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世紀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七十章 中德合作(三)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七十章 中德合作(三)

在技術兵器方面,共計收繳日俄方面各種口徑的火炮兩千八百門,輕重機槍四千二百具,步槍一百七十五萬支,手槍十五萬六千支,子彈九千六百萬發,其他軍械物資無數。此外,還俘獲了俄方三百五十個火車頭,七千六百節車廂,日本在朝鮮的二百二十個火車頭,兩千六百節車廂除了用於朝鮮的運輸,還抽調了一部分運力用於支援作戰部隊的後勤運輸。

與此相對應,中華帝國陸上武裝力量中,皇家禁衛軍戰死,失蹤或傷殘兩萬九千人,國防軍戰死,失蹤或傷殘十二萬五千人,海軍陸戰隊戰死,失蹤或傷殘四萬六千人,累積戰鬥損失二十萬人,另有凍病等實質減員十二萬人,累積損失三十七萬人。

目前,皇家禁衛軍總兵力已經達到五十萬人,國防軍總兵力達到一百一十五萬人,警備部隊五十萬人,陸戰隊三十五萬人,正在遠東,西伯利亞,中亞和暹羅四個方向展開作戰。

在江勝看來,對日俄作戰的勝利,已經充分展示了帝國陸軍的威力。目前帝國陸軍的兵力,組織,士氣,經驗,裝備,後勤,都已非傳統的歐洲陸軍可以相提並論。無論是英法想要干涉,還是美國人些什麼算盤,想要動搖帝國陸軍,威脅本土,那是痴人說夢。甚至,這位一向以軍人不干政為原則的老將,也豪氣幹雲地提出,“如英法犯我,帝國陸軍完全有能力分兵南下,御敵於國門之外”。

陸軍部長聶士成的意見和江勝大同小異。

這位老將很清楚自己的定位。鄭宇更多是利用他的威望來平衡軍內形勢,加強陸軍部的權威,把目前總參獨大的格局一步步過渡到軍政為上,軍令為下的體制。而他也很清楚,鄭宇傾力栽培的是忠心耿耿的岑春暄,所以他也保持一貫的低調。

但說到陸軍,他是絕對不會含糊的。

海軍方面的態度差不多,而發言則更加簡單含蓄。因為任何人都清楚,海軍是許凡的天下,而這位皇帝應該早就徵求過許凡的意見,對他們只是一個形式上的徵詢罷了。

海軍方面已經拿出了英法,甚至還有美國組建聯合艦隊進行武力干涉的應對預案。

目前,帝國機動艦隊歷經大戰,仍保有十四艘萬噸左右或以上的主力戰艦,此外,還俘獲了多達九艘日俄方面的主力戰艦。所有受損戰艦都在抓緊搶修,預計在三個月後,機動艦隊的戰鬥部隊將達到六十萬噸排水量的龐大陣容,並將陸續接收大批新艦。

配合飛艇,潛水艇,岸基飛機,要塞炮臺,水雷,帝國海軍有能力阻止敵對艦隊對帝國本土的進攻。

鄭宇對此是滿意的。軍隊要的就是這個態度,也就是“用我必勝”。足夠。

說到最後,還是要有個結論。

鄭宇輕咳一聲,頓時全場肅然,所有重臣都坐姿筆直,靜靜地看著這位威權日重的皇帝。

現在,無論是朝野還是民間,談論到這一位,都已經不會再在“皇帝”兩個字面前加上“小”。

“諸位的發言都是實在話,這就不錯。說實在的,到了現在這個地步,我們要考慮的已經不單單是戰場上的事情。戰爭的結果已經不會有大的出入。但我還是得強調一下,就是這一仗什麼時候結束,俄國人也好,英法也好,美國人也好,包括德國人,說了都不算。”…,

“打到什麼時候算完,只有我們說了算。”鄭宇一句話出口,全場之人都是心頭一震,“我要和大家表個態,為山九仞,功虧一簣。俄國人到了現在只剩一口氣,而德國人已經表了態,我最後的疑慮已經沒了那我們的目標就非常明確:打到俄國接受我們的全部要求”

“伯先部長說的對,對德外交是一種現實主義的選擇。但我需要強調一點,那就是德國對於帝國來說,意義絕非短期利用這麼簡單。”鄭宇的一句話,讓一些軍人頓時眼前一亮,“正如各位所說,帝國之崛起是不可逆轉的潮流。而帝國之崛起,受到威脅最大的,必然是英國和俄國。之前英國人支援我們,不是因為‘傳統友誼’。對英國來說,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現在對他們威脅最大的已經不再是俄國,而是我國,所以我們也不必指望我們自己主動偽裝成小白兔,就可以讓英國人對我們放鬆警惕。這樣一來,我們和英國從長期來看是敵人,也就絕不能把對方當作我們真正可信賴的盟友。”

“目前,帝國內部對於下一步的盟國選擇,除了英國,就是德國和美國。那朕就先說說美國。”鄭宇說道,“帝國選擇盟友,有短期考慮,有長期考慮,而無論哪一種,根本上是基於利益。”

鄭宇的聲音在寬闊的大廳中迴盪,所有人都表情嚴肅地聽著,想著。

“對帝國來說,短期來看,需要資金,需要技術,需要裝置和很多物資,需要高階技術人員,需要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資源,需要美國的醫藥,也需要美國的市場。在外交領域,我們需要美國幫助我們牽制英法的壓力,至少不能讓美國被英法拉過去一起封鎖我們。”

“不過,從長期來看,帝國與美國的深層矛盾是不可調和的。”鄭宇的話讓很多人又是心頭一震,“美國的政治,是服從於其中上階層經濟利益的要求。對美國來說,他們需要的東西是廉價原材料,廉價勞動力,商品銷售市場。這…,短期來看,帝國都可以提供。但長期來看,帝國的目標與美國直接衝突。”

“帝國,終將發展成為與美國一樣的工農業強國,帝國不但要創造並滿足一個龐大的國內市場,拿住帝國在亞洲勢力範圍內的市場,並且要奪取境外市場,這不僅僅是歐洲和美國,還包括南美,非洲。”

鄭宇的話讓不少人隱隱有些眩暈,他們都沒有想到,這位皇帝已經有了如此的宏圖偉略

“這是由我們的天賦條件所決定,也是由民族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所決定。”鄭宇平靜地說道,“我們有廣闊的土地,豐富的資源,世界第一的人口,而且隨著我們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推進,基礎教育和中高級教育的發展,初步完備的工業體系構建,帝國的經濟就站在起飛的門檻上。我們不可能去做別國的原材料提供地和商品傾銷地,也不可能去做一個廉價的加工車間。我們要的是從科研和原料,到生產,到銷售,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向全世界供應商品。”

“我們是一個大國,不可能把自己附著於其他國家的經濟體系之中。我們必須是一個自主的,完備的,有強大競爭力和擴張力的經濟體。”鄭宇繼續說道,“很顯然,這也是美國的目標。而這兩個同樣土地廣袤,人口眾多,有自身價值觀體系和天賦使命的國家,最終必將因為這個深層矛盾而爆發衝突,甚至可能導致戰爭。”…,

鄭宇環視眾人:“對於這個判斷,各位有異議嗎?”。

“我提一點疑問,”唐紹儀舉起手,“關於中美關系。”

鄭宇心中瞭然,知道對方是留**童出身,對美國有某種天然的親切感。但他並不認為唐紹儀會因此而出賣中國的利益,說到底,這是一個愛國心和正義感都很強的人,雖然有些圓滑世故,但在目前國家蒸蒸日上的情況下,正是滿心做一番大事業的狀況。做到他這個位置,和國家也算得上是榮辱一體了。

“唐財長請講。”

“陛下,您的分析我覺得很有道理,只是有個疑問,”唐紹儀說道,“如果按照這個解釋,那帝國也好,美國也好,最終莫非是要和所有其他列強為敵?英國,法國,德國,哪個不是要把商品賣到全世界?”

鄭宇點了點頭:“唐財長這個問題,我把自己的看法和諸位分享一下。”

“縱觀歷史,商人民主國家有最強的擴張動力。”鄭宇的話讓不少人都吃了一驚,“為了獲取原材料,廉價勞動力和市場,他們可以忍受驚濤駭浪,食人生番,水土不服,他們在利潤的驅動下敢於冒險,敢於拼搏。相反,建立在威權專制體制和自足經濟格局之下的農業帝國,在征服了周邊一盤散沙的力量之後,就逐漸喪失其擴張的主動性和擴張的能力。對這些政權來說,穩定地壓榨內部,永遠好過冒著失敗和被顛覆的危險去進攻外敵。這些國家的對外擴張,不是出於君主個人某種虛榮的慾望或執念,就是出於轉移內部矛盾,而民眾由於處於社會底層,無法以資本為紐帶分享擴張的收益,也沒有強烈的動力去參與和推動擴張。”

“美國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國家。他本身並非某個民族為主體,經歷長期的定居,複雜的歷史發展,一步步從部落社會演進而來。他是一個移民國家,而且從一開始的五月花協定就具備了平等自由的思想基礎,是自由公民依據契約結成的共同體。美國作為一個清教徒國家,以開拓新大陸起步,從一開始就具有一種基督教的救世情結:新大陸,新人類,新國家。美國人強烈地認為自己代表著整個人類社會的未來,篤信他們的價值觀也是適用於全世界所有民族的,代表著進步和正義的價值觀。”

“因此,這個國家有著最強的侵略性。”鄭宇說道,“但這並不代表美國一定會優先選擇戰爭。對美國來說,經濟手段是第一位的,因為他們擁有很強的經濟競爭力。他們資源豐富,佔據兩大洋,教育發達,有無窮的創造力,而他們肥沃的土地確保了經濟基礎的健康。”

“他們也在逐漸開始學會運用自己的經濟力作為外交籌碼,與軍事力結合,透過外交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鄭宇說道,“正如西奧多?羅斯福所做的,一手大棒,一手胡蘿蔔。更有甚者,終歸有一天,美國將利用他們的經濟影響和政治影響,全方位地輸出他們的價值觀:自由民主,透過對世界全方位的控制和滲透,美國將成為事實上的世界帝國。”

到了這個時候,所有人都已經悚然動容。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在朕看來,英帝國的瓦解只是時間問題。”鄭宇笑了笑,“這個國家,限於本土的狹小和本土人口不足,又長期堅持自由主義帝國政策,尤其是開啟了自治領和自治殖民地政策,這就讓他們走上了瓦解的不歸路。自治權一旦賦予,要取消就很難,尤其是相隔大洋的領地,又是受到民主平等思想薰陶的歐美公民。現在英帝國重新討論的修改版帝國體制,朕並不看好。一旦有些閃失,別說修正,現在的局面恐怕都未必能夠維持。”…,

“德國,有先天的劣勢,就是國土狹小,資源匱乏,周圍又被強國包圍,海岸線又很容易被英國封鎖,這讓德國想靠自身的能力,或者依託其他兩個軟弱的中歐‘盟友’崛起,只是徒勞的掙扎。”鄭宇繼續說道,“德國可以成為區域性的強國,卻幾乎註定無法成為世界的主宰強國。至於法國,這個國家位於居心叵測的英國人和野心勃勃的德國人中間,註定會成為英德角力的主戰場,而他們的國土面積和人口也決定了他們無力和美國人競爭。”

“因此,隨著英國的逐步衰落和瓦解,能夠爭奪世界主宰權的,只有帝國和美國。其實原本還有俄國,資源豐富,國土廣袤,人口眾多。不過現在嘛……朕已經不會再給他機會。”

鄭宇的聲音平靜,卻散發著某種強悍到無可辯駁的自信。

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點了點頭。

“在朕看來,一旦美國無法利用經濟力從帝國獲取足夠的收益— 這在未來是必然發生的。因為帝國也有資源,有足夠的勞動力,未來也將有高水平和高覆蓋率的義務教育,有發達的工商業,而且有我們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鄭宇說道,“那麼,他將必然開始準備軍事行動。無論是出於自保的考慮,還是出於主動進攻的考慮,而雙方螺旋式的軍事競賽和對內宣傳鼓動,最終也一定會在某個時間,在某種因素的刺激下—比如與這一次類似的產能過剩,經濟危機— 轉變為戰爭。”

“因此,我們下一步的發展,對美國的利用是功利主義的利用,也是暫時的利用。在利用美國的同時,我們已經需要準備應對美國未來的敵意行動了。”鄭宇對唐紹儀笑了笑,“唐財長,還有意見嗎?”。

“沒有了。”

唐紹儀回答得很乾脆。

“那朕接下來說說德國。”鄭宇點了點頭,又開口說道,“德國這個國家,處於歐洲強國的夾縫之中,周圍都是文明開化,具有民族意識的現代國家。他領土狹小,人口只是我國的十分之一,缺少很多的重要資源,尤其是有色金屬和石油。這個國家有很強的民族自尊心,長期而優秀的軍事傳統,有統一威權的中央政府,和我們一樣採取君主立憲制,有強烈的民族主義,對於英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不滿,渴望獲取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

“這個國家和我們遠隔萬里,卻有著天然的擴張訴求,而且直接面對英法俄這樣的歐洲強國。”鄭宇繼續說道,“德國的工商業與英法激烈競爭,而他對海洋的訴求又直接威脅到了英國的統治基礎。這個國家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的傳統,讓英法乃至美國對其具有天然的戒備和恐懼。可以說,德國與英法的矛盾從根本上不可調和,而美國基於其國家主流文化強烈的意識形態性,以及其民主自由價值觀,也和德國有先天的敵意。”

“這樣一來,德國與我國就有強烈的互補性,以及長期合作的基礎。”鄭宇繼續說道,“德國及其盟國,一旦對英法正式提出政治訴求,導致兩大陣營的衝突,會牽扯英法乃至俄國的全部力量和資源。遠離歐洲戰場的我國,也將獲得擴張實力的最佳機遇。當然,是採取商業擴張,外交談判還是軍事行動,這要看屆時的實力對比和國際形勢。”

眾人又是心頭一震。

“就長期合作而言,德國是資源匱乏的國家,人力也不足,一旦陷入長期戰爭,農業和工業都需要大批勞動力,也迫切需要其他國家幫助他分擔生產任務。此外,德國的人口,資源,疆域,財富都和宿命之敵英法相差甚遠,即使加上奧匈乃至義大利也是如此。在這方面,帝國是德國最好的補充和天然的盟友。”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兩個國家一個在歐洲,大西洋和北海,一個在亞洲太平洋,要出現利益衝突很困難,反而都面對著英法秩序的擠壓……這,就是天作之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