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新戰國策——二戰風雲錄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八回防後患法蘭西沉船保根基英吉利備戰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十八回防後患法蘭西沉船保根基英吉利備戰

第三十八回防後患法蘭西沉船

保根基英吉利備戰

法國崩潰後,全世界都在思考一個問題:英國也會投降嗎?對此,英國首相丘吉爾在6月4日敦刻爾克撤退之後,就說過一句話:“如果必要,就打它幾年,如果必要,就單獨戰鬥!”6月18日,在法國波爾多政權崩潰的次日,丘吉爾在下院發表講話時,向議會保證:我們三軍的參謀們都深信,有取得最後勝利的美好的和合理的希望。他告訴議會:“我曾收到所有4個自治領總理的電報,他們都擁護我們繼續戰鬥的決策,並且宣告,他們願與我們共命運。”

丘吉爾在結束講話時說:“魏剛將軍所說的‘法蘭西之戰’,現已宣告結束。我預計‘不列顛之戰’就要開始了。基督教文明的生死存亡繫於此戰。我們英國人自身的生存,以及我們的制度和我們的帝國是否能維繫久遠,也取決於這場戰爭。敵人的全部兇焰和暴力,很快就會臨到我們的頭上。希特勒知道,他必須在這個島上摧毀我們,否則,他就要失敗。如果我們能夠頂住他,整個歐洲就可獲得自由,世界人民就能進入廣闊的、光明燦爛的美好境地。但是,如果我們失敗了,那麼整個世界,包括美國,包括我們知道的和珍惜的一切,便會墜入一個新的‘黑暗時代’的深淵,由於濫用科學的智慧,我們遭受的禍害將更大,而且或許還歷時更長。因此,讓我們勇敢地承擔我們的責任,我們要這樣勇敢地承擔,以便在英帝國和它的聯邦存在千年之後,人們也可以說:‘這是他們最光輝的時刻’。”

在波爾多政權即將結束的日子裡,法國海軍上將達爾朗變成一個很重要的人物。法國海軍經過他10年專門管理之後,其效能之好,勝過法國大革命以來的任何時期。當法國的抵抗接近尾聲的時候,達爾朗曾向丘吉爾保證,不論發生什麼事情,法國艦隊也絕不會落入德國人之手。

現在這位野心勃勃、自私自利的能幹海軍上將,一生事業最緊要關頭到了。他對於艦隊的統率權,實際上在各方面都是絕對的,只要他命令艦隻開往英國、美國或法國殖民地港口,所有海軍將領便無不惟命是從。

6月17日上午,雷諾內閣倒臺,達爾朗對喬治將軍宣稱,他已經決心釋出這項命令。第二天上午,喬治遇見他,問他情況如何?達爾朗回答說,他已經改變了主意。問他什麼原因,他簡單回答說:“我現在是海軍部長了。”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他之所以改變主意是為了當海軍部長,而是說他當了海軍部長以後看法就不同了。

達爾朗本來可以率領居世界第四位的海軍,轉移到德國勢力範圍以外去,這支海軍官兵都是效忠他的。如果這樣做,達爾朗就會成為法國抗戰的領袖,手裡握著這支艦隊,英國和美國的造船廠和兵工廠都可以供他使用,支援他的艦隊。他一旦獲得承認,法國在美國的黃金儲備,就會保證他有充足的資源。整個法蘭西帝國就會團結在他周圍。任何力量也不能阻止他成為“法國的解放者”。但是他卻不這麼做,擔任了兩年憂愁煩惱、卑鄙可恥的職務後,落得一個橫死、不光彩的下場。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法國海軍如果加入德國和義大利艦隊,再加上日本的威脅已經愈來愈明顯。德法停戰協定第八條規定,法國艦隊除為了保衛法國殖民地利益而留置一部分外,應一律在“指定的港口集中,並在德國或義大利監督下復員和解除武裝。”

因此,很明顯,法國艦隊將在全副武裝的狀態下,接受德國或義大利的控制。雖然在同一條款中德國政府莊嚴宣稱,他們無意在戰爭中為了自己的目的使用法國艦隻。但希特勒過去毫無信義的言行和事實,有頭腦的人誰能相信他的話呢?

為此,英國政府決定,要不惜任何犧牲,甘冒任何風險,想盡一切辦法,絕對不讓法國艦隊落入德國人之手,否則也許會使英國和其他國家遭受毀滅。丘吉爾在回憶中這樣記述:

戰時內閣毫不躊躇,那些在一個星期以前還衷心造成和法國結成共同聯盟的大臣們,這時都下決心,要採取一切必要措施。這是一個令人憎惡的決策,在我一生參與的決策中,只有這個決定最違背天性、最使人感到痛苦。它使人想起1807年皇家海軍在哥本哈根港奪取丹麥艦隊的一段史實來;但是現在呢,法國人就在昨天還是我們的親密盟友,我們對於法國的不幸寄予同情是十分真摯的。另一方面,這是一樁有關國家的生存和我們事業存續的大事。這是一場希臘式的悲劇。但是,對於不列顛的生存和一切依賴於不列顛而生存者來說,再沒有比這更加重要的行動了。我想起179年丹東說的一句話:“那些國王聯合起來威嚇我們,我們就把一個國王的頭顱拋到他們的腳前,向他們挑戰。”整個事情就是受這種觀念支配的。

法國海軍是照這種方式部署的:艘戰列艦、4艘輕巡洋艦、幾艘潛艇、8艘驅逐艦,以及大約00艘比較小的但是很有用的掃雷艦和反潛艦只。大部分停泊在樸次茅斯和普利茅斯。這些艦隻都在英國的控制之下。在亞歷山大港有法國戰列艦1艘,巡洋艦4艘,其中艘是裝有8英寸口徑大炮的新式巡洋艦。這些艦隻由強大的英國戰鬥艦隊掩護。在地中海西部的奧蘭及附近的米爾斯克比爾港,停泊著法國艦隊中兩艘最好的“敦刻爾克”號和“斯特拉斯堡”號,這兩艘戰鬥巡洋艦建造的目的,就是要質量上達到世界一流。此外在法國殖民地也有大量法國海軍的各類戰艦。

對於所有法國戰艦,英國制定的“弩炮”作戰計劃確定,凡是能夠接近的法國艦隊,都同時奪取、控制,或有效地使之失去作用或予以擊毀。

7月日清晨,在樸次茅斯和普利茅斯的所有法國艦隻,都被英國奪取,加以控制。這一行動是突然的,英國使用佔絕對優勢的武力加以控制。除“蘇爾古夫”號外,移交的方式是友好的。法國水兵們都很樂意地上了岸。

致命打擊在地中海西部。在直布羅陀,英海軍中將薩默維爾統率“H艦隊”,包括戰列巡洋艦“胡德”號和“堅決”號、航空母艦“皇家方舟”號、艘巡洋艦和11艘驅逐艦,於7月1日上午接到海軍部命令:作好7月日“弩炮”計劃準備。

艦隊司令在拂曉啟航,大約9時0分抵達奧蘭附近海面。他派霍蘭德上校乘一艘驅逐艦拜訪法國艦隊司令讓蘇爾。讓蘇爾拒絕會面,霍蘭德派人送去了檔案。讓蘇爾書面答覆說,決不容許法國艦隻原封不動地落到德國和義大利的手裡。談判進行了一整天,艦隊司令讓蘇爾給法國海軍部發了兩封電報。

下午時,法國內閣會議開會研究英國的條件。魏剛將軍出席了會議。最後拒絕了英國關於把法國艦隊開往西印度群島的辦法。英國戰時內閣也舉行了會議,內閣決定毫不動搖。下午6時6分發出最後電報:法國艦隻必須按我們的條件行動,否則,就讓他們自行鑿沉,或者在天黑前由你們擊沉。

7月日下午5時54分,艦隊司令薩默維爾向這支得到岸上炮臺掩護的強大的法國艦隊開火。轟擊持續約10分鐘,戰列艦“布列塔尼”號被炸燬;“敦刻爾克”號擱淺;“普羅旺斯”號衝上了沙灘;“斯特拉斯堡”號逃走了,也同從阿爾及利亞開來的驅逐艦一樣,到達了土倫。

在亞歷山大港,法國艦隊司令戈德弗魯瓦與英國艦隊司令坎寧安經過長時間談判後,同意放出燃油,卸掉大炮裝置的主要部分,並遣返一部分船員。停泊於法屬西印度群島的法國航空母艦和兩艘輕巡洋艦,經過長時間談判後,根據與美國達成的協議解除了武裝。

在展開猛攻後,一舉消滅了法國海軍這一影響戰局的重要因素。此事在所有國家都產生了深刻的印象。許多人認為,英國已陷入絕境,快要打敗了。然而正是英國,卻能無情地打擊它昨日最親密的盟友,把無可爭辯的制海權掌握在自己手裡。這表明英國戰時內閣是無所畏懼的,英國將會戰鬥到底。

法國貝當政府7月5日正式與英國斷交。7月11日,總統勒布倫讓位貝當元帥。

在兩個月裡,德國人侵入挪威、突破色當,以及繼而引起各種演變,都證明德國操有先發制人的巨大力量。尤其是他們巨細無遺的準備和組織,使得英國感到震驚。在此時,德國人會不會挾其新式武器,戰勝之勢和絕對優勢的兵力突然從天而降呢?

在英國,這一時期所有英國人都參加了工作,盡了最大的努力,而且空前團結。男人和婦女在工廠裡的車床和機器旁邊辛勤地勞動,直到精疲力竭,倒臥在地,不得不把他們扶走,讓他們回家。而他們的崗位,則馬上由另外的人提前上班接替。所有的男人和婦女唯一的願望,就是能夠手持武器。

英國戰時內閣和政府擰成一股繩,緊密團結。在德國的打擊下,英國的犧牲沒有法國大,沒有任何事情比敵人入侵威脅,更能促使英國人行動起來。這個國家千年來未被人入侵過。廣大民眾都下定決心要打贏這場戰爭,否則就寧可去死。為了拉住法國人繼續打下去,英國人將僅有的兩個裝備精良的師重返法國。這一決策使英國戰時內閣更需要採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抵禦德軍對本島的直接侵襲。

在這些日子裡,英國人主要擔心德國坦克部隊登陸。此時英國幾乎沒有任何反坦克炮或反坦克彈藥,甚至連普通的野炮也沒有。丘吉爾曾巡視靠近多佛爾的聖馬加裡特灣海灘。旅長告訴他說,他這個旅守衛著長達四五英裡危險極大的海岸線,但是他只有門反坦克炮。他說,每門炮只有6發炮彈,他略帶詰難的神氣問首相,他是否可以讓手下的士兵射擊一發炮彈,以資練習,使他們至少知道這種武器的效果如何。

首相回答說,我們供不起演習炮彈,須等到最後一刻、在最近的射程以內才可以開炮。

15年以來,在英吉利海峽對面,第一次出現了強大的敵人。必須把英國重建的正規軍,和人數更多但訓練較差的本土防衛隊加以改編和部署。以形成周密的防禦系統,做好準備,如果德軍到來,就消滅他們。

英國為此有一個周密、協調和包括各個方面的總計劃。這個計劃後來發展成這樣的形式:全面指揮權由倫敦總司令部掌握。整個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分為7個指揮部,下面又分為軍管區和師管區。每個指揮部、軍和師都必須保留一定比例的兵力為機動後備隊。只派遣最少量的兵力去據守他們特定的防區。這樣,在海岸的後方便逐漸在每個師管區內建立了防禦地帶,在這些地帶之後,又有類似的軍管區防禦地帶和指揮部防禦地帶。

整個防禦地帶縱深達100英里或100英里以上。在這後面穿過南英格蘭往北一直到諾丁漢郡境內,建起了一道反坦克障礙物幹線。最重要的是,隸屬於國民自衛軍總司令直接指揮的最後後備軍。這是英國保持的一支人數儘可能多、機動性儘可能強的軍隊。

英國的飛機場、雷達站和貯油庫,在1940年夏天就有75處。這些地方都需要特別守備隊和它們自己的飛行員加以防守。數千個“弱點”:橋樑、發電站、倉庫、重要的工廠和類似的地方,需要日夜防守,以免遭受破壞和突然的攻擊。對此也制定了計劃,當敵人奪取這種地方時,便立即銷燬有利於敵人的物資。

對於在這艱難時刻英國人民做出的貢獻,丘吉爾回憶錄中這段總結十分形象:

我首先有責任闡明,愈是艱難愈是緊密團結的大不列顛及其帝國,對那最終成為這麼多國家和民族的共同事業,作出的貢獻有多麼大和起了什麼作用。我這樣做,並不是要和我們最偉大的盟國美國作令人不快的比較,或者毫無意義的論個高低,我們對美國的感激是無法衡量和永遠不忘的。但是,讓大家知道和瞭解英國在戰爭方面所作的巨大努力,是符合英語世界的共同利益的。因此我作了一張表,這個表包括整個戰爭時期。

表中指出,直到1944年7月為止,大不列顛和大英帝國與敵接觸的師的數目,大大超過美國。這個總的數字不但包括了歐洲和非洲戰區,並且也包括了在亞洲對日作戰的所有地區。直到1944年秋天,大批美國軍隊到達諾曼底為止,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以外的每一個戰區,我們一直有權利至少作為一個平等的夥伴而且往往是最主要的夥伴講話的。直到上述時期為止,在任何月份內,各個戰區所有的師的集結情況也是如此。從1944年7月起,從與敵接觸的師數來看,美國戰線變得越來越突出,而且一直這樣下去,不斷擴大,捷報頻傳,直到10個月後取得最後勝利。

應該認為,在這艱難時刻,影響人類社會進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面對瘋狂的法西斯軸心國家,在東方是中國人民在浴血奮戰;在西方是大英帝國在獨力苦撐。

那麼,丘吉爾領導下的英國將會迎來怎樣艱難的考驗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