、時而患得患失的人可比。

吳王李恪不由得也是猛發了一陣感概:看來,自己的未來好與壞,還真得仰仗這位兄弟了。

此時,謁者已經指引著皇帝來到一隻盛滿了清水的罍前,侍中樊伯山等在這裡。

此時樊侍中跪下舀水入盆,站起來取盤,託著水盤呈予皇帝洗手。

有侍者託著篚,裡面放著擦手的絲巾,黃門侍郎跪地取巾,遞給皇帝擦手。

然後又取瓚給皇帝,這是一種像勺子的玉器。

樊伯山再次舀了清水,用盤子託給皇帝,讓他洗瓚、擦乾。

侍中樊伯山今日動作不少,此時皇帝手中的瓚已經遞迴給樊伯山,有侍者推著一罍酒過來。

樊伯山用瓚在酒裡面來回地攪動,舀起酒來再倒回去,使酒香四溢,此為“酌鬱”。

酌鬱之後,樊伯山以瓚取酒淋於地面,此為“奠”。

皇帝此時已降於臺階之下,持鎮珪拜第三次,群官再拜。

紀王李慎的目光一直沒離開過金徽皇帝,自己能不能一步跳出紀州那個地方全看他一句話了,也不知母親韋太妃背後使的力氣乍樣。

看看身邊他的這些叔王們,個個都是佔據著大片藩國的人物,還是就他這個紀王顯著有點寒酸了。

金徽皇帝上位後,一直沒有對這些藩王們有什麼舉動,那麼接下來藉著諸王進京的機會,自己的轉機是不是也該到了?

此時祝史們已經捧著盛放著供品之豆,等候在太廟東門之外,木盤上盛著毛、血、肝、膋(遼,腸上的脂肪)等祭品,依次進了正門,將供品祭放在正廳神位正前方的供臺上。

齋郎們摯著爐子、木炭、艾蒿、粟米、黍米等五穀隨後進來,將爐子和木炭置於神座左邊,艾蒿和五穀置於其下。

太祝們上前,從豆中取了肝、膋,加入爐中烹煮。

鍾磬之樂再起,歌伎獻舞一成。

太常卿前奏,“請各就燎位。”

院中,齋郎們以木案抬著獻享的大牲、黍飯、酒,莊嚴地行至柴壇,將這些東西放在柴壇之上。

親王們列隊上前,依次將他們帶來的紙錢、象徵性的供物也都放到柴壇上,每一名太祝也都有禮幣相隨。

奉禮郎呼道,“可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