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世紀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十一章 宗教革新(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十一章 宗教革新(上)

第六十一章宗教革新(上)

中華宮。

“……除中華基督教總會外,聖公會人數最多,目前粗略估計不下一百六十萬人,概因英國聖公會一直藉助中英合作關係在華傳教,而國內之人對英國多有好感……不過該宗以英王為宗教領袖,領很多教民疑慮重重。尤其是甲午年中英發生不睦,很多人擔心我皇帝陛下震怒,故而退宗……”

“美國的浸信會大約有一百萬人,現在還在持續增加。這一派大致上屬於福音派清教徒,也是美國最大的教會。”

“美國的公理會和歸正會,大約八十多萬人。公理會是英國聖公會的反對派,歸正會屬於美國荷蘭移民的新教教會。另外,美國長老會等也有一定影響。”

“路德派在國內影響正在上升,尤其是最近德國在國內形象很好,德國教會正在加派人生,爭取在中國大展宏圖……”

“天主教有些吃虧。法國人原本是在華天主教傳教主力,無奈和我鎮**在安南交戰兩次,卻都是慘敗,國人對法人一向輕蔑,故而原有的天主教信徒紛紛該宗,天主教在國內式微……”

“新入地區的東正教信徒,大約有一百二十萬人。原來沙俄的神甫也在申請重新明確教區,甚至希望帝國政府防止其他宗教傳入,已經被嚴詞拒絕……”

……

“伊斯蘭教方面,國內最主要的還是遜尼派,什葉派人數很少。不過這些年西北少數族裔人丁寥落,就算加上呂宋省和新入各省,伊斯蘭教信徒也不過七八百萬人的樣子……”

……

“目前看來,最頑固,攻擊性最強,對帝國統治秩序造成不利影響的,首推伊斯蘭教。該教教規嚴密,且神職人員多有世襲,在信徒中威望崇高,宗教禮儀繁瑣,要求最為嚴格,對人的自主思想扼殺最烈。”

“其次是英國聖公會,該會以英王為宗教領袖,宗教組織較為嚴密,目前帝國與英國之間關係微妙,恐怕英國傳教人員也未必心思單純……”

“然後就是天主教,該教保守,法國人影響力太大,又隸屬梵蒂岡教廷,對中國傳教一直野心勃勃,試圖從信仰上施加……”

會議已經散去,鄭宇卻留下了內政部長李漢昌。

有些事情過於微妙複雜,實在不宜過早放到桌面上來討論。

李漢昌原本是鄭鷹的秘書出身,耳聞目染多年之後外放做官。在鄭鷹看來,這人幹秘書久了,大多會有些做事情瞻前顧後,過於倚重調和的毛病,又難免投上所好,缺乏創造力和魄力。

不過這李漢昌從海防市長做起,居然是表現不俗,甚至頗有魄力,鄭鷹的一些教誨倒被他牢牢記住,漸漸得了鄭鷹的倚重,一步步做到現在的內政部長,一多半時間倒是在族裔雜居的地方主政,在處理民族宗教等問題上邊很有見地。

早先鄭宇就把處理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的計劃佈置了下去,並且利用戰時管制期間的人口普查進行了比較徹底的民族宗教問題摸底彙總。

對任何國家,尤其是一個多種文化並存的大國來說,民族和宗教實在是最敏感,最複雜,也是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來自後世的鄭宇,知道某些民族宗教政策的利弊,也很清楚世界各國的各種內部紛爭,衝突,往往都起源自這兩大問題。

中國,原本是稱不上有作為國教的宗教。儒學雖然到了理教的階段具備了一些宗教特徵,但對於超自然的崇拜還是要差一點,而且在民間也缺乏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那樣的“大眾化”色彩,更多是國家一種普遍認同的秩序。因其過於世俗,故而在甲午年改朝換代,國家從上到下進行全面清洗流毒的時候,至少在表面上很快就成了避之不及的破爛玩意。

佛教也好,道教也好,在中國還算不上真正大眾化的狂熱迷信。宗教思想和交易也決定了,佛教和道教也基本屬於沒有攻擊性的宗教(真言宗除外)。

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這樣的外來一神教不同。…,

後世伊斯蘭恐怖主義,狂熱的聖戰,以教派衝突為動員口號的兩伊戰爭,美國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之間多年的糾葛,乃至某些國家內部極端宗教分子利用宗教混同到民族主義裡邊搞出來的風風雨雨,都讓鄭宇清醒地意識到,某些宗教對於中國來說實在是一枚毒箭,一旦處理不好就會導致傷口潰爛。

至於基督教,儘管其各個變種在啟蒙運動後大大降低了攻擊性,但一神崇拜天然的狂熱性和排他性卻讓這個宗教在很多時候會對社會結構造成割裂。

正如基督教教義中一再宣講的,一個信教者對不信教者,要麼促使其入教,要麼和他就是光明和黑暗的關係。一切平等博愛,都只屬於新教的教徒之間,而不推廣至其他生靈。只有信仰上帝的才是兄弟。

這種強烈的攻擊性和排他性,讓基督教以槍炮為後盾得以快速傳播,當其成為主流,又自然而然地會迫使被邊緣化的非教徒乖乖地入教,以“分享新教的好處”。彼此說服和啟發式的教徒聚會,在鄭宇看來很多時候和傳銷有異曲同工之妙。

他並不否認這些宗教教義中有很多教導人與人為善的成分,也不否認改良後的基督教對於西方現代化程序的推動作用,但問題是這些宗教給中國這樣一個複雜的,龐大的,東方型的社會將來帶什麼?養父鄭鷹嘔心瀝血開創的統一國家,會因為這種種宗教的傳入,最終出現怎麼樣的變化?

鄭宇不得不警惕。

這個揹負了幾千年歷史傳統的國家才剛剛穩固了秩序,社會的瓦解和新秩序的構建在同時進行,原本的lun理理念逐漸崩塌,社會結構發生劇變,而新的lun理道德體系,法治體系,都需要不斷發展完善,並且依靠時間而加強其權威性。

這樣一個過程之中,會有太多的失落,空虛,迷茫乃至狂躁。人的心靈會在這樣一個迷茫和混亂的時代天然地尋找依託。如果這個空白不被填補,各種宗教,甚至邪教就會很自然地搶佔陣地。

而這些外來宗教對中國的影響又該如何判定?他們到底會帶來文明進步和秩序,還是愚昧,分裂和混亂?

“漢昌,以你的看法,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佛教該如何處置?”一直到李漢昌說完,鄭宇才字斟句酌地說道,“此等外來宗教,雖於特定時期不乏裨益,但副作用著實不小。尤其是伊斯蘭教,往往與民族掛鉤,而此等西北民族多為桀驁不馴之人,又以遊牧為生,實在很是棘手。”

“以鄙人所見,伊斯蘭教當予以禁絕。”李漢昌微微一欠身,“此教具有過於強烈的世俗性,其宗教經典本身就是以宗教**的形式構建了一整套的社會法律和道德體系,且經義的侵略性過強,對其他文明具有太過強烈的攻擊性。一旦信奉此教,就極難被同化,也難以有效接受現代文明。不但於人有害,對自己也沒有多少好處。”

“你是說強迫廢教?”

漢昌說道,“此教過於危險,又實在頑固不化,若不嚴加禁止必留後患。”

“漢昌,你可想過,如禁絕此教,帝國未來於伊斯蘭教之國家如何自處?”鄭宇看著李漢昌,語氣平靜,“帝國已經於波斯建立了一定影響,還與土耳其奧斯曼帝國達成合作,奧斯曼帝國蘇丹一向作為伊斯蘭世界的哈里發,最高宗教領袖……如果禁絕伊斯蘭教,帝國和這些國家的關係,乃至和全世界穆斯林,包括美國,英國和法國的穆斯林如何相處?”

李漢昌微微一怔,半晌無語。

“漢昌,在朕看來,宗教這類事情,和其他文化上的東西一樣,也是堵不如疏。”鄭宇說道,“你有沒有想過改良伊斯蘭教,讓它在保留很多教義形式的前提下,去蕪存菁,變成對我帝國統治有利的新教?”

“新教?”李漢昌看著鄭宇,神色有些迷茫,“您的意思是……”

“就朕所知,波斯之前有一位賽義德?阿里?穆罕姆德,自稱巴布,從什葉派教義出發,參考聖經和古蘭經編寫了一本《默示錄》,影響很大,甚至引發了與國王軍隊的長期戰爭……”…,

“您說的是波斯的巴布教。”李漢昌恍然大悟,“那個算是對伊斯蘭教的改良,宣稱一切人都是平等的,並預言一個公正的王國即將到來。在這個公正的王國裡,沒有限制,沒有壓迫,一切非巴布教徒包括外國人在內的財產,都要沒收過來配給巴布教徒。另外還提出債必還,用法律手段限定高利貸的利息,統一貨幣制度,改良郵遞方式等。這些主張對於波斯深受暴*壓迫的小商人,中產階級和底層民眾來說吸引力很大。”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後來巴布教徒起義不敗,但宗教卻傳遞了下去。巴布教徒流亡到伊拉克,分裂成兩派,一派叫阿里派,領袖為葉海亞;另一派叫巴哈伊派,後者又演化成巴哈伊教,成為一個統一的新興的宗教,影響越來越大。”

鄭宇並不知道,這個巴哈伊教到了後世的九十年代,在全世界的信徒已經超過六百萬,而且有著全球性的組織—全球正義院,組織嚴密,成為一個勢力龐大的新興組織。

“巴哈伊教的創始人為米爾扎?侯賽因?阿里?努裡,此人生於伊朗德黑蘭,年輕時即成為巴布教派的信徒。阿里?穆罕默德被處死之後,他因涉嫌謀殺國王而被捕,因缺乏證據於1853年被釋放,但被境放到伊拉克的巴格達。在這裡,他宣稱自己就是人們期待已久的救世主馬赫迪。1863年,他進一步宣稱自己是真主安拉的使者,向伊朗、土耳其、俄國、普魯士、奧地利和英國君主及羅馬教皇和神職人員公開宣佈自己的使命,自稱巴哈尤拉,從此,該派便被正式稱為巴哈伊教。”

李漢昌如數家珍地說道:“1867年,他又重申自己就是巴布所預言並期待出現的馬赫迪。後來,他被奧斯曼政府流放到巴勒斯坦的阿卡,1892年死於該地。巴哈尤拉一生寫下了大量著作,其中主要有(至聖書》(olkitabctlaqdos),又譯《亞格達斯經》,《篤信之道》(ol—lqan),又譯《確信》、《意綱經》等,《隱言經》、《七山谷書》,以及其他經典,總共有100多部。《至聖書》是巴哈尤拉最重要的綱領性著作,是巴哈伊教信仰的核心。書中明確宣佈:伊斯蘭教提倡的“聖戰”應該被禁止,同時,任何形式的宗教紛爭也不被准許。”

鄭宇緩緩點了點頭:“聽起來倒是不錯……這聖戰,的確不是什麼好東西。”

“這巴哈伊教,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不同,強調宗教的真理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神聖啟示是一個相繼發展和逐漸演進的過程,全世界所有偉大宗教的起源是神聖的,它們的基本原則完全和諧一致,它們的目標和意旨是一致和相同的,它們的教義是同一真理的不同角度,它們的作用是互補的,它們的差異是存在於教義中的次要方面,它們的使命代表人類社會靈性發展的連續階段。”

“這一宗教認為,各種宗教之間不應敵對,千萬不要使宗教成為紛爭及不和的因素,或仇恨與敵意的根源,對一切宗教和各教派的信徒均應一視同仁,取寬容的態度。人的宗教派別之不同,不應成為相互敵對和疏遠的根源,也不應成為和平、安寧和友好交往的障礙。巴哈伊教提倡人與人之間要放棄一切偏見和鬥爭,發揚個人的高尚道德和友愛精神,維護世界和平,實現世界大同。”

“巴哈伊教並不否定其他宗教,他們認為真主安拉是各宗教共同崇拜的真神。自紀元之初,上帝就開始派遣一系列先知或聖使:亞伯拉罕之後是摩西,摩西之後是耶穌基督,接著是默罕穆德。現代應允現世的顯示者便是巴哈尤拉。其他各位聖使,包括有史記載的或被遺忘的,都在神聖策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還有一些地位很高的“聖約”,是神的先知與信徒之間的約定,每個啟示都是獨特的,包括一些社會習俗和宗教團體權威。目前的時代,巴哈伊將巴哈尤拉的啟示視為與信徒的聖約;巴哈伊堅稱該約是人應該努力追求的宗教美德。“…,

“巴哈伊教認為,人類社會的各個時代是依次按週期嬗遞發展的,當一個舊的時代結束之時,一個新的時代必然到來,新時代一定會超過舊時代。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特殊制度與法律,當舊的時代結束之時,與該時代相適應的舊制度、舊法律他隨之而被廢除,而要以新的法律、新的制度來代替舊法律、舊制霞。但新法律和新制度都不能由普通人來制定,而必須由安拉派來的“新先知”來制定。摩西和《舊約》、耶穌和《新約》、穆罕默德和《古蘭經》,都是不同時代的產物,曾代表不同的時代。而今,穆罕歌德和《古蘭經》的時代已經結束,巴布就是代替這一舊時代而出現的新先知的先鋒,而《默示錄》則是新時代律法和制度的總彙,是取代《古蘭經》且高於一切的經典。現存世界中的一切,都應按照《默示錄》來衡量,一切律法和制度均應依它來重新制定。”

“與時俱進?”鄭宇摸了摸下巴,神色玩味,“有點意思……”

“是……”李漢昌微微一欠身,“巴哈伊信仰相信人類具有‘理性之靈’。每個人都有義務透過先知們去認知神,並且順從他們的教誨。藉著認知和順服、服務他人和定期禱告和學習教育者啟示的經典,靈魂就能更接近神,這是巴哈伊信仰的靈性生活的理想境界。人死亡之後,靈魂就進入下一個世界,人於物質世界的靈性發展決定其在靈魂世界的進度。天堂和地獄只是與神親疏程度的象徵,死後並不存在物質世界意義中的獎賞或懲罰。該教強調,安拉作為至高無上的存在,其本體是絕對存在的,也是超自然的,因而人是不能直接認識安拉的……安拉的第二位使者即將來臨,其使命是引導一個和平殷實的紀元。”

“該教否認伊斯蘭教法所規定的宗教功課與教律,尤其是主張伊斯蘭教的功課要徹底改革,禮儀要簡化,且不必在規定的時間和地點進行,也不需要集體進行,信徒可以自由禮拜。齋戒不需要30天,只用每年最後一個月19天即可。”

第六十一章宗教革新(上)

第六十一章宗教革新(上,到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