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十章——北歐雄獅(4)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十章——北歐雄獅(4)

他最強悍的敵人就是三十年戰爭中兩大戰神之一的華倫斯坦,那個率領著被馬克思稱為“華倫斯坦的蝗蟲”的、那個拯救帝國並將帝國推向輝煌的、那個自己私心養寇自重的、那個功高震主最終死於齷齪的暗殺而非是戰場這個高貴的戰士最好的歸宿的偉大統帥,華倫斯坦。

面對咄咄逼人的古斯塔夫,面對即將失敗的戰爭,面對愁雲慘淡的前景,縱觀眼下,也只有華倫斯坦能夠當起這一切,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華倫斯坦臨危受命,當時的情況十分險惡,首先,帝國軍隊因為前統帥蒂利伯爵的兩次關鍵戰役的慘敗,幾乎被古斯塔夫徹底摧毀。第二,屢戰屢敗使得國內軍隊普遍士氣低迷,甚至可能都有了“恐古症”,只要對面是古斯塔夫就腿肚子打顫。第三,國內軍需物資不足,戰爭就是在打後勤,古斯塔夫在沒有鞏固後方之前,不也一直在登陸地附近轉悠麼,軍隊缺吃少用還怎麼打仗。如果時間充足的話還可以慢慢來,但是時間不等人,古斯塔夫在列克河之戰之後,短暫休整之後就向帝國內部進發,5月17日,古斯塔夫就已經佔領了慕尼黑,就是那個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的簽訂地,慕尼黑是天主教聯盟發起者巴伐利亞的首府,慕尼黑的佔領對整個天主教陣營的士氣產生了重大打擊。如果不在短時間內重振軍勢,穩定住戰局,帝國可能就會以戰敗告終。

首先,他重建被古斯塔夫摧毀的帝國軍隊,雖然帝國軍隊被擊毀,但是他利用殘存的軍隊為骨幹,迅速重建了軍隊;第二,他利用自己巨大的資源開始籌集物資,這期間可能採用了一些非常手段,畢竟“華倫斯坦的蝗蟲”可不是白叫的,但是在短時間內籌集到了大量物資;第三,也是現在帝國最需要的,那就是提振帝國內部已經低落到接近冰點的士氣,他在慕尼黑淪陷的當月,從薩克森手裡奪回了波西米亞的首府布拉格,並很快收復了整個波西米亞。他知道自己軍隊的野戰能力不如瑞典軍隊,於是採取迂迴包圍、深溝防禦的策略,利用自己的兵力優勢,深溝防禦,不與瑞典軍對交戰,而是進行迂迴,企圖編織一個牢籠,來困死這頭桀驁不馴的北歐雄獅。

華倫斯坦和古斯塔夫將走向他們宿命的地點,一個如同煙花般綻現自己最繽紛耀眼的光芒,一個將在這次戰鬥中體會到失敗的滋味。世界上可能是存在一種宿命的,尤其是對於那些偉大的人物,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嘆,拿破崙和威靈頓的滑鐵盧對決,冥冥之中似乎只能有一人站在當時的最高峰。這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兩大戰神的唯一一次正面廝殺,一場火星撞地球般的史詩戰役即將開始。你們準備好了嗎,現在就讓我們看看這場史詩戰役的始末。

1623年11月,華倫斯坦帶著帝國軍準備在呂岑過冬,當知道到古斯塔夫的瑞典軍隊靠近時,華倫斯坦命軍隊在呂岑挖壕掘溝,並在11月16日(舊曆11月6日)晨將帝國軍部署在周圍陣地上,建立起一條防禦性陣線,右翼以城鎮為掩護,在郊外風車旁部署了14門炮的炮兵陣地,並把剩餘的10門炮部署在陣地前沿,他的主要戰線部署在一條大壕溝後面,總共有8000名步兵和8000名騎兵,步兵據守中央,騎兵分列兩側,在陣地前沿還有滑膛槍分遣隊佔據壕溝,他還效法瑞典的作法,縮小了列陣縱深,步兵十行縱深,騎兵6行。

古斯塔夫擁有1.3萬名步兵和6000多名騎兵,以小分隊部署為主,組成規模不大的方隊,佔據更多的前沿陣地,古斯塔夫將20門野戰炮沿前沿陣地分兩條戰線,每條戰線中央部署六個步兵旅,兩翼個6個騎兵中隊,在第一條戰線兩側的騎兵中間都分別夾雜部署了5個200名滑膛槍兵組成的方隊,每個側翼有1000名滑膛槍兵

古斯塔夫保留了兩隻預備隊:一支是部署在第一戰線後面的步兵,一支是部署在第二戰線後的騎兵,他還決定分散部署他的20門大炮,在前沿陣地分開以5門大炮為一組的4個炮兵陣地,古斯塔夫親自指揮右翼,左翼由薩克森-魏瑪的伯納德指揮。

在禱告之後,一場大霧延誤了新教聯軍的進攻,加上當地複雜的水網,上午大部分時間了,雙方都在霧裡互相炮擊,這場霧為華倫斯坦的援軍——帕本海姆贏得了時間,帕本海姆拋下了步兵,率領3000多騎兵以最快速度趕往呂岑。新教聯軍佯裝撤退,引誘帝國軍追擊,但華倫斯坦沒有上當,但是帝國軍的左翼指揮霍克未能控制住部隊,導致帝國左翼騎兵緩慢靠進了壕溝。

到了11時,大霧有所消散,瑞典軍隊完成進攻部署並發動攻勢,古斯塔夫發現帝國軍左翼霍克的部隊已開至壕溝,縮短了與新教聯軍前沿的距離,古斯塔夫下令右翼騎兵進攻,負責掩護的滑膛槍兵分隊推進至滑膛槍射程內開始射擊,瑞典騎兵在古斯塔夫國王的帶領下繼續緩慢前進,在進入帝國軍滑膛槍兵的射程時突然策馬疾馳,衝進了霍克的騎兵陣地,在壕溝及壕溝附近展開激烈肉搏。

部署在壕溝內的帝國滑膛槍兵很快被大規模混戰衝的七零八落,開始的衝擊和短兵相接的能力讓瑞典騎兵獲得初步的優勢,但當帝國軍被趕回第二戰線時,瑞典騎兵的進攻因為帝國軍的縱深部署而勢頭受阻,隨後瑞典騎兵又再次集結發動新一輪的衝擊,瑞典的右翼又恢復了進攻勢頭。

瑞典軍隊向前推進,越過壕溝,衝散了滑膛槍兵,迫使霍克的騎兵後撤以重組隊形,在古斯塔夫國王的帶領下,瑞典騎兵乘勝追擊,擊潰了霍克正在重組的騎兵,摧毀了滑膛槍兵的支援隊伍,帝國軍左翼土崩瓦解,隨後瑞典騎兵又轉過頭來,衝向帝國軍中央的步兵方陣。在中央,瑞典步兵也同樣佔據上風,他們已經跨過壕溝,奪取了七門大炮,調轉炮口對付帝國軍。

但新教聯軍左翼就不那麼樂觀了。華倫斯坦下令在呂岑放火,呂岑就成為火海,濃煙順著風勢,向新教聯軍左翼——薩克森-魏瑪的部隊吹來,同時他們還受到在風車附近的帝國軍大炮轟擊,因距離較近,給他們造成了相當大的傷亡,更糟糕的是,大霧重新籠罩在戰場上,在煙霧的掩護下,華倫斯坦的克羅埃西亞輕騎兵發起衝擊,衝入了薩克森騎兵的陣地中,薩克森騎兵堅守陣地,但人數較少,薩克森-魏瑪穩住部隊士氣,用第二戰線抵擋進攻,第一戰線的部隊在滑膛槍兵分隊的掩護下重新集結,新教聯軍左翼的薩克森部隊最終守住了陣地。

古斯塔夫·阿道夫試圖弄清在煙霧籠罩下的戰場形勢,策馬穿過陣地右翼,將最強大的騎兵團投入戰場。在華倫斯坦的左翼崩潰時,帕本海姆率領的3000多帝國騎兵趕到戰場,他派遣輕騎兵進攻瑞典的輜重部隊,試圖分散瑞典軍隊的注意力,然後自己親自率領重騎兵衝向暴露在外的瑞典軍側翼,帕本海姆改變了原來的半旋轉騎兵射擊戰術,改為古斯塔夫一直倡導的方式:騎兵緩步向前,逐步加快,近距離一輪手槍射擊,最後拔劍衝鋒。在帝國重騎兵的一輪又一輪的衝擊下,瑞典騎兵缺乏全套盔甲,雖頑強抵抗,但最後還是被迫退出陣地

帝國騎兵的進攻勢頭,很快就迫使新教聯軍很快就丟掉了經苦戰得到的壕溝,讓華倫斯坦也不禁大叫“我就知道帕本海姆會的!”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不過在瑞典的滑膛槍兵分隊和騎兵預備隊的支援下,聯軍的撤退沒有演變成大潰敗。瑞典的滑膛槍和大炮近距離向不斷推經的帝國騎兵瘋狂傾瀉火力,帕本海姆被擊中胸膛,他按住傷口,被推車抬下戰場,死在自己的馬車上。

當古斯塔夫趕往左翼穩定局勢時,透過煙霧他看到他的一個步兵旅正遭受巨大的壓力,他帶領著他那個人數不多的衛隊衝進混戰中,一個子彈打中了他的左臂,另一發打中了他的坐騎,他的坐騎受驚,帶著他離開護衛,衝入混戰深處,他側身遭到刀刺,一名帝國騎兵向他背後開槍,他從馬鞍上掉了下來,但腳被馬鐙絆住,被坐騎拖著亂跑,最終他掙脫了腳蹬,臉朝下趴在地上,身負重傷,精疲力竭,隨後一發手槍子彈從他右眼和右耳之間射入頭部。

當炮火停歇硝煙散去之時,士兵們發現了國王的坐騎,這匹馬因為傷痛狂奔亂跳,馬鞍上空空如也,沾滿了鮮血。瑞典騎兵終於重新奪回壕溝,打退了帕本海姆的部隊,在壕溝中發現了古斯塔夫的屍體,他的死亡讓順風順水的瑞軍右翼放棄了進一步行動,一名上校軍官拒絕發起衝鋒,帶領部隊離開戰場。統帥的戰死,部隊士氣低落,開始潰散。華倫斯坦派遣渥大維·皮科洛米尼試圖重新集結帝國軍,皮科洛米尼率領著他龐大的騎兵預備隊支援帝國軍左翼,向瑞典軍右翼發動了7次全面聯合進攻,最終奪回了7門大炮,擊退了瑞典人。

與此同時,中路由老兵組成的的瑞軍步兵仍在繼續向堅固的帝國軍中央和右側發動猛攻。他們在帝國軍猛烈的火力下損失慘重。兩個久經沙場的步兵團,“藍團”和“黃團”損失慘重疲憊不堪,而剩餘部分則開始後撤。很快瑞軍前鋒線大部都開始陷入混亂。局勢朝有利於帝國軍的方向發展,此時是下午2時。

王室的牧師雅克.法布裡修斯召集了一些瑞典官員在自己身邊,開始吟誦聖歌。這讓瑞軍潰兵成片地停下來。瑞軍三把手,敏銳的克尼普豪森趁勢迅速平息了潰退,將二線和預備隊維持在對方火力範圍之外,瑞軍前鋒線得以重新組織。

下午三點左右,新教軍的副主帥伯恩哈德在獲悉古斯塔夫二世的死訊之後從左翼返回接管了總指揮的職責。他向全軍發誓要贏得這場戰役來告慰古斯塔夫二世的在天之靈,而非像往常一樣對國王的死訊秘而不宣。搏殺過後,雙方均損失慘重。黃昏降臨之時,薩克森騎兵奪取帝國軍在風車旁的炮兵陣地。帝國軍只得從戰場撤退。下午六點左右,帕本海姆的三四千步兵在行軍一整天後終於抵達戰場。儘管夜幕已經降臨,他們仍希望向瑞典人發起反攻。不過華倫斯坦認為這徒勞無益,下令全軍向萊比錫撤退,增援的步兵作為掩護。夜幕降臨,潰不成軍的帝國軍丟棄了華倫斯坦的所有大炮和其他輜重,撤往萊比錫,新教聯軍因疲憊不堪而無力乘勝追擊

呂岑會戰是新教徒的戰術勝利。不同於新教徒的誇大宣傳,瑞軍的損失略高於帝國軍。但大部分瑞典軍的傷員很快便能夠在幾周之內歸隊。而帝國軍則相反,只有一小部分能夠迴歸作戰序列。瑞典軍達成了戰役目標。神聖羅馬帝國對薩克森的攻勢被粉碎,華倫斯坦只能選擇撤退到波西米亞過冬,瑞典維持了與薩克森選侯國的同盟。?而此戰一個更為深遠的結果則是新教勢力的領袖,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的陣亡。失去了他的統一領導,德意志的新教諸侯陷入了混亂和分裂之中。哈布斯堡家族得以在之後重整旗鼓並挽回一些古斯塔夫二世造成的損失。更為關鍵的是,古斯塔夫二世之死讓法國人能夠更加牢固地控制反哈布斯堡同盟。瑞典在聯盟中只能接受更為次要的角色。最終整場戰爭在1648年隨著《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而宣告結束。

此戰過後,華倫斯坦被巴伐利亞公爵強力抨擊,皇帝也一天天質疑他。之後,華倫斯坦與瑞典進行秘密談判,希望和解並使外國軍隊撤軍,但被皇帝視為通敵。1634年1月,皇帝決定解除華倫斯坦的一切職務並收買華倫斯坦的元帥去執行密令暗殺他。2月25日,決定去投靠薩克森的華倫斯坦被他親自拯救的神聖羅馬皇帝謀殺。

新教失去了領袖,群獅失去了獅王,瑞典失去了國王,但是他留給了繼任者一個強大的國家,一支身經百戰、戰力強橫的軍隊,一個崇高的國際地位,更留下了影響深遠的古斯塔夫軍事改革。在他的基礎上,瑞典終成北方強國,如願以償地霸佔著波羅的海,直到另一位同樣偉大的人物帶領他的國家和軍隊打敗瑞典為止,他就是被稱為彼得大帝的彼得一世,他的國家就是後來打敗戰神拿破崙的沙皇俄國,俄國的故事,該從何講起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