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二十五章——鋼鐵煉獄:一戰(26)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二十五章——鋼鐵煉獄:一戰(26)

在20世紀初期,敘利亞等一些阿拉伯地區,一些組織相繼提出了建立獨立的阿拉伯國家的政治綱領,想著從奧斯曼帝國手底下解脫出來。雖然奧斯曼帝國積貧積弱已久,而且他在非洲的地盤都已經不是自己的了,都變成別人的了,就比如之前提到過的意土戰爭。但是像巴勒斯坦、敘利亞地區等,還在奧斯曼的統治之下,畢竟這些地區距離奧斯曼帝國的“龍興之地”安塔託利亞半島——現在可能小亞細亞半島這個稱呼比較流行一點——比較近,遠的是有點鞭長莫及,但是近的地,還是可以的。

但是,就是在近也架不住協約國使壞和阿拉伯地區超高的叛亂度啊。在一戰爆發之後,為了穩住後花園,為了壓低叛亂度,降低消滅阿拉伯主義思想,阿赫邁德·傑馬爾帕夏被任命為奧斯曼帝國第四軍軍長,執掌西利西亞、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漢志等行省的軍政大權,殘酷鎮壓阿拉伯民族主義運動。如果不能從思想上消滅,那就從肉體上消滅。但是這樣以來,使得矛盾更加激化。

為了保證戰區穩定,奧斯曼帝國變本加厲地進行掠奪,並打擊阿拉伯民族主義分子。僅1915~1916年,就有數十人被處死,上千人被關進監獄或流放到邊遠地區。因而進一步激起阿拉伯人的憤慨,要求獨立的呼聲越來越高。但當時敘利亞民族主義組織力量十分薄弱,如果起事的話,分分鐘就被奧斯曼政府給吊打了。既然只靠自己不行,那就找外援。他們把求助的物件放到了前文中所提到的謝里夫侯賽因身上。

而侯賽因本人也有著非常大的野心,他夢想著建立統一的阿拉伯王國。這樣,各有所求的英國和謝里夫侯賽因互相接近,經過數輪協商,面臨沉重戰爭壓力的英國最終模稜兩可地同意了侯賽因的起義條件:承認涵蓋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約旦和阿拉伯半島等地的統一阿拉伯國家的獨立。

1916年6月5日,漢志的阿拉伯軍隊向駐紮在麥加附近的奧斯曼帝國軍隊發起進攻,阿拉伯大起義正式拉開了帷幕。在阿拉伯軍隊、部落武裝的猛烈打擊下,奧斯曼帝國在漢志的統治迅速瓦解。起義軍連克吉達、麥加、塔伊夫等城。起義形勢一片大好,侯賽因也準備完成自己當國王的夢想了。在1916年10月,侯賽因宣佈自己為阿拉伯國王。但是現在,協約國陣營開始反悔了,或者說他們根本就沒打算來兌現自己的諾言。英、法、意三國只承認他為漢志的統治者,而不是什麼阿拉伯國家的國王。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就算協約國不承認,現在也總不能跟奧斯曼帝國說剛才是誤會,咱們和好吧?而且,就算沒有英國等國的支援,侯賽因也不可能放著這麼好的形勢不加利用,無動於衷,肯定也會趁機發動起義。

在清除了奧斯曼帝國在漢志的勢力之後,侯賽因在厲兵秣馬之後,開始兵進敘利亞等地。在1917年7月,部隊北上,佔據亞喀巴,包圍馬安,並向敘利亞的豪蘭和德魯茲山區推進。在這裡,他們受到了當地民族主義者的熱烈歡迎,與他們會合。在1918年10月,侯賽因兵進大馬士革,,成立了以他為首的阿拉伯政府,結束了奧斯曼帝國長達4個世紀的統治。

這一段,自不必表。有必要說一下的,是一個在阿拉伯地區的英國人,一個被稱為“阿拉伯的勞倫斯”的英國人。

勞倫斯,原本是英國皇家陸軍一員,在北非擔任情報員,對阿拉伯這個古老的帝國有著非常大的熱情,而他也正是帶著對古老帝國遺留的熱情與自信率領阿拉伯人抗擊土耳其軍隊。勞倫斯是一個英國人,說的是英語,信奉的事基督教新教,穿著英國的服飾。按理說,當我們到一個語言、風俗、文化、傳統等等完全不同的地方的時候,會產生非常大的不適應。但是這點在勞倫斯身上完全沒有出現,似乎他就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阿拉伯人,他在語言、服裝和生活習慣上卻能完全地融入阿拉伯人中。也正因為如此,他的形象因此而蒙上了神秘的面紗。後來,他又隨著起義軍隊攻入了大馬士革——現在敘利亞國家的首都,甚至還在一戰結束之後,出席了著名的巴黎和會。但是勞倫斯令人驚奇的還不至於此。無數的人,想盡一切辦法,都想著要出名,成為焦點,成為名人。比如之前的芙蓉姐姐,又比如那些太多的故意博人眼球的人和行為。但是這位勞倫斯不一樣,在1922年,他不可思議地捨棄了無數人做夢都想得到的傳奇式的身份,隱姓埋名,化名羅斯再一次加入到了英國皇家部隊,不過這一次,他參加的事皇家空軍,成為了一名普通的空軍士兵。正所謂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而且當時也沒有什麼所謂的整形手術,勞倫斯的真實身份還是暴露了。雖然暴露了,但是似乎他換身份換上癮了,不久他又換了個名字肖,再一次加入了皇家陸軍,並轉入到了空軍。最終,在1935年5月19日,,以阿拉伯的勞倫斯聞名的T-E-勞倫斯上校因6天前在英國多塞特郡發生的一起摩托車事故中受重傷於當天上午去世。這位世界大戰中率領阿拉伯人反對土耳其統治的具有傳奇色彩的領袖是為了避免在一條寧靜的山路撞著一男孩而急轉彎時受傷致死的。

勞倫斯參加的阿拉伯大起義,沉重打擊了奧斯曼帝國在阿拉伯地區的統治,加速了奧斯曼帝國的崩潰。

但是英國並沒有想兌現諾言,戰爭威脅剛一消失,英法就否認了曾經與謝里夫?侯賽因的約定,而且還密謀瓜分前奧斯曼帝國治下的阿拉伯區域。一戰後埃及、蘇丹依然處於英國的控制之下,伊拉克、約旦和巴勒斯坦等地也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法國則繼續成為北非的主宰,而且還獲得了敘利亞和黎巴嫩等地的委任統治權。此外,英國內閣還於1917年做出支援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獨立國家的決定。這一時期謝里夫?侯賽因除了受挫於英法外,還遇到阿拉伯半島沙特家族的挑戰。經過數年征戰,沙特阿拉伯王國最終於1932年宣告成立。

先前隸屬於奧斯曼帝國且深受英國侵佔之苦的葉門於1918年宣佈獨立,這引起英國的強烈不滿,於是軍事進攻葉門,迫使葉門國王承認英國對南部葉門的控制權。1934年,英國趁葉門和沙特發生戰爭之機,迫使葉門簽署《友好互助條約》,葉門被正式分割為南北兩部分。[20]?1920年伊拉克爆發大規模民眾起義,英國需要一個代理人來穩定自己的委任統治,於是安排謝里夫?侯賽因之子費薩爾為伊拉克國王,伊拉克從此進入了費薩爾王朝時期(1921-1958年)。但此時伊拉克毫無獨立性可言,即便1932年英國結束了對伊拉克的委任統治,其對該國的影響仍然是伊拉克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21]這一時期埃及也興起了較為猛烈的民族主義運動,並迫使英國在1922年2月28日宣佈埃及為獨立國家,但是英國保留了對埃及國防、外交、少數民族等問題的處置權。1936年英國結束了對埃及的軍事佔領,但仍然保持著高度控制。

北非其它阿拉伯國家的獨立之路也非常艱辛。自19世紀後期淪為義大利殖民地後,利比亞人民就展開了前仆後繼的反侵略反佔領鬥爭,無奈雙方力量相差懸殊,直到二戰爆發後,利比亞才在同盟國的幫助下,把義大利軍隊趕出了自己的土地。但此後同盟國軍隊進駐利比亞,二戰結束後英法軍隊拒絕撤離,一直到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亞才宣告獨立,成立聯邦制聯合王國,即伊德裡斯王朝。經過數十年的鬥爭,法國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直到1962年,法國保護地突尼西亞和摩洛哥直到1956年,才贏得國家獨立,而且獨立後仍然深受法國的影響。至於西亞地區的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巴勒斯坦等阿拉伯區域,其現代國家的誕生也和英法等西方大國密切相關。敘利亞1920年4月淪為法國的委任統治地,為了防止敘利亞人民的團結對抗,法國委任統治當局把敘利亞給予*,分裂出一個黎巴嫩,另外還分割出一部分土地併入土耳其。1940年6月法國投降德國後,敘利亞被納粹德國控制,1943年8月,敘利亞成立了自己的政府,1946年4月17日,英、法被迫撤軍,敘利亞獲得完全獨立。法國投降德國後,黎巴嫩被德國和義大利控制。1941年6月,英軍在自由法國部隊協助下佔領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國部隊宣佈結束對黎巴嫩的委任統治,黎巴嫩於1943年11月22日宣佈獨立,成立了黎巴嫩共和國,不過英、法軍隊直到1946年12月才全部撤離黎巴嫩。

相比較敘利亞和黎巴嫩,巴勒斯坦的命運更為悽慘。在1922年國際聯盟授予英國的《巴勒斯坦委任統治書》中,包含有“在巴勒斯坦為猶太人建立一個民族家園”的內容,這顯然會觸及到久居於此的巴勒斯坦人的利益,歷史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此外,英國還把約旦河以東約佔巴勒斯坦三分之二的土地分割出去,推動建立外約旦酋長國,1946年3月22日,英國承認外約旦獨立。在剩餘的那部分巴勒斯坦土地上,狀況日益混亂不堪,在英美等國的支援下,一批批猶太移民不斷移民於此。聯合國於1947年透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猶太國家”以色列藉此在1948年5月14日宣告成立,而擬定中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國家至今仍然沒有建立起來。

至於科威特、巴林、卡達、阿聯酋和阿曼等波斯灣阿拉伯國家,它們的獨立與英國殖民勢力的撤離息息相關。英國於1820年強迫阿聯酋區域的七個酋長國簽訂《永久休戰條約》,此後各酋長國逐步淪為英國的保護國,這一年英國還強迫巴林簽訂《波斯灣和平條約》,巴林也隨之淪為英國的保護國。1882年英國入侵卡達,宣佈該地區為英國的“保護地”。一戰後英國取得對伊拉克的委任統治權後,把科威特從伊拉克的版圖中分割出來,並於1939年將其劃為英國的保護地。1871年英國入侵阿曼,迫使阿曼接受不平等條約,到20世紀初,阿曼山區部落起義,成立了阿曼*教長國,並向馬斯喀特發起進攻,迫使英國在1920年與教長國簽訂條約承認其存在,阿曼被分為馬斯喀特蘇丹國和阿曼*教長國兩部分。面對二戰後轟轟烈烈的第三世界民族解放運動,實力已經大為受損的英國力有不逮,再加上其它世界大國對地緣戰略要地波斯灣的窺覷,英國被迫於1950和1961年承認阿曼和科威特的獨立,在1968年宣佈從海灣地區撤軍,並於1971年接受了阿聯酋、卡達和巴林獨立的事實。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英國被迫承認了波斯灣各國的獨立,但是在這一過程中,英國為該地區國家製造了一系列的矛盾,也為海灣五國獨立後的發展埋下較為嚴重的隱患。(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