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網遊 > 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最新章節列表 > 第244章 醫聖張仲景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44章 醫聖張仲景

閃現疾風步!

李白將身一晃,風馳電掣般來到張仲景的跟前,微微一笑。

火焰旋風擊!

李白的拳腳密如暴風驟雨,但力度極輕,不停擊打張仲景的身體,趁機用神識天賦竊取他的技能和相關資訊。

張仲景用的武器是暴雨梨花針,以“漫天飛花”的手法擲出,從四面八方激射向李白的多個重要穴道,卻都被李白身上的金光罩擋住。

此時,杜甫已經攔住李時珍,李元芳攔截孫思邈,楊玉環阻擋華佗,暫時處於拉鋸戰狀態,誰也奈何不了誰。

在這個戰鬥過程中,李白對張仲景越來越瞭解。

張仲景在醫學上有很高建樹,在大堂上坐診被稱為“坐堂醫生”。因為接觸了大量的病人和案例,他的醫術更加精湛。

同時,他蒐集很多民間的偏方和許多醫生的方劑療法,然後根據自己的認識來研究,再在病人身上不斷實踐。

不僅如此,他為人還特別謙虛,為了拜訪名師,不畏懼路途遙遠,不在乎旅途勞累,到了地方,第一時間就要去拜師取經。

當時襄陽城有個綽號叫做“王神仙”的神醫,在醫性和醫道上都很有研究,有著自己獨到的體會。

張仲景將他的藥性和醫學都學得透透徹徹,然後融入了自己的理論之中。

張仲景出生於官宦世家,他的父親叫張宗漢,在朝廷做官。當時做官是世襲的,所以張仲景註定就是當官的,但是他志不在此。

因為家庭的關係,他從小就閱讀了很多典籍,最喜歡的就是關於扁鵲行醫的故事。

他篤實好學,勤奮上進,將所有能接觸到的關於醫學的書籍看了一遍。每每讀到興奮之處,恨不得有個病人立即出現在他的面前。

興趣才是一個人最好的導師,這奠定了他醫學翹楚的基礎。

張仲景出生的時期,接近東漢末年,官場腐敗,弊病叢生。

他性格沉穩,嫉惡如仇,看不慣官場種種,但是命運規定他必須走進官場。

當時農民起義,戰爭連綿,人死得多了,屍體處理不好,就會有傳染病,百姓還要承受著瘟疫的痛苦。

張仲景看到這些之後,覺得自己不能這樣坐視不理。十歲的時候,他就拜了名醫張伯祖為師,潛心研習醫學。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張伯祖出生於醫學世家,醫術高明,治好的病人高達百分之九十。

張仲景跟著這位名師,接觸了很多病例,無論是上山採藥,還是行醫坐診,從不叫苦,還偷偷做筆記。

這些行為被張伯祖看在眼裡,他很喜歡這個認真的孩子,因為認真是行醫者必備的品格,於是毫不保留的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

到了後來,張仲景的醫學已經超過了師傅,他的名聲也傳遍了鄉鄰。

………………

張仲景有個好友叫做寧遠,有一天,寧遠去找張仲景玩。無意中,張仲景發現寧遠的氣色不太正常,於是給他把把脈,驚覺脈象有異。

再三確定之後,他對寧遠道:“你患了一種叫做‘消渴’的病症,現在屬於初發階段,你會感覺不到。不用多久,三個月之後,你會心慌失眠,頭痛難忍,尿頻尿急。

到了六個月的時候,你會感覺到一直想喝水,但還是口渴難忍,小便費力。一年之後,頭背開始生瘡流膿。等到病入膏肓的時候,就無可救藥了。”

於是,張仲景開了一個方子給寧遠,讓他按照這個方子吃藥。

但是寧遠不相信,他感覺不到身體有任何問題,於是把方子撕掉了。但是六個月之後,身體變化的症狀和張仲景預料的一樣,他趕緊去找張仲景。

張仲景搖搖頭:“時間太晚了,已經沒有醫治的辦法了。”

寧遠倒也看得開,心想早晚一死,不如去遊山玩水。

等到一年之後,張仲景又見到了寧遠,大為驚奇,問他是不是遇到了名醫。

寧遠說,他到了茅山給一個道士當了書童,那個道士治好了他。

張仲景聽完之後,二話不說,揹著行李就上茅山拜師了。

張仲景醫學手段高明,不僅僅體現在六論辯經,還有一些救助手段的發明,其中就包括現在廣為熟知的人工呼吸。

它並不是從國外流傳過來的,而是華夏古老的醫學手段,只不過由於封建社會禮數制約,導致這項技術失傳。

有一天,張仲景出門給別人看病,正巧路過一家診所,門口圍著一群人,地下還躺著一個人,旁邊是親屬在哭哭啼啼。

大夫袖手在旁邊,也是毫無辦法,因為害怕被病人家屬遷怒,躲在門板邊發抖。

張仲景上前瞭解情況,原來是“死者”和家裡人鬧矛盾,一時氣憤之下想不開,用一尺麻繩上吊了。

板凳傾倒的時候驚到了家裡人,然後趕緊把人弄了下來。一看臉面發紫,已經沒有了呼吸,不見動彈,於是抬著去醫館找大夫。

但是大夫一看,這都沒氣了,束手無策。

悲痛欲絕的“死者”家屬,遷怒於醫生無能,把醫館圍的是水洩不通,要大夫給個說法。

張仲景看了看“死者”的情況,然後探了一下脈象,知道距離上吊時間不長,應該還有救的可能。

於是,他大聲吩咐大家幫忙,把病人抬到木板上,然後蓋上棉被保持溫暖。一個人抬起手臂,一個人按摩胸部,張仲景自己則用手撐著“死者”的胸腹部,有節奏的按壓。

隨著手臂的起落,一按一壓之下,“死者”居然一顫抖,活了過來!

張仲景吩咐不要停止動作,繼續這樣好幾十次之後,病人終於醒了過來。

周圍的家屬抱著死者大哭不止,然後不停的對張仲景磕頭謝恩,這就是最初的人工輔助呼吸法。

當時面臨戰亂,一些庸醫橫空出世,趁火打劫,給病人看病也不診脈,隨便看幾眼就開始抓藥,也不管把人治成什麼樣,只知道賺錢,草菅人命。

還有一些有技術的醫生,不給老百姓看病,多是追逐權勢榮耀。

當時瘟疫流行,死在傷寒上的更是不計其數,不光是平常百姓,達官貴人家也是一樣。

張仲景痛下決心,要找出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拯救天下黎民蒼生,能夠控制瘟疫的發展態勢。

於是,他辭官來到了嶺南,開始避世研究醫學,然後編纂醫書。

他明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讓更多的人懂得醫術,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時的情況。

為了百姓也能看懂,他特意用一些樸素的語言,包括藥材都用圖畫在旁邊註釋,最後終於寫成了十六卷的《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寫完這本書之後,沒多久,便與世長辭,遺體由人運回故鄉。

“醫聖”張仲景,永垂不朽,萬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