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八十六章——俄國的蛻變(9)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八十六章——俄國的蛻變(9)

當時,除了克里米亞主戰場之外,還有著其他戰場,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高加索戰場。從黑海沿岸到波斯邊境,俄國和奧斯曼帝國之間有著150英里的邊界,而這條邊界的中央,則是重要的要塞卡爾斯,在歷次俄土戰爭中,雙方都在此進行大戰,雙方對這個戰場都非常的熟悉。

在1854年夏天,俄國軍隊踏入到了奧斯曼境內,並在7月29日,擊敗了駐守在卡爾斯北方的一個師的奧斯曼軍隊。為了加強卡爾斯的守衛,在8月份,奧斯曼在卡爾斯集結了33000名步兵、8500名騎兵和52門大炮。而當時,俄軍的兵力為20000名步兵、5000名哥薩克騎兵、18000名部族非正規軍和60門大炮。奧斯曼軍隊發起了挑戰,發起了進攻,但是很快就被俄國人給打回來了,敗退回卡爾斯。俄軍本來是想趁勝追擊,但是未能成功。在這之後,英法聯軍為了穩固高加索戰場,派出了一個軍事聯絡小組到了卡爾斯,來協調卡爾斯和克里米亞戰場的軍事行動。當聯絡小組抵達卡爾斯之後,發現眼前一片哀鴻遍野,奧斯曼的軍隊士氣低落,如果再沒有增援的話,很可能俄國人一個衝鋒,就把卡爾斯給拿下來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奧斯曼決定對卡爾斯進行增援,但是還沒等到增援部隊抵達,卡爾斯就已經被俄國人佔領了。從1855年6月到11月,俄軍圍攻卡爾斯。在11月25日,處於半飢餓狀態的卡爾斯被俄軍攻佔。隨著卡爾斯的陷落,奧斯曼的軍隊開始向後撤退,高加索戰場,最終俄國獲得了勝利。

除了在陸上爭端之外,交戰雙方還在海上進行交鋒,相較於黑海上俄國海軍的退避三舍,在波羅的海上,聯軍和俄國海軍也進行了戰鬥。但是在波羅的海戰場上,聯軍的就沒有那麼大的優勢了,當時,出擊波羅的海的英國艦隊水手們還不熟練,但是形勢所迫,能上要上,不能上也得上。為了鼓舞艦隊的士氣,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親自到軍港普利茅斯檢閱部隊。但是整個波羅的海戰場,並沒有發生大的戰鬥,零敲碎打直到戰爭結束。

戰爭不但發生在歐洲,在遙遠的東亞也爆發了戰爭的火花。聯軍對俄國亞洲太平洋沿岸的領土進行了進攻。但是,說句實在話,這離歐洲太遠了,就是打得再厲害,也無關戰爭全域性痛癢,因此,雙方在這的戰鬥,基本上就是在划水。

在1856年1月16日,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接受了停戰請求,並於2月25日,在法國巴黎召開了和會,英國、法國、奧斯曼、撒丁王國和俄國都參加了,而奧地利雖然沒有參戰,但是因為是和談的發起者,因此也出席了會議。

和談各方各懷鬼胎,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爭吵不休。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最終,在3月30日簽訂了所謂的《巴黎和約》,《巴黎條約》作了如下規定:列強共同保證土耳其的“獨立與完整”;土耳其保證不分種族與信仰改善境內人民的狀況;俄國收復克里米亞半島被佔領土,把多瑙河口和比薩拉比亞南部割讓給摩爾達維亞,高加索的卡爾斯歸還給土耳其,並放棄對土耳其境內的東正教的保護權;塞爾維亞、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的宗主權仍歸土耳其,由列強共同保證;黑海中立化,禁止各國軍艦透過兩海峽,禁止俄國在黑海沿岸建立或保有兵工廠;多瑙河航行自由。俄國被迫接受了苛刻的條件,和約禁止俄國在黑海擁有艦隊和海軍基地,不準俄國在波羅的海的阿蘭群島上設防。

克里米亞戰爭失敗了,俄國的戰爭冒險破產了。如果俄國戰勝,那麼還可以透過勝利來維持國內的局勢,並且依靠戰爭所掠奪來的財富,俄國可以繼續下去。但是現在俄國失敗了,巨大的戰爭經費,非但沒有獲得一丁半點的回報,甚至還賠上了自己原有的地盤。俄國的戰敗,使得國內局勢不穩,已經得到發展的資本主義開始蠢蠢欲動,一直飽受壓榨的俄國農奴也不甘忍受殘酷的壓迫、準備起身反抗。俄國內外交困,民怨沸騰,帝國的大廈陷入到了風雨飄搖之中。

面對著愈演愈烈的、糜爛的局勢,沙皇和與他一同的地主統治階級,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選項,是繼續原來的傳統,對國內實行高壓政策,但是這樣一來,很可能就會被暴力推翻,另一個選擇就是主動求變,改革社會。這是一個沒有最壞只有更壞的選擇題,每一個選項都是痛苦萬分,最終,沙皇選擇了第二條路,開始了痛苦的變革。

其實,如果當時俄國的情形放在法國的話,那法國人民不知道已經起義多少回了,但是為什麼沙皇還是坐的好好的呢?這跟俄國當地的局勢有關。因為俄國在大航海時代之後,經濟的發展就一直落後於西方國家,經濟的緩慢導致了思想發展的緩慢,當同是基督教分裂的兩兄弟天主教和東正教面對著地理大發現之後的鉅變時,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結果,天主教爆發了改變世界的宗教改革,並因此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但是對東正教來說,卻基本上沒什麼變化。結果,就是俄國農奴一直被封建思想所束縛,有著非常濃厚的皇權主義思想,在這種思想之下,俄國農奴得以忍受農奴制的壓迫,得以接受封建地主的壓迫。儘管他們經常掀起反抗地主、貴族和地方官員的鬥爭,但是他們不反對沙皇,他們覺得這跟沙皇沒關係,如果沙皇是個有作為的統治者的話,農奴們還非常擁護、甚至是崇拜沙皇,沙皇被農門看成了人間的上帝。因此,雖然俄國農奴的反抗鬥爭此起彼伏,但是卻沒有形成個一個統一的、叢集的反抗潮流。因此雖然看起來俄國四處冒火,到處冒煙,但是都只是“小打小鬧”,對沙皇的影響很小。這也是為什麼,俄國自建立之後,王權的更迭沒有一次是因為國內農奴起義而發生的。

而對於新生的資產階級,則是在俄國封建制度的羽翼之下成長起來的,從來就不是一個如同英國、法國、荷蘭等國家那樣的能夠武裝起義、進行革命的階級。沙皇政府不但給予了他們種種特權,而且保持高額關稅來保護本國的工商業。並且俄國的侵略政策,也為資產階級開闢了更為廣闊的市場和原材料產地。為了增強他們,政府甚至還進行了大量的訂貨。因此,俄國的資產階級與俄國的農奴制制度就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而不是像英法荷那樣勢不兩立。所以,作為一個既得利益者,俄國的資產階級肯定不願意改變現狀,肯定希望俄國的農奴制能夠千秋萬代才傳承下去才好。

在克里米亞戰爭之後,僅1856——1860年間,俄國爆發的農奴起義和暴動總計差不多290起,也就是說每年基本上60起,平均一個月5起,也就是說,不到一個星期,就會有一場起義或者暴動發生。劇烈動盪的局面,自然會引發統治階級的思考,雖然有分歧,但是他們基本上達成一致,那就是農奴制得改了,不能不改了,但是怎麼個改法,還是得說道說道的。當時,激進派就主張,應該徹底廢除農奴制,而保守派,則認為是在不觸動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情況下,廢除農奴制。我們知道俄國能夠支援激進的勢力很弱小,俄國自上而下的改革自然而然就成了最後的選擇。

在1856年3月3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召見莫斯科的貴族的時候,就已經看出來了改革的必要性,已經承認“從上面解決要比從下面解決好些”。等到了1857年1月的時候,亞歷山大已經組成了一個農民事務秘密委員會,來解決遇到的問題。但是,參加委員會的基本上都是大地主,他們對於解放農奴這件事,實在是提不起哪怕一丁點的興趣,根本就沒幹活的熱情。委員會內既然沒有幹活的人,那自然就不會形成任何有用的結果。這個半死不活的委員會就這麼一直拖著,直到在同年11月20日,允許成立的立陶宛三省貴族委員會。要求按照以下原則調整地主和農民之間的關係,相當於改革開放時期的深圳。要求如下:保留地主全部土地的所有權;地主享有世襲領地治安權;保證妥善地.全部地繳納國稅.地方稅和貨幣稅。

這基本上就是俄國政府的初步的改革綱領,這個綱領除了使得農民獲得了人身自由之外,基本上沒有觸動封建制度的生產關系。該命令不但發到了各省省長,而且還在報紙上刊登公佈。俄國改革邁出了第一步,但是這效果如何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