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網遊 > 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最新章節列表 > 第246章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46章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王者英雄李時珍,有一種很奇怪的能力,那就是他可以將《本草綱目》中記載的各種藥物,轉換成機關傀儡一般的東西,召喚出來。

譬如,此時李時珍將夏桑菊、板藍根和溪黃草召喚出來之後,它們竟然像人一樣站立,葉子扇寒風,鬚根當觸手,分左中右三個方位去攻擊李白。

“我去,這樣都行!”

李白嚇了一大跳,踏著閃現疾風步,避開那三個植物妖,追著李時珍來打,繼續用神識天賦竊取對方的技能和相關資訊。

李時珍,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是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

後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後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自1565年起,李時珍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

他又拜漁人、樵夫、農民、車伕、藥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

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於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他終於完成了192萬字的鉅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

其實,李時珍一開始並沒有把從醫當成自己的理想。

李時珍的父親與爺爺,都是相當不錯的醫生,他們都希望自己家裡能出一個讀書人,希望有一個人能透過科舉考試考取功名,走上仕途,不再行醫。

可是,這個希望一再落空,最後他們都把希望寄託在李時珍的身上。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李時珍只考中秀才,之後每次都以落榜告終。

據記載,李時珍考中秀才後,還參加過三次鄉試。

第一次參加鄉試,是在他17歲那年,地點在武昌。因為當時他患有眼病,加之緊張,可能複習也不到位,三場考試過後,最終名落孫山。

落榜後的李時珍,讀書更加刻苦。不久,他娶了一個大戶人家的小姐吳氏為妻,妻子並未反對他考取功名,還經常鼓勵他。

公元1537年,李時珍第二次參加了在武昌舉行的鄉試。這一次,他再次榜上無名。

要不要再考呢?

這時的李時珍有些猶豫,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然而,父親李言聞卻極力主張,並支援兒子繼續考下去。

為了不辜負父母的希望,李時珍決定再考一次。

這時的李時珍,不但體弱多病,而且有較大的心理壓力,幸好妻子吳氏悉心照顧,才幫他慢慢的緩解了壓力。

三年後的秋天,他第三次來到武昌參加鄉試,再次失敗。

從此,李時珍對科舉考試失去了興趣,甚至對此產生了一種恐懼心理。也是從這時起,他暗下決心,不再參加鄉試,跟隨父親學醫。

其實,李時珍對醫學的興趣從小便有,對父親治病之術的耳濡目染,加上自己的天賦和好學,他的名氣很快就上去了。

李時珍跟隨父親學醫,不僅閱讀大量醫書,還很注重實踐與知識的結合。

在父親的幫助下,李時珍的醫術進步很大,也因此發現關於本草的書籍中,有很多缺失和漏洞,於是決定編寫完整的本草書籍。

公元1551年,李時珍因為醫術高明,被楚王招聘。李時珍心想此行能夠幫助自己重修本草,便進了王府,在王府任職期間醫治好了不少雜症,包括世子。

加上這段時間朝廷廣納醫術高明之人,於是李時珍便被推薦進宮。

李時珍在宮中為太醫,僅任了一年,便辭官回鄉了。

他在宮中時並未得到重用,意見也被駁回,為同仁譏笑,況且他對名利也沒什麼追求。

雖然如此,李時珍在宮中還是大開眼見,閱讀到許多珍藏的醫書,還見到了許多罕見的藥材,為他日後編修本草很有幫助。

後來,李時珍還成立了東壁堂,一邊行醫,一邊潛心寫醫學著作,比如《命門考》、《瀕湖醫案》、《五臟圖論》等作品,都出自李時珍之手。

公元1552年,李時珍便開始了他為期二十七年的考察時間,四處遊歷,不畏艱險,穿梭於深山老林中,考察書中記載是否真實,親嘗百草辨區別,為人謙遜,所問之人均是他老師,虛心求教。

公元1578年,李時珍六十一歲的時候,終於完成了驚世鉅作《本草綱目》,為世界做出了巨大貢獻。

李時珍作為一名偉大的醫學家,不喜權勢,一心為百姓解決疾病之痛苦,歷經數十年編著《本草綱目》這一偉大著作。

雖然花費時間極長,但是李時珍臨床經驗豐富,常年為患者醫治,且李時珍喜好醫術,所閱讀的醫學書籍種類也很廣泛。

因此,他在脈學上也頗有見解,關於脈學的書籍便出了三本。

一本是《瀕湖脈學》,其中是根據李時珍父親所編寫之書《四診發明》為依據,還有向很多名醫學家的探討,集中他們對脈學的精華,而編造的關於脈學的書籍。

李時珍會出這本書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當時流行的關於脈學的《脈訣》有漏洞,加上脈學對中醫學來說是很重要的一門基礎,便出書修復原來的漏洞,還提出自己的新發現。

李時珍將脈絡中出現的病症都相互對應,編成歌訣,是初學者或者感興趣的人必讀的一本書。

一本是《奇經八脈考》,這是關於十二經脈之外旁支的脈絡,不僅給出奇經八脈的迴圈路線,還給出會得的疾病和症狀,結合這個給出相應的治療方法,是醫生靠診脈診斷的一種依據。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第三本便是《脈訣考證》,這本書就只是李時珍記錄與各家醫學家對脈學的不同見解,主要是以李時珍那個時代盛行的《王叔和脈訣》等書籍為主要探討物件。

李時珍在這本書中總結各家觀點,再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這本書便成為李時珍與當代的醫學家們的學術討論之地。

李時珍就是這樣進行數十年的考察學習,最終艱辛的完成了《本草綱目》的編修,但是他又面臨另一個問題。

李時珍的書中,對當時封建的長生之術有諷刺,對“水銀”的正解得罪了當地很多達官顯貴,因此當地的出版商都不敢去印發出版。

而李時珍為了書籍出版,也費了很多心力,那時李時珍已經七十多歲,還四處奔波,希望能讓書籍儘早出版,但未得到解決。

李時珍也因為奔波勞累而病倒,加上他早年為了採集藥材過於勞累,身體已落下病根,最後因病逝世。

李時珍救助了很多人,卻沒有將自己治好,但是在他生活的年代,能活到七十多歲,也算是高壽了。

公元1593年,七十五歲的李時珍逝世。

李時珍是歷史上傑出的名醫,是大明時期的聖醫,李時珍的一生都貢獻給了醫學研究,他對醫術的態度是非常認真嚴謹的。

他認為藥材的可貴之處,是可以治癒人,但是也能害人,因此要仔細觀察記載,不可有一分的差池。

李時珍用了他畢生的精力,完成了這樣一件事,期間即使是翻山越嶺,出入深山老林,他都沒有因為路途艱難而放棄。

當時李時珍的年齡也不小了,邁著年弱的雙腳四處奔波。

而他永不放棄的精神,感染著身邊每一個人,包括他的弟子和兒子。

李時珍憑藉其不畏艱苦的精神,完成了一部完整的關於本草也關於化學的著作,其縝密的思維將本草進行嚴密的科學分類,是當時華夏幾千年來藥物學的總結,不僅豐富了本草的知識,還糾正了過往的錯誤。

正如曼陀羅的解藥,就是李時珍為了更加瞭解曼陀羅,竟然親自嘗試曼陀羅,一次不能得出結論,多次分不同量的吃,再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解毒,最後得到解藥,也瞭解了曼陀羅的藥性。

李時珍不懼生命之危,親自嘗百草,最終寫出《本草綱目》,為人們造福。

如今,“本草藥王”李時珍,已在王者大陸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