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十章——宗教改革(5)火星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十章——宗教改革(5)火星

在馬丁路德掀起宗教改革大幕之後的第七年,在現在的德國南部、奧地利和瑞士的大部分地區爆發了一場大規模農民起義,史稱德國農民戰爭。

這些農民不拿鋤頭改拿刀劍也是被逼無奈,如果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日子過著,誰願意把腦袋掛在褲腰帶上啊,用評價《水滸傳》的一句話最為恰當,那就是“官逼民反”,不同的是德國的農民兄弟所受壓迫還要苦一點,畢竟梁山好漢的背上只有官府一座大山,而德國農民不僅揹著官府,還得揹著教會這另一座大山。民國時期在國民黨統治區曾流傳過這樣一對對聯,上聯是:自古未聞糞有稅,下聯為:而今只有屁無捐,橫批:民國萬稅。在當時的國統區這則對聯可能只是一個誇張,但是對於馬丁路德時期的德國農民來說那就是真實寫照了,而且不但人活著得交稅,就是人死了還得交稅,這就讓很多人連死都死不起了。一個人活著需要揹負沉重的負擔,想一死了之一了百了都不行,真的應了那一句話: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當時的德國農民心裡都憋著火呢,整個社會就像是潑了汽油的一堆乾柴,只要一點火星,立刻就會燃起熊熊烈火。就在這個時候,火星出現了,他就是閔采爾。

1489年12月21日,閔采爾出生於德國施託爾堡城的一個小手工業者家庭,童年很悲慘,因為在他很小的時候他的爸爸就因為一點小事被當地的貴族送上了絞刑架,當幼小的他親眼看著自己的父親被絞死時,仇恨的種子就已經深埋在他的心靈中。之後的閔採尓在求學路上刻苦努力,可以說是頭懸梁錐刺股。百分的努力肯定會有滿意的收穫,學霸閔採尓在德國的很多著名大學都留下了自己的身影,而且精通拉丁語、希臘語和希伯來語。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基督教是起源於巴勒斯坦地區,脫胎於當地猶太人的宗教猶太教,這也就意味著《聖經》的原版是用希伯來文寫成的。走出大學象牙塔的閔採尓成為了一名神職人員,因為出身的原因,閔採尓對那些貧苦農民十分同情,經常幫他們辦事,比如寫個信阿、照顧個病人阿之類的力所能及的事,所以和很多窮苦人成為了摯友,這其中有農民、城市平民、曠工、印刷工等等各種各樣的人,這一方面使閔採尓深刻瞭解了佔當時社會絕大多人的貧困、悲慘的生活狀況,另一方面也使得閔採尓在這些人中建立了崇高的威望,為他之後輝煌奠定了基礎,究竟如何,咱們暫且先賣個關子。

瞭解到社會真實現狀並且有過切膚之痛的閔採尓,開始思考如何才能改變這一現狀。他把希望寄託在了教會上,希望透過教會來改變,但是他痛苦的發現現在的教會並不能實現他的想法,因為教會已經和貴族糾結在一起,狼狽為奸的欺負老百姓,當時歐洲最大的土地所有者,也就是最大的地主,不是別人,就是教會。如果讓教會帶頭放棄土地分給農民估計夠嗆,如果都是耶穌還差不多。說句不太貼切的話,閔採尓也算是給教會打工的,對教會那些見不得人的下三濫的事知道的底掉,他知道透過現在的教會並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之後他做的事跟馬丁路德差不多,那就是準備改革教會,為此他還專門組織了一個小的秘密團體,但最後無疾而終。

所以,當閔採尓讀到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的時候,那種高興勁兒就甭提了,沒準還真就蹦起來了,覺得找到知音了,而且馬丁路德畢竟是神學教授,那文章寫得是鞭辟入裡、入木三分,把閔採尓一下就給鎮住了,用現在的話說立馬就成了馬丁路德的鐵桿“腦殘粉”,

在給馬丁路德的信中說“你是我的榜樣和燈塔”。閔採尓覺得這樣還不行,還不能表現出對馬丁路德如江水般滔滔的敬仰之情,乾脆當眾稱馬丁路德為師,說馬丁路德是我老師。馬丁路德就比閔採尓大六歲,沒準之前還真教過他。

閔採尓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就成了馬丁路德的忠實信徒,在馬丁路德的安排下在德國各地進行宗教改革活動,如在維登堡地區進行反對教皇黨徒的鬥爭,又在茨維考擔任了路德教(又稱為新教,意為“新的宗教”)的牧師。如果說閔採尓小時候父親被殺是人生當中的第一個轉折點的話,那他在茨維考擔任路德教牧師的這段時間則是他人生中的另一個轉折點,在這之前閔採尓的行動還是採用和平手段,性質跟咱們中國的工人運動、學生運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一樣的,但是在茨維考呆了四個月後,也就是1524年8月的時候,閔採尓就成了一個堅定的革命者,決心用武力來改變現狀。

閔採尓到茨維考之前,也與其他地方的貧苦人建立了深厚的聯絡,但是為什麼他之前還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但到了茨維考之後就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暴力分子”了呢,原因就在於在茨維考有著一個特殊的人群——再洗禮派。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這個再洗禮派是基督教的一個派別,有很多自己的主張,最主要的一個主張就是沒有貧富差距的“千年王國”即將到來。沒有貧富差距這一條,是不是跟清末太平天國運動的口號“無處不均勻,無人不保暖”差不多,跟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共產黨的共產社會理想是不是本質上一樣?看來世界上的窮苦人,不論職業、不論地域、不論人種,他們的理想都是一樣的啊。

而向來極度同情窮苦人的閔採尓迅速被再洗禮派所同化,並且還更為激進,人家再洗禮派只是給大家夥提供了一個念想,說天下大同的“千年王國”就要到來了,大家一定要堅持住啊,只要再忍個一段時間之後就能過上好日子了,只不過這個時間是幾天還是幾個月還是幾年十幾年可就不知道了,反正是快了,只要堅持住,美好的生活正在向你招手。再洗禮派的主張也是和平方案,但是閔採尓不同,可能是受到了小時候生活的影響,也可能是接觸的窮苦百姓的生活太過於悲慘,閔採尓強烈主張人們應該自己去主動迎接“千年王國”的到來,而不是被動的等待,最好馬上、立刻行動,“千年王國”明天就實現才好呢,所以他就主張廣大的窮苦人應該積極地行動,哪怕訴諸於戰爭也在所不惜。閔採尓是一個坐起而行的人,有了想法就要用行動去體現,他在廣大的窮苦人中間頻繁的演講,而他在人民中間崇高的威望使得人民都願意相信他所說的話。他在他的演講中煽動人民進行暴力革命,而且還引用了《聖經》中的一卷《馬太福音》裡耶穌的一句話為自己的語言作證,耶穌說:“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的”,而且他自己還宣告:“整個世界必須忍受一次大震盪;這是關乎不敬上帝的人垮臺而卑賤的人翻身的事。”

從此,他與馬丁路德開始走向分裂,因為馬丁路德一直主張採用和平手段達到宗教改革的目的,而愈來愈激進的閔採尓卻走上了暴力革命這條路,曾經是緊密夥伴的兩個人中間的裂痕越來越大,最終竟發展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馬丁路德稱閔採尓“到處煽風點火”,早晚要“在一個早上殺人”,而閔採尓則稱之前萬分敬仰的“老師”馬丁路德為“因為他們給了你一杯葡萄酒,就淪為十足的金錢奴隸”。曾經志同道合的兩人最終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不禁讓人唏噓不已,但是他們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是因為私人恩怨,並且都為了自己的理想奮鬥到了最後一刻,他們都值得人們用敬仰的眼光來看著他們。

沒有了馬丁路德陪伴的閔採尓在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急、越走越遠,並最終組織、發動了偉大的德國農民戰爭,波瀾壯闊的戰爭大幕,最終拉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