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三十五章——鋼鐵煉獄:一戰(36)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三十五章——鋼鐵煉獄:一戰(36)

既然已經說到了巴黎和會以及形成的歐洲秩序的凡爾賽體系,就不得不提與之共同組成世界秩序的華盛頓體系,以及形成該體系的華盛頓會議。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英國、法國、美國、義大利和日本透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兩次國際會議建立的國際政治關係體系。由於巴黎和會達成的主要檔案是《凡爾賽和約》,而他們在這個合約中遺留的問題,是在華盛頓會議中補充的。因此,這個體系被稱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這個體系的實質在於,鞏固戰勝國的既得利益。維護它們之間的均勢。發對新生的蘇維埃俄國,鎮壓各國奉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該體系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華盛頓會議也被稱為太平洋會議,是繼巴黎和會之後又一次重大國際會議。華盛頓會議,於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召開,出席會議的有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日本、比利時、荷蘭、葡萄牙和中國北洋政府的代表團參加。從參加會議的國家名單,我們就能看出來這是要幹什麼,很明顯,那就是劃分在遠東和太平洋的勢力範圍。英、法、美、意、日五大國,再加上荷蘭和葡萄牙在遠東、太平洋地區都有地盤,也是之前的世界強國。在這樣一個要麼是現在強國,要麼是以前強國而且現在還在遠東、太平洋有地盤的國家,中國一個東亞病夫參加進去,很顯然就是作為一盤菜進去的。

華盛頓會議為什麼商議重新劃分遠東、太平洋地區勢力範圍?那是因為它們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銳,日美之間的矛盾尤為激烈。華盛頓會議目的是要解決《凡爾賽和約》未能解決的帝國主義列強之間關於海軍力量對比和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特別是在中國的利益衝突,完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帝國主義和平體系。所以,第二個目的也就浮出水面,要解決各國之間激烈的海軍軍備競賽問題,畢竟共同的敵人同盟國已經被徹底打趴下了,而且一戰耗血耗得也太多了,根本沒什麼多餘的力量去玩軍備競賽了。日本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有利條件,積極在該地區進一步擴充套件勢力。美國一方面對巴黎和會的結果不滿,另一方面對日本擴張不安,急欲拆散英日同盟,從而導致美日矛盾迅速發展。同時,列強的爭奪也導致各國海軍軍備競賽的加劇。為了解決海軍軍備問題和劃分勢力範圍問題,除由9國代表參加的大會外,還設立了由美、英、日、法、意五國組成的“縮減軍備委員會”,和由9國組成的“遠東和太平洋問題委員會”。

同巴黎和會一樣,這次會議實際上也是被那幾個大國所操控,只不過從巴黎和會中的英法美三巨頭變成了英美日三巨頭,日本取代了法國的位置。在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最終美國、英國、日本和法國這四個國家簽署了《四國條約》,《四國條約》全稱《關於太平洋區域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條約》,四國於1921年12月13日簽署。條約規定四國相互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區域內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權利,如相互間發生涉及上述權利的爭端而未能透過外交途徑獲得滿意解決時,應舉行締約國會議以便考慮解決;如上述權利受到任何國家侵略行為的威脅時,締約各國應全面進行協商,以便“聯合地或單獨地採取最有效的措施”應付局勢;條約生效後,英日1911年的同盟協定應予終止。1922年2月6日會議結束時,四國還簽訂了一個補充條約,規定有關“島嶼屬地”和“島嶼領地”的概念對日本只適用於庫頁島南部、日本從中國奪取的臺灣澎湖列島以及由日本委任統治的各島。就在簽約同日,四國共同發表的宣告指出,締結上述條約,不能認為美國同意委任統治條款。此舉表明美國不受凡爾賽體系約束。

在《四國公約》之後,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和義大利五個國家又簽署了《五國公約》,《五國公約》的全稱叫《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商量海軍軍備問題。一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列強為了角逐海上霸權,掀起了一場如火如荼的海軍軍備競賽。尤以美、英、日三國表現最為突出。美國仰仗自己急速膨脹的工業和金融實力,向世界頭號海軍強國英國發出了挑戰。美國海軍部長丹尼爾斯宣稱將在五年內建造一百三十七艘軍艦,“建設一支世界上最強大、最優秀的海軍”。英國不甘示弱,首相勞合?喬治表示:“大不列顛寧願花盡最後一分錢,也要保持海軍對美國或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優勢。”明治維新之後迅速崛起的日本也不甘示弱,為了與美英一爭高下,雄心勃勃地制定了八?八艦隊計劃,即擁有兩支強大的艦隊,每支艦隊有主力艦八艘,每八年更新一次。緊接著,法國和義大利也興沖沖地加入了這場競賽。就這樣,列強們你造一艘我造兩艘,從大西洋、地中海到太平洋,一場看不見硝煙的軍備大戰越演越烈。但是時隔不久,列強們開始嘗到了軍備競賽的苦頭。伴隨著一艘艘戰艦的下水,軍費開支陡然大增,各國的財政紛紛捉襟見肘。

英國首先奉陪不起。它早已被戰爭弄得財力匱乏,現在硬撐著加入軍備競賽,真是苦不堪言。日本也力不從心,為了實施八?八艦隊計劃,海軍撥款已佔整個國家預算的三分之一。美國雖然財大氣粗,但要真正壓倒英、日也非易事。這時,蔓延資本主義各國的經濟危機爆發了,各國人民要求裁軍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列強們的海軍軍備競賽陷入了困境。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美國開始倡議召開限制海軍軍備的會議。這樣美國既可以博得“愛好和平”的美名,又可以在談判中儘量限制對方,爭奪自己的優勢。

1921年11月12日,來自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國的代表齊聚美國華盛頓的獨立紀念館,舉行了華盛頓會議。為了渲染和平氣氛,會場內裝飾了許多棕櫚葉,擺設了“U”字形的會議桌,桌上覆蓋著綠色檯布。十點三十分,等各國代表全部落座,東道主美國總統哈定走上講壇,開始致開幕詞:“我們希望建立一個良好的秩序,恢復全世界的安寧……”這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是限制軍備問題和處理有關遠東和太平洋問題。前者由美、英、日、法、意五國組成限制軍備委員會進行磋商,後者則由與會九國組成遠東及太平洋委員會共同商議。

會議開幕第一天,美國先發制人,迫不及待地丟擲了一個有利於美國的限制海軍軍備方案:一、停止建造主力艦;二、拆毀一部分舊軍艦;三、以主力艦總噸位為標準計算海軍實力,確定各國的比例,美英兩國的主力艦各為五十萬噸,日本三十萬噸,即5∶5∶3,輔助艦則參照主力艦的規定比例。美國想用這個方案,確立對日本的海軍優勢,分享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

這個方案立刻引起了日本的強烈反對,堅決要求美、英、日主力艦之比為10∶10∶7。於是列強大會爭小會吵,僵持了一個月。最後美國使出了撒手鐧,威脅說,要是日本堅持下去,那麼日本每造一艘軍艦,美國就造四艘軍艦。日本知道自己實力不濟,只好被迫同意美國提出的主力艦比例。但是日本的軟磨硬泡,也爭得了美英的重大讓步。美英向日本保證不在太平洋西部興建或加強海軍基地。美、英、日三強的主力艦比例剛搞定,法國和義大利又漫天要價起來,要求擁有三十五萬噸的主力艦。美英哪肯答應,經過一番討價還價,硬是給他們打了個對摺:十七萬五千噸。

擺平了主力艦,五國又在限制潛艇問題上吵得不可開交。英國最忌別人的潛艇,因為在一戰期間,神出鬼沒的德國潛艇讓英國的艦艇和商船吃夠了苦頭,成了英國刻骨銘心的記憶。所以英國主張完全禁止潛艇。法國針鋒相對,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建議,聲稱如果不準海軍弱國使用潛艇,就等於是把它們交給海軍強國任意宰割,因此根本不應對潛艇作任何限制。

英法兩國就潛艇問題吵得不可開交,而且兩者之間的爭論都那麼有喜感。英國代表氣勢洶洶地說:“英國決不能允許擁有八十萬陸軍的法國再擁有頭等的潛艇艦隊!”法國代表反將一軍:“如果英國願意取消主力艦,那我們就立即取消潛艇。”英國代表立即回擊:“基地遍佈各地的法國,如果再擁有大量的潛艇,那對英國的威脅可能要比德國對英國的威脅大許多倍。”法國代表反唇相譏:“英國建造主力艦想必是為了打撈沙丁魚?那麼,何不讓可憐的法國也造幾艘潛艇來研究研究海底植物呢?”美國見英、法的“潛艇戰”陷入僵局,趕緊出來打圓場,可是由於大家分歧太大,限制潛水艇問題最終沒有達成任何協議,只好不了了之。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經過近三個月的明爭暗鬥,1922年2月6日華盛頓會議終於宣告閉幕。這天,美、英、法、意、日五國簽訂《美、英、法、意、日五國關於限制海軍軍備條約》,通稱《五國海軍條約》。主要內容是:①規定五國主力艦總噸位限額為美英各52.5萬噸、日本31.5萬噸、法意各17.5萬噸,即五國按比例為5∶5∶3.∶1.75∶1.75。②禁止建造標準排水量超過3.5萬噸的主力艦,並不得裝置口徑超過16英寸的火炮。③航空母艦的總噸位限額為美英各13.5萬噸、日本8.1萬噸、法意各6萬噸;單艦標準排水量原則上不超過2.7萬噸,並不得裝置8英寸以上口徑火炮。④美、英、日在太平洋地區所佔島嶼要塞一律維持現狀,不得建立新的海軍基地和要塞,但夏威夷群島、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除外。《五國條約》的簽訂是列強在海上實力對比問題上暫時妥協的結果,它使美國在海軍軍備上取得了與英國相等的地位,從而標誌著英國海上霸權的終結。但條約只對兩類艦種作了限制,因此並未從根本上緩和列強對海上霸權的爭奪。(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