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世紀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七十二章 天作之合(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七十二章 天作之合(二)

《世紀帝國》

一直爭論不休的英國政壇,終於在某一個訊息傳來的時候。出現了非常一致的反應。

一月十日,《中德經濟合作協定》在北京草簽,即將交由兩國皇帝和首相正式批准。

在條約中,兩國制定了一條至關重要的商務原則:即德國提供建設貸款和必要的技術修建礦山,精煉和滲煉設施,而中國保證對德國的出口。

這一合作協定,涵蓋了鎳,略,銻,銅,錫等德國緊缺的金屬材料,還包括棉huā,生絲,菸草,白糖等重要的農牧產品,統一由德國以金馬克或黃金支付貨款和建設貸款,並對中國出售建設所必須的裝置和技術工藝,而中國則確保以優惠價值提供足夠數量的商品於德國,並保證運輸。

該條約主要內容包括四大部分:第一,中德雙邊經濟合作的交易框架。即中國與德國採取進出口差額結算制度,即由雙方政府統一核算兩國間的進出口貿易,每半年直接以黃金交割雙方的貿易差額。德國對中國提供五億金馬克,摺合兩千七百萬英榜的十年期無息貸款用於中華帝國的戰爭重建。中德兩國的的貿易差額結算每半年進行一次,中國方面出超,則直接從貸款償還額中抵消,德國方面出超,則增加貸款額。

第二,中國槽向德國優先開放國內雲南,貴州,安南,廣西四省的礦產專案,德國方面提供勘探人員和技術協助中國方面進行聯合勘探,並向中國提供礦山和冶煉的相關裝置,工藝,解決方案,德國在未來二十年內有權以低於市價兩成的價格購買這些礦山的全部產品。此外,為方便礦石外運,德國方面將購買中國方面相關鐵路和公路建設項目的債券,並派出技術人員協助中國方面完成交通工程勘察設計和建設。

此外,德國幫助中國改善金屬冶煉技術。德國在未來二十年中,每年有權以低於市場價一成半的價格向中國購買一百萬噸特優質艦用無煙煤(德國本土沒有優質船用無煙煤),兩萬噸銅錠,五萬噸生橡膠,一萬噸絡精礦,十萬噸猛鐵合金,五萬噸錫,五萬噸稽,五千噸鎩,三千噸銻,三千噸黑鴉砂,一百萬噸原油,二十萬噸白砂糖,一百萬包棉紗(每包480磅),十萬噸茶葉……為保證履約,德國需以優惠價格向中國提供優質加工機械,並進行生產工藝指導第一年供應量不足的,應該在後續補齊:第三,中國將在德國與法本聯合體下屬的各家化工企業分別建設合資公司,修建煉廠,冶煉重油,柴油,汽油和其他副產品:德國將與中國在城市電氣化建設,發電與輸電,化肥,áng製造,冶金加工,鐵路與公路建設,農業機械等方面展開技術合作:第四,中德兩國將鼓勵民間貿易活動,加強人員,資金和技術方面的交流。

針對此類合作,兩國政府將通力合作出面協調。第一個中國商界赴德採購團將在二月初成行,而德國方面大規模的赴華商務考察團也將同時啟程,並且都將隨行攜帶大批樣品和資料。

《中德經濟合作協定》”出,舉世矚目。

英國《每日娜報》的反應最為強烈。

莫爾棠連,這位在英國已經成為街頭巷尾重要談資的神秘作者,發出了第三篇文章。

“…當保守黨堅持自由貿鼻的紳士們還在為中英同盟的簽署欣喜不已的時候,筆者已經幾乎明白無誤地看到了在大英帝國的羽翼庇護之下,第二個東方德意志的崛起。終於,在這一天,一個條約的簽訂讓保守黨的紳士們顏面掃地:當他們正為了“中國盟友,擊敗俄國彈冠相慶的時候,中國卻已經和德國人握手言歡。”“…眾所周知,德國的工業,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賴不列顛,以及已經成為不列顛盟友的法蘭西。德國的鐵礦石和稽消費量的百分之二十五,大部分鋅,銅消費量的四分之三,全部的鎩,絡,鴉,都需要進口。德國的穀物和棉huā只能滿足本國八成的需要,他們還缺少最優質的艦用無煙煤,幾乎沒有石油資源。,……,

“不列顛掌握著世界上最廣闊的領地,全球最主要的絡鐵礦產地新喀里多尼亞和羅德西亞,屬於不列顛和法蘭西所有,主要的鎩礦產地加拿大薩德貝里,是不列顛帝國的一部分,德國進口的鈴和鋅則來自於澳大利亞。…,

“透過牢牢地控制住這些對於德國經濟至關重要的營養物,不列顛也就在一定成都上保障了自身的安全。然而,在這一天,這一體系開始從根本上出現動搖。中華帝國,不列顛的盟友,以其廣袤的領土和豐富的資源,將為歐洲大陸的軍事強國提供另一條資源通路,可以讓德意志的工業機器和軍事機器不受控制地自由膨脹。…,

莫爾棠連筆鋒一轉,又轉向了那個最近讓不列顛人感情複雜的東方“盟友”:……”………,中華帝國,儘管在幾十年來走出了夢幻一般的強國之路,甚至在一些領域已經取得了不亞於歐洲強國的成就,但他們在工業技術的總體水準,科學技術積累,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距離歐洲文明國家還有很大的距離。但從現在開始,將有一個歐洲第一流的工業強國,以國家的意志,全面參與到這個東方國家的經濟活動之中……”“……是的,這是東西方兩個軍事強國對文明世界發出的挑戰,這是東西方兩大德意志帝國攜手奎實現行國際秩序主導權的開始。德國人的工業水準,教育,軍事科學,基礎科學能力,中國的豐富資源,人口,廣闊的土地,有利的地緣政治,以及他們分別在陸軍和海軍各自具備的強大優勢,這一個聯姻,幾乎可以確定,從他誕生在世人面前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深刻地動搖了傳統的不列顛秩序。”“…筆者並無意質疑中華帝國與德意志帝國開展商業合作的合法xing和合理xing,也並非對這兩個強大的帝國抱有某種與生俱來的故意。

但筆者在此謹提醒諸位:當不列顛紳士正在富裕而豪華的莊園中歌舞昇平的時候,兩個最強悍的鄰居正在走向聯合。”

莫爾棠連的文章,如同在篝火之上又潑了一鍋油,頓時引發了英國朝野普遍的爭議。長期沉湎於英帝國威力,開始更多把目光從國際形勢轉向英帝國內部種種複雜的殖民地問題,勞資問題,財政稅收問題的英國中上階層來說,一直被視為高枕無憂的不列顛霸權,突然之間彷彿就瀕臨瓦解,這讓很多人的驚愕之餘也不由得真正開始了某種憂慮。

與此相比,另一個條約,似乎沒有那麼刺眼,但在某些高瞻遠矚的英國精英政治家眼中,卻有著更加深遠的意義。

一月十五日中德雙方代表在北京草簽《中德文化交流協定》。

該協定共有五條,三十二款,其主要內容包括:德意志帝國將在北京成立“中德文化交流專項基金”投入三億馬克,主要購買中國的鐵路債券,市政債券和優質麼司債券和股權,中國政府則投入對應的一億華元,購買德國優秀企業發行的華元債券和股票,其分紅全部用於中德文化交流專案。

其主要專案包括:德國大學每年接收中國政府公派的兩百名訪問學者進行學術交流,由專項基金提供基本的生活補貼:一千名甲等留學生由專項基金提供其大學本科到研究生畢業的全部學費,基本生活補貼和交通費。此外,德國政府每年還將接收兩千名乙等留學生,由專項基金承擔其本科學費:三千名丙等技術留學生,由德國企業和專業學校對其進行三年制的高階廠礦技術人員培訓。以上全部人員的初等和複試選拔由中國方面負責,最終的考試和人選由德國方面負責。

此外,中國方面則每年接收兩百名德國訪問學者,一千名甲等留學生,兩千名乙等留學生,人選範圍由德國提供最終確定由中國負責。

德國方面,在三年內槽以德皇的名義邀請不低於一千名德國大學教師,知名工程師,技術專家赴華講學和就職,薪酬由中德雙方對半承擔。…,

在鄭宇看來,這個世界,決定國與國之間力量消長的,從深層次和長週期來說,終究是國家的文化而這種文化直接來自於教育。

與具有近百東義務教育積累的列強相比,中國雖然以前所未有的強力進行了教育建設,但無論是水平,還是資源總量都無法相提並論。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鄭鷹等穿越者,固然利用先知先覺的優勢建立了覆蓋海內外的政治經濟情報網絡,利用金錢在內的各種手段從國外挖來了很多另一時空歷史上知名的發明家,但這種優勢隨著時間的流逝正在逐漸削弱。

列強強有力的教育體制積累,優秀的工業文明沉澱,成熟的近現代教育體制,鼓勵創新和批判的社會文化,都決定了他們的發展絕不會因為某些“優秀分子”被挖走而遭到打斷。

這些歷史名人的跳槽,固然在某些領域對中國方面特定技術的發展帶來了飛躍,卻也在西方社會帶來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儘管中國方面透過專利註冊,試圖壟斷某些重要技術的獨佔xing,但一方面是專利保護期,一方面則越發刺ji了列強其他精英分子的研發熱情。很快,或者是在這些發明的啟發下,或者是某些人的另闢蹊徑,中國方面在很多領域建立的專利壁壘都被一一突破,而列強創新和進步的腳步,在巨額利潤的刺ji下,也是在中國提前開啟了某些大門,指明了某些方向的引導下,反而比歷史上的進展更加迅猛而直接。

至於保密,鄭宇儘管非常重視,卻從不認為一個國家能夠單純依靠保密來維持住自己的競爭優勢。國家的長期發展,靠的終究是創新力。只有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各個方面持續創新,不斷超越,才可以把一個民族持續推向前進。

對於中國傳統上崇拜權威mi信聖人之言,又喜歡用某種神秘主義的思想體系來自我安慰的文化特xing,鄭宇始終耿耿於懷。因循守舊,缺乏打破常規的勇氣,缺乏挑戰師長和“權威”的魄力這樣一種“hexie”的文化,即使在這個面目全非的歷史中,依然在潛移默化地統治者幾乎全部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

鄭宇不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超人。

對於文化,他只能藉助於體制框架的梳理,輿論基調的影響,再就是保持一個開放的姿態,用率先進入現代化行列的西方文化來進行持續的衝擊,以摧毀傳統君臣父子式尊卑文化在教育乃至一切領域的統治地位。

而在教育資源方面,中國固然已經可以利用師範體制“批次”培養新式的小學教師,但大學教育資源嚴重匱乏導致中學和大學教師嚴重不足。這一次,佔領日本之後,許凡甚至把日本幾所著名大學的學術精英挖了不少,充實到中國的幾所大學之中。一方面是促進文化交流,一方面也是補充大學教育資源的匱乏。

與之相反作為全世界最早推行義務教育的國家,德國的大學教育在全球處於最頂級的水準,萊比錫大學,哥廷根大學等都是當時全球學術界的明珠,地位甚至超過了後世的哈佛耶魯。而德國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幾乎在所有領域都處於當時世界的絕對頂尖水準。按照當時一位法國教授的說法“在科學的各個領域,德國毫不例外居領先地位。德國一國所取得的科學成就已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各國的總和。

這是不爭的事實。德國在科學上的優勢可以和英國在貿易和海上的優勢相媲美。”

在鄭宇看來,透過留學生計劃,實現借雞生蛋充分利用德國優秀的大學教育資源幫助中國批次培養人才,正是經濟發展需求與現有教育資源之間巨大矛盾的一個快捷途徑。而這些有來有往的學術交流,對於避免國人在短暫的覺醒之後再次心滿意足地回到“天朝上國”的自大心態之中,對於開闊國人的眼界,促進國家進一步走向文明開放,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但對於很多英國政界精英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危險的訊號。

從1885年開始,英國就有意識地對中國開放教育資源。

英國的著名大學,牛津,劍橋卡迪夫,埃塞克斯,愛丁堡,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帝國理工,曼徹斯特大學,乃至桑赫斯特軍校,格林威治海校等等都招收了大批中國留學生。

甚至一向對英帝國體系內開放注重培養英屬殖民地上層精英對英國忠誠度的幾所責族公學,如伊頓,哈羅,羅丁女校也破例在中國招收了很多上層家庭的學生。

英國人的成果是顯著的:在中國,法律界的上層從最高法院到民間最頂尖的皇家律師行,大律師幾乎清一sè的牛津法律系畢業,或者就是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瑪麗王后學院,劍橋的高材生:經濟界,尤其是中樞的工商部,財政部,隨處可見風度翩翩,一派英國紳士派頭的留英歸國精英,大多出自劍橋,曼徹斯特大學,愛丁堡或者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中國海軍,大部分老資格高階軍官都有留英經歷,而中國海校至今還有英國退役海軍軍官任職,甚至已經入籍中國。

在中國的各大高校,作為學術交流或者直接聘任而從事教職或研究的英國學者數不勝數,各大高校,甚至一些中國仿效英國體制建立的si立寄宿制高中,與英國的教育界都有非常密切的交流合作。

透過這樣的文化滲透,英國朝野中的精英分子一直認為,中國最終將在潛移默化中倒向英國,成為英帝國文治武功下的附庸和俘虜。

但從這一刻開始,在對中國的影響力方面,德國無疑成為了英國人有力的競爭對手。對此,英國駐華大使朱爾典以si人身份拜訪了中國政府中的幾位主要親英派,包括首相劉定一,央行副行長孫多森,財政部副部長李登雲等人,卻始終不得要領。這些人si下里也表達了對中英關系最近的走向表示憂慮,但卻也並不認為中國從此會拋棄英國倒向德國。他們普遍的意見是,中國這一次戰爭,目的就是為了恢復在東亞的傳統勢力範圍,只要達到這一目的,中國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國內建設上來,而不會被德國慫恿與傳統盟友英國結怨。

好幾位多年留學英固的中國高官都動了感情,紛紛保證“絕不會允許金龍踏日旗與聖喬治十字旗在未來走向敵對”。不過,他們也意味深長地提出,目前德國對中國表達了足夠的善意,而英國作為盟友卻被法國人拉過去極力阻撓中國鎮壓日本叛亂,現在英國國內又瀰漫著對華不信任的輿論風潮“實在令人遺憾…,。

此外,幾個人也都提出,以中華帝國目前的國力,軍力,民氣,歐洲國家在華殘存的一些殖民主義痕跡,以及之前在前清英法聯軍洗劫北京奪取地大批中國國寶還堂而皇之地存在英法兩國的博物館和“收藏家”手中,這將越發成為扎在中國民眾心頭的一根刺。如某些領域的關稅協商體制,租借地,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等等,這些東西的存在,將會持續損害中國與相關國家的關係,最終也無益於這些國家的根本利益。

對此,朱爾典心知肚明。

很顯然,這些意見代表了中國政府的某種意向。面對這些越發自信起來的中國政治家,雖然朱爾典表面上依然是招牌式的矜持和淡定,心中卻有了幾分苦澀與淒涼。他不是沒有想過,以那位已經不在世的中國梟雄一貫的沉穩老辣,一定會留有某些底牌,而中國也有很大的可能成為這一場戰爭出人意料的最終勝利者。但他卻萬萬沒有想到,這個勝利會以如此壓倒xing和戲劇xing的面目出現。

至於一直被英國方面視為殺手鐧的財政金融手段,目前看來,對中國方面的威懾似乎不大。雖然並不清楚中國方面的真實財政狀況,但朱爾典算下來,也相信有美國和猶太人那幾筆資金的支援,再加上中國以先守後攻的手腕在深遠內線一舉殲滅了俄軍主力,又摧枯拉朽地在遼東和朝鮮分割並瓦解了日本軍隊,尤其是最近又攻取了上烏金思克和赤塔,除非中國人過於貪婪無厭,否則戰爭已經不可能演變成曠日持久的消耗戰。

中國機動艦隊全殲了日俄聯合艦隊之後,實力不但沒有下降,反而還獲得了俘獲艦隻的加強。以中國海軍教育體系的完備,最多半年到一年,這些繳獲的戰艦就可以具備戰鬥力,而中國的新艦也將入役。

而英國方面,即使無視德國的威脅,從本土調動主力艦隊到遠東威脅中國人,但至少也需要六到八個月的時間。到了那個時候,即使皇家海軍真的動手,恐怕也佔不到什麼便宜。

朱爾典思考再三,又和阿斯頓反覆討論,最終對倫敦白廳方面提出了建議:鑑於遠東的局勢已經難以逆轉,建議帝國當局立即對華表達親善,避免中國徹底倒向德國。另一方面,加緊與美國,法國方面就遠東問題達成諒解,慫恿他們對俄國提供一定的援助,推動俄國與中國堅持打下去,消耗中國的國力,並在適當的時機刺ji中國國民的反戰情緒,推動其內部意見分歧。屆時大英帝國以主翰旋人和財政支援人的面目出現,以收穫中俄兩國對英國的友誼和依賴。

可就在這個時候,北京又傳出了新的重磅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