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二章——烈日初升(3)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十二章——烈日初升(3)

伊麗莎白在宗教上重立英國國教,從此與新教徒結成了同盟,並且挫敗了國內不甘失敗的天主教勢力的顛覆活動。但是,總的來說,無論是其父亨利八世,還是其弟愛德華六世,亦或是伊麗莎白一世,他們進行的宗教改革都不同於發生在歐洲大陸的宗教改革運動,原因之前說過,因為英國並沒有很強烈的對天主教的敵視、厭惡、憤恨的情緒,所以他們的宗教改革中保留了大量的天主教殘留,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雖然改革了教義,但是仍然關於天主教中的核心部分基本上都保留了下來,那些天主教的重要儀式,基本上也都保留了下來。

可能英國的統治智慧中深含中國的中庸之道,無論是什麼重大的變革,在其他國家可能會演化為嚴重的對立,甚至爆發流血衝突,但是英國則不同,總是能找到對立雙方的微妙的平衡點,也就是總是能“和稀泥”,而且“和稀泥”的水平還相當的高,能讓雙方雖然都看對方不順眼,但是能夠和平共處,比如說英國的宗教改革,說是改革了,但是保留了大量原來的東西,結果英國就沒發生大的就像三十年戰爭、發過呼格諾戰爭這樣的巨大流血的大規模衝突;又比如說後來發生的資產階級革命,美國是總統制,法國直接就把國王給“革命”了,而且之後發生了多次反覆才最終確立了政體,雖然英國也把國王給“革”了,但是後來又主動把國王迎回來了,而且在遭到清算之後依然保留了國王,只不過是限制了國王的權力而已。

在外交上,伊麗莎白改變了英國的外交方針,她沒有像她的父親那般直接捲入到歐洲大陸的爭霸,因為她清楚地認識到了英國的體量,知道現在的實力跟歐洲大陸兩大強國相比還是有些較大的差距。但是她充分利用了英國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英國是一個島國,與歐洲大陸之間隔著英吉利海峽,所以只要英國保持一支強大的艦隊就可以防禦住大陸強國的入侵,而且隔著英國和歐陸之間的英吉利海峽有很窄,使得英國的力量可以投射到歐陸上去,使得大陸國家不得不考慮英國的態度。她利用這樣的地理優勢開展了均勢外交,讓西歐兩大強國西班牙和法國相互牽制。伊麗莎白為了英國的發展可以說是奉獻了自己的全部,為了使得英國的外交更加的靈活,佔有更大的主動權和選擇權,她把自己的婚姻毫不猶豫地犧牲了。因為按照當時歐洲的繼承傳統,女方結婚是要有嫁妝的,這個嫁妝通常會有土地,而如果女方是國王的話,基本上就是帶著國家就過去了,就比如說之前提到過的神羅皇帝查理五世。所以伊麗莎白的吸引力那是相當大的,追求者絡繹不絕,畢竟誰要是能夠最終通關,那可是有著相當豐厚的通關獎勵啊。伊麗莎白就利用這一點,為英國爭取最大的利益,最終,她都沒有出嫁,孤獨一生。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伊麗莎白在經濟上奉行重商主義,大力發展商業。首先她繼續推行圈地運動,執行血腥法令,這些措施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提升了英國的國力,但是這是建立在傷害農民的利益之上的。圈地運動,顧名思義,就是只圈佔土地的運動。英國的毛織業相當發達,英國的毛織品在歐洲都享有盛譽,而且與英國隔海相望的荷蘭,毛紡織業也十分發達,這就使得養羊成了一份獲利頗豐的工作。想要放羊的話你就需要草地來進行放牧,為了攫取利潤,英國的封建地主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開始圈佔公共用地,圈佔完公共用地之後覺得還不過癮,又去巧取豪奪農民的土地,大批農民被迫出賣自己的土地,或遠走他鄉,或四處流浪。只不過那是之前,到了現在你連到處流浪都不行,因為國王下令不允許你到處亂走,否則就修理你,這就是著名的血腥法令。

出現這些法令這倒不是歧視,是有原因的。首先,這些流浪的人肯定都是些生活無著的人,連基本的生存都是問題,當一個人連最基本的生存都解決不了之後,一些道德尊嚴都將拋之腦後,古人雲“倉廩實而知禮節”,吃飽了肚子那才是前提。如果一個人活不下去會怎麼做,可能會偷,可能會搶,而這就對社會的安定造成了影響。其二,當時收稅最主要的還是人頭稅,就是按人數收稅,這些人四處流浪就會造成稅收減少,人都跑了還收哪門子的稅阿!其三,還影響到了國家的兵源。

這些流浪的農民之所以會淪落到現在的地步,都是因為羊毛價格上漲,使放羊獲利十分豐厚,這種現象有個十分精闢的評價:羊吃人。這些無地農民就沒有辦法繼續獲得土地來幹自己的老本行,又不能到別的地方討生活,可是還呆在鄉下就會被活活餓死,他們唯一能去的地方就只剩下了城市。在城市中,為了生存,他們大多數就成了工場的工人,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在國外,她恢復了地中海的貿易,在1580年,奧斯曼帝國蘇丹同意同英國進行貿易。不僅如此,大名鼎鼎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就是在她的支援下出現的,這個誕生於1600年的公司,造成了印度之後的深切苦難。

她還積極進行海外擴張,但是當時的海上霸主是西班牙,英國的皇家海軍還遠遠不是西班牙海軍的對手,可是該如何才能打擊到這個強大的競爭對手呢?最終,女王決定也來一把“不對稱戰爭”,她把眼光放到了這些人身上,這些讓遠洋之人恐懼又憤恨的存在,他們就是海盜。

伊麗莎白想這些願意同政府合作的海盜頒發“搶劫許可證”,這些海盜搖身一變就成了英國皇家海軍,雖然他們的名字變了,但是他們幹的活一點都沒變,還是搶劫,只不過成了搶劫西班牙的運輸船隊和殖民地的專屬海盜而已。英國政府承諾保護他們,相應的,他們的每次收入都會和英國進行分成,各取所需。他們倆高興了,可另西班牙不幹了,自己辛辛苦苦得了錢結果便宜你們了。在尼德蘭爆發反對西班牙的起義之後,起義者送給了伊麗莎白一份大禮,就是我們前邊說過的請伊麗莎白通知他們,伊麗莎白一看反正之前都已經把西班牙得罪了,就不怕的最更狠點了,結果爽快的答應了,在收了“保護費”之後,在1585年派兵直接援助尼德蘭反抗西班牙的統治。

可是這些發生之後,西班牙並沒有向英國宣戰,因為當時的西班牙一邊應付著尼德蘭人的反抗,另一方面又在積極摻和著法國的胡格諾戰爭,沒空搭理英國。可是之後伊麗莎白幹的一件事,成了兩國交戰的*,在1587年,伊麗莎白處死了親西班牙的蘇格蘭女王瑪麗,西班牙覺得是可忍孰不可忍,就對英國宣戰,積怨已久的兩國終於拔劍相向。

經過一年時間的準備,在1588年5月20日,由十個支隊,130條戰艦組成的龐大艦隊從里斯本起航,駛向英吉利海峽,去運送集結在英吉利海峽的西班牙軍隊,並且消滅英國皇家海軍,這支艦隊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無敵艦隊”。

西班牙國王對他的艦隊充滿了信心,相信他的艦隊一定能給那些可恨的英國佬一個難忘的教訓。在西班牙的艦隊行進過程中,英國的艦隊也開始集結,參戰的英國海軍不但包括皇家海軍,還有海盜。

時間越來越近了,兩支艦隊駛向了宿命中的地點,大戰一觸即發。

西班牙艦隊普遍船高體大,配備重型加農炮,火力強勁,而英國艦隊普遍較輕較小,配備的火炮多為輕型的長炮,射速較快。在當時,在海戰中最為關鍵的就是戰艦大小,因為在這之前的海戰基本上是接舷戰,就是兩軍交戰之前先用弓箭、火炮之類的武器相互射擊並且雙方艦隊開始相互衝鋒,等到雙方的艦隊挨到一起後,雙方的士兵就跳上船開始廝殺。也就是說,決定海戰勝敗的是靠的士兵手中的刀劍,船上的火炮、弓箭基本就是大戰之前的“餐前甜點”,火炮也一般放在艦首,因為是艦首對敵,放在船舷也沒多大用。而為了儘快接近敵艦,減少在接舷戰前的損失,艦隊一般採用橫隊,就是所有的船肩並肩排成一隊,艦首向前。

可是,如同西班牙方陣一般,但是的西班牙海軍所採用的戰術也同其陸軍戰術一樣過時了,莫里斯對陸軍戰術進行了改革,而英國人則對海軍戰術進行了改進。

英國人充分發揮了火炮的威力,他們的船多為輕便的快帆船,船體較小,減小了被命中的機率,而且速度很快,便於轉向;同時,他們把火炮放在船舷,因為船舷有更多的安防火炮的位置;為了同樣的目的,英國艦隊採用縱隊,所有船首尾相連排成一列,可以最大程度的發揮出火炮的威力。當時英國著名的探險家和海盜德雷克曾經說過:海上的事要用船來解決,和步兵沒有關係。

在這種戰術下,西班牙的艦隊根本發揮不出他們的實力,想追追不上,想跑跑不了,想打打不過,最終被打得大敗虧輸,灰溜溜的逃回了西班牙。(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