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一十三章——美利堅的誕生(5)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一十三章——美利堅的誕生(5)

透過各種渠道,華盛頓得知了英國的大致的進攻計劃,英國遠征軍將在紐約附近登陸,而且可能有一部分會在長島登陸,而另一部分在紐約的北面登陸。因此,年輕的大陸軍需要保衛許多互不連線、彼此相距很遠的軍事據點以及以這些據點為支撐點的廣大區域。而進攻這一地區的,則是久經戰火歷練的、數量眾多的英軍。

當時,華盛頓率領的大陸軍只有19000人,而在蓋奇將軍麾下的英國遠征軍的數量為32000人。要用這19000人守衛這麼大的一塊地盤,倒也不是不可能,前提得有地利,也就是英軍如果想登陸的話,只有那麼幾點有限的地點,能夠讓大陸軍建立堅固的防線。但是當地的地形很不給力,長島有很多地方都方便登陸。在指揮大陸軍挖掘塹壕、緊張備戰的時候,他給大陸會議的主席寫信道:“我們將儘量設法對他們進行騷擾,我們也只能如此。”由此可見,在戰役開始之前,其實華盛頓對這場戰役都沒有抱太大的希望。

在8月22日,英軍第一梯隊開始登陸,在登陸後的行軍過程中在布魯克林發現了大陸軍的堡壘,沒有因為對手的年輕就輕視對手,沒有貿然發動進攻,而是選擇安營紮寨,按兵不動。華盛頓在24日的時候前去視察與英軍對陣的陣地,情況很不理想,首先,防線的指揮官格林將軍並不在場,所以也沒有人給華盛頓清楚透徹的講明整個防禦計劃和防禦的各個地點。第二,防守的大陸軍中普遍存在著雜亂無章的混亂現象。部隊的靈魂就是紀律,一支沒有紀律的部隊不是一支好部隊。看到自己士兵的狀態,在回憶起之前在英軍中的服役經歷,華盛頓不由的深感不安,這不能安得下心來阿,兩邊差得太多了。而且,在戰爭降臨到自己頭上的時候,紐約的居民們慌了神,只要有點門路的,都已經逃到鄉下去了。居民人心惶惶,士兵紀律渙散,對手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人數眾多,華盛頓的心中不由閃過一絲陰霾。

當到了25日的時候,英國的援軍源源不斷的開過來,準備一鼓作氣攻克布魯克林的高地。到了29日,華盛頓在副官長立德的陪同下,再一次抵達了布魯克林的前線。經過觀察,華盛頓發現英軍調動頻繁,而且人數增加了很多。透過敵軍的調動和人數的增加,讓華盛頓深感不安,英軍很顯然即將發動進攻了,自己的大陸軍能夠經受得住考驗嗎?

而即將面對優勢英軍進攻的大陸軍除了之前的不利條件外,又增加了一條,那就是陌生的指揮官。因為格林將軍不在,由普特南頂替了羅林將軍的位置,開始擔任前線防禦總指揮。可是這位普特南剛剛到任,對防禦陣地的關鍵點、防線的陣型、防線的薄弱點等等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在當天夜裡,華盛頓回到了自己位於紐約的司令部,憂心忡忡。

就在華盛頓在那心焦的時候,英軍的行動計劃已經開始了。這項計劃是英軍的總司令郝將軍親自制定的,首先,英軍將派出一支由精兵組成的精銳部隊進行迂迴行軍,從側面開啟一條通道,從而繞過美軍陣地的左側。為了掩蓋英軍的真正企圖,他們將在右翼和中央釋放“*”,發起牽制性進攻,雷聲大雨點小,以吸引大陸軍的注意。當左翼英軍完成迂迴包抄任務之後,將會鳴炮示意,其時,中路和右翼也將發力,發起猛攻。

在26日晚上9點左右,在當地親英分子的引導下,英軍的迂迴部隊出發了。這是一次悄無聲息的行軍。沒有平日裡行軍時的軍鼓、軍樂,只有沉默的腳步聲、馬蹄聲和重炮車轍聲。英軍穿過了偏僻難行的下路,翻越了堤壩,穿越了一塊沼澤地,終於在黎明前的兩個小時左右,來到了距貝德福山嶺隘口不到半英裡的地方,只要突破了這個貝福德山嶺隘口,英軍就完成了自己的迂迴任務。就在英軍停下來準備發動進攻的時候,一支美軍巡邏隊闖了進來。看見大陸軍的部隊,嚇了英軍一跳,難道說自己的行動已經被發現了?可是在看大陸軍的表現,又不像是發現了樣子,還在那傻呵呵地往前走。經過短暫的戰鬥,這支大陸軍的巡邏隊成了英軍的俘虜。在這群自己送上門來的俘虜口中,英軍得知了一個非常意外、很非常高興地訊息:他們想要奪取的這個貝德福隘口沒有人把守。很顯然,美國人沒想到英軍會來這麼一手。

就在左翼英軍在迂迴的時候,其他兩路英軍也在按照計劃發起佯攻。整個陣線打得乒乒乓乓的非常熱鬧,但是說到底就是浪費彈藥,用槍來挺響。雖然戰場上並沒有什麼重大的變故,但是對於紐約人來說,這日子可就有點不好過了,因為在這之前,他們哪經歷過像模像樣的戰爭。清晨,紐約市民聽到了滑膛槍的齊射聲和大炮的隆隆聲,知道戰鬥已經開始了。到了上午,人們聽到四面八方都是步槍齊射聲,偶爾還有野炮的射擊聲,就更加惶恐不安了。

面對著英軍的攻勢,華盛頓緊鎖眉頭,看著地圖,似乎想從地圖上看出一朵花來。因為看英軍陸軍的進攻態勢來看,英軍似乎沒有進攻紐約的打算,而是想著先攻克布魯克林高地。但是英國的五艘大軍艦正在風浪中奮勇前進,想要深入海灣。敵艦是打算炮轟紐約呢,還是要在紐約北面登陸呢?值得慶幸的是,一股強大的頂頭風挫敗了他們的一切企圖,不過卻有一艘馬力較小的艦隻進到了相當深入的地方,對紅角的炮臺開火射擊。

當英軍的軍艦也被擋在外面之後,華盛頓料到敵人不大可能立即進攻紐約,就急忙乘坐渡船過河到布魯克林,駛往防禦工事一帶視察。他到了那裡,正好趕上目擊美軍的一場大災難。敵軍當初的一切調動都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

在英軍的中路和右路正和對面的大陸軍不溫不火地打著的時候,這時突然在貝福德方向傳來了大炮的轟鳴聲。貝福德的炮聲讓英軍和大陸軍都很激動,不同的是大陸軍在納悶為什麼會在自己的左翼有炮聲傳出來,難道是左翼出了什麼問題?英軍則是激動高興,哈哈,看來左翼已經得手了,現在也輪到老子上了!這時,貝福德的炮聲就好像是進攻的前奏,英軍中路和右翼的進攻馬上變得凌厲起來。而大陸軍覺得貝福德的炮聲有點不得勁,似乎自己的後路要不包,自己可能會被包了餃子。大陸軍的指揮官也算是當機立斷,沒有死守陣地,而是果斷率領軍隊開始後撤。只不過雖然大陸軍反應挺快,但是也為時已晚。大陸軍的防禦部隊剛從高地上扯下來,就遭遇了英國步兵和龍騎兵的攻擊,大陸軍不敵,被趕到了樹林裡。屋漏偏逢連夜雨,在正面進攻的英軍部隊也趕了過來,從此開始了一場混亂、驚恐和屠殺。

大陸軍部隊被團團圍住,陷入到了夾擊當中。大陸軍就像是草原上的羚羊群,被獅子趕過來,趕過去,趕過來,趕過去。有一段時間,美軍展開了英勇的搏鬥,說得更準確一些,是拼死的搏鬥。有一些人被砍倒了,有些人被騎兵踐踏在腳下,還有一些人被刺刀活活刺死,很多人不是陣亡就是被俘。

華盛頓來到布魯克林正好趕上目擊這場大災難,但是他卻無力制止。他聽到了樹林中戰鬥的喧囂聲,看到了濃煙從樹叢中升起,但是源源不斷的敵軍隊伍正在從左邊山上殺下來。他的最精銳的部隊已經全部投入戰鬥。他手頭除了民兵以外沒有軍隊來防守工事。

當美軍在布魯克林的陣地已經宣告失守的時候,位於西面的大陸軍卻毫不知情,他們還在跟英軍血戰。在到了11點左右,英軍得到了布魯克林高地勝利的訊息,並且知道了援兵的訊息,開始發起猛攻。當大陸軍準備放棄陣地後撤時,發現來的時候好來,想回去卻不是那麼容易了。後路基本上已經被英軍堵死了,只剩下了一條狹窄溼地可以通行。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面對危機,西面布放的大陸軍指揮官斯特靈勳爵下令全軍穿過溼地撤退,自己則與超過260名馬里蘭州士兵殿後。為拖延英軍,斯特靈勳爵把步兵配置於科特柳大宅(今日布魯克林區老石屋),然後六次向迫近的英軍正面進攻,為身陷泥沼的美軍爭取時間。結果馬里蘭士兵幾乎滅隊而亡,共有256人在大宅前戰死,只有10人在次日早上潛回布魯克林。率先衝鋒的斯特林勳爵雖然生還,但又不想向英軍投降,最後衝破包圍的英軍火網,向黑森士兵投降,其時為下午2時。這批馬里蘭士兵後來被尊稱為“馬里蘭州四百死士”,並世代受到紀念。

雖然斯特林英勇奮戰,但是也挽回不了大陸軍的失敗局面,他的行為只是讓戰鬥增添了一抹悲壯的色彩。(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