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二十二章——美利堅的誕生(14)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二十二章——美利堅的誕生(14)

從9月26日法美聯軍抵達約克鎮開始,到聯軍於10月5日完成塹壕的準備工作為止,聯軍在英軍大炮的火力覆蓋之下,一直堅持作業,雖然在這期間付出了一定的傷亡,但是還是咬著牙完成了工作。

在10月6日入夜之後,聯軍開始在暴風雨中開始挖掘第一條戰壕,華盛頓揮出了建立塹壕的第一斧頭。為什麼在晚上,畢竟是在英軍的大炮炮口底下呢,在白天那可就是在拿自己的小命開玩笑了。在塹壕挖掘完成之後,英軍的大炮就不能再次逞兇了,聯軍的大炮開始開始在戰線上盡情地宣洩自己的怒火,而英軍的大炮則開始處於下風。

等到了10月9日,法美聯軍的大炮已經全部就緒,在下午三點,法軍的大炮開始轟鳴,逼得英國的護衛艦瓜得羅普號護衛艦離開了港口,並且到最後還不得不讓英國人自己親手鑿沉了它,因為現在約克鎮外遊弋的可是法國的海軍。在下午5點,美軍的大炮也參與到這鋼鐵大合唱中來,華盛頓開了象徵性的第一炮,,比較有趣的事,據說這顆炮彈正好落在了正在用餐的英軍軍官的餐桌上。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聯軍的炮火非常猛烈,而且華盛頓應該是打算直接用炮彈淹了英國人,下令徹夜狂轟濫炸不休,用電視劇《亮劍》中的一句臺詞“用五噸炮彈換下李雲龍”,在這就是“用五噸炮彈換了英國人”。在聯軍的炮擊之下,英軍左翼的大炮紛紛成了啞巴,英軍士兵在他們的戰壕中破壞他們的帳篷並且開始大批的逃亡,畢竟炮彈這麼密,天知道萬一有顆炮彈不長眼的話那自己的小命可就不保了。而且,就連停泊在港口中的艦隊也被紛落的炮彈砸傷。

在10月10日,聯軍的大炮開始將自己的興趣點集中在了約克鎮的一座大房子上,因為聯軍相信康沃利斯就在這座房子裡邊。除了這座房子遭殃之外,英軍艦隊也成了重點“照顧物件”,其中一艘船被直接命中。戰況到了這一步,康沃利斯已經對戰局不抱有什麼期望了,為了不讓自己的艦隊落入敵手,他下令鑿沉軍艦,一打以上的軍艦都被鑿沉了。為了讓康沃利斯能夠堅持下去,克林頓向康沃利斯傳達這樣的訊息:大兄弟你一定要堅持住,哥哥我這就來救你,在10月12號的時候,艦隊就將起航前去支援你們,打破法國人和美國人的包圍。但是康沃利斯對此並不感冒,10月12號開拔?呵呵,希望我能堅持到那一天吧。

10月11日,聯軍又開始向前挪動陣地,當然,時間又是在晚上。經過一點一點的往前挪,英軍和聯軍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越來越多的火炮能夠將炮彈傾瀉到英軍的陣地上,這樣一來,英軍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在強大的炮火支援下,聯軍拿下了很多的英軍陣地和據點。可能是大炮發揮的作用太大,讓華盛頓他們嘗到了甜頭,在10月16日,更多的大炮抵達了戰場,加入到了炮轟的行列。康沃利斯面對這樣的情形,內心是崩潰的,我到底怎麼你們了,用得著這麼對我麼?!絕望之下,康沃利斯試圖撤退,但是這怎麼可能,聯軍把壕溝都挖了,怎麼可能讓你帶著7000來號人給跑了?毫無意外的,撤退行動失敗了。

聯軍在獲得新的火炮之後,向約克鎮發射的火力又再度加強,更甚以往。康沃利斯和其手下討論戰局,最終,他們不得不痛苦的發現,他們現在已經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在他們面前只剩下兩個選擇,要麼光榮戰死,要麼繳械投降。最終,求生的慾望戰勝了戰死的決心,英軍,崩塌了。

0月17日早晨,揮舞著白旗的官員帶著一名鼓手出來。轟炸停止了,該名官員被蒙上雙眼並被帶到聯軍陣營。談判從10月18日開始,英軍的代表是湯瑪斯?當達斯中校及亞力山大?羅斯少校,美軍代表為約翰?勞倫斯,法軍代表為馬奎斯?德?諾厄利斯。至於為什麼還有法國“志願軍”的事,百度百科的解釋是“為確保聯軍不在最後一刻分崩離析,華盛頓下令給予法軍享有參與移交程式的每一步”,但是在我看來,這一點是在給美國人臉上貼金。因為在談判開始的時候,康沃利斯將軍其實是想向法軍指揮官羅博尚投降的,因為在和英軍交戰的正規部隊中,有美國的大陸軍和法國的遠征軍,而在英國人眼裡,只有法軍才是正規軍,北美的大陸軍純粹就是一群造反的刁民,類似於咱們中國封建社會中的“賊”,英國人直到1812年二次英美戰爭的時候都沒認為北美軍隊是正規軍。在康沃利斯看來,老子堂堂的正規軍,堂堂英國皇家陸軍的中將,而且還是一名有著伯爵爵位的貴族,怎麼可能向北美這群造反的“賊”投降呢?所以,看到了把,別被忽悠了,有的時候真相並不是我們通常認知的那樣。

但是羅博尚有意想要讓康沃利斯難堪,畢竟英法不知道幾百年的世仇了,前段時期的七年戰爭法國剛被英國修理了一盤,現在風水輪流轉,輪到自己佔上風了,怎麼可能給自己的老對頭好臉色看?於是他拒絕了康沃利斯的投降,理由很簡單,也很充分:雖然您向我投降,而且我也想接受您的投降,但是很不好意思,現在法美聯軍的總司令不是我,而是華盛頓,只有華盛頓有這個權力去接受您的投降。很顯然,大陸軍在羅博尚的眼裡和在康沃利斯眼裡的形象都差不多。

接下來的事情就比較有意思了,康沃利斯在受到羅博尚的回信之後,立馬就“病”了,而且病的還很嚴重,都不能出屋,而且還遲遲不見好轉,所以阿,一直到投降儀式都結束了,康沃利斯就沒邁出約克鎮一步。但是在投降儀式上怎麼也得有人去吧,於是這個艱鉅的任務就交給了康沃利斯的副手奧哈拉將軍主持。而作為戰勝者的華盛頓一看英國人這麼對待自己,自然也就沒好臉子了,他來了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你不是派了個副手嗎,好,老子也有副手,華盛頓讓副官本傑明?林肯前去接過了奧哈拉將軍的寶劍。

其實對於約克鎮大捷,現在的宣傳似乎想給我造成這樣一種印象:在英明神武的華盛頓超越時代的指揮下,在大陸軍士兵的奮勇拼殺下,北美人民取得了約克鎮戰役的勝利,當然,還得感謝一下國際友人的援助,法國志願軍也在戰役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這點是不能抹殺的。但是經過分析歷史資料,我們將會發現,這個“法國志願軍”在約克鎮戰役中究竟發揮了多麼大的作用。

首先,羅博尚的的那12萬法國銀幣,解了大陸軍的燃眉之急,別忘了就在不久之前還有大陸軍發生兵變準備自己到費城找大陸會議要軍餉,起到了穩定軍心、提升士氣的作用。

其次,我們看地圖可以發現,康沃利斯所在的約克鎮位於大西洋沿岸,所以想要圍困約克鎮內的英軍並且迫使對方繳械投降的話,那不但需要在陸地上建立封鎖線,海上的絞索也必不可少,要不然英軍大可以透過海上源源不斷地獲得補給。但是北美殖民地的海軍跟英國海軍相比,那根本就不是在一個檔次上的,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都不足以說明了,如果說北美海軍是在地上的話,那英國海軍都得到外太空了。所以,在戰役過程中完成了在海上圍困英軍任務的是法國海軍,如果沒有法國海軍,就不可能有約克鎮大捷。

其三,在約克鎮戰役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陸地上真正起作用的是大炮,而在大炮方面,大陸軍是遠遠無法和法軍相比的。首先,從陣地來說,法軍陣地上有七個火炮標記,說明有七個火炮陣地,而大陸軍的陣地上只有兩個標記,而且法軍火炮陣地的位置相比他的友軍來說更加靠前,所佔位置也更加關鍵。據統計。約克鎮戰役中聯軍在陸地上使用的大小火炮在375門以上(包括一些法國海軍從船上拆下來並親自操縱的火炮,格拉塞艦隊的艦炮總數近2000門),其中美國炮兵總人數我們已經知道是514人,當時的一個標準炮組是16人,這樣美國炮兵應該是擁有不超過32門火炮,而且他們使用的主要是從英國人手中奪取的雜樣火炮。

但是法軍則不然,當時已經是1781年,距離舉世聞名的法國大革命只有短短的八年,在法國大革命中,法軍的炮兵舉世無雙。法國當時火炮鑄造水平世界第一,其火炮的威力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足足300多門大炮,而且羅尚博的法國特別遠征軍還剛剛得到整整攻城重炮部隊的加強,這支部隊擁有43門威力驚人的攻城重炮——15門24磅炮和28門16磅炮,從而使法軍的參戰火炮總數達到了驚人的343門以上!再加上法軍的炮組成員身經百戰,經驗豐富,技術純熟,可知法軍的炮兵部隊究竟有多強大的戰鬥力。

就算只算火炮數量,美國火炮數量佔聯軍火炮總數的8.5%左右,在戰役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大威力攻城重炮部隊百分百是法國人組成(在要塞攻堅戰中,一門大威力的攻城重炮比幾門普通火炮更有用),再算上大陸軍和法軍炮組成員之間的差距,美國炮兵部隊的火力所佔的百分比顯然更低。

最後,傷亡比例。在約克鎮戰役中,美國:陣亡23,負傷65,總計125。法國:陣亡60,負傷193,總計253。英國:陣亡156,負傷326,總計552。英國投降(包括非戰鬥人員):7241;另有840名海軍人員向(法國艦隊司令)格拉塞投降,英國傷亡人數中,並未算上黑森僱傭兵的人數。但是這只是陸戰損失,海上的損失並未統計在內。圍繞約克鎮進行的英法兩國海軍封鎖和反封鎖的戰鬥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其間夾雜著多次小規模衝突,因此很難統計戰損的總人數,筆者查到的一次較大的交火——1781年9月5日的交火中,英國方面就傷亡了336人,而法國方面的傷亡也有230人,但這顯然不是雙方海上作戰損失的全部。筆者所能找到的最全的法軍陣亡資料是鐫刻在約克鎮戰役法國陣亡將士紀念碑上的名單,姓名總數是600個左右。如果這個資料是可靠的話,就意味著法國人在約克鎮戰役的海上作戰行動中僅陣亡人數就超過了五百,根據一般的傷亡比例計算,法國海軍的傷亡總人數應該超過兩千。這樣算下來,法國海陸軍在約克鎮戰役中的傷亡人數至少應該有2000—2500人,這個數字是美國部隊在約克鎮戰役期間傷亡數字的20倍。

這才是真實的歷史,約克鎮大捷,誰才是真正的功臣,一目瞭然。(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