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三十八章——盛世危機(2)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三十八章——盛世危機(2)

經濟大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在1932年的七月下降到了最低點,跟1925年的5月份進行對比的話,直線下降了55.6%,超過了一半;鋼鐵工業更狠,和股市有的一拼,直接下降了80%;但是一山總比一山高,機床製造業直接下降了87%,將近9成的產值灰飛煙滅。但是如果你認為近90%就是底線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最厲害總是壓軸出場,作為壓軸出場的汽車製造業直接下降了驚人的95%!這是一個多麼令人驚異的數字!

在經濟危機的影響下,大量工廠倒閉破產,即使沒有破產倒閉的企業,大多數也就是在勉強支撐,工廠企業的倒閉,直接就導致了大量失業人口的出現,普通人民群眾的生活非常貧困。在1930年的美國,經濟蕭條冷落,失業人數猛增,失業人數竟然達到了420萬人。等到了1931年的時候,失業人數猛增了一倍,達到了800多萬人,到了1932年,就直接突破了千萬人的大關,1933年的情況最為嚴重,竟然有1500萬人找不到工作,失業人口最多的時候竟然達到了1700萬人!按照當時的美國人口計算的話,那就是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勞動力失去了工作,在找工作的過程中疲於奔命。而且,這還只是算的完全失業的人口,還有很多人雖然有工作,但是卻上不了多長時間,處於一種半失業的狀態。

為了找到工作,求職者們拿出了之前春運買火車票的架勢,在職業介紹所門前排起了長龍,通宵達旦地在那守著,希望能給自己介紹一份工作。但是,在當時想找到一份工作,談何容易!那時,當紐約百貨公司的電梯工,都要求必須有學士學位,也就是咱們經常說的“大學生”。可能在現在大學氾濫、各大院校擴招的當下,大家覺得大學生也沒什麼,但是別忘了,當時可是20世紀30年代初,雖然美國的教育比較發達,但是當時高等教育的水平應該也就咱們中國7、80年代的水平,含金量那是相當的高,就是這樣有含金量的優秀人才,居然只能當一個電梯工!不但普通學校不好過,甚至就連美國著名學府哈佛大學的畢業生,也要為了一份工作而四處奔波。在這種情況下,當一個人的生存都面臨著嚴重的威脅的時候,那麼一些人就會失去道德,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大臣管仲曾經寫道:倉廩實而知禮儀。當時,一些人為了能夠當上救火隊員,在華盛頓州(相當於中國的省)竟然還有人故意縱火燒山。

如果你沒有一技之長,也沒有一份拿得出手的文憑,那麼你的生活就會更加艱難。許多男人的剃鬚刀片磨了一用再用,如果抽菸的煙癮犯了的話,都買不起捲菸,只能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動手捲菸。夏天還好,畢竟穿的少,要是到了冬天,就更加難熬了,在大冬天裡,許多人買不起棉衣禦寒,就只能把報紙塞在自己的襯衣裡,用來抵禦寒冷。但就是鬼天氣也阻止不了人們求職的心情,在職業介紹所門前等候的漫長冬夜中,有人用麻包片紮起了褲腳。

1930年10月到1931年3月,美國著名的“汽車之城”底特律的69萬工人中,就有22.3萬人失業。在短短的6天時間中,底特律就有5000戶人家因為無力支付銀行的抵押貸款而失去了最基本的住房,連一個住的地方都沒有了。失業者遍佈城鄉,大街小巷,飢寒交迫,流離失所。住進了用木板、鐵皮搭成的小屋,能用木板和鐵皮搭起一座小屋已經非常不容易了,有的人甚至還用紙盒來搭房子。在當時,這種小屋又被稱為“胡佛小屋”。這些簡陋的住所之所以被叫做“胡佛小屋”,是因為當時的美國總統胡佛在競選美國總統時,曾經對工人畫了一張大餅:每家的桌子上都有一隻雞,而且每家都會有汽車開。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美國一度有3400萬人沒有收入,佔到了總人口的28%。經濟的蕭條,最終也影響到了教育行業,大批的學校破產關門。在1932年,僅僅紐約一地,就一度曾經有30多萬學生失去了上學的機會。無數的人們只得依靠別人的施捨和政府的救濟勉強度日。恐懼和失望如同幽靈一般,籠罩著整個國家,經濟大危機被稱為是美國歷史上的大悲劇。

大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1933年,美國的鄰居加拿大的國民生產總值幾乎減半,五分之一的加拿大人,依靠微博的救濟度日。跟美國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勞動力失去了工作。雖然經濟大危機在1934年結束,但是1939年前的失業率都在12%以上。相應的,物價和工資都大幅下降。從而使得大多人的生活更加貧困。

英國的情況雖然不如發源地美國那麼嚴重,但是也遭受到了非常沉重的打擊。在大危機最嚴重的時候,英國的鋼鐵業也減產一半,英國的造船業和美國的汽車工業有的一拼,減產居然達到了91%。失業總人數在最多時,達到了300萬。雖然看上去總人數比美國的1700萬少了不是一星半點,但是別忘了英國只是一個島國,並不是美國那樣一個橫跨整個北美大陸,人口也要比美國少得多,雖然英國失業人數只有300萬,但是失業率卻也達到了22%。在煤炭和造船等行業,有60%以上的工人失業。在當時,英國的貨幣英鎊在國際上的地位,如同現在的美元,是名副其實的世界貨幣,也是和黃金直接掛鉤的,但是這回英國也是撐不下去了,在1931年放棄了金本位制,宣佈貶值。

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者德國,在支付了協約國所規定的大量的賠款和多次危機之後,還沒緩過勁來,又遭受到當頭一棒,德國1932年的工業生產直接倒退了30年,數十萬的企業宣佈破產,全國失業人數最多的時候,達到了800萬人,雖然也比不上美國,但是這幾乎佔了整個德國工人總人數的一半,一半的工人失去了工作。經濟大危機,德國人民強烈渴望能夠有人帶領德國民族走出失敗的困境,實現德意志民族的復興,報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箭之仇。在強烈的復仇主義和經濟大危機的打擊下的德國,成為了法西斯主義的溫床,為希特勒,為納粹黨的崛起提供了基礎。

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列強日本的日子也不好過,日本1931年的工業總產值跟1929年相比,也下降了將近三分之一。而鋼鐵、煤炭、汽車等主要的工業產業部門,開工率只有50%,也有300萬人失去了工作的機會。嚴重的經濟危機,使得日本國內哀鴻遍野,人民生活困難,國內矛盾迅速激化,為了轉嫁國內矛盾,吸引國內的視線,日本關東軍這才孤注一擲,鋌而走險,在1931年9月18日,發動了震驚中國的“柳條湖事件”,也就是我們歷史課本中所學到的“九一八事變”。

法國等其他資本主義的國家大同小異,基本上是個像樣的資本主義國家裡邊,都有數百萬的失業者在國家內部四處流浪,尋找工作,或者說,是在尋找生存的希望。

經濟大危機之下,大量產品顯得過剩了,市場價格大幅下降。從1929年1月到1933年1月,世界各國的批發價格都有大幅下滑。就比如曾經的“海上馬車伕”荷蘭,它的批發價格就下降了49%,將近一半。法國的批發價格則下降了38%,經濟大危機的源頭美國則下降了36%,德國下降了35%。在法國,小麥的價格從1930年的每公擔160法郎,到了1932年直接下降了一半,只剩下80法郎。

雖然各國的物價都有非常大的下滑,放到現在,這就是跳樓大甩賣,出血清倉。但是即使物價下降了這麼多,基本上半買半送,但是人民的兜裡比臉還乾淨,根本就沒錢去買什麼東西。商品賣不出去,自然就會產生非常嚴重的積壓。面對這個情況,資本家們很著急啊,著賣不出去東西怎麼辦?難道真的出血大甩賣,賠本賺么活?資本家肯定不會這麼幹啊,為了保持利潤,維持物品的價格,資本家大量銷燬過剩的產品。於是,在資本主義國家,就出現了這樣一種非常不可思議、令人難以想象的現象:一方面,成千上萬的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體,艱難度日,在救濟點排起長隊,兒童們營養不良,等待領取救濟麵包。另一方面,資本家們將成噸成噸的牛奶倒進了密西西比河,一時間甚至將密西西比河染白了,加拿大焚燒小麥,日本將糧食留在田地裡黴爛,用來肥田;甚至拔掉田地裡還沒有站成的棉花;德國拆毀了鋼鐵和機械生產裝置。這一切,構成了一幅極具諷刺意味的畫卷。

這次大危機的特點是金融危機、產業危機、貿易危機、社會危機和國際危機同時併發。世界資本主義體系陷入全面混亂。西方國家的相互矛盾迅速激化,大大加劇了大危機的破壞力。比如在英國政府宣佈英鎊貶值後,大家一看英國都扛不住,開始貶值,準備轉移危機了,也都毫不含糊,五六十個國家的貨幣紛紛貶值,出現了“貶值大戰”。就比如現在的國際貨幣美元,到了1933年的時候,貶值了40%多。為了轉嫁危機,和保護本國的利益,許多國家紛紛採取保護主義政策,中斷了大部分的經濟聯絡,不能讓別的國家把自己的錢給賺走了啊,這是當時基本上所有國家腦子裡的一句話。整個世界的秩序已經瓦解成了各種相互競爭的小單位,1931年到1933年,世界上有24個國家準備賴賬了,拒絕支付別的國家的外債。這一定看上去,大家有沒有想起點什麼?像不像在2006年經濟危機之後,希臘政府所幹的事?老子就是不還錢,你能奈我何?氣得歐盟的主心骨德國估計掐死希臘的心都有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