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世紀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十四章 波斯風雲(三)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五十四章 波斯風雲(三)

兩天後,東加里曼丹的華人在巨港,中加里曼丹的華人在馬辰宣佈成立“勃泥華人建國委員會”,並公開宣佈成立“渤泥國”,組建了“臨時參議會”,“最高軍事委員會”,甚至以閃電速度透過了“勃泥基本法”,宣佈“對整個加裡曼丹島除蘭芳以外擁有主權”。

還沒等英國人作出反應,甚至在荷屬東印度當局作出回應之前,中國內閣就宣佈“承認渤泥國”,中國國會則以閃電般的速度透過提案,“追加兩億華元的緊急預算,以應付緊急事態”。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更讓荷蘭方面措手不及的,是中國那支已經威名赫赫的艦隊在“勃泥獨立”一天後就出現在了巨港外面,而蘭芳的中國駐軍更是迅速向“邊境“集結,部分先頭部隊甚至已經直接越境。

“渤泥國”幾乎是在宣佈成立的同時,就正式組建了“勃泥國防軍”,總數高達三千人,裝備了大批的日式裝備乃至中國國防軍的“剩餘物資”,並“徵調”了大量汽車和馬車,其軍官全部是服過役的中國退伍軍人,甚至士官也全部是服過役甚至打過仗的老兵。

這樣一支部隊,根本不是烏合之眾的土著甚至荷屬東印度當局的殖民地部隊可以對抗的。

一週半以後,當中國海軍陸戰隊“應渤泥國邀請進駐勃泥”的時候,加裡曼丹島幾個重要城市和交通要衝已經被勃泥國防軍控制,土著暴民血流成河,大多被驅逐出境並強行送往爪哇和蘇拉威西島。

到了這個時候,朱爾典終於和倫敦的丘吉爾一樣“出離憤怒”了。

就在他和中國外交部又打起口水官司的時候,荷屬東印度各地已經爆發了更大規模的土著人與華裔的武裝衝突。

加里曼丹兩族間的衝突,在土著人看來,是“裝備精良的華人武裝分子屠殺原住民”,“完全是沙文主義”,而在華人看來,是“好吃懶做的下等馬來鬼貪婪成性劫掠華人財富”,但結論都很一致:血債血償。

就這樣,土著人煽動了大批荷屬東印度土著步兵和警察,開始了對華人的“清洗”。無數的馬來暴民扔掉擯榔掏出巴冷刀,吹筒箭,梭標,土著步兵和警察們則拿出各種步槍手槍衝向各華人聚居區,甚至很多中下級軍官帶領整編制的土著連隊投入“戰鬥”。整個荷屬東印度如同甦醒的猛獸,一下子變得狂暴起來,連殖民當局也失去了控制

荷蘭殖民者,這些已經沒落的“海上馬車伕”後代,在南洋的統治完全依賴於與英國的協議以及華人和土著人對殖民者的順從。但面對這樣的亂局,殖民當局只能勉強維持幾個大城市的秩序,然後就是拼了命向國內發求援電報。

在南洋華人方面,反應卻不是恐懼而是歡欣鼓舞,很多地方在得到訊息的時候“放了鞭炮”。

南洋華人,已經等待太久。

自從鄭鷹兩敗法人,又與南洋華人宗社聯合,後來又幾次派遣艦隊前往南洋“護僑”,甚至發展為定期“訪問”,極大地改善了華人在當地的境遇。隨著南洋開發,以艦隊為後盾大批窮困華人就如同開了閘的洪水一般前往南洋“淘金”,進入各華人資本的種植園做工,南洋也就逐漸成為了鄭鷹打造的中華經濟圈最重要的原材料產地,也是重要的商品市場。

隨著南洋和內地的經濟越來越趨向一體化,華人資本在南洋逐漸佔據了優勢,荷屬東印度殖民當局雖然還死抱著傳統的“以土製華”和各種歧視政策不放,但在壓制華人方面已經越來越力不從心。

在三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下,華人在荷屬東印度的人口比例已經達到了五分之一在菲律賓也超過了百分之三十。

由於中華帝國方面有意識地把大批退役軍人組織起來由政府出錢在南洋移民,立業各華人聚居區的華人自衛團也迅速發展了起來。利用各種渠道,這些自衛團不斷從國內獲取武器彈藥,又以各種名義派遣南洋華人子弟在國內接受軍事訓練,然後回到南洋加入華人自衛團。…,

華人自衛團也以嚴密地組織起來,在總團甚至設有軍事學校,在下面有培訓班,培養兼職甚至專職的武裝人員,並以“保安隊”,“聯防隊”,“護礦隊”,“拳館”等名義公開活動。

早在亞洲戰爭中國戰勝之後,這些前職業軍人就有些按捺不住。

但在北京方面的強令之下,不得不讓位於“帝國大局”,暫時蟄伏,但不甘寂寞的前參謀軍官們天天沒事就喝著茶水玩圖上作業,作戰計劃早就制定了多次,兵棋推演也是三天兩頭地搞。

看著師兄師弟們在北面大殺四方,這些民族主義薰陶出來的前軍人也已經是心頭火熱。

面對土著們的聲勢浩大的“進攻“,這些軍事組織迅速脫下偽裝,亮出了獠牙利齒。

裝備到連的軍用電話,全套狩華軍邊防部隊的編制和武裝,精良的華造槍械彈藥,還有批繳獲的日造槍炮,讓這些華人武裝一夜之間變成了不帶軍隊名義的軍隊。

面對步槍手槍,土著人還能支援一陣,可當華人自衛團架起了輕機槍,迫擊炮,擲彈筒,甚至推出了七十五毫米步兵炮的時候,土著人即使再愚蠢也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幾經交戰,馬來暴徒死傷無數,甚至“土著步兵”也沒佔到便宜。

爪哇和蘇門答臘爆發的衝突震驚了整個世界,規模之大甚至讓北京的中國政府也有些意外。

發自內心地,鄭宇沒想鬧到這麼大。

但這股風潮一旦起來,很多時候並不是說壓制就能壓制下去的。

被仇殺殺紅了眼的華人自治團乾脆仿效加里曼丹華人,準備宣佈“建國”。眼看形勢要脫離控制北京方面急電在南洋的組織馬上“勒馬”。

在自治團高層,地方各華人宗族,總情局外圍組織的聯合控制下,這股風潮總體上算是沒有出格,只是有些零星的地方宣佈“獨立”,“自治”。作為民意,爪哇和蘇門答臘的華人當局向荷屬東印度當局提出了“請願書”,並限期答覆:

第一,承認渤泥國,荷蘭殖民當局退出加里曼丹;

第二懲辦元兇;

第三,賠償損失;

第四,給與其他荷屬東印度地區華人聚居地區高度自治;

第五,允許華語標準話為殖民地官方語言之一;

第六,接收華人進入殖民地當局擔任高級官員;

第七,允許中華帝國在荷屬東印度擁有治外法權,以“維護華人合法權益”;

第八,廢除歧視性的稅收政策,華人和歐洲人的稅收條件必須統

一個“少數族裔”的組織對“現政府”發出最後通牒,這也算是史無前例了。

但荷蘭殖民當局現在卻的確沒什麼辦法。

因為就在爪哇和蘇門答臘的華人當局提出“請願書”的同時,中華帝國政府也對荷蘭殖民政府提出了內容相同的外交照會。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雖然沒有限期答覆,但出現在三寶壟之外的華軍艦隊已經脫下了炮衣大批裝備精良的陸戰隊員甚至強行登陸宣佈“護僑”。

荷屬東印度殖民當局在南洋的力量小得可憐,不過是幾艘過了時的風帆戰艦,加幾艘新造的蒸汽巡洋艦,陸上部隊也不過是可憐的三萬多人,散佈在四個大島上,其中至少有五分之三都是土著部隊。

這樣一股力量,如果不是靠著抱了英國人的大腿,早就在南洋的博弈中出局了。

接到荷蘭方面的請求倫敦白廳方面馬上就吵翻了天。

英國政府以及英國陸海軍方面,自1900年之後就一直把德國作為最主要的假想敵,並因此締結了英法摯誠條約,中英同盟,力圖打造一堵對德的“哈德良牆”。但中國方面表現出來的強勢卻讓大大震撼了英國,尤其是與德國的接近讓英國上層精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駭,不得不開始鄭重檢討整體策略。

最終的結果就是中英外交備忘錄和一系列協議,以及英法美“東方俱樂部”一方面透過出讓部分利益把中國努力拉回到中英同盟的軌道;另一方面拉著法國和美國牽制中國下一步的擴張。…,

但接下來,讓英國始料未及的先是中德締結了防禦同盟,德國開始在中國關係上獲得了與英國對等的地位,隨後是中法修約,法國人明顯表現出了從“東方塹壕”裡抽身,避免被中德兩面夾擊的意向,準備把注意力轉回歐洲。然後就是波斯革命,中國一出手就讓英國芒刺在背,算是切切實實感受到了中國控制裡海東岸之後對整個英國“一字長蛇陣”七寸命門-蘇伊士運河和波斯灣通航權的威脅。

到了這個時候,英國上層已經不再對中國抱有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這是一個真正的帝國主義國家,比歐洲人更現實,比猶太人更狡詐,比德國人更冷血。在他們的眼中,英國人也好,法國人也好,甚至可能還有美國人和德國人,其實都只是工具。

他們在需要你的時候,很喜歡用中國的“歷史”來說事,表明自己的民族“愛好和平,信守承諾”,只是“要恢復在東亞的傳統光榮”。

可到了他們出手的時候,卻是比誰都狠,偏偏表面上依然還是咬死了“國際公法”,“外交慣例”,並且“信守一切條約”!另一邊,卻是**裸的艦隊和重炮,飛艇和摩托化步兵!

朱爾典現在最悔恨的,就是當年沒有好好學習“太極拳”。

在和中國外交部的對陣中,這位“中國通”,“中國人的老朋友”處處受制。

說南洋,中國人抬出《中英外交備忘錄》,指著裡面的條款:

“大英帝國承認中華帝國於中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地區,在當地華人利益問題上具有發言權”這是英國承認的嗎?護僑,支援華人獨立和自治的合理要求這個有違反協定沒有?

“中華帝國承認大英帝國於印度斯坦,英屬馬來亞,英屬北加里曼丹,澳大利亞,紐西蘭群島等地方目前擁有不可置疑的主權”,帝國方面有答應連荷蘭在荷屬東印度的主權一起承認沒有?

“大英帝國和中華帝國承諾,對於自身主權所及範圍之內,於對方國民的合法權益給與完全的保護”·這一點中國有破壞沒有?

朱爾典看著振振有辭的方石堅,暗歎這人不愧是“俄國通”,連俄國外交界一貫的“撒潑耍賴”都學到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知道國內訓令的底線,也知道什麼對於大英帝國來說最重要,一來二去沒有結果,乾脆他就直接提出“大英帝國只關心北加里曼丹和波斯”。

到了這一步,方石堅也知道火候差不多了。對於英國人,現在大家的底牌已經都亮了出來,再前進搞不好就要擦槍走火·到時候就都下不來臺了。

他也很直截了當地回覆,北加里曼丹“帝國傾向於由渤泥國接手”,但肯定會“給與英國盟友足夠豐厚的補償”。而波斯方面,中華帝國“尊重大英帝國的既得利益·並且願意在公平合理的基礎上進行談判”。

到了這個時候,朱爾典也不由得松了口氣。

他清楚,現在不是中英開戰的時機。英國不想打,而且打了也沒有勝算。他必須等待英美龐大的造艦計劃完成,等到艦隊的更新換代,等到盟國武裝力量的擴充完畢,也要等到中德發生齟齬,等到俄國恢復元氣並被拉入英法陣營。

他和他的國家·現在最需要的是時間。

儘管憤怒,但老奸巨滑的朱爾典依然清楚,他現在最好的選擇依然是周旋,是盡量少傷害到英國的利益,並且在此基礎上儘量拉攏住中國。

這種情況之下,他最怕的是對方沒有上限,也有沒有下限,什麼都想要·又什麼都不想失去·而且完全`地得寸進尺。那樣一來,最終兩國都會被逼到一個不希望的結果出來。

眼看著英國最在乎的波斯問題上中國有鬆動·朱爾典居然“精神一振”。

北加里曼丹,這個時代只有很少幾口油井,而且全都是乾井,也就是勘探央敗。…,

這裡的陸上油田實際上都是破碎的,埋藏也較深,甚至儲量也不大。其後世得享大名,靠的是汶萊豐富的海上石油資源。

可在這個年代,海上採油連聽都沒聽說過。對英國來說,這塊被華人前後左右包圍的“飛地”,與其說是利益,不如說是“負擔”。

英國統治集團內部經過反覆爭吵,最終不得不決定,以“保波斯,舍北加里曼丹”為底線,同時“盡力避免中國人獨霸南洋”,“維持荷蘭在爪哇和蘇門答臘的統治地位”,“確保馬六甲海峽通航權不受威脅”和“英屬殖民地的穩定”。至於華人自治,“這早就是事實,不過是事後承認罷了”,而這一“事後承認的原則,對目前中英關系的調整是重要的”。

用一連串冠冕堂皇的外交辭令完成了自我安慰之後,英國外交界心安理得地開始了“新一輪對華利益交換”。

朱爾典毫無愧疚地把荷蘭人在東印度的殖民權益作為籌碼擺上了談判桌,甚至“沒有通知荷蘭人一聲”。

可在波斯問題上,中國人卻丟擲了要命的提案,即把德國人納入到波斯的石油系統之內,“中英德三國建立合資石油公司,與波斯政府分享收益”,而英-波石油公司“已經支付的費用“將得到“充分的補償”。

朱爾典當時就差點腦溢血。

德國人已經在加強於羅馬尼亞的石油投資,並且和中國人簽訂了進口石油的商約,如果再在波斯插入一條腿,英國封鎖德國並破壞柏林-巴格達鐵路的計劃幾乎就算是破產,而德國人等於直接和中國建立了陸上聯絡,無需再透過俄國!

當中德從東西兩個方向在波斯會合…···

到了這個時候,朱爾典已經開始後悔“那個該死的中俄和約”。沒想到,這些印象裡“溫良恭讓”,喜歡有些成就之後就歌功頌德,然後展開新一輪內鬥的中國人,居然是步步進逼,連一點喘息的機會都不給!

朱爾典“幾乎是咆哮著”拒絕了這個“異想天開的計劃”,直接宣佈“英波石油公司是大英帝國的根本利益所在”,隨後匆匆道了別,就頭也不回地離開了談判房間。

朱爾典的失態讓中國內閣也有些心驚。

鄭宇馬上就得到了訊息,在緊急分析了情況之後,中華宮依然發出了指示:等待英國方面新的提案。

在忐忑之中,方石堅很快就得到了朱爾典的反饋:接著談。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