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世紀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十五章 北京和會(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七十五章 北京和會(下)

第七十五章北京和會(下)

法國人在摩洛哥的擴張讓德皇深受刺激。

德國大使立即會見法國外長,要求法國“賠償一部分法屬非洲殖民地於德國作為補償”,遭到法方拒絕。

一九o七年三月一日,德皇宣佈“護僑”,派遣炮艦“豹”號前往摩洛哥的阿加迪爾,處於隨時可以截斷英法遠洋航線的有利位置。

這一“豹的跳躍”震驚了歐洲,英國已經被刺激得沸騰的帝國主義情緒立即被引爆,激動的議員們甚至要求政府“立即與德國人斷交”,不惜一切代價“維護海權”。

英國首相班納曼宣佈“英國不會退讓”,而英國海軍大臣費希爾元帥立即動員海軍,派遣艦隊。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眼看德法劍拔弩張,意大利人深信自己的行動將不會受到干涉,再加上土耳其內亂自顧不暇,立即在利比亞發起了針對土耳其的軍事行動。

一九o七年三月十五日,義大利軍隊在的黎波里登陸,隨即向代爾納和班加西進攻。到了五月下旬,義大利已經佔領了的黎波里和昔蘭尼加等地,並控制了羅德島等一系列島嶼。

面對意大利人咄咄逼人的攻勢,措手不及的土耳其人節節敗退。土耳其青年黨忙於應付內部保守派的反攻,也抽不出太多力量對付意大利人,卻又不願認輸,雙方的戰事遷延日久。

意大利人儘管在正面戰場暫時佔據了上風,背後卻受到了利比亞人的激烈反抗。在奧匈帝國的暗中支援下,騎著駱駝的利比亞步槍手四出打擊意大利人的後方補給,讓義大利軍隊苦不堪言。

意土之間的戰爭也同時刺激到了巴爾幹同盟。

儘管塞爾維亞面臨著奧匈的虎視眈眈,保加利亞和希臘卻沒有這樣的後顧之憂。在兩國的力主之下,巴爾幹同盟宣佈因土耳其合法政府被“推翻”,1878年《倫敦協議》和柏林代表會議的結論需要“重新審視”,並立即發出了各自的領土要求:各國要求分割馬其頓地區,塞爾維亞要求阿爾巴尼亞地區,希臘要求薩洛尼卡地區。

巴爾幹同盟的領土要求震驚了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而青年黨政府更是措手不及。

民族主義的激進軍人們要求“堅決拒絕巴爾幹人的無理要求”,但政府方面卻猶豫不決,擔心兩面作戰。

此外,北面俄國內戰逐漸平息,國家在形式上重新統一,布爾什維克派分子再次流亡國外,土耳其也不得不擔憂新沙俄政府“秋後算賬”。

爭吵來爭吵去,巴爾幹同盟已經率先採取了行動。塞爾維亞的大軍挺進阿爾巴尼亞,希臘人則與保加利亞人一起向阿德裡安堡進軍。

混亂的局勢越演越烈,連俄國國內也悄然湧動起一股暗流。急於雪恥的軍人們要求趁機廢除和土耳其的條約,奪回高加索地區。

歐洲的亂象,幾乎讓所有強國陷入了進退兩難。

德國政府意見分歧嚴重。

儘管德**部已經成功地使威廉二世皇帝相信“戰爭已不可避免”,但德國的整個計劃卻是在五年後完成基本戰備,十年後開戰。但現在的局勢,卻是英法美都開足馬力開始擴充陸海軍,而兩大陣營在歐洲日益緊張的對峙,兩國邊境緊張態勢的不斷升級,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甚至在德佔的阿爾薩斯-洛林引發了法裔居民的民族情緒,整個局勢開始迅速滑向失控的邊緣。…,

沒有人能確定,西歐邊境上對峙的百萬大軍,北海上炮口相對的艦隊,不會在某一刻擦槍走火,引發歐洲文明的浩劫。

德國政府不得不正視現實。

---------------

中國皇帝提出的和平建議正中下懷。

威廉皇儲秉承威廉二世的諭令,立即作出積極的回應:“……戰爭是一頭怪獸,沒有人知道它的胃口有多大……感謝上帝,德意志的東方朋友在危險的邊緣拉住了馬車的韁繩,這充分表明了東方朋友對於德意志的友誼以及對和平的熱愛。&*..最快更新**”

奧匈皇儲斐迪南大公和義大利王儲維克托?伊曼紐爾自然要緊跟德意志的腳步。

奧匈方面目前正集中精力消化俄屬波蘭的奧佔部分,國家又被塞爾維亞的“豬肉戰爭”搞得民怨沸騰,實在有些頭疼。

接著是英國王儲喬治五世。

英國人對歐洲戰爭的態度是矛盾的,也是消極的。一方面他們對德國實力的迅速膨脹感到警惕,對於中國的崛起更是憂心忡忡,另一方面,他們卻希望在不觸動本國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以和平協商的方式解決爭端,延續大英帝國主導的世界秩序。

作為既得利益者,英國人對於戰爭有著天然的牴觸。

現在,中國方面提出了和平倡議,德國已經表達了支援,英國方面自然沒有理由反對。

緊接著是法國和美國。

法國人完全是被德國的步步緊逼和俄國的崩潰趕鴨子上架。面對後顧無憂的中歐集團,法國人根本無法想象戰爭一旦爆發法國將面臨什麼樣的噩夢。眼看著中國皇帝本人主動提出和平協商,法國總統法利埃已經恨不得抱住這位新婚燕爾的青年皇帝親上幾口。

至於美國,儘管對於歐洲戰爭,他們在某種意義上心底反而有些期待,但面對這樣一個情況,顯然不可能出來唱反調。

在事關歐亞兩大洲的和戰問題上,俄國原本是重要的主宰者之一,可現在卻淪為了醬油男。儘管鬱悶,但維特也只能接受現實,舉雙手“歡迎和平的曙光”。

鄭宇在這方面也充分發揚了“國家不論大小一律平等”的精神,在名義上的“北京會議”上除了歐洲強國,土耳其和一大票東亞小弟,還把西班牙特使,荷蘭配王,芬蘭外長奧托?曼納海姆,丹麥,挪威,比利時,羅馬尼亞,巴爾幹各小國等國特使都拉到了會議上列席,甚至還捎上了衣索比亞的馬康南大公。

當然,明面上的會議只是形式,真正起作用的,還是幾大強國組成的“小俱樂部”。

中國皇帝鄭宇,德國皇太子威廉,英國王儲喬治,法國總統法利埃,美國國務卿艾利胡?盧特。

某種意義上,這可以看作是這個時代的“五大流氓”。

就這樣,各懷鬼胎的老少狐狸們在會客廳,馬場,高爾夫球場上談笑風生,傳遞著各種明暗訊號,進行著各種坦然或齟齬的利益往還,都試圖為自己的國家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利益。

德國人對待這次會議的態度,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是“真誠”的。

性情耿直的德國皇儲近乎直言不諱地指出,一切問題的根源在於殖民地佔有問題上的不公。德意志認為,一切的資源佔有“必須與實力掛鉤”,拋開實力的變化以及國家的需要,只談現狀,那麼一切“努力”都“毫無意義”。…,

他提出,本次會議既然是要給人類社會帶來和平,就必須“解決佔有不公這一衝突的根源”,重新劃分勢力範圍。

英國王儲喬治則以英國式的矜持和冷漠回應了德國人的質疑,他明確指出英國“可以對德國在某些‘未定’區域的合理訴求給與諒解,但絕不會放棄英帝國的臣民和領土,不會拋棄大英帝國對這些地區的人民許下的諾言,不會拋棄自己的責任”。

心領神會的威廉皇太子試探性地問了一下“各位對衣索比亞地區有什麼見解”,早已做了決定的英法兩家都表示“無意干預衣索比亞內政”,美國則表示尊重衣索比亞的獨立自主,但無意為此承擔“任何義務”。

鄭宇對埃塞俄比亞人的印象其實不錯,甚至也考慮過在東北非做一些安排。但在這個背景之下,他不可能為了一個衣索比亞而直接與德國敵對。

面對英法美的沉默甚至默許,鄭宇倒是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意見:衣索比亞是一個獨立的民族國家,儘管在文明程度上比之目前文明社會的各強國有很大距離,但這個國家畢竟是非洲文明的代表……希望各國在衣索比亞問題上能夠審慎行動。不過,鄭宇也同樣表示“不會對衣索比亞承擔起國際義務”,兩國間的關係“將限於正常的外交,經濟,文化往來”。

德國方面隨後開始與義大利方面秘密串聯。

有了這樣一個緩衝,五大強國終於可以比較坦承地面對最核心的問題:現實的戰爭。

在德國威廉皇太子面前,鄭宇可以侃侃而談“戰爭需要充足的準備時間”,“準備越充分,勝算越大”,但在這裡,他卻充分表現出了對於和平的衷心企盼。

“最壞的和平勝過最好的戰爭。”鄭宇很誠懇地說道,“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比反侵略的戰爭,比收復祖先故土的戰爭更加正義,但也沒有什麼比戰爭更殘酷。中國的歐洲政策就是促進和平—建立在公平合理基礎上的和平。”

中國皇帝的發言引起了很多國家的強烈共鳴,而英法美也不得不對這樣高屋建瓴和充滿著人文精神的呼籲表示敬意。至於那些打醬油的小國,甚至也包括俄國,也對歐洲戰爭充滿疑懼。即使是對於俄國來說,一場歐戰儘管可以給它帶來機遇,但也同樣很可能引火上身。這個國家需要足夠長,也足夠穩定的時間來療治身體上的傷痛和精神上的分裂。

首先是意土戰爭。

德國人的態度是矛盾的。土耳其是他一直以來極力爭取的潛在盟國,本身也下了重注,更肩負著未來“溝通中德陸地交通”的重任,自然不能放棄。

義大利是德國人牽制乃至進攻法國的重要工具,能爭取在自己一邊有著重要意義。

面對這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德國人只有裝聾作啞。

英法的態度也很明確:幸災樂禍。他們巴不得意大利人和土耳其人打聲打死,甚至把德奧等國都卷進來才好。

斡旋最為積極的是中國,義大利和土耳其也都急於結束這場戰爭。

對於意大利人來說,自己所要求的目標都已經被佔領。如果不儘早結束戰爭,國家負擔沉重,得不償失。一旦土耳其方面大舉反攻,勝負就難說了。

對土耳其人來說,其統治中樞畢竟在歐亞交界的伊斯坦布爾,其次是小亞細亞。孤懸北非,在英法夾縫之中的利比亞其實是鞭長莫及。既然意大利人已經佔領,目前也實在沒有太好的辦法。…,

最終,在中國的斡旋之下,意土兩國達成協議,意大利人得以正式佔有了班加西和昔蘭尼加,建立起了他們夢寐以求的意屬非洲殖民地。而土耳其人則得到了安慰獎:義大利承諾不會支援巴爾幹同盟的戰爭,認同土耳其方面進行反擊,並向利比亞支付五千萬法郎的“外交饋贈”。

調停意土戰爭的成功讓中國方面威望大增。

下一個是巴爾幹戰爭。

在前線,土耳其軍隊集中了幾乎全部精華與巴爾幹聯軍展開激戰。完成了對阿爾巴尼亞佔領的塞爾維亞軍隊也加入了戰線,戰鬥空前慘烈。危急時刻,德國一手訓練的土耳其新軍從高加索地區調動到了歐洲前線,終於在決定性的亞德裡亞堡戰役中取得勝利,穩定住了戰局。

傷亡慘重的巴爾幹聯軍重整部隊,給了土耳其人喘息之機。

到了這個時候,塞爾維亞人首先喊出了和平的調門:他們已經拿到了阿爾巴尼亞,對面的土耳其精銳部隊戰力不俗,自然不願意為了保加利亞人和希臘人的利益打聲打死。

保加利亞方面則受到了柏林的口頭“提醒”,建議他們“尊重土耳其奧斯曼的主權”。

這個時候,土耳其新政府已經向柏林方面輸款,加大了向德國人的開發力度,並承諾擴充德式新型軍隊的規模,委任更多的德國顧問。心滿意足的柏林方面立即宣佈“調停”,在北京和會上表現活躍。

對英法來說,目前最大的危機是摩洛哥危機,兩國都是被情勢逼得沒了退路,但這些老練的精英們自然不會和憤怒的民眾一樣草率。他們都清楚,目前不是真正開戰的時候。而在巴爾幹這樣的問題上與德國人針鋒相對,只會讓情況越發走向失控。

在表達了對巴爾幹同盟“民族解放”的“理解和支援”後,英法方面也宣佈“調停”。

就這樣,明面上是開大會,實際上卻是“五國俱樂部”的內部討論,最終方案是土耳其人保住了東色雷斯,馬其頓的大部分,阿爾巴尼亞保持獨立,既不屬於塞爾維亞,也不屬於土耳其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黑山和希臘分割了一部分馬其頓和色雷斯地區。

最後是最棘手的摩洛哥問題。

經過反覆的利益往還,在中美兩國的極力彌合之下,英法德順勢下驢,法國人將一部分法屬剛果殖民地轉讓給德國,德國則承認法國對摩洛哥的“保護”,算是皆大歡喜。

一系列的問題得到解決,歐亞非三大洲的戰火逐漸平息,迫在眉睫的歐洲大戰得以緩和,這次的和會居然被公認為有史以來“成果最為顯著”,與會各國“最有誠意”的大會。

一時之間,“和平”成為了與會各國政要的口頭禪。

眼看著各國的和平調門越來越高,美國國務卿艾利胡?盧特又提出了一個提案:裁軍。

美國方面提出,如果各國都同意採取行動,美國願意大幅度削減計劃中的造艦計劃,並且願意放棄擬議中大規模擴編陸軍的計劃。

英國王儲喬治看著這位大洋彼岸的殖民地後裔,心中一陣膩歪。

美國人的艦隊剛剛開始成型,為了海軍法案的事情,西奧多?羅斯福已經成為美國民主黨和各民眾團體的眾矢之的。在美國,各州和國會對於聯邦政府手中的武裝力量一直極為警惕,擔心這樣一支中央武裝會導致美國地方自治傳統面臨威脅,甚至破壞三權分立。最近一段時間,很多州已經對聯邦政府擴充常備陸軍和海軍陸戰隊表現出了極大的敵意,肯塔基和德克薩斯等州的州長和議會甚至公開宣佈“反對聯邦政府試圖擴張中央強權”,在美國參眾兩院,南方各州的議員也多有微詞,美國報界已經為此爆發了幾次大論戰。

如果說之前白宮還靠著渲染中國人和德國人的威脅來說服國內群眾,現在中國主動表現出了調停和斡旋的姿態,充分表現出了對“和平”的嚮往,美國人如果站出來反對,那就實在是沒法交代。

至於中國,他們目前執行的依然是最早制定的106年國防大綱,在後來的擴軍狂潮中也沒有進一步的動作。如果說裁減擴軍計劃,恐怕這個本來就在戰後對武裝力量尤其是陸上力量進行了大裁減的國家也不需要進一步犧牲太多。

可英國呢?

英國不像美國有兩大洋作為天然防禦,可以不太擔心陸上安全。英國和歐洲大陸的最近距離只有二十九公里,面對中歐集團的咄咄逼人,英國孱弱的陸上力量必須加強,而海上力量在中國的廣州級橫空出世之後也面臨更新換代。

出身皇家海軍的喬治很清楚,如果幾大國都什麼都不做,那未來英國在陸上無法抵禦德奧意,在海上難以對抗中國,這才是最可怕的夢魘。

不過,面對“和平倡議”,他也實在說不出來“反對”兩個字。

就這樣,美國的提議居然在一片附和中變成了正式“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