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世紀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十五章 海洋!鋼鐵之碰撞(五)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十五章 海洋!鋼鐵之碰撞(五)

在許凡的力推之下,帝國軍工一直在研發魚雷自動裝填裝置。

目前,帝國已經開發出了實驗性自動裝填設施,完成第一次齊射的發射管旋轉與次發裝填裝置成一條直線,以電動傳送帶向發射管中裝填預備魚雷。但是,這種自動裝填裝置更脆弱,一旦戰艦遭遇重創有可能錯位,不得不進行搶修,或以人力裝填,而且技術也很不成熟,在甲板上使用則更加脆弱。

作為階段性的構思,華軍最新的輕巡和驅逐艦,把魚雷發射管向腫部挪近,並把魚雷倉庫安排在煙囪中間,以便於裝填,還採取了電動揚彈機,水兵可以直接以推車運送魚雷到魚雷發射管的裝填口裝彈。經過刻苦訓練的華軍裝填手,現在已經把魚雷再裝填的時間縮短到了僅僅兩分鍾。

之前,常磐號在獵豹號和雪豹號的集中打擊下,實際上已經是奄奄一息,上層建築七零八落,能開火的炮塔寥寥無幾。正在危急時刻,之前在魚雷攻擊中倖存下來的四艘日本驅逐艦,除了兩艘在撤退的時候被華軍熾烈的炮火粉碎,剩餘的速鳥號和朝霧號,已經奮力撲了過來,試圖掩護常磐號逃脫此劫。

華軍遊擊部隊面對前有常磐,速鳥和朝霧,後有淺間號緊追的局面,採取了悍勇無比的突破戰術,直插常磐號,邊前進邊開火,奮力壓制速鳥和朝霧的火力。華軍的馬刀號,大刀號和軍刀號的一五二主炮顯然威力巨大,速鳥號和朝霧號的火力根本無法壓制,反而是自己被打得鼻青臉腫,很快就燃起大火,火力頓減。

華軍冒著淺間號和常磐號的火力,在一千二百碼的方位施行了扇面式的魚雷攻擊。失去動力的常磐號眼睜睜地看著毀滅臨近,卻見燃燒中的速鳥和朝霧不約而同地把身軀擋在前面,各自被魚雷命中,幾乎是眨眼間就沉入了海底。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常磐號依然沒有逃過一劫,三枚魚雷爭先恐後地命中了這艘裝甲巡洋艦。這一次華軍的運氣好得出奇,居然全都成功爆炸。這艘裝甲巡洋艦就這樣消失在了東海的洋麵之上,化作海底的一堆廢鐵。

馬刀號上,轉移過來的遊擊部隊指揮官許波放下手中的望遠鏡,嘆了口氣:“日本海軍,也是很頑強的戰士……可惜,在帝國機動艦隊的威力面前,一切的努力,都不過是徒勞的掙扎而已。”

謝江潮的臉色格外興奮,他強行壓抑著內心的喜悅,躊躇滿志地說道:“老許,游擊隊這次立功了……我們已經連續擊沉了兩艘裝巡,四艘防護巡洋艦,兩艘驅逐艦,如果再能搞掉那艘常陸號和出雲號……”

“不,我們北上,”許波搖了搖頭,“這一戰最後的關鍵,在於主力裝巡縱隊的存活。現在主力縱隊的戰艦狀態已經很危險了,如果我們損失兩艘以上的裝巡,這一戰我們在戰略上的獲益就很小了。現在本隊方面勢力對等,如果我們搶先趕過去,就可以佔據明顯優勢。常陸號已經是板上魚肉,至於出雲,讓它慢慢追去吧……給司令長官發報,游擊隊請求馬上回援主力縱隊。”

八雲號上的吉松茂太郎海軍大佐,已經對勝利不再抱有任何希望。

華軍的獵豹號和雪豹號,就如同兩頭鋼筋鐵骨的獅子,雖然日軍裝填了下瀨火藥,擁有伊集院信管的榴彈把兩艘軍艦的上層建築打成了一片火海,甚至華軍訓練有素,號稱亞洲洋麵第一的損管部隊面對甲板和艦橋上熊熊燃燒的火焰也有些束手無策,但兩艘戰艦的主炮依然在堅定地進行射擊,精度也絲毫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兩艘軍艦的艦首都已經七零八落,但集中在腫部的輪機,鍋爐,燃油,彈藥庫和司令塔等要害,厚實的裝甲保護下依然毫髮無損。…,

獵豹級,堪稱華軍造艦技術的傑出結晶。

吸取了之前河內級戰列艦,桂林級裝巡,以及由中國設計英國建造的莊嚴級改型溫州級戰列艦的一系列經驗教訓,華軍在獵豹級上達到了新技術新觀念和現實技術工藝條件的完美結合。

除了藉助大馬力蒸汽輪機和燃油鍋爐,以及利用水槽實驗得出的完美艦型,獵豹級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複雜堅固的防禦體系。

獵豹級的裝甲總重達到了六千八百噸之多,全部採用帝國特種鋼材部門在引入德國克虜伯裝甲鋼全套工藝之後,進一步新增其他金屬成分加以效能改進而來的國產特種鋼。

這是鄭鷹集團三十多年工業化努力的最高結晶。

根據鄭鷹和他的幾位學生對第二次工業**的理解,大體上把第二次工業**分割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是煤鋼時代,第二階段是石油階段。

基於這個理解,冶金從一開始就被放到了帝國工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始終作為核心基礎來看待。鄭鷹的思想是比較徹底的實用主義,而且堅決奉行拿來主義。自1873年,鄭鷹透過香港的央行購買了馬丁平爐,聘請外國技師,在安南北部實驗性地冶煉鋼鐵,用於打造農具和各種器具。歷經多年發展,當鎮國軍完成北上之後,中華帝國的冶金工業已經具備了相當基礎。

1880年之後,除了利用猶太自治區和復國協議吸納了大批歐洲猶太裔專業人士進入中華帝國的工業科技體系,鎮國軍組織還以巨資聘請各國專家,只要有真才實學,是急需的人才,一律以三倍乃至十倍價格禮聘。

特種鋼材的開發與軍工產業同時起步。早期的特種鋼材冶煉主要是炮鋼。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到穆鐵和陳磊。

陳磊的父母原本是國有機床廠的職工,在改革開放之後機床廠在進口數控機床的衝擊下一蹶不振,陳磊的父母下崗做起了小買賣,但陳磊卻牢牢記住了機床產業的一些基礎資料,比如車床用高速鋼的基本材質和大致的工藝路線,以及機械自動機床的一些基本知識,這對於帝國軍工產業和特種鋼材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對炮鋼和船用結構鋼,裝甲鋼的研究,還得益於另一位穿越者穆鐵。穆鐵本人是一位狂熱的德迷,對一戰旗艦德國的鉅艦,尤其是二戰時期德國的戰車和襲擊艦,俾斯麥之類的資料如數家珍,對德國克虜伯鋼甲,戰艦結構鋼,各種專用鋼材的效能,成分乃至大致的工藝基本上都能說得出來。

這些超越時空的知識儲備,對中華帝國的冶金行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有賴於特鋼產業近二十年的積累,當中華帝國以蒸汽輪機的全套技術工藝從德國交換到克虜伯裝甲鋼,從英國獲取了四十倍徑十二寸鋼絲緊固主炮全套工藝乃至生產線之後,很快就吃透了裡邊的絕大部分工藝流程,並且和自己擁有的金相學理論,工藝理論,冶金添加劑體系進行對照組合,發展出了自己的一套東西。

相比克虜伯,美國和法國的鎳鉻錳合金鋼,中華帝國的冶金工藝有獨到的領先之處:率先解決了回火脆問題。

回火脆會導致鋼材熱脆性,容易碎裂,延展性和彈性差,其危害不僅僅體現在鋼材出廠前反覆的淬火-回火之上,還體現在使用中高溫爆燃引發的回火。由於回火脆有不可逆性,即出現回火脆的鋼材無法透過重新淬火回火消除回火脆,故而成為影響鋼材效能的最大難題之一。…,

雖然在1900年,英德等國陸續發現了合金結構鋼(主要是板材)的回火脆現象,而德國工程師開始改進工藝,掌握了回火後迅速冷卻以提高延展性的工藝路線,但中華帝國方面,早已採取了另一時空1925年之後為人們所知的方法,尤其是知道了20世紀五十年代之後,人們對於回火脆機理的深入認識:磷,錫等雜質元素的晶界偏析,而合金鋼中的鎳鉻錳會進一步導致這些雜質元素表面富集,導致鋼材脆化,也知道鉬和鈦能夠促進雜質沉澱,從而基本解決回火脆問題。

因此,中華帝國的特鋼部門很早就採取了對應措施:新增鉬,隨後則是啟用釩鈦磁鐵礦。

鉬金屬早在18世紀就已經被提取,但由於其在冶金業上的用途始終沒有得到正確認識,導致鉬礦的開採非常滯後。另一時空中,1885年挪威王國的第一個鉬礦:克納本礦床開始開採,但因為需求太小,開採時斷時續。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全球鉬產量只有一百噸。

藉助穿越者的知識積累,中華帝國不但直接收購了挪威經營不善的鉬礦,投資擴大產能,並自1880年開始就對圈定範圍的大礦開始了集中勘探。結果簡直讓鄭鷹等人欣喜若狂,因為在遵義,雲南,湘西的幾個主要有色金屬富集地區,陸續發現了大規模的鉬鎳共生礦,而且品味可以達到5。

此外,釩鈦金屬可以極大改善鋼材的強度,即所謂二次硬化,並改進抗腐蝕性。在另一時空的二十一世紀,中國作為世界釩鈦磁鐵礦第一大國,大量使用釩鈦磁鐵礦石生產高性能船用合金鋼。陳磊,穆鐵和許凡對此都是心知肚明,自然不會放過中國那幾個最著名的釩鈦磁鐵大礦:攀枝花,承德。

早在中華帝國統一全國之前,中華帝國由猶太人和華人聯合組成的探礦隊已經打著外國商行的旗號對北方幾處重點礦區進行了勘探並進行試產。這裡包括亞洲第一大鉬礦欒川鉬礦(主要是許凡的父親做過鉬出口貿易),甘肅金昌市的世界第二大硫鎳礦金川鎳礦,還有西藏的幾個巨型鉻礦。

說到鉻礦,故事的起源就有些滑稽。除了穆鐵對這方面比較熟悉,也是源於鄭鷹工資不高,為了賺點外塊養家經常投機些股票,而許凡的父親對兒子的教育也偏商業,許凡接觸到的金屬貿易之類的資訊很多,兩人經常一起切磋。2009年的時候,鄭鷹認為機會來了,和許凡一起炒了一隻大名鼎鼎的股票:西藏礦業,在09年的大牛市中著實狠賺了一大筆(後來幾個人去西藏自駕遊,其實也有這麼點還願的意思)。

西藏的鉻礦儲量佔全國的四成,為了炒作這支股票,鄭鷹和他這位得意學生沒少查閱資料,對於其擁有的鉻礦更是耳熟能詳。

藉助雲南-西藏的茶馬古道,鎮國軍控制的鹽茶貿易,鎮國軍的礦隊早早就在西藏開始了勘探,隨後就是開採。不過這東西的運輸始終是個大問題,因此這裡基本上變成了精煉和提取的工藝基地,軍工上真正用的鉻礦還是主要依靠土耳其和美國東海岸進口,直到1902年帝國在西屬菲律賓發現了規模巨大的鉻鐵礦,才逐漸開始自給。

在釩鈦磁鐵礦方面,攀枝花的勘探和試產很早就已經開始,但由於運輸的問題,其釩鈦磁鐵礦一直到1898年才開始得到一定規模的開採和精煉。承德的釩鈦磁鐵礦,運輸更便利,大致上是1900年開始工業化生產。…,

中國的錳礦儲量豐富,廣西,湖南,四川,貴州,華東各地都有大量的錳礦床。

從戰刀級輕巡和獵豹級快速裝甲艦開始,帝國的船用鋼材幾乎全部使用國產釩鈦磁鐵礦石,新增鉬鎳鉻錳材料,根據各類鋼材效能要求的不同,調整元素比例,發展出了工具鋼,特種結構鋼,普鋼,不鏽鋼等五大系列眾多型號的不同鋼材。

在獵豹級上,中華帝國主要採用了四種鋼材:

第一種,普通船用結構鋼。這種鋼材要求強度和韌性,但對硬度要求沒有那麼高。目前使用的是改良過的船三號結構鋼,屬於低碳高錳的高強度回火淬火鋼,根據對比測試,由於借鑑了克虜伯裝甲鋼的工藝技術,並且在鋼材中新增了鎳鉬金屬,改善了韌性和耐高溫耐氧化效能,又使用釩鈦磁鐵礦石極大提升了硬度和耐腐蝕性,三號結構鋼的效能已經處於領先水準,隨著工藝的進一步完善和改進,空間還很大。

第二種,高強度滲碳裝甲鋼,編號甲二號滲碳裝甲鋼。這種剛才是克虜伯裝甲鋼的中國版本,在德國產品的基礎上又採用了釩鈦磁鐵礦石,並在生產工藝上進行了相應調整,同時新增鉬金屬提升延展性,改善回火脆,儘管目前工藝還在爬坡中,由於材質的優異,綜合性能已經超越了德國原廠產品。不過目前除了工藝之外,產能也是一個問題。由於產能滯後,而這幾年軍工需求暴增,帝國軍工產業依然從英美德法進口了大批的特種鋼材以備使用。

第三種,高強度勻質合金鋼,目前產品的編號為乙一號,在德國克虜伯裝甲鋼基礎上發展而來,主要用於艦內隔層裝甲,對彈性和強度綜合要求高,比高強度滲碳裝甲鋼在添加劑配方上有很大不同。

第四種,高彈性勻質鋼,也是軋製的合金鋼板,但彈性要求更高,主要用於水線下的防雷防衝擊隔層,強化肋板,重點提升對船身龍骨結構的保護,其彈性形變的容忍度已經高達23,目前編號丙一號。

在獵豹級和廣州級之上,都綜合使用了這四種鋼材。

在長度佔戰艦六成的腫部裝甲盒水線位置,獵豹級配置了厚達二百四十毫米厚度主裝甲帶,全部採用帝國甲二號高強度滲碳裝甲鋼,其上部舷側裝甲是五十毫米的甲二號滲碳裝甲鋼,在艦尾水線裝甲和艦首水線裝甲安裝了六十毫米厚度的乙一號高強度勻質裝甲鋼。

在水平方向,獵豹級除了上甲板安裝了六十毫米乙一號高強度勻質裝甲鋼外,還在下方安裝了另外兩層水平裝甲板,全部採用帝國乙一號高強度勻質鋼,同時作為水密隔層個隔板。其第二層的主水平裝甲板厚度高達五十(非要害)和八十(要害)毫米,最後的底部水平裝甲板的厚度達到了四十毫米。此外,彈藥庫底部和側面還加裝了三十毫米的丙一號高彈性勻質裝甲鋼。

在獵豹級內部,其裝甲盒艦首方向橫向裝甲板厚達一百毫米,尾部厚度六十毫米,其全部採用乙一號材質,縱向水密隔板全部採用三號結構鋼,厚度三十毫米。

在上層建築方面,獵豹級司令塔正面的甲二號裝甲鋼板厚度達到了二百八十毫米。在主炮塔的正面,獵豹級安裝了厚達二百二十毫米的甲二號裝甲鋼,側面一百五十毫米,頂部一百六十毫米,背面一百八十毫米。

獵豹級在舷側裝甲帶之下設計了複雜的防雷隔艙。防雷隔艙主要分為三個隔艙:幹艙,液艙,空艙。

在防雷隔艙的最外層,凸出船體的是幹艙,其最外層是四十毫米甲一號裝甲鋼,然後是以強化結構鋼加強支撐的空艙,主要是吸收衝擊能;然後是與主裝甲帶相連的一百二十毫米厚的乙一號裝甲鋼,向下一直延伸到船底,和厚度三十毫米的丙一號高彈性鋼板連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