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世紀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一十八章 機動艦隊,起航!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一十八章 機動艦隊,起航!

蒼灰色的天際漸漸露出一道紅霞。

那紅色慢慢渲染著顏色,把天空逐漸染成了淺藍。一個火紅的光團,就這樣緩緩地,一步一步地露出水天之際那一片藍,漸漸地,這個光團終於衝破了雲霞的束縛,伸展軀體,把溫暖和光明肆意地放射出來。

海面之上,遮天蔽日的鋼鐵海獸陡然現出了身形。

巍峨的寶塔形艦橋,林立的巨炮,嶄新的斜紋反潛塗裝。

中華帝國海軍的金龍鬧海戰旗迎風飄揚。

近百艘鋼鐵鉅艦,連輔助艦隻和運輸船在內,一共五十八萬噸的超級艦隊,終於出現在西太平洋的陽面之上。

即將發生的海上大決戰,是這個地球上前所未有的近百萬噸級鋼鐵戰艦的決死碰撞。敵我雙方總計三十多艘萬噸以上級別的戰艦,以及更多的其他戰艦將要進行一場劇烈的碰撞。

許凡深知,傳統的風帆戰艦陣形和戰術,在海軍兵力已經發展到如此複雜的分工之下,確實已經不堪重任。

而他也早早在南方的一系列演練之中,已經對各戰隊進行了重新編組。

此刻,華軍明顯分成了四個集團。

位於全艦隊前方的前導叢集,由原第五輕巡戰隊司令,後因隨黑豹支隊歷次戰鬥立下的功勳晉升海軍大校的許波率領,包括保定級大型巡洋艦兩艘:保定號,安陽號,戰刀級輕巡洋艦三艘:之前原屬第五輕巡戰隊倖存兵力,後經海軍舟山軍港幹船塢維修復原並進行了改裝的軍刀號,馬刀號,以及隨同兩艘美造溫州級戰列艦一同回國,由美國舊金山船廠按照中國圖紙,安裝中國產鍋爐和蒸汽輪機,剛剛加入現役的佩刀號,還包括了原屬第一驅逐戰隊的四艘春雨級驅逐艦。

保定級大型巡洋艦,是帝國最新型巡洋艦,有別於歐美海軍傳統的防護巡洋艦級別劃分,帝國海軍是按照另一時空的戰列巡洋艦的思路建造,並採取了全新的建造理念,重點是在火力,速度和裝甲之間達到平衡,以作為艦隊先導快速編隊的旗艦和主要戰力,並可以獨立遂行破襲作戰。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由於保定級擔負著某種特殊使命,在保定級大型巡洋艦的建造上,帝國海軍採取了最為嚴格的保密措施,並進行了戰略欺騙。保定級自設計開始,就採取了所謂“特種巡洋艦”的編制,分別為特巡一號和特巡二號,由安南省海防船廠新擴建的六號船臺和廣州黃埔海軍造船廠九號船臺封閉施工,舾裝也在海軍密閉式幹船塢內完成。

對兩艘特巡,中華帝國各主要媒體登出了五花八門的猜測和預測,排水量從八千噸到一萬五千噸,主炮從八英寸到十二英寸,速度從二十二節到二十六節,各種說法都有,搞得國外的海軍情報人員都莫衷一是。

保定級,由於其承擔的作戰任務不同,採取了與獵豹級不同的設計思路。其主要特點為:採用了最新型蒸汽輪機和燃油鍋爐,最大航速高達二十七節,並採取重點防護策略,其標準排水量達到一萬五千四百噸,全長一百六十米,寬二十二米,裝備大型鍋爐八座,蒸汽輪機四臺,四軸驅動。

在火力上,該型艦創造性地裝備了前後各一座三聯裝四十五倍徑三o五毫米主炮塔,中軸線配置。這樣的安排,在確保火力輸出的同時縮短了腫部裝甲盒的長度,便於提升防護力。…,

這艘所謂特別巡洋艦,實際的名稱應該是戰列巡洋艦,有些類似另一時空英國的無敵級戰列巡洋艦,但由於採取了燃油鍋爐,動力更強。而且其三聯裝十二寸炮塔的設定,比無敵級蹩腳的腫部雙炮塔更合理,也縮短了裝甲盒。此外,該型艦還安裝了四座一o五毫米雙聯裝副炮塔,六門七十五毫米速射炮,十門三十七毫米炮廓速射炮,並裝備了兩座五三三毫米四聯裝魚雷管。

與獵豹級相比,保定級速度高出兩節,同一舷側射擊的火力從八門下降到了六門,排水量,艦體尺寸也大大下降。

與注重防護力的獵豹相比,保定級的水線裝甲帶最厚只有一百八十毫米,其餘水線部分六十毫米,炮塔正面厚度二百四十毫米,司令塔最厚三百毫米,水平方向以五十毫米的上層裝甲板和六十毫米的主水瓶裝甲板雙層防護,主水平裝甲板與舷側主裝甲彈接合,並與橫向的八十毫米裝甲板和底部的四十毫米尾裝甲板構成了嚴密的裝甲盒。保定級的各個彈藥庫,輪機艙,重要管線都佈置在裝甲盒內。

保定級的防魚雷隔艙與獵豹級類似,但內層裝甲板減薄。此外,保定級的水密艙劃分也與獵豹類似,也配備了備用的柴油機。

全艦艦員七百八十人,算是小巧快速版本的獵豹。

許波戰隊,隨時接收位於艦隊周邊各艘偵察飛艇的電報,並警惕周邊船隻。他接到的命令很簡單:對一切非本方艦船一律擊沉。屬於本國民船無視海域管制擅自下海的,就地扣押,由後隊處置。

第二叢集由許凡元帥親自指揮,包括第三,第四兩個輕巡戰隊,共計風級輕巡四艘,雪級輕巡四艘,以及分別加強了一艘戰刀級驅逐艦的第二和第三兩個驅逐戰隊。在這些輕型艦隻重重保護之下的,則是叢集的中堅力量:由許波親自統帥的第二戰隊,以及薩鎮冰的裝巡第一戰隊。

薩鎮冰的裝巡第一戰隊下轄剛剛在吳淞軍港幹船塢完成維修和改裝,海試完畢的兩艘功勳戰艦— 獵豹號和雪豹號,以及同樣大修完畢,煥然一新的桂林級裝甲巡洋艦桂林號,以及之前由廣州北上的原屬第二艦隊第二分艦隊的桂林級裝甲巡洋艦最後一艘— 大理號。

經過黑豹編隊兩次大海戰的洗禮,獵豹級的優越性能已經得到了證明,這級名為裝甲巡洋艦的無敵戰艦,也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被歸類於“戰列巡洋艦”。在吳淞軍港的幹船塢,之前實戰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難以解決的,只能在後續艦的建造中及時修改,而可以進行一定改善的,則進行了相應的改造。

兩艘獵豹級的副炮塔集中佈局已經無法改變,但副炮塔彈藥庫的防護得到了加強。由於海戰中,中日雙方的司令塔都成為雙方打擊的重點,因此獵豹級的司令塔基座部分得到了一定的加強,焊接了一部分附加裝甲。

由於桂林號的重創,麗江號的沉沒,桂林級的防禦力薄弱已經顯露無遺。但由於時間緊促,對這些戰艦很難再進行大的完善,因此就只能分別在吳淞和廣州軍港內對其加裝簡單的火力觀瞄指揮裝置,提高火力輸出能力。

與裝巡第一戰隊並肩行駛的,是四艘新型戰列艦組成的戰列艦第一戰隊,由帝國海軍元帥,海軍部長,海軍總參謀長,機動艦隊司令長官許凡公爵親自兼任戰隊司令,下轄廣州級戰列艦兩艘:廣州號和福州號,美制溫州級戰列艦兩艘:溫州號,漳州號。…,

溫州級戰列艦是中華帝國海軍以康涅狄格級戰列艦改型為名,以自己提供的圖紙為實,在美國建造的戰列艦,其目的和海口級差不多,也含有打經濟合作牌改善中美關系的用心。為了避免開戰後美國執行中立法則扣艦,除了追加購艦款加速舾裝,在開戰前中國方面就搶先完成接艦,連很多油漆和內飾都沒有完成就匆匆離港,與先期完成接艦的油船和其他輔助船隻一起在美國近海進行海試,隨後向西經關島返回中國。

這兩艘溫州級戰列艦的設計融合了中美兩國的血統,美國式的籠式桅結合了中國式的綜合型艦橋,雖然遠沒有廣州級那般複雜精巧,卻突出了一個堅固耐用。類飛剪式艦首可以改善前甲板的上浪,船體重心更加下沉,穩性更好。美式的三個煙囪改為堅固而低矮的後傾組合式煙囪,燃油鍋爐和蒸汽輪機從中國直接運輸安裝,二十四節的航速在現役戰列艦中絕對屬於頂級。主體的製造工藝,艙室主體設計,都是中國提出要求,美國為主完成。

主炮是美製雙聯裝三o五毫米四十五倍徑主炮塔三座,前方兩座背負式安裝,後面一座,全部中軸線配置。這種配置方式讓盲目追隨英國海軍的美國設計師大開眼界。這些沒有歐洲貴族架子的牛仔,直接把這一思路應用在了美國下一款戰列艦密西西比級之上。

該級戰艦的副炮採用了腫部四角配置的四座二o三毫米雙聯裝副炮塔,二十門美制七十六毫米五十倍徑速射炮以炮廓配置,但取消了四座魚雷發射管。

根據華軍的要求,在腫部還安裝了一系列的三十七毫米高平兩用速射炮和水冷重機槍,對此美國人也不明所以,而中國人也只是笑笑。

在該級艦上,根據中國方面的特別要求,原康涅狄格級九英寸的主裝甲帶變成了重點防護的裝甲盒,舷側主裝甲帶最大厚度高達十二英寸。其主炮塔正面防護也是十二英寸,七十五毫米厚度的水平鋼板變成了一百毫米總厚的雙層甲板,而司令塔的最大防護更是高達十三英寸,水下部分加裝了防雷隔艙。

改型之後的所謂康涅狄格中國版實際上已經是一種全新的戰艦,排水量也一口氣比原版增加了四千噸,達到了兩萬噸的標準排水量。

在裝巡第一戰隊之兩側,正是以環形展開圓陣的四艘風字號輕巡洋艦— 大風,微風,輕風,寒風四艦組成的輕巡第三戰隊,以及大雪,小雪,冰雪,殘雪四艘雪字號巡洋艦組成的輕巡第四戰隊。

風字號巡洋艦是中國自主設計的第一款燃油動力的輕巡洋艦,排水量三千二百噸,最大航速二十七節,裝備兩座雙聯裝一百二十毫米四十五倍徑主炮塔,十二門炮廓安裝的七十五毫米副炮,八門三十七毫米機關炮。

雪字號巡洋艦是中國自主設計的第二款燃油動力輕巡洋艦,排水量四千五百六十噸,最大航速二十八節,裝備兩座雙聯裝一百五十二毫米四十五倍徑主炮塔,十四門炮廓安裝的七十五毫米副炮,十門三十七毫米機關炮。

在輕巡第三和第四戰隊的外側,是分別加強了一艘戰刀級輕巡洋艦的第一和第二魚雷戰隊。

這三個魚雷戰隊,全部由一艘戰刀級輕巡洋艦擔任旗艦,統帥六艘最新型的雨字號驅逐艦。這些排水量一千三百五十噸的驅逐艦,在各國現役驅逐艦中堪稱綜合性能第一,四門一二o速射炮,三座雙聯裝四五o魚雷發射管,三十四節的航速,讓他們成為了這個時代當之無愧的最強雷擊艦。…,

第三叢集位於右翼,由坐鎮海口號的林泰曾擔任總指揮,葉祖圭任參謀長,其中包括由兩艘海口級和四艘河內級組成的第一戰隊。此外,還包括防巡第一,第二戰隊的八艘輕巡洋艦,以及十二艘濃霧級驅逐艦,以及特意加入的六艘怪模怪樣的“鐵錘級”淺水重炮艦。

位於編隊中心的,是由林泰曾海軍上將親自擔任司令官,一列縱隊行進的六艘戰列艦:英制海口級戰列艦兩艘:海口號,三亞號,河內級戰列艦四艘:河內號,峴港號,諒山號,順化號。

河內級戰列艦是中華帝國海軍的第一級一等戰列艦,也是第一級自造萬噸級戰艦,其原型為英國專為遠東艦隊設計的老人星級戰列艦。中華帝國在這型戰艦上採取了半買半自造的方式,即前兩艘戰艦,由中華帝國幾大造船廠派員赴英國,與英國的阿姆斯特朗船廠和維克斯船廠的工作團隊共同建造,全程參與,而三號艦和四號艦在中國組裝,並安裝英制主炮和裝甲鋼。

該型戰艦根據中華帝國國防部造艦廳的特別要求對原老人星級的設計進行了很多修訂,包括去掉了魚雷發射管,進一步細化了水密艙,適當削減了非要害部位的裝甲,加厚了甲板和炮塔上部的裝甲,把煤倉佈置在輪機艙和彈藥庫等要害部位的兩側以加強防護力,加大了裝甲傾角,加厚了重點水密隔艙的水密門,安裝了更有效率的防雷網,此外還針對日本海的海況修訂了船頭的形狀。

修訂之後的河內級戰列艦,標準排水量一萬四千二百噸,最大航速十九節,裝甲採用哈維裝甲,水線帶裝甲最厚部位三百二十毫米,甲板最厚七十五毫米,司令塔裝甲三百二十毫米,裝備兩座四十倍徑三o五毫米雙聯主炮塔,首尾各一,六座雙聯一五二毫米炮廓副炮,十門七十五毫米速射炮。其首艦河內號由阿姆斯特朗船廠建造,華夏三年(一八九八年)六月下水舾裝,一九oo年六月正式加入中華帝國海軍北海艦隊。其姐妹艦峴港號則由英國維克斯船廠建造,與河內艦同時加入北海艦隊。其第三號和第四號艦在中華帝國廣州黃埔海軍造船廠和海防船廠開工建造,在三年前正式入役,除了裝甲鋼換為德國克虜伯裝甲鋼外,其他部分與英造戰艦類似。

海口級戰列艦是中華帝國海軍在英國阿姆斯特朗船廠訂製,除了要快速擴充海軍實力,刺探英國方面的造船能力進步,學習其工藝和設計細節等用心之外,也含有中華帝國方面利用經濟危機的機會,以政府訂單改善中英關系,並進而締結中英同盟對抗德俄的目的。

由於英國方面和日本海軍始終有些牽扯不輕清,在改型戰艦上,中華帝國方面沒有輸出太多新技術。由於和英國方面進行了蒸汽輪機和三o五毫米鋼絲緊固主炮製作工藝和圖紙的交換,中華帝國在這兩艘海口級上採用了原裝國產的蒸汽輪機和燃油鍋爐,但由於技術上的一些侷限和不成熟,儘管歷經完善,最大航速還是只有二十二節。

對比原型艦,該級艦根據日本海的海況採取了類飛剪式艦首,水密隔艙由十六個上升到了二十四個,全面防護變為重點防護,並採取了克虜伯裝甲鋼,裝甲盒舷側最大厚度十二英寸。舷側裝甲板內傾,改善上浪並提高對入射炮彈的防護力。水面部分加裝了防雷隔艙,並安裝了電驅動的可拆卸防雷網,其開啟收起最快只要半分鐘。

主炮為兩座雙聯裝三o五主炮,前後各一,全中軸線配置。前桅依然是英式單杆桅杆,但在回國後進入船塢進行了改建,變成了堅固的簡易一體化艦橋,有點類似後來的伊麗莎白女王級,但比後來的獵豹級和廣州級就稍顯簡單,算是華軍一體化艦橋在戰艦上應用的一個階段性產物。此外,中間的三座煙囪也被合併成後傾的組合式煙囪。

改型後的戰艦排水量增加到了一萬八千噸,編員八百九十人。

這一型戰艦的設計,讓英國造艦部門對中華帝國的設計實力刮目相看,原本帶著蔑視的眼光變成了謹慎的借鑑,一些思路也被應用到了開發中的無畏級戰列艦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