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世紀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六十四章 連鎖反應(中)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六十四章 連鎖反應(中)

這位莫連先生的文章,很快就成為英國上流社會炙手可熱的話題。

是的,自十九世紀末期開始,迅猛發展的德國經濟,依靠其技術水準上的優越,工藝的可靠,已經逐步侵蝕了英帝國的海外市場,甚至深深進入了英帝國內部。從倫敦到孟買,再到近東,遠東,澳洲,德國商品和英國商品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威廉二世登基之後,德國開始了龐大的造艦計劃,德國逐漸開始建立起了一支高效的商船隊,把德國商品源源不斷地運往世界各地,運回各種原材料和農產品,德國的經濟也如同吹了氣一般膨脹起來。

但更可怕的是美國。

這個英帝國的逆子,佔據了新大陸得天獨厚的物質條件,利用開放而富於活力的社會機制,成為了歐洲遺民的天堂。透過南北戰爭達成了國家統一之後,美利堅合眾國的力量開始從大西洋西岸延伸到太平洋東岸,甚至開始向東南亞伸展觸手。

這個土地廣袤,資源豐富,人口眾多,文化先進,制度優越的國家,對比積弊重重,時時掙扎於傳統與現實之間的歐洲列強,更像一個蠻不講理的牛仔,就按照自己的意願,毫不遲疑地向著宿命的王座狂奔。

其鋼鐵,煤炭,石油,主要工業品,鐵路里程,經濟總量,都已經把歐洲傳統強國遠遠甩在身後。儘管英國資本透過對美國的投資,也同樣收穫了巨大的利益,但面對這樣一個經濟巨怪,尤其是當美利堅開始以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在五年之內打造了一支十六艘主力戰艦組成的大白艦隊,並且以一場帝國主義戰爭宣告絕對霸主君臨美洲,發出了“羅斯福推論”的時候,即使是最為淡定的英國紳士,也不得不開始報以警惕的目光。

到了現在,原本那個不太引人注目,甚至經常被拿來和印度,日本一起談論的東方帝國,一躍而成為凌駕於俄國之上,光芒照耀了整個亞洲,甚至令原本馴服的印度人也開始歡欣鼓舞,產生出某種不切實際的“亞洲主義”幻覺的東方大帝國。

儘管,這個國家的主導力量曾經在二十多年前兩次擊敗法國殖民軍,但畢竟那是面對法國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力量,而更重要的是,當時他們的背後站著英國,是英國打敗了法國,而不是他們

但現在,面對傾國來犯的俄國和日本,這個東方國家以無可爭議的勝利,完全把對方踩在腳下。他們展示出來的恐怖威力,對於十年來各種新發明的完美發展和運用,採取的各種新戰術,尤其是把現代軍事科學與傳統的軍事謀略相結合,產生了如此可怕的化學變化,讓一個曾經被視為二流國家,甚至在稱呼時都會自動省略掉“帝國”兩個字的國家,變成了東方的現代德意志,而他們的人口比德意志多十倍,領土要多二十倍

原本沉湎於維多利亞時代日不落的榮光,對飛速崛起的日耳曼蠻牛和有些莽撞的盎格魯?撒克遜表弟又嫉妒又鄙視,偶爾發表一些混雜著酸氣和優越感的評論,以顯示自身固有的強大和榮耀不容置疑的英帝國精英,終於開始認真地翻閱資料,仔細地審視這個新崛起的東方國家。

在去年,也就是西元一九o四年,這個國家的粗鋼產量已經達到了一百七十萬噸,位居世界第六;煤炭產量四千四百萬噸,僅次於美國,英國和德國;鐵路里程四點五萬公裡,位居第五;商船總噸位一百七十萬噸,位居第四。…,

而更重要的,這個國家的領土面積接近一千二百萬平方公裡,而且居住著四點五億人無論以何種尺度衡量,其中主體族群的人口超過九成

在軍事方面,這個國家的海軍噸位已經一躍為世界第二,遠遠超過了美國和德國海軍。他們的船臺上還有大批的船體正在緊張地施工,而遍布全國的船廠中還有大批的先進戰艦正在舾裝,再過一年到一年半,這個國家將在東方建立絕對的海上優勢

他們的地緣政治得天獨厚。

在他們的北方,俄國顯然已經遭到難以癒合的創傷,而日本則已經被他們控制。朝鮮自古以來是他們的藩國,而南洋的華人勢力正在日新月異,與中華帝國本體各方面的關係更是密切,甚至可以被認為根本就是這個東方帝國伸入南洋的觸鬚

在他們的南面,他們的軍隊已經進入了暹羅。這個一直在英法中之間維持平衡,後來逐漸成為英帝國制衡中國籌碼的南亞古國,面對強悍的中國軍隊已經節節敗退,而佔其人口兩成的華裔,之前因為暹羅軍政府的排華紛紛逃到中華帝國的安南省和雲南省,現在更是踴躍參加部隊,擔任嚮導和負責後勤,利用對於暹羅地理水文和人文情況的熟悉,成為中華帝國控制暹羅的重要助手。

在西南方向,原本藉助中英西藏密約達成的西藏自治和非軍事化格局,由於西藏的叛亂,被中華帝國直接打破。大批原本中國軍隊翻山越嶺,從東面的四川,東南方向的雲南和北面的青海,新疆進入西藏,在各地掃平叛亂和不穩的喇嘛,奴隸主,重整地方政權,甚至公開沒收叛亂寺產,取消奴隸主的特權,沒收土地,明目張膽地破壞西藏傳承了上千年的農奴制和政教合一體制,開始按照自己的模式建立強有力的基層政權。

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首領達賴喇嘛和班禪喇嘛,已經宣佈將前往北京朝拜帝國皇帝,共同討論加強西藏與內地的關係,加快建設新西藏的有關事宜。

暹羅的“丟失”,西藏的急速轉變,等於讓英屬印度門戶大開。在印度,國大黨對中國的羨慕與親近已經完全公開。在印度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中,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中國熱”。

各種論述中國**,討論亞洲未來,包括託古論今,闡述歷史上中印文化交流的著作紛至沓來,讓始終堅信大英帝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甚至相信接受英帝國帶來的文明火種,接受文化和經濟上“先進”的英國政府領導乃是“天經地義”的印度精英,開始看到了另一種模式,另外一條道路。

“到中國去”,從一句口號,已經變成印度青年知識分子的實際行動。

面對日新月異的局面,英屬印度的穆斯林思想家穆罕默德?阿里?真納,國大黨激進派首腦提拉克,甚至緩進派領袖甘地,紛紛聯絡力量,開始了秘密串聯。剛剛履任的英屬印度總督,即所謂“印度副王”,第四代明託伯爵吉爾伯特?約翰?艾略特-默裡-基寧蒙德英已經一再給倫敦發電,要求增派軍隊,戰艦,頒發強硬法令。而駐印度英軍總司令基欽納爵士更表示,“如果中國軍隊在結束北方戰爭後入侵印度,印度可能爆發起義,並將在半年內淪陷”。

這一切,都描繪出了一個可怕的未來:…,

上百萬的中國陸軍,從喜馬拉雅山口,中國安南省和雲南省的邊界,暹羅,潮水一般湧入英屬印度和馬來亞,當地土著居民和華人都將群起響應。在南洋,百萬噸的中國戰艦劈波斬浪,把英國陳舊弱小的遠東艦隊,以及荷蘭,西班牙的老舊戰艦一掃而光,掩護著精銳的中國海軍陸戰隊在各地登陸,並且在華人武裝的配合下,一舉佔領整個南洋,隨後從新幾內亞出發登陸澳洲和紐西蘭,徹底顛覆大英帝國在東方的整個統治。

隨後,他們可能建立一系列華人和亞洲民族的保護國,隨後再向西開進。阿富汗,波斯,英屬伊拉克,這些地方根本無法阻擋中國人的軍靴,這個東方德意志,終將佔據整個亞洲,並建立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巨大帝國,與整個西方世界分庭抗禮

被恐懼與憤怒支配的英國精英,終於喊了出來:這一切到底是怎麼發生的?是誰導致英帝國面臨如此可怕的未來?

是長時間的自由貿易。

是損害自身扶持潛在帝國的錯誤政策。

是歷屆保守黨內閣無所作為的外交政策。

是迪士雷利開始的養虎遺患,是貝爾福內閣錯誤的政策,是布林戰爭的拙劣,是中英同盟這個可悲而短視的條約

憤怒的英國精英,開始是以沙龍的形式小範圍討論,最後乾脆是半公開的串聯煽動,乃至在保守黨和自由黨內部,開始將其作為正式的議題搬了出來。

這個時候,莫爾斯?莫連的第二篇重磅文章再次登報,一石激起千層浪。

“……作為英格蘭的紳士,對於一個新帝國的崛起,尤其是如此快速而迅猛的崛起,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警惕,也不是簡單地把責任推卸給之前政府的政策不力,更要仔細分析其強大的內因。中國有一句話,叫做師夷長技以制夷,我認為,這句話也同樣可以被修改為‘師華長技以制華’。”

“也許對很多紳士來說,這些落後的,腐朽的,保守的東方文化沒有什麼值得學習。也許很多人會提出,這個帝國之所以崛起,是因為學習了歐洲先進文明,並且直接獲得了大英帝國的無私援助。可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新生的帝國能夠在短短三十年中走過了文明國家數百年的文明發展之路,一躍而躋身第一流的強國,一定有很多與眾不同之處。”

“……這個國家的強大,在於其開創者以強大的軍事,政治,文化力量,把這個國家聚合在一起,團結在一個強大的帝國政府之下。他們終結了韃靼人統治之下四分五裂,地方各自為政的狀態,他們取消了帝國各個部分之間以鄰為壑的經濟政策,打破了鄉土觀念。他們建立了各種強有力的組織體系,從各個方面把整個帝國緊密團結在一起。在這場戰爭中,他們利用這一套體制,強有力地動員了整個國家的一切潛力,從而展示出了強大的威力。”

“……他們經濟的快速起飛,固然藉助於廣闊的領土,眾多的人口和豐富的資源,但他們明智而高效的政策,卻實在是不能加以忽視的重要因素。我們再推而廣之,德意志的強大,正是基於他們統一了原本四分五裂,邦國林立的中歐土地,建立了一個中央威權體制。而美國的快速發展,也離不開南北戰爭統一了貌合神離的國家,建立了強有力的聯邦國家。”…,

“這一切,都一次再一次地提醒我,英帝國,在這一場巨人賽跑之中,被後起的巨人逐漸縮短距離,甚至開始趕超,其根源,是否在於我們鬆散的帝國體制,以及自由放任的政府威權?”

“這個時代,與原本的不列顛和平時期不同。新生的帝國一個接一個崛起,他們紛紛建立強大而統一的中央政府,採取貿易保護和殖產興業的政策,以重商主義和海權主義為指導,以工商業保障軍事發展,又以強大的軍事力量成為擴張商業利益的保障。”

“當這些強大的帝國正在以統一和強有力的姿態,以其全民族的力量爭奪區域乃至世界主導權的時候,不列顛在哪裡?”

“1867年,我們在加拿大建立了第一個自治領,從此,加拿大英國人有了內政自主權,貿易自主權,他們有自己的軍隊,甚至有了一定的外交自主權。他們在各主要國家設有辦事處,處理外交事宜,除了宣戰權,這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

“1901年,我們把澳洲的六個殖民地組建為澳大利亞聯邦,幫助澳大利亞英國人建立了自治領,享有和加拿大同樣的權利。”

“就這樣,我們一步步主動地瓦解著自己的帝國。當其他強國逐漸聚合稱一個強大統一的力量的時刻,我們,不列顛人,正在親手瓦解自己的帝國;當其他強大的經濟體透過貿易保護主義,抓住每一分鐘吸取大英帝國血肉的時候,我們授予了自治領貿易自主權,堅持自由貿易體制,把我們的市場向潛在的競爭對手開放;當各個強國快速建立起強悍的軍隊,在一次次的戰爭中磨礪刺刀,甚至開始窺測大英帝國在全球的領地之時,我們卻在把帝國肢解成一個個的小國,使自己變得越來越鬆散。”

“身為大英帝國的國民,我不得不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當時代的發展脈絡已經如同泰晤士河的流向一樣清晰,當這個時代,一切強權崛起都已經闡明了唯一真理,當我們曾經強盛的帝國,在不合時宜的政策之下一步步走向瓦解和衰落的時候,英格蘭的大臣,英格蘭的將軍,乃至英格蘭的一切紳士們,你們,到底在幹些什麼?”

這篇文章,終於深深震撼了高傲的不列顛人。

只用了兩天,在倫敦的小酒館,高階沙龍,上流社會的餐會,貴族的城堡,賽馬場,乃至議會會場,到處都是討論英帝國政策變革,爭論貿易政策的場面。表情嚴肅的保守黨幹部,痛心疾首的自由黨精英,臉色漲紅的退役軍人,憂心忡忡的工商業鉅子,都懷著各種各樣的心思捲入了這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論戰。

一向以最強硬的英帝國主義者的面目出現的前印度總督寇松,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拍案叫絕,當即向倫敦拍發電報,建議修訂貿易體制,建立保護性關稅同盟,並且加強帝國內部各殖民地,自治領的統一威權,甚至提出以帝國議會的形式建立一個真正的聯邦國家。

自由聯盟黨黨魁,以激烈批評貝爾福內閣,堅持貿易保護主義,反對對殖民地給與更多自治權,而主張建立強有力的帝國聯邦,以適應列強爭霸的“帝國時代“現實的約瑟夫?張伯倫爵士,更是馬上撰文應和。

張伯倫明確提出,在這個弱肉強食,民族自決蜂起的時代,英帝國原本採取的自由帝國政策,必將最終導致英帝國的瓦解,並且使英國恢復到與英倫三島面積相稱的國際地位,成為二流國家。要保證英帝國的大國地位,英帝國必須以強有力的關稅同盟,集權統一,打造威權政府,並逐步培育起統一的泛不列顛民族,把各個殖民地和自治領牢牢統合在一起,把英國變成一各人口眾多,土地廣袤,資源豐富,軍力強大的統一國家。

在文中,張伯倫充滿感情地描繪了這個強大帝國的面貌:它擁有五億人口,三千四百萬平方公裡,遍佈全球的土地。它擁有全世界最為豐富的資源。在它的國土內部,加拿大的農產品和礦產,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畜牧產品,南非的鑽石和黃金,英國本土的鐵礦,無煙煤和工業品,印度的紡織品和茶葉自由流通。資產在英帝國內部流轉,建起工廠,礦山,發展經濟。對外,帝國採取統一關稅,保護本國工商業和國民的利益。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