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騎砍三國之禦寇最新章節列表 > 90、袁紹的心思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90、袁紹的心思

傳國玉璽,便是荊山璞玉,即和氏璧,不僅其本身價值非凡,從它出世的第一刻起,就透著傳奇的味道。

楚君蚡冒(春秋初年)時,楚人卞和在荊山之上發現了一塊美玉,便將它獻給楚君,然而楚君找人鑑定,卻說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於是楚君將卞和砍去左足。等到楚武王即位後,卞和再次獻玉,武王還是不信,卞和又被砍去右足。

楚文王即位後,卞和抱著玉在荊山上哭了三天三夜,眼淚滲出血。文王派人詢問,這才叫人剖開石頭,果得美玉。楚王將之打磨成璧,後世便將之命名為和氏璧。

到了戰國時期,此玉輾轉到了趙惠文王的手中,演繹出了“完璧歸趙”的精彩故事,隨著趙國滅亡,此玉最終落入了秦王政的手裡。

而正是嬴政賦予了這塊玉神奇的魔力,他做什麼了呢?

實際上他也不過是命李斯刻下了八個小篆而已,只不過這八個字十分不尋常,便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到了秦末時,秦王子嬰素衣、獻玉璽於劉邦,此後玉璽便成為漢朝皇帝的專用印章,世代傳遞,從此成為天朝歷代王朝的正統象徵之一,不可或缺,後來東晉和唐朝初年,因為沒有這塊玉,甚至被譏為“白板天子”。

那麼這塊玉璽此時在哪裡呢?

還的確是在王政的手裡。

當年漢少帝時,宮中大亂,少帝和劉協慌急出逃,竟一時弄丟了傳國玉璽,其後數年不知所蹤,直到孫堅率軍入洛陽,聽士卒說起宮內某處枯井中竟然冒著幽光寶氣,直欲沖霄,於是前去打撈,方才讓傳國玉璽重見天日,孫堅更是欣喜若狂,自認為天命所歸。

然而玉璽不僅沒有給孫堅帶來天命,反而帶來了殺身之禍,不久之後孫堅死於黃祖之手,後來孫策欲前往吳郡迎回家人,便以玉璽換得袁術放行,更借得兩千兵馬,從此龍入大海,隨後成得其後更悍然作亂,方才逼得袁術求援王政,引狼入室,最後導致江東徹底易主。

當王政以勝利者的姿態再次進入壽春後,當晚便入主楚宮,連袁術的遺霜馮夫人都被佔為己有,傳國玉璽自然也同樣落入了他的手裡。

當然,作為一個後世人,王政倒沒有和孫堅,袁術一樣,將傳國玉璽視為“代表天命”的重要存在,這物件稀罕歸稀罕,若是放在後世恐怕更能作為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但在此時,在王政的眼裡,也不過是個有些價值和歷史的玩物罷了,倒沒有過於重視。

但不重視是一回事,願不願意送給袁紹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開玩笑,一個私生子張張嘴,老子就要把這等“寶物”雙手奉上?

所以王政只是微微一笑,“袁公子何出此言?傳國玉璽並不在本將的手裡。”

“不在州牧手裡?”袁方聞言一怔,旋即啞然失笑,“州牧若是不願,直說便是,何必湖弄在下?”

“當初孫策奉上玉璽以向袁術換得兵馬,此事天下皆知,如今袁術已敗,這玉璽不在州牧手裡,又在誰人手中?”

“那是假的。”

王政臉眼珠一轉,臉不紅心不跳的張嘴便來,“本將當初佔得壽春,的確從宮中找出一枚玉璽,彼時亦是十分開心,還曾大擺宴席,與群臣共同賞玩,結果麾下有一能人便發現了此點。”

“哦?”袁方疑道:“如何發現的?”

王政澹澹地道,“袁公子當知傳國玉璽如今乃是金鑲玉吧?”

袁方點了點頭,西漢末年,王莽篡漢,想要得到這塊傳國玉璽,當時的太皇太后不願意給,王莽強要,最後太后憤怒之下將之勐擲於地,傳國玉璽從此折了一角,後面王莽請了工匠將缺的一角用金子補上,傳國玉璽從此便成了不完美的金鑲玉。

“我那位臣子之前曾是工匠,眼力十分過人。”王政道:“他當時便發現金鑲玉的部位乃是新痕,而非舊印,故此推斷出玉璽並非真品。”

“那這塊假的玉璽如今何在?”袁方猶不死心,“可否讓在下一睹以辨真偽?”

“袁公子來晚了。”

王政心想老子就猜到你要這麼說,哪裡會給其這個機會,直接便堵死了縫隙,“既是假貨,本將等於也受了孫策的矇騙,當時便怒髮衝冠,心恨難消,一時衝動,便將這玉璽直接毀了。”

“這...”

袁方愕然,凝神看了王政好一會,方才說道:“按州牧的意思,這傳國玉璽如今還在吳郡孫家人的手裡?”

“想來應是如此。”

“州牧如今已得揚州半壁,想來下一步吳郡當是必取之地,到時若從孫家那裡尋得玉璽,可願贈於袁公?”

這個嘛...

王政乾笑一聲,不願把話說死,授人以柄,只是模稜兩可地道:“這玉璽雖然貴重,畢竟是個精細物件,一人便可入懷攜帶,便是來日攻下吳郡,本將也不敢擔保一定能取得玉璽啊。”

“哈哈。”袁方笑而不語,又問道:“那請問州牧,不知打算何時東顧江右?”

“短期內恐怕無法用兵。”

王政微笑道:“我軍近年久經戰事,不僅三軍皆疲,更是糧食缺乏,幸得不久前荊州牧劉表康慨解囊傾糧相援,方才暫解危厄,此事袁公子也應該有所聽聞?”

“略有聽聞。”袁方微微頷首,數百萬斛的糧食調動,動靜自然不小,也不會是幾日能可以完畢的,此時天下知者當然不少。

“糧食不足,我壽春軍械也是不足。”王政嘆了口氣,苦笑道:“與本心而言,本將當然希望將揚州早些一統,讓江右的百姓們及早脫離孫策、山匪的虎口,然則如今有心無力,估計短日內,怕還是難以東顧。”

眼見王政說的滴水不漏,袁方眼中不滿之色一閃即逝,換上親切的笑容道:“既如此,那此事暫時揭過,不知我冀州與北海通商一事?”

“明日本將讓糜芳前來與你商談吧。”玉璽的事不答應,鹽價上王政一樣不願說死,“北海商業由他負責。”

眼見袁方還要說什麼,直接揮手截斷,“天色不早了,袁公子今晚先好好休息,明日這事讓咱們兩方的手下人談就是了。”

“你是貴客,遠道而來,務必讓本將好好安排,款待一番,包管公子不虛此行。”

剛剛邁出內殿,王政臉上的笑容便已消失,變得面沉如水,轉身便喚來親衛,立刻下令,“令郭嘉,張昭和糜方速入宮來見我。”

“諾!”

......

待諸人進入書房,紛紛落座,王政將方才袁方所言一一轉述,旋即問道:“諸位對此事怎麼看待?”

公孫瓚的臨死反擊讓袁紹陷入了缺鹽的窘狀,通商一事自不用多談,無非是如何應對罷了,郭嘉沉吟良久,緩緩說道:‘以臣之見,此番當助之。’

“哦?”王政側目問道:“為何?”

“袁方敢於坦誠布公,其實便是擺出了態度,不怕主公不答應,為何?”

郭嘉沉聲道:“主公與袁紹,眼下乃是處境相同,一般無二,皆是大戰方歇,三軍疲憊,短期內不宜用兵,彼此也是心知肚明,可鹽與糧同樣重要,事關軍民生計,影響境內安危,主公若不答應通商,乃至調整鹽價,即便不能戰,不宜戰,情勢所迫之下,袁紹也得硬著頭皮立刻對北海暫開用兵,如此大戰在所難免!”

“這一場大戰下來,無論誰勝誰負,都是兩敗俱傷,魚死網破,甚至給了曹操等其他諸侯坐收漁利的機會,袁紹自然不想,他也認為主公絕對不願,這正是袁方的底氣所在,此乃陽謀。”

這番侃侃而談有理有據,一旁的張昭和糜芳連連頷首,王政亦是陷入了沉默。

其實他之前便想到了這一點,眼下的亂世若是楚漢爭霸那樣的雙雄會獵,只要傷敵一千,便是自損八百也可做得,可問題是不是啊!

如今更像春秋戰國,乃是群雄逐鹿,既然如此,別說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便是自損四百,都要斟酌再三,全盤考量才是。

既然想到了,那麼王政為什麼還要問郭嘉呢?

因為不爽啊!

王政雖然還沒見過袁紹本人,但從袁方這個私生子的作態便能看出來,這袁家父子真不是一般的狂妄自大,明明有求於人,卻搞的他才是弱勢一方般的...

不僅要他調整鹽價,更是張嘴便索取傳國玉璽,簡直是目中無人,當他王政是吃素的不成!

所以明明理智上王政也清楚,為了利益考慮,為了大局著想,應該答應袁方的要求,可從情感上來說...卻是真的不爽啊!

你覺得老子一定會配合...

老子偏偏不僅不配合,不僅不調整鹽價,不開放通商,還要直接斷絕鹽路,逼你袁紹現在就和老子死磕!

不過這等狠話也終究不過是在心裡想想,沉吟片刻,王政微微點頭,算是認同了郭嘉的看法,只是嘴上猶自有些怨氣:“本將也知此時不宜與袁紹展開全面衝突,只不過袁方這小白臉口氣忒大,一副吃定了本將的樣子,實在叫人不爽。”

“奉孝可知,這廝不僅要咱們助他冀州解脫缺鹽之困,竟還張嘴問本將索取傳國玉璽,真是異想天開,不知所謂...”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卻見郭嘉輕嘆了口氣,澹澹地道:“其實主公該答應他的。”

啥?

聽到這話,不僅王政大為愕然,連一旁的張昭和糜芳亦是面面相覷,糜芳更是忍不住道:“祭酒何出此言,傳國玉璽乃是稀世珍寶,再說世人皆知此物蘊藏龍氣天命,如今玉璽落入主公手裡,足以證明證明吾主已得天意垂青,乃是真命天子,有此非凡意義的象徵,豈有拱手送人的道理?”

“糜君言過也,不過一塊石頭罷了。”

郭嘉微微一笑,若無其事地道:“哪裡來的什麼天意垂青,龍氣天命,若這傳國玉璽當真這般有用,孫堅為何早早隕落?袁術如今又在何處?”

“孫策當初又怎麼甘心用它去換得區區兩千兵馬?”

“這...”糜芳一時語塞。

“便是玉璽不能代表天命,本將也沒有平白送與袁紹的道理。”

王政劍眉一挑,森然說道:“若是如此,此事傳揚出去,天下人豈不是以為我當真怕了冀州軍?袁紹更會視我軟弱可欺,便會得寸進尺,今日他敢索要玉璽,明日是不是就要換成兵馬糧草,城池疆土了?”

“自然是不可能平白奉上的。”郭嘉搖頭道:“主公且先想一想,袁紹為何會對這傳國玉璽心生貪戀?”

“這還用想什麼?”王政冷哼一聲,嗤之以鼻,“無非擊敗了公孫瓚後,佔了幽州,意氣風發,不可一世,嘿,便和袁術一樣動了做皇帝的心思了吧?”

這個很容易推測出來,袁紹本身從一開始就對獻帝這個天子不太認可,初平二年時便想要擁立漢室宗親的劉虞,是劉虞堅決不肯方才作罷,如今其勢力愈發強盛,野心自然也隨之水漲船高。

原本的歷史上也是如此,建安二年袁術稱帝淮南後,便被天下聲討,眾叛親離,在走投無路之際,便曾寫信給袁紹,“康慨”地表示願把帝號讓給袁紹。

袁紹當時雖未聲張,心裡卻是求之不得的,更立刻讓主簿耿包為自己當皇帝尋找根據。

耿包便說“赤德已經衰敗,袁氏是黃帝後裔,應該順天意、從人心。”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按“五德相生”的“理論”,漢朝是所謂火德(即赤德),火德要由土德代替;黃帝就是土德,而袁家為黃帝的後代,所以袁氏取代漢朝乃是“天意”,袁紹大喜,當即便公開了耿包的這番言論,更希望獲得眾臣的表態支援。

不料陣營不一的謀臣們這一次眾口一詞,齊齊反對,袁紹這才知道時機還不成熟,方才作罷,更擔心此事傳揚開來,會讓天下人看出自家的野心,於是直接把鍋給了耿包,以“妖言惑眾”的罪名誅殺。

不得不說,單說做人敞亮上,袁紹確實不如袁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