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零八章——鋼鐵煉獄:一戰(9)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零八章——鋼鐵煉獄:一戰(9)

看到這,如果初中歷史中關於一戰這一塊的歷史還沒忘乾淨的話,可能覺得有點彆扭,似乎是少了點什麼。沒錯,就是少了一個國家,或者說是少了一個列強,這個列強就是義大利。

如果說英德法俄奧這五國都是鐵了心的哥們的話,那義大利就有些首鼠兩端了。因為雖然義大利想取得北非的地盤,但是同樣的,它也眼饞著奧匈帝國內的地盤,他看著奧匈帝國領土中的的裡雅斯特,整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的亞得里亞海沿海區域那是直流口水啊。但是,奧匈帝國肯定不給啊。義大利之所以跟德國和奧匈帝國成立了三國同盟,還是因為在中間不斷的牽線搭橋,最終才成立。所以,讓義大利為了跟自己有領土糾紛的奧匈帝國和協約國死磕的話,那義大利鐵定不願意。結果就是,相對於德國毫無保留地對盟友的支援。義大利的回答則顯得投機而且怯懦:義大利援引使它免於軍事行動的防禦條款而讓自己置身事外,保持“中立”。

義大利中立的意圖也十分明顯,那就是待價而沽,誰給的價高,就跟誰走。當然,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看雙方那一邊的贏面更大一點,因為輸的那方即使承諾的太多,也註定只能是放屁。所以,義大利仔細盯著兩大陣營的鏖戰,想找出優勢的那一方。這時候,各國的表現就非常重要了。英法德俄自不必說,咱們來說說和義大利有領土糾紛的奧匈帝國。在戰爭爆發後,奧匈帝國主要戰場有兩個,一個是和塞爾維亞的巴爾幹戰場,一個是和俄國對掐的東部戰場,這兩個戰場上,奧匈帝國都被打得灰頭土臉,在東部,奧匈帝國被俄國一頓胖揍,打得連戰線都有點維持不住了,結果還得靠德國從和英法對壘的西部戰場調兵增援東部,要知道,德國的計劃可是迅速在西部戰場獲得勝利,擊敗法國,本來就是最需要兵力的時候。在巴爾幹,奧匈帝國被塞爾維亞打得狼狽不堪。一方面是屢戰屢敗,外強中乾的“布頭帝國”,另一面是有著優勢的協約國,如果兩者給的價碼都是一樣的話,那義大利肯定是傾向於協約國一方。

而就是在價碼方面,協約國也要比同盟國大方的多。同盟國方面,德國覺得現在應該穩住義大利,應該給義大利一點甜頭,就算不給義大利他全部想要的,也應該給他一點地盤,讓他暫時滿足一下,就算到最後義大利還是沒能站在自己這一邊,好歹也不會站到自己的對面去。於是,德國就向奧匈帝國施壓。按理說,奧匈帝國這仗都打成這樣了,到處被人打,現在全憑德國人站場子,就算不對德國言聽計從,但是也應該認真考慮考慮德國的建議吧。但是奧匈帝國這會可硬氣了,你們誰說都沒用,老子就是不給,有本事就讓義大利過來打我!十分乾脆地拒絕了義大利的領土要求。

但是協約國就不一樣了,不但把義大利想要的奧匈帝國的地盤都許給了他,而且還丟擲了更大的誘惑,如果你加入我們,並且打贏了戰爭,我們還把多德卡尼斯群島也給你!你不是想要北非的殖民地麼?好說,在戰後完全可以擴大在非洲的領土。土耳其怎麼樣,想不想要,我們也可以拿出來跟你分一杯羹!心動不如行動,趕緊加入我們吧!

看起來似乎是同盟國比較吝嗇,但是仔細想想你就會發現,協約國基本上是在慷他人之慨,義大利所想要的的的裡雅斯特,整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的亞得里亞海沿海區域是奧匈帝國的,北非的地盤完全可以用土耳其來補,再加上對土耳其的瓜分,分的也不是自己的。反正東西又不是自己的,拿出去賣了又有何妨!反觀奧匈帝國,那就是真真切切地在割肉了,如果讓協約國也割肉,估計也夠嗆。而且最重要的是,這只是協約國的一張空頭支票,完全能反悔,事後如果不認賬,義大利還沒什麼轍。但是,協約國的畫的這張大餅實在是太大了,大到了義大利的慾望衝破了自己的理智。

在1915年4月,義大利和協約國簽訂了《倫敦條約》,規定在一個月之後,義大利將對同盟國宣戰。義大利也遵守條約,在一個月後,1915年的5月23日,正式對奧匈帝國宣戰。在這,義大利玩了一個小技巧,那就是它沒對德國宣戰,條約只規定了對同盟國宣戰,奧匈帝國是同盟國一員,所以,只要對奧匈帝國宣戰,就算是達到了條約的規定。而義大利之所以不向德國宣戰,是因為義大利真的怕德國,別的不說,德國東擋西殺,以一敵二,不落下風,如果再算上歷史上德國及普魯士軍隊的戰績,義大利覺得自己還是洗洗睡吧。直到1916年,義大利覺得德國應該顧不上自己了,不怕報復了,才在1916年8月28日對德國宣戰。

當然,義大利參戰之後的表現,那是相當的水。義大利雖然自詡為列強,而且也備戰,但是並沒有與之相應經濟實力,再加上前兩年剛和土耳其打了一仗,經濟更加拮据,在加入到這場不知道比當年意土戰爭慘烈多少倍的一戰的時候,義大利的財政不久就崩潰了,整個成為了協約國陣營的負擔。而義大利軍隊訓練廢弛,裝備低劣,即使有著阿爾卑斯山天險和波河,但是還是一敗塗地。而且,相比於其他同盟國和協約國各方動輒數百萬的兵力,在宣戰是,義大利的軍隊總數才87萬,而這87萬,等到了1916年年底的時候,就已經報銷了70多萬。而義大利的海軍的燃料,還得讓英國千里迢迢的運過來,才能勉強作戰,如果到最後不是日本宣戰,派出了特遣艦隊過來幫忙,再加上法國海軍協助,才把奧匈帝國那支小海軍封閉在了亞得里亞海。

據說,在當年德皇將威廉二世通報佛蘭肯豪森和魯登道夫義大利終於背盟的時候,魯登道夫說了那句名言:陛下,如果義大利作為我們的盟國參戰,我需要您給我80個師保護它,如果作為敵人和我們作戰,我只需要40個師就可以打垮它。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說完這個義大利的小梗,我們在回來,看一戰。

德國在兵發比利時之後,即將面對的就是比利時的列日要塞。因為列日要塞坐落於比利時和法國之間的主要道路上,如果繞道的話,肯定會浪費時間,而這時對於德國來說,最寶貴的就是時間,於是德軍決定速戰速決,攻克這座堡壘。但是,這又談何容易。

要塞外圍是馬士河,緊隨其後的是由十二座要塞所組成的環形要塞工事,這些要塞在1891年完成,還非常新,而且新建的要塞完全由混凝土(也就是咱們平常說的水泥)建造,並且在要塞內裝備著210mm、150mm、120mm等非常多的各式的大炮,而且主要的大炮被安裝在了可以360度旋轉的炮臺上,使得打擊無死角。在要塞外圍,還有深溝和鐵絲網。這些要塞的位置十分巧妙,使得任何一座要塞在受到進攻的時候,都能受到相鄰兩座要塞的火力支援,從而形成交叉火力,殺傷敵軍。而且,除了要塞之外,城內大量的工業設施和工廠等其他設施,在打仗的時候都是絕佳的掩體。雖然要塞威力巨大,但是還是有一點小的瑕疵,首先就是日常戰備不足,可能是認為自己可以藉助大國的力量從而免除被侵略的命運?反正在這十二座要塞建成之後,設計師本來還想在這十二座要塞之間再建一些輔助工事,用來連線並且保護主要的要塞群,但是比利時政府拒絕了,而且要塞駐軍多是當地的警衛部隊,而不是正規的陸軍,這些人只受到了最低程度的軍事訓練。而且,要塞內的通風情況和衛生情況那是相當的差。但是這還不是最要命的,畢竟環境不好忍忍就過去了,最要命的是雖然要塞使用了混凝土,可能是因為覺得不必要,使建造要塞所用的混凝土並不是最好的,因為建造的時候,最大的圍城大炮也只有210mm口徑,所以能防住210mm就可以了,但是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使得更大口徑的大炮被製造出來,這些大口徑大炮,如果捱上一發這樣的炮彈,估計混凝土就跟紙糊的差不多。

雖然外部條件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還是使用這些戰爭工具的人,當時,比利時駐守要塞的大約有36000人,看上去人數很多,但是其中還包括了很多訓練很差的公民警備隊,這支要塞守衛部隊的最高指揮官是由比利時國王親自點將的萊曼中將。

而德軍的進攻部隊則是由奧托將軍指揮,總人數在6萬人左右,包括100門大炮。在8月5日,德軍開始進攻,可能沒想到比利時人敢打,而且敢打得這麼徹底,第一次進攻被比利時守軍兇猛的機槍和大炮火力給擊退,並且在戰場上留下了大量的屍體。在這時候,德軍開始玩真的了,動用了齊柏林飛艇對要塞和列日城進行了轟炸,這也是歷史上的第一次空襲。

在8月6日,隨軍的魯登道夫將軍向萊曼將軍提出休戰,但是萊曼將軍還是非常有骨氣的,乾脆地拒絕了。這個魯登道夫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將軍,在這之後,我們會經常看到他,而他在之前就對施裡芬計劃進行了修改完善工作。

在萊曼拒絕之後,魯登道夫派了突擊隊,悄悄滲透,因為要塞間的防線是在戰前才倉促建立的,有點像篩子。雖然突擊隊被打回來了,但是也讓萊曼出了一身冷汗,最後,他不得不逃離了列日城,跑到了城西的龍欣要塞。(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