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三十章——鋼鐵煉獄:一戰(31)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三十章——鋼鐵煉獄:一戰(31)

當十月革命取得勝利,俄國人民歡慶勝利的時候,地球(又名藍星)第一次大規模械鬥(一戰)還在那如火如荼,激戰正酣,協約國和同盟國雙方還正打得難解難分。拜之前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冒險進攻的福,德軍反攻的兵鋒已經佔領了俄國波羅的海沿岸重鎮——里加,已經進逼俄國的首都彼得格勒。

國際上的形勢非常嚴峻,而且國內的民眾渴望和平的呼聲那是穿破了天際,是再也不想打了。。為了阻止戰爭的繼續蔓延,為新生的蘇維埃共和國贏得休養生息的機會,新政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的第一個宣告就是《和平法令》。俄國新政權在該法令中向所有參戰國人民和政府發出呼籲:實現停戰,舉行和平談判,但不能以割地或賠款相要挾。在這種情況下,新生的蘇俄政府與德奧集團正式舉行和平談判。

在布爾什維克的外交史上,這是他們首次超越各國政府首腦,直接向其人民發出呼籲。雖說這在外交策略上尚欠老練,但考慮到各國普遍的厭戰情緒,以及歐洲一些國家革命思潮暗流湧動,這一手還是十分奏效的。

在外人看來,蘇俄的和平宣告似乎像一種宣傳手腕。雖然布爾什維克已經奪取了俄國的政權,但是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集團卻對此根本不予理睬。首先,原先的俄國,不論是沙俄政府還是之後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最起碼還是自己的“同道中人”,還是為了大資產階級的利益,代表著帝國主義,而且也積極參與戰爭。現在布爾什維克上了臺,就開始要和平,想要脫離陣線。現在協約國和同盟國還在打仗,能多一個是一個啊。第二,俄國新上臺的是布爾什維克,是資產階級的敵人無產階級,那可真是天敵啊。所以,無論是實際上的利益,還是意識形態的尖銳對立,都讓英法等國肯定是非常不待見。

雖然協約國一方不待見,但是同盟國這一邊卻是一片歡迎之聲。因為兩線作戰,腹背受敵,德國和奧匈帝國以及他們的盟友已經有點招架不住了,可以說是舉著雙手歡迎蘇俄的和平倡議。1917年11月20日,在德軍東線司令部所在地——白俄羅斯境內的布列斯特-立託夫斯克(今布列斯特),蘇俄代表與德國及其盟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和土耳其開始談判。經過初步協商,12月2日到來之前,雙方簽訂了為期28天的停火協議。

在1月以前的談判初期,蘇俄政府的首席談判代表為越飛。蘇俄代表團此時的人員組成相當有特色,甚至可以說是獨出心裁。作為德國方面的首席談判代表,德軍東線指揮官霍夫曼將軍在回憶錄中寫道:與俄國人第一次共進晚餐的情景,我永遠也不會忘記。我坐在越飛和時任財政人民委員索科利尼科夫中間,而我對面坐著的是一名工人。顯然,面前無數的杯盤碗盞,他感到很是局促不安。他一會兒拿起一樣,一會兒又拿起另一樣,但叉子卻只用來剔牙。”

1918年1月5日,托洛茨基親自介入談判。自此,蘇俄代表團的人員和議程,最主要是談判風格,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托洛茨基心裡明白,雙方的談判地位是不平等的,但又希望儘量多爭取點利益。不言而喻,蘇俄代表團更希望利用談判拖延時間,而德國一方的心情則相反,希望儘快取得談判結果。2月9日,德國人在談判中使用了最後通牒的口氣,要求蘇俄必須做出答覆。

就在德奧正在和蘇俄進行談判的時候,在1918年的1月份,在維亞納、布達佩斯、布拉格等城市的工人發生了大規模的政治罷工,工人們要求政府要和蘇俄政權簽訂民主條約,說白了就是不能欺負得太狠了。在1月底,在同盟國中心德國的首都柏林,50萬工人舉行大罷工,工人們要求政府按照蘇俄政府提出的要求,締結不割地、不賠款的和約。

就在這種情勢下,雙方之間的談判在繼續。在最後一天,當輪到托洛茨基講話時,他發表了一個乍看上去極為荒謬怪異的宣告:蘇俄不會簽署喪權辱國的和約,但也不會繼續再戰,而是要遣散本國軍隊。托洛茨基的這個講話出臺後,雙方的談判戛然而止。

托洛茨基的做法乍看有些離奇,但他也有自己的依據。他認為,德國人不能也不敢再打下去,這樣蘇俄就可以保全國土和面子。托洛茨基本人事後也承認,在2月15日的時候,他還對“德國不敢貿然進犯”有九成把握。他同時還幻想,若能在德國適時爆發革命就更好了。

列寧寧倒顯得相對平靜:他不相信德國人會上托洛茨基的鉤,但也不堅決反對做一番嘗試。在與德國和談的問題上,雖然列寧比托洛茨基更悲觀,但他們在行動上卻是一致的。

其實,按照列寧當時的想法,他們認為德國爆發社會主義革命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因為德國在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經濟飛速發展,無產階級迅速發展壯大,經濟實力雄厚。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是需要極大的社會生產力作為支撐的,德國作為世界第二、歐洲第一經濟強國,那是再好不過的,而且戰爭對資源貧乏的德國的破壞作用也是巨大的,人民也想著擺脫戰爭,有著群眾基礎。而俄國雖然在1861年農奴制改革之後,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但是程度還是非常低,本質上還是一個小農國家,而不是一個工業化國家。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之後,列寧曾將非常大的希望寄託在了德國的無產階級上,期待著德國的無產階級勝利之後,與蘇俄連在一起。當然,事後的事實證明,那只不過是布爾什維克的一廂情願,列寧不得不治理這個小農國家。也正因為俄國的現狀,使得斯大林建立了“斯大林模式”。

托洛茨基在軍事上的判斷的確出現了偏差。托洛茨基認為有九成的把握,保證德國不會進攻。結果這話剛說出去,下一刻德軍就過來打臉了。1918年2月18日,德國在俄德前線的廣寬戰場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在談到剛起的攻勢時,列寧點評德意志帝國說:“這頭野獸沒有錯過機會,他們的謀略比我們更勝一籌。”在遭到德國大舉進攻的情況下,列寧立即要求按照德國開出的條件訂立和約。

德軍攻勢一起,托洛茨基立刻意識到,自己在談判的一開局就失算了。2月19日,列寧和托洛茨基向柏林發出一封電報,表示接受德國提出的條件。因戰場形勢緊迫,容不得有半點拖延,列寧和托洛茨基商議後就立即做出了決定,所發電報並沒有交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討論。對於這種做法和辦事效率,連一向對列寧無比忠誠的斯維爾德洛夫也感到很是驚訝。

但再佔上風的德國人現在不著急了,並不想馬上回到談判桌前,而是想儘可能地抓住這一契機做足文章。據史料記載,德國軍隊向蘇俄發起大規模攻勢後,向前推進的速度為每晝夜50公里。在進攻的第一天,德軍就佔領了拉脫維亞的德文斯克和白俄羅斯的波洛茨克,並繼續朝彼得格勒方向挺進。在隨後的幾天裡,德軍就相繼拿下了明斯克、基輔、普斯科夫、塔林等一些城市,所到之處幾乎是不戰而勝。

攻城掠地大有斬獲之後,到了2月23日,德國才將新的最後通牒送達彼得格勒,並提出了更為苛刻的領土、經濟和軍事政治條件。德國人在最後通牒中聲稱,若要其簽署停戰協定,除波蘭、立陶宛、庫爾蘭和白俄羅斯大部領土以外,蘇俄還必須割讓整個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此外,蘇俄必須立即從烏克蘭和芬蘭領土撤軍。這樣一來,包括烏克蘭在內,蘇維埃俄國總共就將喪失約1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其西部邊界就將大大後移。對於此次最後通牒,德國給定的答覆期限只有48個小時。

蘇俄黨中央召開有15名委員參加的緊急會議。會議中,大多數委員表示不贊成列寧的主張。列寧只得提出,如果這種空談繼續下去,他就要辭職,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員會。布哈林對此毫不在乎,斯大林也未發生動搖。托洛茨基不同意列寧的意見,但為了防止列寧辭職和黨的分裂,他的態度發生變化。在他的影響下,出現了4票棄權。結果列寧的主張以7票贊成、4票棄權、4票反對獲得透過。

在這之後,2月24日,蘇俄政府重新派出了談判代表團與德國進行談判。這次談判的程序就快得多了,3月3日,就簽訂了正式的停戰和約。這就是著名的《布列斯特-立託夫斯克和約》。和約規定:俄軍全面復員,在簽訂普遍性和約之前,俄軍艦駛回俄港口或立即解除武裝;俄國放棄對波蘭、立陶宛、庫爾蘭、利夫蘭和愛斯特蘭的管轄與主權;俄國承認烏克蘭、芬蘭獨立,立即從芬蘭、烏克蘭和奧蘭群島撤軍,保證同烏克蘭立即簽訂和約並承認烏克蘭同德、奧、保、土之間的和約;俄國付給德國60億馬克的戰爭賠款;德國承諾不干涉蘇俄內政,不從芬蘭方面進攻俄國(在當時,為了消滅這個資本主義世界中的異端,英法等協約國陣營就已經開始組建干涉軍,干涉蘇俄革命,並且還資助蘇俄國內的白軍。)

可以說,這是一個十分苛刻的條約,不僅使蘇俄喪失了將近一百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和近五千萬居民,而且在被佔領區有佔全國煤炭開採量的90%,鐵礦石的73%,54%的工業以及33%的鐵路。由此可見,雖然俄國的土地橫亙在亞歐大陸北端,但是這1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是其精華地區。

但是列寧簽訂這個條約也是為了休養生息,而且並不打算遵守。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在與協約國一方在11月11日簽訂了停戰協定之後,蘇俄政府立即於11月12日宣佈廢除此條約。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十月革命告一段落,我們接下來回到一戰。(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