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科幻 > 影視世界無限傳送門最新章節列表 > 275.日益強大的梁山海軍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275.日益強大的梁山海軍

青森縣在如今的扶桑國內,其地位就相當於是中原地區的西域,太偏僻了,偏僻到除了那些無處可去的武士集團以外,幾乎沒有人願意來這邊發展的程度。

源氏雖然實在這裡發起來的,但如今源氏早就離開了這片土地,他們此時的目標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京都中央地區,類似青森縣這樣的小地方,已經被他們丟給了附庸於源氏的一個小的武士家族。當然了,實際上源氏也並沒有徹底放棄這片土地,只能說,他們嚮往更加繁華,也更加代表權利地位的京都,像是青森縣這樣的地方,只要能夠保持他們的統治,他們源氏提供保護,而對方每年上交一定的財富即可。

這也算是一種古代版的雙贏吧,起碼對於控制青森縣的武士家族而言,有了源氏的保護,他們就不用擔心自己的地盤會被其他武士家族入侵,誰要有這個膽子,不僅僅要承受當地“統治者”的反擊,更要承受源氏的怒火,因為這已經不僅僅是地盤之爭了,這分明就是在打源氏的臉!

因為有了源氏的保護,所以他們可以在這裡安心生活,不用擔心會被別人把地盤搶走。而源氏呢,有了這樣的一個個小武士家族依附,每年上交的“保護費”就不在少數,事實上源氏也不用付出什麼,他們只需要展現出自己的威嚴即可。

這樣的統治,連天皇都管不了,明面上青森是有扶桑朝廷的官員的,可這些官員根本就管不了事兒,甚至很多時候海市源氏派過去的,官員和武士家族沆瀣一氣,天皇和朝廷對此毫無辦法。不管怎麼說,這樣的模式維持了扶桑國內的穩定,起碼地方上有武士家族的存在,不會出什麼大亂子。朝廷和天皇,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得了。

於是不知不覺間,在青森,這樣的統治模式已經維持了幾十年。

然而就在今天……這一切都土崩瓦解!

當大批的海船出現在青森近海的時候,岸邊的漁夫和農民都被嚇傻了。

話說梁山這一年的時間裡可不是在這裡混日子的,船隊分成了兩部分,李俊和阮氏三雄帶著一部分,主要負責運送曹巖從各地收攏起來的好漢和士兵。另一邊,穆家兄弟等人則開始在南方船舶業發達的地方招收船工,許以不低的工錢,將他們帶到島上,為梁山造船。當然懂得造船的人都知道,造船使用的木料必須是專門加工過的,絕不是說隨便鋸刀一棵大樹切削成木板就能造船的,但是梁山為了保證短時間內有足夠的船隻可用,降低了對木材的需求,同時梁山人馬也在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明州、溫州等地加強劫掠,主要目標就是那些木料。

朝廷對於梁山的這種劫掠方式其實是沒什麼太好的辦法的,別說梁山目前使用的都是朝廷制式的戰船,即便是普通艦船,朝廷也沒有餘力阻止。畢竟如今整個江南地區都糜爛不堪,朝廷必須派大量軍隊前往鎮壓,再加上梁山只是搶木頭,連糧食都很少搶,在朝廷的眼中,糧食當然是最重要的。而對於當權者來說,中原地區永遠是最重要的,只要梁山的目的不是中原,他們想要木頭就隨他們去吧。反正在當權者的眼中,海外都是蠻夷之地和化外之地,從古至今都不被看重,梁山如果願意去這些地方折騰,當權者高興還來不及呢。

也因此,梁山在一年的時間裡得到了大量的工人和數不清的各種木料,這些木料不是每一塊都適合用來做戰船的,畢竟宋朝的造船業在古代華夏來說,也算得上是發達了,船隻型別可不僅僅只有戰船。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華夏造船歷史相當悠久,遠在兩千年前的漢代,華夏造船技術就達到了一定水平,而且遠航至南洋。

到了宋代,造船技術站在世界之巔,並出現了很多造船中心,當時,不但官方造船,民間也造船。宋代的多款船型和造船技術,在世界造船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為推動當時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造船技術,歷史悠久。在原始社會,人類已懂得“刳木為舟,剡木為楫”。我國宋代,江河匯通,水上交通發達,船運是很重要的交通工具。北宋時期,水軍基本成型,且配備了多種造型的戰船,造船技術高超。

宋代造船技術在當時領先世界,不但數量多,而且質量高,從而推動了航海事業發展。宋代所造的船,船體巍峨高大、結構合理、裝飾華美,並開始使用指南針導航。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汴河裡行駛的有不同型別的船舶,其中有漕船、客船、貨船、漁船等。客船在構造、形態上與貨船的重大區別反映了北宋的造船水平。

北宋時期,汴京城水運發達,河道交錯相通。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穿城而過的河道有4條,發源於鄭州西南大隗山的蔡河,經汴京城後向東南流經鄢陵、扶溝等地。從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向東流經泗州等地,注入淮河的汴河,承擔著運輸東南區域糧食的重任。河寬5丈的五丈河則是唐代開鑿的人工運河,它方便了從濟州、鄆城方向運輸糧食入京的船隻,從曹門北邊的水路進入城內。京城西北的金水河與城內的五丈河相通,對城內水運發揮著重要作用。

北宋建都開封後,每年需要大量漕船載運糧食等貨物。宋代對各地造船數量有明確規定,如宋哲宗元五年就曾規定,溫州、明州等地每年定額建造船舶600艘。當時,每年打造各式船隻多達數千艘,很多地方設立了造船場,特別是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明州、溫州以及杭州等地都形成了製造海船的重要基地。官營作坊打造戰船、漕船;民營作坊打造商船、遊船。兩浙的明、溫、臺、婺等州,江西的虔、吉州,荊湖的潭、鼎等州,陝西的鳳翔府斜谷等地,都已成為造船業的中心。福建沿海四個州軍都生產海船,海船質量居全國首位。長江兩岸交通要衝還設有專門修船的場所。

官營船場的產品有綱船、座船、戰船、馬船等類,供官府自用。

北宋以綱船為主,到了南宋,運河漕運額銳減,綱船產量隨之下降,同時因江防海防任務較重,戰船產量與質量都有提高。宋朝官營船場分佈很廣,北宋真宗末年綱船年產量為2916艘,其中江西路虔州、吉州計1130艘,比例最大。

為了製造船隻,同時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宋代出現了按照船樣設計圖紙或根據木製船模進行造船施工的技術。所謂船圖,就是比較詳細的船舶設計圖紙。在宋代,官方的造船廠出現並形成了一套先繪製船圖,然後造船的法則。《宋會要食貨》中記載,溫州曾按照制置司發下來的兩本《船樣》各建造海船25艘。另外,根據《金史張中彥傳》記載,張中彥奉命建造黃河上的浮橋,需要製造巨大的船艦,可是工匠不知怎麼造,於是,張中彥造了一個幾寸大小的木船模型,讓工匠仿照,順利完成浮橋工程。這種先做模型再造船的方法,也是船舶設計的一大進步。

南宋紹興十年,福建安撫使張浚曾上書宋高宗說已在福州造了千艘大海舶,準備航海至山東以從側翼攻擊金兵。乾道五年,明州定海水軍統制官馮湛打造了一艘多槳木船,這艘多槳木船“湖船底、戰船蓋、海船頭尾,用槳四十二,江海淮河無往不可,往來極輕便。”它是結合湖船、海船船型而製造的新型江海兩用船。

官造船的型別多,有暖船、淺底屋子船、騰淺船、雙桅多槳船、破冰船等。

船隻不僅設計合理,而且船型巨大。元豐元年明州製造了兩艘“神舟”,分別賜號“凌虛安濟志遠”與“靈飛順濟”,都是萬斛之船。宣和五年,又在明州造兩隻更大的“神舟”,這兩隻“神舟”比客船大三倍。

宋代的多款船型和造船技術,在世界造船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當時,不但有官方的造船場,也有很多民間的造船場。民間船隻型別多樣,民間船隻以用途得名,或以形狀得名,或以裝置命名,名稱和船型多達千百種。而水密艙技術、減搖龍骨、平衡舵等造船技術當時位居世界前茅。水密艙技術是宋代船隻製造業處於領先地位的重要標誌,宋代,船底和兩舷用兩層或三層木板,有四層艙室,共有房間五十至一百間左右,一般四至六桅,每船八至十櫓,每櫓四人。甚至有一船二十櫓的,每櫓十至二十人。船艙間隔都採用水密隔艙,各艙嚴格分割。即使一艙或兩艙破損,只限於這一艙兩艙進水,而不至於全船沉沒,這為安全航行提供了重要保證。

而得益於宋朝造船業的發達,梁山得到了大量優質工匠之後,開始全力建造各種船隻,梁山自己近海使用的漁船和商船,然後就是作為主要內容的戰船,如今梁山已經有戰船五十多艘,重要的地方使用專業木料,不重要的地方用替代品來代替,擋這五十多艘巨大戰船出現在青森沿海的時候,扶桑人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