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科幻 > 影視世界無限傳送門最新章節列表 > 281+282.困難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281+282.困難

高麗的大名,那就太多人熟悉了。

隋煬帝兩徵高麗,結果國破家亡;唐太宗李世民晚年三徵高麗,不過也都以失敗告終。直到唐太宗病崩後,其子唐高宗李治這才汲取了他的教訓,改取先滅百濟,再滅高麗的戰略,一則孤立較強大的高麗,二則拓寬了進高麗的通道,先後發兵50萬,征戰10餘年,最終取得了平定朝鮮半島的勝利。唐高宗還將高麗劃分為九都督府,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由薛仁貴督兵2萬鎮守。

隋煬帝三伐高麗,其實很多時候是沒辦法。

首先,史上高麗與華夏的關係通觀先秦至隋文帝時期高麗與華夏的交往可見:華夏與朝鮮血緣上有淵源關係;漢武帝設朝鮮四郡,又將其劃歸為華夏的行政區域,確立了兩地的藩屬關係。隋唐統治者正是以這兩點為藉口,伐其不恭。畢竟華夏分亂之時,高麗趁勢擴張;強大時,朝貢中國,接受分封,所以從本質上講,高麗與華夏歷代王朝動態的平衡關係是建立在國家實力的對比基礎之上。

其次隋初的國際形勢隋初的經濟繁榮為隋煬帝徵高麗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從國力對比來看,隋朝對高麗是個很大的威脅。同時,處於東夷強國地位的高麗也令隋十分擔憂。東夷雜湊開來並不可怕,但是如果他們因為某種原因聯合起來,尤其是高麗與突厥的聯合,足以對中原構成潛在的巨大威脅。正因為隋和高麗均感到對方的壓力,相互猜忌,所以引起高麗背離隋朝私臣於突厥,從而引發了這場大規模的戰爭。

第三,國內形勢方面,遼東之役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民不堪役,紛紛反抗,國內形勢日趨嚴峻。但是隋煬帝仍然固執己見,不聽臣下勸言,執意再徵高麗。統治者不顧內患,堅持排除外憂,無疑是雪上加霜。隋煬帝為何在國內形勢已動盪不安之時還要發動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徵遼戰爭呢?當時國內已經是民變蜂起、愈演愈烈了,即使隋煬帝一心著手鎮壓內亂,全國性的起義也難以立即平定。而國內情急之時,外敵更有可能趁虛而入。賭注性地去攻打高麗,一旦取勝,不僅可以穩定邊疆局勢,挽回徵高麗的負面影響造成的損失,而且可以消除人民起義的根源,迅速穩定國內形勢。

當然了,徵高麗,隋煬帝個性因素也很重要。

隋煬帝博學多才、有謀略。此人又一貫好動,久靜思動,就想著做些什麼。然後是猜忌多疑,不聽勸。這些性格因素,都讓隋煬帝走上了徵高麗的道路。

最後就是核心集團的作用了,據《隋書》記載,裴矩等五人“時人稱為‘五貴’”。裴矩當時是隋煬帝邊境問題和國外民族方面的主要顧問,出色的外交家。正式因為裴矩提醒煬帝,隋文帝徵高麗未遂是因為統帥無能,鼓勵煬帝用速戰速決的方法攻打高麗,並作為戰略顧問隨他征討。因此,裴矩在徵遼時的策劃與鼓動作用不容忽視。綜上所述,隋煬帝伐高麗是基於理性分析當時國際形勢所作出的決定,不能輕易定位成擴張領土、掠奪財富的侵略戰爭,不妨看作防禦性、自衛性戰爭似乎更加合理一些。待到後來,局勢失控,隋煬帝消極放縱,加之核心集團的奉迎,使徵遼戰爭發展成為不顧國情的賭注性、災難性戰爭,導致隋亡。

至於說李世民徵高麗,原因就純粹一些了。

雄才大略、被後人稱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之所以決定徵高麗,主要是高句麗人對中原王朝的極端羞辱和公然挑釁。

史書有記載,在經過“四次隋高大戰”隋軍大敗撤退之後,高句麗人把隋軍陣亡將士的屍骸堆積起來,構成了一道毛骨悚然的“景觀”,供其國人觀賞。

此舉,足以看出高句麗人的殘忍和喪失人道。唐太宗知道後,義憤填膺,於貞觀五年派人去高句麗收葬了陣亡將士的骸骨,並予以祭奠。收葬、祭奠壯士的骸骨和亡靈,本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不料卻引起了高句麗人的萬分恐懼。高句麗花費了巨大人工物力,在沿唐邊境修築了高麗長城,自夫餘城至渤海,修築了長達一千餘裡的“長城”,十六年修成,“以資防禦”。不過唐太宗考慮到唐初經過連年戰爭,將士傷殘,國力衰弱,需要一段時期的休養生息,所以李世民遲遲沒有動手,而是在積攢力量,等待時機。

事實上,李世民徵高麗其實還是順利的,整個過程中雖然也有小敗,但總的而言還是勝場居多。最後無法成功,只能說是天時地利人和方面不爭氣了。

天時方面,當時已經入冬,補給困難,戰線太長,唐軍士兵後續無力;地利方面,高麗人本土作戰,地勢熟悉,還有堅城可守,唐軍方面沒有這樣的優勢,自然是久攻不下,地利不順,導致天和逆轉。

最後是人和,高麗人下定決心死守,而唐軍方面呢,則是狀況頻出,比如說在攻打安市城前,唐太宗就得知安市城地勢難攻,安市城主楊萬春機智勇敢有一支強大的守城部隊。淵蓋蘇文攝政高句麗後,楊萬春拒絕接受淵蘇蓋文攝政。淵蘇蓋文曾發兵攻打安市城,但沒有成功,因此只好讓楊萬春繼續擔任其職務。於是乎,唐太宗打算先攻打較為容易的建安城。這樣拿下安市城南邊的建安城,安市城也就不攻而破。李世對此表示反對。他認為如果唐太宗先攻建安城,安市城就會切斷唐從遼東的供給線使唐陷入被動。於是唐太宗決定還是先圍攻安市城。

據悉當唐太宗和李世的部隊到達安市城後,安市城的守城者見到唐太宗的旗幟就在城牆上大聲漫罵,李世民大怒。李世於是請求唐太宗拿下安市城後坑全城百姓,這使得安市城的守衛者更加奮力抵抗唐軍,就這樣李世一時間拿不下安市城。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圍城期間,唐太宗甚至從安市城中傳出殺雞宰豬的聲音,於是告訴李世說高句麗人可能在宴請守城部隊準備突襲。李世於是作好了高句麗會在晚上突襲的準備。事不出所料,安市城當晚真的對唐進行了突襲。不過早有防備的李世民,親自率兵擊退了高句麗的進攻。

與此同時,李道宗開始在安市城的東南構築一個用於進攻安市城的土山。為此,安市城也不斷加高東南邊的城牆。雙方這樣對峙了60天后,李道宗的土山已經高到可以看到安市城的裡面。李道宗和他的手下傅伏愛登上了土山頂的時候,土山卻出現了倒塌,並倒在了安市城的城牆上,安市城的城牆也因此倒塌。傅伏愛這時卻擅離職守。高句麗趁亂發動進攻佔領了土山,並使其成為安市城防守的武器。唐太宗一怒之下,公開處死了傅伏愛並下令對土山進行瘋狂攻擊。可惜不過打了三天也沒拿下來,李道宗赤腳向李世民請罪,不過李世民寬恕了他。

總體而言,中原王朝攻打高麗這樣的小國,困難是很多的。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是沒有破釜沉舟的意思,但凡遇到困擾,總會下意識的選擇更加輕鬆的方法。須知很多時候打仗打的就是意志,中原王朝經常會在意志上輸一籌,自然也就無法徹底壓服對方了。其次就是補給的問題,古代的中原王朝,普遍海軍發展不是太好,雖然在東亞範圍內算是最強海軍了,可還是無法做到大批量軍隊的投送和大量物資的補給,加上古代的氣候和現代還不同,古代的氣候在冬天的時候更加嚴寒,也沒有暖氣什麼的,普通老百姓身體裡油水也不足,幾點相加,就保證中原王朝在進攻高麗的只能選擇春夏之交,而到了秋冬季的時候,就必須戰略後退,這一退,就給了對方奪回失地的機會,打下的地盤也只能拱手相讓。再然後,就是所謂民風問題了。

窮山惡水出刁民這句話是絕對沒錯的,中原王朝飽讀詩書禮儀,確實是有謙謙君子之範。高麗這種窮地方,連文化都是從中原學過去的,文化發展相當落後,大部分國民不識字,生活條件還不好,可不就一個個成了野蠻人一樣的存在?秀才遇到兵還有理說不清呢,遇到野蠻人你能有什麼辦法?

論野性,中原王朝定然是比不上這些險惡之地的居民的,中原王朝屢戰屢敗,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不得不說,連續兩朝的失敗,這在華夏數千年的歷史上,都算得上是比較罕見的情況了。所以高麗之名,在華夏內陸還是比較有名氣的,而曹巖將目標放在了高麗之上,倒不是他自大到認為自己就比隋煬帝強,更不是他覺得自己比唐太宗還牛,當然了,論眼界,他確實比這兩位強,畢竟兩位都是古人,他們的眼界是有一定限制的,曹巖作為後來人,眼界寬闊一些是應該的。

他之所以選擇以高麗為跳板反攻大宋,究其根本原因,還是此時的高麗太過虛弱。

在結束了與契丹的戰爭後,高麗理所當然的進入了長期和平穩定的時期,因此顯宗被視為高麗的“中興之主”。德、靖二宗時,圍繞保州問題,高麗與契丹關係再次緊張,為此高麗修築了千里長城,其後由於高麗的讓步而很快恢復了和平狀態。1046年,高麗文宗王徽繼位,此時不僅高麗內部安定繁榮,而且對外與契丹和睦相處,與宋朝恢復邦交,與日本實現往來,被譽為高麗的黃金期。文宗在位37年之久,隨後的順、宣、獻三朝大體維持守成局面。

文宗在位時,與出身慶源李氏的貴族李子淵聯姻,娶了他的三個女兒為后妃,其中兩女生育許多王子,這些王子又大多同慶源李氏下一代聯姻,慶源李氏的勢力因而迅速膨脹,成為盛世隱憂。1095年,高麗發生政變,文宗之子雞林公王熙先聯合宰相邵臺輔、將軍王國髦等誅殺慶源李氏外戚李資義,隨後年輕的順宗讓位於叔父王熙,王熙即高麗肅宗。肅宗年間,正逢女真興起,高麗與女真發生衝突,高麗慘敗,被迫求和,肅宗接受朝臣尹之建議,設立“別武班”,大修武備,欲雪敗於女真之恥。

1105年,肅宗去世,兒子高麗睿宗王俁繼位,在1107年冬派尹、吳延寵越過千里長城,征討女真,佔領曷懶甸之地,修築東北九城,但因不堪女真的反撲與騷擾,於1109年將九城歸還女真。1115年,女真酋長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與高麗建立兄弟之邦的關係,高麗則利用遼金戰爭的機會奪取保州,改名義州,解決了多年來的肘腋之患,使高麗疆域抵達鴨綠江。

知道1122年,睿宗去世,兒子王楷繼位,是為高麗仁宗,由於仁宗年幼,外祖父李資謙輔政,慶源李氏的勢力再次膨脹。李資謙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仁宗,實現了慶源李氏和王室的第四代聯姻,他本人則被封為朝鮮國公,位極人臣,嚴重威脅到高麗的王權。這種矛盾終於在1126年爆發,先是仁宗近臣欲剷除李資謙及其親家拓俊京卻失敗,導致宮闕被焚,仁宗差點要禪位給李資謙,李資謙不接受,但仁宗遭到軟禁。而後仁宗成功離間了李資謙和拓俊京的關係,透過拓俊京扳倒李資謙,翌年又除掉拓俊京,恢復了王權。

然而,仁宗接下來所重用的是出身西京的和尚妙清與朝臣鄭知常等人,他們極力鼓動仁宗遷都西京,甚至稱帝建元、北伐金朝,引起了以金富軾為首的舊貴族的不滿。仁宗最終沒有接受妙清的建議,妙清遂於1135年在西京起兵,國號大為,年號天開,仁宗派金富軾討伐,在此後一年多的時間裡,西京方面時降時叛,最終還是被金富軾武力鎮壓,高麗的社會秩序又重新穩定下來。

妙清之亂平定以後,高麗的文官貴族勢力繼續發展,可以說到了畸形化的地步,繼仁宗而立的高麗毅宗王被稱為“太平好文之主”,但他和文臣們卻極少顧及武臣的感受與利益。事實上,武臣對重文輕武、文武差待的不滿已達到極致。直到1170年,文武矛盾終於總爆發,以鄭仲夫、李義方、李高為首的武臣在毅宗所巡幸的普賢院發動政變,大殺文臣,挾持毅宗回開京,旋即廢黜,另立毅宗之弟高麗明宗王,建立起武臣政權。

武臣政權前期可以說是是高麗內部最混亂的時期。首先,被武臣剝奪既得利益的文臣自然對武臣政權不抱好感,除了被殺的大批文臣外,還有不少棄官歸隱的和仰武臣政權的鼻息而苟且偷生的文臣。一部分文臣舉兵反抗武臣政權,如1173年的金甫當之亂和1174年到1176年的趙位寵之亂,此外還有開京僧侶起兵,這些叛亂都遭到武臣政權的血腥鎮壓。地方民眾的反抗也此起彼伏,這些人民起義主要集中於南方,故被稱為“南賊”,一些“南賊”還打出了復興新羅的旗號。開京在1197年還發生了私奴萬積發動奴隸起義的圖謀,喊出了“將相寧有種乎”“使三韓無賤人”的口號,當時的秩序混亂可見一斑。

此時的高麗雖然還沒有發展到那種程度,但隱患也已經很重了,國力衰弱,士兵久疏於訓練,曹巖當然有膽子,也有能力吃下這塊大肥肉了。

如果是隋煬帝那個年代的高麗,他還真的不敢隨便下口。開玩笑,那地方可是一塊泥潭,陷進去的話,中原大一統王朝都吃架不住,何況一個區區梁山?但此時的高麗已經非常混亂,曹巖完全有能力趁機分一杯羹。

不過他也不傻,他當然不會同時開兩條戰線,高麗再弱小也是一個國家,其實力就算比不上大宋和扶桑,但畢竟地勢險惡,如果不是土生土長之人,想要強攻那個地方基本上是沒什麼可能的。但是現在沒問題了,高麗內亂是其一,扶桑後續兵員補充是其二,對於扶桑人,曹巖可沒有半點憐惜,梁山拿下扶桑幾乎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拿下之後,成年男子會大量充入軍隊,或威逼或利誘,讓他們為梁山而戰。

便是死光了死絕了也沒關係,只要能打下高麗,自然又有無數的男性能補充進軍隊,至於說女性,這個就要留下來了,梁山接近二十萬人,九成以上都是光棍,梁山要可持續發展,孩童就很重要了,曹巖甚至準備在平定之後的扶桑推行強制婚姻政策,每個成年男性必須有最少三個以上(包括三個)的本地人作為妻子,以保證子孫後代的延續。不遵從命令的,就等於是違抗軍令,反倒會受到懲罰。

這樣一來,相信用不了十年,扶桑這個國家就完全成了華夏的一部分,再也不分你我。

畢竟社會主要力量的男性都死在戰場上或者充軍了,剩下一幫子女人,以古代人的習俗,那還不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丈夫是華夏人,孩子也是華夏人,甚至不需要三代之後,扶桑就會完全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想想都帶感啊,一想到後世扶桑對華夏造成的苦難,曹巖就覺得自己這麼做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

梁山攻打扶桑,整個過程都很順利。

兵鋒所過之處,竟無一合之敵,當然了,扶桑也不是沒有高手,比如說扶桑的陰陽師,就讓梁山上下都很是頭疼。

這些傢伙脫胎於道家,但卻早已經和道家不同,自有一套手段。對於完全不熟悉的人來說,這些手段想要破解可並不容易。

好在梁山現在道家高手也不少,公孫勝,喬道清,樊瑞,戴宗,這些人都屬於道家高手,哦,戴宗只能算是半個,不過有了這幾人的存在,起碼在術法方面,梁山起碼能保證不敗。而在兵團作戰方面,梁山碾壓扶桑。扶桑那些身高不過一米五的男人,在梁山好漢面前就跟小娃娃似的。就連時遷,在扶桑都能算做是身材高大的男人了。

所以梁山兵鋒橫掃扶桑,短短半個月不到,就已經將本州島的北部區域佔據,戰線已經推進到了中部東海地區,也就是後世靜岡縣附近的位置,距離近畿地區已經咫尺之遙,也就是說,梁山的兵鋒已經推進到了京都的位置。不過到了這裡,再想往前說實話就不太容易了。原因很簡單……扶桑人已經反應過來了。

是的,之前梁山的入侵太過迅猛了,事實上,梁山佔據蝦夷島的時候,扶桑也緊張了一段日子。為什麼那段時間扶桑不斷有所謂海軍來偷襲?其實也是一種試探。

不過當他們察覺到梁山似乎沒有繼續擴張的意圖後,扶桑高層迅速就放鬆下來了。

蝦夷島在他們的認知中,是那種毫無價值的地方,丟了也不心疼,再說了,那裡本就不是他們的地盤啊,所以被蝦夷人佔了,或者被其他什麼人佔了,他們是完全不在意的。甚至連本州島東北區域,他們都不甚在意,只不過既然是一個國家,領土完整還是要講的,否則扶桑人早就把自己的國家就裝在京都裡了,他們甚至覺得離開京都就是出國了,可見此時的扶桑人是多麼自閉了。

因為放鬆,所以梁山開始攻打本州東北部的時候,扶桑人沒有反應過來,雖然也得到了一些情報,但上上下下都沒有當作一回事。

可現在不能不當回事了,因為梁山太猛了,才幾天的時間啊,就已經一路砍瓜切菜來到了中部地區,再往前,就是近畿地區了,這個可就絕對不能繼續大意了。

而且說實話,扶桑不是沒有精銳,扶桑的精銳全在京都地區,足足十幾萬人,戰鬥力堪稱全國最強。所以當梁山人馬進入中部地區之後,兵鋒就開始受阻,當然還不至於受挫,可等他們越發接近近畿地區的時候,前進速度就越來越慢,到最後更是乾脆已經停了下來。

不停不行啊,梁山現在也面臨後勤壓力的問題,後續部隊已經開始在所過之處到處搜刮糧食,所有成年男性已經全部被抓了起來,整個東北部地區完全戒嚴,平時不允許這些老百姓出門,儘可能的榨取戰爭物資,準備積蓄起足夠的力量,再重新發動新一輪的進攻。而對面,扶桑人也在準備糧草,而且如今氣候已經漸冷,留給他們的時間已經不多。

對於扶桑人來說,他們是無論如何也要堅持到冬天的,因為一旦進入冬天之後,梁山後續力量就會越來越弱。

而梁山呢,目的是要在冬天來臨之前徹底擊潰扶桑人,一個月滅國,這是所有梁山好漢心裡面憋著的一股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