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二十四章——鋼鐵煉獄:一戰(25)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二十四章——鋼鐵煉獄:一戰(25)

1916年的戰爭,除了歐洲之外,在其他戰區也有著大規模的戰事。在奧斯曼帝國所統治的中東地區,在英法等協約國的支援下(也可以說是“忽悠”下),爆發了大規模起義,嚴重打擊了在當地的奧斯曼帝國的勢力。因為起義地區為阿拉伯地區,而這次大起義,也被世界(或者說是以歐美為代表的主流媒體)稱為“阿拉伯之春”。

現在,我們先來簡單看一下阿拉伯的發展軌跡,以及跟奧斯曼的愛恨情仇。

儘管“阿拉伯”這個字眼早在兩三千年前就出現在文獻中,但是直到公元7世紀*教誕生以後,阿拉伯民族才逐漸形成。當570年*教創始人穆罕默德誕生於麥加城時,分處阿拉伯半島東西兩側的波斯帝國和拜占庭帝國爭鬥已久,夾在它們中間的阿拉伯半島各部落深受其害;當時盛行的偶像崇拜和多神信仰非常不利於半島居民走向統一。

面對內憂外患的形勢,610年,穆罕默德宣稱接受了真主的啟示,從而拉開傳播*教以及統一阿拉伯半島的帷幕。歷經二十餘年的努力,到632年穆罕默德逝世時,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於麥地那政權之下,阿拉伯人也以中東新勢力的形象登上了歷史舞臺。

但是新獲統一的阿拉伯半島形勢並不令人樂觀。穆罕默德剛一逝世,先前歸順麥地那政權並皈依*教的各部落紛紛鬧分離;再者,由於穆罕默德生前並沒有指定繼承人,他死後留下的權力真空引得各支勢力競相角逐。在廣受阿拉伯人緬懷的所謂“四大哈里發”時代(632-660年),阿拉伯人之間的衝突就已相當激烈了,四大哈里發中有三位死於非命――被信徒刺殺――就很能說明問題。特別是第四任哈里發阿里時期,阿拉伯人之間的矛盾嚴重激化,以致接連爆發內戰。*教歷史上的首個教派――哈瓦利吉派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出現的,正是哈瓦利吉派*刺死了阿里。阿里死後,其次子侯賽因接過大旗,與阿拉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倭馬亞王朝對抗,結果事敗身死,但是他的死卻加速了*教什葉派的形成。

儘管內部問題頻出,但是阿拉伯人並沒有停止擴張征服的步伐,連續的征戰給阿拉伯人帶來一個幅員廣闊的大帝國。但即使是在阿拉伯帝國最輝煌的8-9世紀,阿拉伯人間也存在“尖銳的教派對立、頻繁的反叛、離心傾向的加劇和文化背景的深刻差異”,“北非、敘利亞和波斯分佈著形形*的割據政權”。

10-13世紀是阿拉伯人歷史上的一個危機期,既面臨著西方的“十字軍東征”,又面臨著東方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襲,但這並沒有喚起阿拉伯人的同仇敵愾,當時阿拉伯各政權之間的矛盾是如此尖銳,以致一些*統治者和十字軍聯手攻打自己的教友。更有甚者,1129年阿尤布王朝的統治者竟然將*教聖地耶路撒冷出租給十字軍,而此時十字軍仍佔據著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沿海地帶。早已名存實亡的阿拉伯帝國最終於1258年被西征的蒙古大軍所滅,此後阿拉伯人再也沒有建立起哪怕是形式上統一的政權。

此後捍衛阿拉伯人榮譽的,是埃及的馬穆魯克王朝,其統治區域還包括敘利亞、巴勒斯坦以及阿拉伯半島的紅海沿岸大部,該王朝最終於13世紀末期將殘餘的十字軍趕出巴勒斯坦,並在此後的兩百年間其都城開羅成為*世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但是該王朝的領地和其他阿拉伯區域的命運一樣,隨著15世紀奧斯曼土耳其人的興起,除了北非摩洛哥和西亞阿拉伯半島內陸及東南部外,幾乎所有的阿拉伯區域都被陸續納入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但是奧斯曼帝國對阿拉伯人的統治是很不得力的,“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的黎波里形式上是奧斯曼的省份,實際上17世紀初之前已經脫離土耳其政府而獨立??甚至在土耳其統治者――帕夏們坐鎮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伊拉克,土耳其政權也常常是有名無實”。

即使是身處奧斯曼帝國的版圖內,阿拉伯人也是四分五裂。在阿拉伯半島的內陸地區,當地赫赫有名的沙特家族和*教的瓦哈比派聯手,在1811年建立了獨立的、由沙特家族統治的瓦哈比王朝。但不幸的是,該王朝壽命短暫,它成立伊始,奧斯曼帝國最高統治者就派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率領大軍前去鎮壓,雖歷經七年抗戰,還是沒能避免滅亡的命運。此外,穆罕默德阿里主政下的埃及還在1819-1823年間入侵蘇丹,使蘇丹落入埃及的控制之下。這時埃及還曾對敘利亞進行過征伐。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到18、19世紀的時候,英法俄等歐洲大國已經在對外擴張或殖民的道路上行走多時,日漸衰微的奧斯曼帝國成為它們的新目標。作為奧斯曼帝國的領地,阿拉伯區域自然也就難逃厄運。1798年,法國拿破崙統帥大軍攻打埃及,但是由於埃及人民的反抗和英國的牽制,法國佔領軍在埃及停留的時間並不長,到19世紀初就被迫撤離了。

19世紀中後期,由於蘇伊士運河的開鑿和其他重大項目的上馬,埃及的財政重負日甚一日。為了緩解這一窘況,埃及統治者不得不以苛刻的條件向歐洲借款和出售蘇伊士運河股份,但最終還是遭遇了嚴重的財政危機。歐洲債權國特別是英法,趁機於19世紀70年代末控制了埃及國家的管理。埃及也從1882年起處在英國的軍事佔領之下,並逐漸淪為英國的殖民地。當然,先前埃及控制的蘇丹等阿拉伯區域的實際主導權也轉入了殖民者之手。

19世紀遭到英國軍事佔領的還有阿拉伯半島南端的葉門部分地區,這造成了葉門的南北分裂。與此同時,北非其他阿拉伯區域,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等淪為法國的殖民地或保護地,利比亞則成為義大利的保護地。至於西亞的阿拉伯區域,英國在伊拉克和波斯灣沿岸、法國在敘利亞和黎巴嫩的影響力日益提升。簡而言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大部分的阿拉伯區域不得不承受來自奧斯曼帝國和西歐大國的雙重壓制。

第一次世界大戰曾經給阿拉伯人帶來一絲曙光。戰爭爆發後,阿拉伯人名義上的統治者奧斯曼帝國站在德國一邊對抗協約國,英法對阿拉伯人的離心傾向心知肚明,於是它們就鼓動阿拉伯人發動反抗奧斯曼帝國的民族大起義。

每一次起義的爆發都必然有它的火源與導火線,阿拉伯大起義自然也不例外,這兩項要素構成了阿拉伯大起義背景。十九世紀結束前及二十世紀開始的一段時間,當地掀起了一陣阿拉伯民族主義思想的風潮,它讚頌阿拉伯民族的語言與文字文學,讓阿拉伯的人民對自己民族的文化充滿愛與認同感。它所訴求是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統一,希望能夠真正建立一個完整的阿拉伯國家。那裡的人民受到泛阿拉伯主義這股風潮的影響,渴望能夠有一個擁有著共同語言、共同文化遺產和共同宗教信仰的國家,反對外來侵略從而達到民族獨立。這種思想為這次大起義提供了思想準備以及組織準備,是燃起這次起義的火源。

現在,阿拉伯大起義已經有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以及充足的內部因素,現在欠缺的就是一個率先揭竿而起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勝”了。正所謂時勢造英雄,正如同法國大革命呼喚著拿破崙一樣,現在的阿拉伯也正在尋求一個帶頭反抗的人,這個人就是謝里夫侯賽因。

謝里夫侯賽因是1908年至1917年麥加的埃米爾與謝里夫,哈希姆家族第38代族長。他領導發動了阿拉伯大起義,是原奧斯曼帝國境內阿拉伯民族反抗土耳其人統治的民族解放鬥爭。侯賽因系*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後裔,屬哈希姆家族。1908年被奧斯曼帝國蘇丹任命為漢志(一譯希賈茲)總督和麥加謝里夫。侯賽因對漢志受制於奧斯曼帝國早就心懷不滿,希望擺脫其統治,在阿拉伯半島和“肥沃新月”地帶建立一個由他統治的獨立的阿拉伯國家。他一就任漢志總督,便禁止青年土耳其黨人干涉他的政務。1914年春,奧斯曼蘇丹取消了侯賽因享有的一些特權,並秘密派人對其監視,這更增強了他擺脫土耳其控制的決心。

就這樣,英法等協約國想著在阿拉伯地區給奧斯曼帝國找點麻煩,而謝里夫侯賽因也正好想擺脫自己頭頂上的奧斯曼帝國的蘇丹,自己做老大,兩者現在一拍即合。(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