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七十四章——德意志帝國的建立(4)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七十四章——德意志帝國的建立(4)

在7月3日,當時普軍只有兩個軍團,一個是易北軍團,一個是第一軍團,總人數在124000人左右,而當面的奧軍是北方軍團有20萬多人。奧軍除了在人數佔優之外,奧軍還有著比普軍射程更遠的大炮在後方提供支援,而且兩翼還有著大批的騎兵,從現在情況來看,普軍的勝算更不大。

當天清晨,下了一場小雨,給炎炎夏日送來了一絲清涼,而且還在戰場上籠罩著一層薄霧,似乎一切都隱藏其中,看不清前路。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拂曉時分,普軍發動了進攻,首先展開攻擊的是普軍右翼,雖然旗開得勝,但是等到奧軍強大的炮兵開始發威之後,普軍的好日子就連不下去了,被猛烈的炮火壓的抬不起頭來,出於謹慎,右翼指揮官比滕費爾德決定暫時轉入防守。

在右翼爆發戰鬥之後,戰線中央也開始交火,戰線中央奧軍據守著森林,普軍開始和奧軍進行血腥殘忍的叢林戰。普魯士國王見戰事膠著,便下令進行增援,源源不斷的普軍殺入了叢林,殺入到血腥戰場,在生力軍的援助下,普軍最終將奧軍趕出了森林,並且攻佔了薩多瓦。但是,普軍高興的還有點早,因為後面就該他們吃苦頭了。奧軍向普軍發射了*,遲滯了普軍的進攻,在這之後,奧軍又以*產生的煙霧為目標進行了猛烈的射擊,有很多士兵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死在了煙霧裡。等到普軍士兵好不容易衝出了煙霧,彷彿重獲新生的時候,噩夢降臨了,迎接他們的是奧軍更為猛烈的火力,一時間,萬炮齊鳴,槍聲大作,普軍士兵成片成片地倒下了。現在形勢對於奧軍來說一片打好,如果這是能投入騎兵的話,戰果將進一步擴大,就算是不能打崩了普軍,但是也能給與普軍更大的殺傷,結果,奧軍指揮官貝內德克什麼也沒做。

雙方的戰事陷入了膠著,殺得難解難分,雙方都投入了預備隊。但是,形勢來說對普軍不利,因為在奧軍強大的炮火下,其密集的火力網使兩個普軍軍團都無法發起新的攻勢。攻守形勢換了位,奧軍向普軍中央發起一波波猛攻,而普軍只能竭力阻擋奧軍的攻勢。普軍的將領們都在不時地向北望,腓特烈王子率領的第二軍團正在向南趕往戰場的路上。

但是,雙方打著打著,這戰局又發生了變化,開始變得對普魯士有利起來。因為奧軍作為進攻方,肯定要進行近身搏殺,才能佔領陣地,擊潰普軍,這時候只靠大炮就不行了,就得拿人去填。可是吧,在這之前變現一直良好的奧軍炮兵卻有些歇菜了,因為他們並沒有訓練過怎麼近距離作戰,還是按照老套路進行射擊,結果就是大炮就只能聽個響了,炮彈都從普軍腦袋頂上飛過去了。而且,奧軍進攻又犯了“添油戰術”的錯,零敲碎打地將部隊投入進攻,造成進攻力度不夠,更要命的是奧軍士兵的裝備,他們還用的是老式的前膛槍,射速要慢的多,而且前膛槍要想重新裝彈的話,必須站著裝,而普軍換裝了更先進的後膛槍,不但射速變快了,而且還能趴著裝彈,一個站著裝,一個趴著裝,不用說肯定是奧軍被打死的機率要比普軍大得多。

雖然戰局變得有利於普軍,但是雙方還是沒有一個明顯的強弱之分,現在雙方都需要一個契機,來打破戰場的平衡,而普軍最先打破——腓特烈王子的第二軍團趕到了站場。

在上午11點的時候,奧軍的波克上校帶領著一個營進行了決死衝鋒,猝不及防之下,將普軍逐出了森林,但是波克來得及高興,一陣彈雨從奧軍右側襲來,橫掃整個森林。全營非死即傷,波克也陣亡了。這陣齊射,正是來自第二軍團的先頭部隊。第二軍團,正式抵達戰場。

看到援軍到來,普軍頓時軍心大振。在這之前飽受奧軍“炮火筵席”的普軍先鋒第八師立即打得頑強了起來,連續打退奧軍數個衝鋒。而奧軍見到普軍來了援軍,軍心開始動搖,很快就從攻勢轉變成了守勢,並逐漸被普軍趕回了原來的出發陣地。

等到下午2點半的時候,腓特烈王子的主力10萬人終於趕到了薩多瓦戰場。在趕到戰場之後,第二軍團隨即向奧軍右翼發起了猛攻。奧軍指揮官在又以一次反擊被粉碎之後,奧軍指揮官貝內德克下達了撤退的命令。普軍隨即轉入了全線反攻,很快,奧軍的炮兵和騎兵就已經失去了戰鬥力,而奧軍的步兵也死傷慘重。普魯士國王見形勢一片大好,下達了總攻的命令,普軍各部爭相向前,普軍如同一股滾滾鐵流般不可阻擋。最後,普軍開始依靠一個棄卒保帥的戰術避免了更大的失敗——讓一個騎兵旅發動了一次有來無回的決死衝鋒來掩護大部隊的撤退。隨著衝鋒騎兵的湮滅,戰役也隨之落下了帷幕。

薩多瓦戰役是歐洲到那時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當然,也產生了極其恐怖的傷亡數字。作為戰勝方的普魯士,損失在1萬人左右,而作為戰敗方的奧軍則付出了約4.5萬人傷亡的代價。

雖然經受了較為嚴重的損失,但是損失對於普魯士還是非常值得的,因為薩多瓦戰役加速了戰爭的程序,也解決了建立德意志民族資本主義國家的霸權究竟是屬於普魯士還是屬於奧地利。

薩多瓦戰役之後,奧地利無力再戰,奧地利開始找法國,讓法國進行調停,法國也不想普魯士過於強大,也就出面進行調停。當時,普軍是有能力進行進攻的,被一連串的勝利衝昏了頭腦的國王威廉和他的將領們卻幻想著要像當初的拿破崙一樣,攻佔維也納,進而徹底擊潰奧地利。但是如果普魯士真的擊潰了奧地利,那法國會坐視奧地利崩潰而使普魯士一家做大?會不會過分刺激奧地利人,結果使他們被迫背水一戰?嚴峻的國內局勢會不會使得奧地利國內爆發革命?這些都有可能,同奧地利進行戰爭的目的是在爭奪統一的意志的霸權,達到目標就好。為此,他力排眾議,甚至不惜以辭職相威脅,普王威廉權衡利弊之後,同意了法國的調停,但是普軍還是一路推進到了維也納近郊。

在7月20日,普奧雙方簽訂了停戰協定,在26日,簽訂了《尼科爾斯堡預備和約》,在8月23日,雙方正式締結了《布拉格和約》,

在和約談判和處理戰後德意志事務方面,俾斯麥施展了極為靈活的手腕。他不僅阻止了普王威廉要相仿拿破崙的維也納進軍,而且進一步簽訂了一項對奧地利非常寬容的和約,按照和約條款,德意志聯邦議會解散,:奧地利完全退出舊的北德意志聯邦。而普魯士則有權建立以它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普魯士獲得了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奧地利只需償付一筆很小的賠款;承認南德意志各邦保持獨立和自主(但是不久俾斯麥就同南部各邦秘密締結了軍事同盟,並且使南德意志各邦同普魯士經濟緊密聯系起來);合併了漢諾威、庫爾黑森、拿騷、黑森—洪姆堡和法蘭克福市,消除了普魯士東部和西部地區之間的瓶頸走廊地帶。俾斯麥之所哦這麼做,一是奧地利不能在德意志地區稱霸,二是現在真正的危險來自於歐洲列強的干涉,尤其是法國的戰爭威脅。

普奧戰爭的結果是產生了一個北德意志聯邦國家,1866年8月,21個邦和三個自由市共同締結了一個聯邦條約,聯邦憲法在1866年12月獲得各邦代表的同意,並在1867年4月獲得了制憲會議透過,從7月1日起正式生效。根據憲法,聯邦內部的各邦在形式上保持獨立;普魯士國王同時是北德意志聯邦的主席,俾斯麥兼任北德意志聯邦總理大臣,這個總理大臣只對主席負責,而不是對議會負責,也就是說議會管不著;同時,聯邦主席還是聯邦國家所有軍隊的最高統帥;作為立法機構的有國家議會和聯邦議會。北德意志聯邦對促進資本主義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建立了一個共同的關稅議會,可以說在政治統一之前,在經濟領域形成一個很重要的全德機構。這個在德國歷史上“不出名的普魯士—德意志國家”乃是德意志帝國成立的預備階段。

普奧戰爭的另一個結果,是奧地利帝國被排擠出了德意志地區。這是在1848年瑞士脫離了德意志地區之後,有一塊重要的德意志土地被剝離出去。1867年2月,奧地利統治集團為了擺脫戰爭失敗而加深的內部危機,被迫對匈牙利的貴族地主進行妥協,雙方規定,奧地利帝國被改組為二元制君主國奧匈帝國。在5月,帝國議會批准了該協定。奧匈帝國以萊塔河為邊界,分成了以奧地利為主的斯萊塔尼亞和以匈牙利為主的德蘭斯萊塔尼亞兩個部分,奧皇兼任匈牙利國王,奧地利和匈牙利各自設定獨立的立法機關,帝國政府掌管外交、軍事和財政。奧匈之間確定的貿易、稅收以及開支等協定,要每十年重訂一次。(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