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世紀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五十三章 東亞新秩序(五)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五十三章 東亞新秩序(五)

日本的卓越表現,讓另一個原本以“老資格藩國”自詡的朝鮮隱隱開始著急。

之前,國王李熙眼看著愛妃和宮人被野獸一般的日本浪人輪番摧殘最終命歸天國,本來就受了極大的刺激。接著,這位國王又被大井成元等人擄走,倉皇北逃,一路飽經離亂,連氣帶嚇,再加上身體本來不好,半路就害了重病。

大井等人也顧不上這個傀儡君主,再加上缺醫少藥,李熙居然一命嗚呼。

後來投降令到,日本駐朝軍隊瓦解,狂亂之中,日本擄獲的朝鮮宗室,如嚴貴妃,被日本亂兵**致死,其兒子,日本所立的所謂“皇太子”李垠,不過是個嬰兒,自然也死在亂刀之下。原本的太子李拓是個懦弱人,多年的折磨下來,早已是精神衰弱,再眼見著如此瘋狂的場面,乾脆就發了瘋,狂呼亂喊,最後被不耐煩的日本軍官一刀砍死,日本李朝嫡系算是絕了嗣。

等到中華帝國光復朝鮮之後,居然找不到朝鮮李朝嫡系傳承,這一下倒是有些發懵。

這個時候,朝鮮民族主義者群體中也產生了恐慌。各種謠言四起,紛紛說中國可能要廢藩置縣,直接設朝鮮省。而很多親華派,也包括不少的投機分子,更是如獲至寶,成群結隊拜見中國的政軍要人,鼓吹中韓合併,懇請內附。

對朝鮮人來說,經歷了日本屈辱的殖民統治,又見識了中國力戰日俄的威力,再加上作為國家象徵的李氏王族滅絕,而朝鮮文化又一脈傳承自中國,向來自詡“小中華”,對中國本來就看作父母上邦。

再加上壬辰抗倭的情分,漢城的“大報壇”還在,而中華帝國自稱“承皇明正統”,平添許多親切感,很多朝鮮民眾和知識分子,中產階級,遺老遺少,一經鼓動,乾脆開始在幾大城市舉行請願,要求“歸附中華”。

不少朝鮮老頭子早就翻出了大明衣冠,或者至少也是李朝的明式衣冠,一個個老淚縱橫,說著南腔北調磕磕絆絆的華語,紛紛把祖宗追溯到了魏晉乃至商周,紛紛表述自己的祖宗代代相傳,想的是中華,念的是華夏,今日得見王師,保三千裡河山不失,已是心旌搖動。李朝血脈斷絕,可見上天有意,讓朝鮮小中華迴歸神州父母之邦。天朝得開疆土,我朝鮮生民得歸附祖宗之地,自箕子朝鮮立國以來,第一次可以迴歸父母邦國,這是朝鮮亙古未有之盛事,也是中華盛事啊

很多朝鮮普通民眾的思想倒沒這麼複雜。他們只是覺得中國如此強盛,待外族也一貫不薄,做個中國人也不是什麼壞事。那些早先在中國住著的朝鮮人,不是不少都生髮了?看日本人在朝鮮幹的爛事,這真叫人比人得死啊……

當然,最簡單的邏輯,就是做了中國人,在日本人面前有面子。

“兀那倭狗爾敢對上邦老爺無禮,是想作死嗎?”。

種種情緒鼓動之下,朝鮮各階層倒是貨真價實掀起了一場“歸附”運動。

從平壤到漢城,再到釜山,日本男男女女唱著“道拉基”,男人扛著麻袋,女人頂著罈子,走著山路把家鄉土產送給天朝王師,還要帶上村裡人集體簽名的“歸附狀”。

朝鮮李朝公卿,各世家,各行各業代表,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集會,遞交了《請允朝鮮歸附父母之邦,正本清源,恢復華夏身份疏》,洋洋灑灑萬字,從箕子朝鮮,稱藩周朝說起,一直講到甲午倭亂,家國淪喪,日人殘暴,朝鮮上下民不聊生,幸得我天朝王師威武,復我河山,怎奈李王不幸,王統滅絕,我天朝怎可坐視朝鮮生民塗炭?懇請我大皇帝陛下伏念朝鮮民庶歸附華夏心意之誠,接納朝鮮為神州子女,使我朝鮮得沐漢風,復我天朝支脈之本色,如此則朝鮮幸甚,朝鮮生民幸甚,云云。…,

這倒讓鄭宇有些哭笑不得,更有點措手不及。

發自內心,他並不太想接納朝鮮為本土行省。

這裡邊的原因,首先是國際形勢的要求。畢竟朝鮮一直是一個獨立國家,即使是日本佔據,也只能是以保護國的宗藩形式。目前中國的強硬姿態已經遭到列強猜忌,如果公開吞併朝鮮,無論是多麼“民意”,列強都可以認為你是狼子野心。

民意?朝鮮人懂什麼是國家嗎?

其次,朝鮮人這個牆頭草民族,鄭宇發自內心是不太看得起的。誠然,朝鮮人勤勞努力,也很有農業的天分,不過也就僅此而已了。朝鮮,在鄭宇看來,更適合作為帝國的工具,而不是帝國的國民本身。他們的某些特點,決定了作為“特管”一類的存在,很可以幹一些帝國軍事力量不太方便幹的事情,帝國受益,而名聲卻無損。可要是朝鮮人歸附了帝國,成了帝國國民,這個妙處自然也就談不到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再次,帝國要打造的東亞秩序,當然不能是赤luo裸的吞併。之前安南內附,乃是形勢需要,而朝鮮如果再“內附”,那未來的“亞洲解放”也就是一句空話,而且很直接地會導致日本疑神疑鬼。計劃中在印度的安排,也更可能胎死腹中。

千金馬骨也好,做做樣子也好,朝鮮這個獨立國體,還是要保留的。

最後,鄭宇也有點看不上窮困不堪的朝鮮。所謂要啥沒啥,這個半島倒也當得起了。即使說礦業,農產品,港口,透過條約和政治經濟文化控制,也都能到手,又何必直接吞併呢?吃相過於難看,實在是不利於鄭宇規劃中的帝國藍圖。

在鄭宇未來的東亞體系裡,朝鮮人和日本人彼此競爭,這才是促進共同發展的正確模式。如果少了朝鮮,日本兔死狐悲,疑神疑鬼,朝鮮人大多又不通漢語,難免還是被邊緣化,也未必滿意,最後搞到大家都不爽,中國名實俱損,這樣的傻事,實在是相當傷不起。

這個時候,列強也找上門來,請帝國就朝鮮的未來“給個說法”。

英國方面的態度最為委婉,總之是作為盟國,不希望看到中國幹出一些違反國際政治慣例和原則的事情。當今世界,尊重民族國家的獨立乃是潮流嘛……

李經方也很乾脆地提到,帝國注意到印度人民最近對盟國殖民當局提出了一些政治訴求,帝國作為大英帝國的盟友,對盟國的應對也很關切……

看著朱爾典爵士露出不加掩飾的慍怒和尷尬,李經方一笑,很快就給對方吃了定心丸。印度的事情,帝國不會干預;朝鮮的事情,貴國也不必太多費心。當然,帝國方面也絕不會讓英王政府難做,這點是可以保證的。

美國大使羅克希爾最為直截了當,如果帝國直接吞併朝鮮,美國政府將難以平息國內對中國企圖“吞併整個亞洲乃至美洲”的擔憂,到了那個時候,中美兩國的合作必然蒙上陰影。

在鄭宇的授意之下,李經方直接給羅克希爾吃了個定心丸:帝國絕對不會吞併朝鮮,朝鮮的獨立將獲得帝國政府的背書。

列強使節將信將疑地向各自國內做了彙報,得到的訓令大致上是“密切注意中國在東北亞的動向,及時彙報”。

很快,中華帝國政府釋出正式通告,一方面回顧了朝鮮與華夏多年來唇齒相依的情誼,於華夏父母邦國之間的親密關係,在多次共同禦敵中結下的深厚情誼,一方面感謝朝鮮民庶對帝國的信賴於忠誠,並誠懇地希望兩國繼續親密友好,讓朝鮮沐浴在華夏文明的光輝之中,但最後也同樣很誠懇地宣佈,帝國的東亞秩序,是充分尊重已獨立國家的意願,共同發展的秩序,而不是野蠻吞併,強權霸佔的擴張策略。…,

對於朝鮮,雖然李朝嫡系斷絕,但帝國將尊重朝鮮民庶的意願,也建議朝鮮民庶自己考慮立國方式。帝國方面,不能接受朝鮮各界的內附請求,也請朝鮮方面給與理解。

這一來,原本興高采烈的朝鮮“義民”一時失了聲。很多遺老遺少還沒反應過來,私底下說這是天朝歷朝歷代的“三讓”規矩,打堯舜禹那陣子傳下來的,古書裡說的明白沒事,只要咱繼續上書,天朝總得答應

就這樣,來來回回五六個會合。

眼看著中國的態度非常堅決,朝鮮“歸附派”終於也發了懵。萬萬沒想到,歷來都是嫌自己地盤小,這一次卻碰上個送上門的“肥肉”非往外推的

很多老頭子號啕大哭,以頭觸地,叫嚷著我等身為華夏遺民,不得歸附父母之邦,有何臉面見祖宗於地下

朝鮮上下頓時哀鴻遍野,原本想著能一躍而為天朝上邦之民,沒想到卻還要在這鳥不生蛋的地方做個小國屁民

正所謂“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啊……

心思靈活之人立刻又轉了主意,開始鼓動“中韓和親論”,即由朝鮮李族支脈中,或者王氏朝鮮的遺民裡,選擇貌美德淑的美女,以朝鮮“王女”的身份嫁給天朝皇帝陛下,正妻不指望,只要有個名分,生下王子便為朝鮮國王,如此一來,朝鮮與上國親密無間,雖不歸附,也和歸附無二了。

這一下,朝鮮的遺老遺少和很多中青代都是拍案叫絕,紛紛提出“天朝歷代都有從朝鮮選秀女的規矩”,立刻就開始了“尋美”。

聽聞是送到天朝給大皇帝陛下做妃嬪,朝鮮舉國轟動。

這可不是一般皇帝,乃是當代李世民,十八歲拳打俄國,腳踏日本,開創東亞格局的一代英主更難得的是,別人還沒婚配這就算不是正宮,起碼也是個貴妃級別吧?不少字這朝鮮得個“大皇子”來繼承朝鮮王位,那是多大的體面

一開始,由於朝鮮方面軍精力都在佔領日本和調集兵力向北進攻海參崴的事情上,並沒太把這個當回事。等到朝鮮已經如火如荼,這些人愕然發現,原本當作笑料的事情居然要成了真

鄭宇是真的有些哭笑不得了。

他並不是什麼不食煙火的聖人,可這麼雷人的事情,擺明了把他當“種馬”,這實在是讓他有些接受不能。

眼看著朝鮮的這些人有點走火入魔,他也不得不認真起來,給駐軍和管理當局下了命令,提前頒佈了“朝鮮臨時國策大綱”。

“大綱”一出,朝鮮頓時熄火。

大綱說得明白,既然朝鮮折騰來折騰去沒有定論,而帝國也不想“合併”朝鮮,就由帝國來對朝鮮執行一段時間的管理,直到朝鮮人可以自我管理為止。

在鄭宇的架構裡,朝鮮王國的體制暫時不變,沒有合適的君主就先空著,總之既然是藩國,由鄭宇以宗主國皇帝代行一部分職能也可,但下面的架子要搭好。與在日本建立的架構類似,中華帝國在朝鮮實行全方位的“督導”制。

為了儘快發展朝鮮經濟,加強中朝合作,中華帝國將實行“朝鮮殖產開發計劃”,由中華帝國政府對工商企業提供特別貸款,由朝鮮政府提供優惠政策,在朝鮮設立廠礦企業,因地制宜發展經濟。

此外,考慮到朝鮮土地貧瘠,居民貧困,中華帝國提出願意接收不超過二十萬戶的朝鮮移民加入帝國國籍,自願報名,報滿為止,由帝國安排到邊疆地區加入鎮國軍體制,開墾戍邊。…,

根據大綱,中華帝國指定了朝鮮臨時政府,由前期逃亡帝國的朝鮮人,與本土的親華派聯合組成,作為過渡政府,五年後再將政權轉交給正式的朝鮮政府。

臨時政府成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正式簽署了與日本類似的《中朝宗藩協定》,《中朝友好通商協定》。

與《中日友好合作協定》不同,中國與朝鮮根據《中朝宗藩協定》,建立了一種名正言順的“宗主國和藩屬國”體制。一方面,延續了過往中國對朝鮮國王(雖然目前空缺)和世子的冊封,以及各項禮制,一方面又增加了對於朝鮮總理大臣的認定,以及由中國統一管理朝鮮的外交權,關稅權。

此外,根據條約,中華帝國將對朝鮮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領域,以類似於在日本採取的督導制,實行國務督導,直到雙方都認可朝鮮可以結束督導為止。

中國的政務督導員,工資由中朝雙方各自承擔一半,而朝鮮則額外向宗主國每年上繳一部分政務督導費,以黃金,白銀或等價國際硬通貨貨幣支付。

《中朝友好通商協定》則明確了中朝之間的關稅互免體制,即關稅只在形式上紙面記賬,然後以各國退稅的形勢分別返還,再由兩國相對銷帳,以在不違反兩國給與其他國家最惠國待遇的前提下,實現中朝自由貿易。

此外,中國和朝鮮兩國國民將擁有在兩國自由通商,旅行,定居等的一切權利,並享有與對方國民同等的經濟權利。

很快,兩國又簽訂了《中朝勘定邊界協定》。

在勘界協定中,中朝雙方重新修訂了邊界,朝鮮大同江以北的土地是明朝“賜予”朝鮮,按道理,中華帝國有權收回,但考慮到中朝兩國的友好,也考慮到朝鮮居民已經世代居住,中朝兩國將對此部分領土實行共管,十年後以全民投票決定歸屬。

當然,作為交換,這片土地地面之下可能存在的一切礦產資源,中華帝國方面在給與當地居民徵地補償之後,擁有完全的勘探和開採權。

作為代價,中華帝國將向朝鮮提供五千萬華元的低息貸款,用於從中國進口物資,裝置,以及於中國合資開設廠礦的資本金。

對朝鮮政府來說,大同江以北的山區也不值幾個錢,與其說是財富,不如說是負擔,以前實際上是作為屏護朝鮮的屏障。可現在朝鮮擺明了不用想和中國敵對的事情,這個“屏障”也沒什麼意義,不如換些實實在在的好處。

由於朝鮮原本使用的韓元缺乏貴金屬保證,早已喪失信譽,而日本人發行的軍用手票更是臭名昭著成為廢紙,在臨時政府任期內,朝鮮將華元作為唯一法定流通貨幣,日據政府發行的韓元貨幣一體廢除。

接下來就是重頭戲。

十一月十五日,中朝兩國正式簽署了《中朝軍事同盟協定》。

根據該協定,中國將在朝鮮駐紮不超過五萬人的常備陸海軍,並以租期九十九年租借仁川和馬山浦兩處軍事基地。中國駐軍費用的一半由朝鮮王國政府承擔。

兩國將建立軍事同盟,任何一國與第三國發生戰爭,另一國都需要以一切資源包括軍事資源進行無條件的支援。

此外,為了提升朝鮮治安,中華帝國以之前訓練的部分朝鮮難民武裝為基礎,幫助朝鮮成立朝鮮國防軍,編制為六個旅。在戰時,朝鮮一切武裝力量將接受中華帝國駐朝司令部的指揮,或直接由中華帝國大本營將其編入中華帝國的編制部隊,統一指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