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十三章——北極熊的咆哮(3)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十三章——北極熊的咆哮(3)

在彼得挫敗了索菲亞的叛亂,坐實了沙皇這個位置之後,按照一般的邏輯,彼得在隱忍了這麼多年之後,終於扳倒了一直壓在自己頭上的大山,這一朝權在手,還不得便把令來行。就在所有人做好了迎接年輕的沙皇親政的時候,宮廷中卻傳出來了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訊息,沙皇把國事交給自己的母親和舅父等人代為處理,他自己仍然專心操練他的“少年軍”,這一下還玩上癮了。不過彼得的決定可能並不是全為了自己的愛好,應該還有其他的因素包含其中。首先,在他取得實權之前,俄國的大權是掌握在以索菲亞為首的家族手中,等到他掌權之後,他可能是為了提升自己母親家族的地位,從而安排他們管理政事。其二,他可能是為了檢測這些人中是否還有野心家想要獨攬大權,自己在位時那些人可能會收斂自己的行為,暗中行動,不容易察覺,而自己從臺前走到幕後,就可以在朝堂之外仔細、冷靜地觀察他們,把他們揪出來。

時間又過去了6年,到了1695年,也就是彼得二十三歲的時候,他開始展現自己的獠牙:同年,他親自率領三萬遠征軍遠征奧斯曼土耳其的亞速,但是亞速這個地方靠近大海,位於頓河河口,這個頓河就是著名文學作品《靜靜的頓河》的那個,他就像一把鎖,牢牢地鎖死了俄國進入亞速海和黑海之路,在俄國向西方奪取出海口的行動失敗之後,彼得把劍指向了南方,打算先從南方奪取一個出海口。

彼得帶著遠征軍就過來了,但是到了之後卻發現這遊戲有點沒法玩了,因為亞速臨海,如果沒有海軍的話根本不可能完成包圍,即使陸上通道被掐斷,敵人也可以選擇從海上進行補給,就好比一個水池,彼得在向外抽水,另一邊就在往裡倒水,結果戰爭失敗。這倒不是彼得託大不想把海軍調過來,覺得憑藉陸軍就可以攻克亞速,彼得不用海軍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當時的俄羅斯壓根兒就沒有海軍……俄國以莫斯科公國起家,雖然之後就一直在擴張,但是莫斯科離海的距離貌似有些遙遠,遲遲都沒有看到海的影子,到了伊凡雷帝的時候,終於到海邊了,想搶一個出海口,結果還被人家合起夥給打回來了,不但出海口沒撈著,還把自己的地盤兒賠進去了。因為沒有這方面的需求,自然也就不會勞心費力的去健,結果這次就把彼得給坑了,因為沒有艦隊,沒能打下亞速,也沒能獲得一個出海口。

雖然失敗了,但是彼得是鐵了心要把這個亞速拿下來,不是沒艦隊嗎,那我就建一個,很快,一支小型的江河艦隊就出現了,雖然這支艦隊跟西班牙、葡萄牙、威尼斯、荷蘭、法國這些老牌海軍沒法比,但是它畢竟是俄羅斯歷史上第一支艦隊。第二年,彼得又帶著部隊出發了,與上次不同的是,剛剛組建的帝國艦隊也隨同出征。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支新成立的江河艦隊居然打敗了奧斯曼帝國的艦隊,要知道之前奧斯曼的海軍可是在地中海上能和西班牙、威尼斯、法國等基督教艦隊分庭抗禮的,結果在這居然敗在了這支名不見經傳的新小艦隊,也讓人不知道該說啥好了。這一次,在海軍的幫助下,亞速四面被圍,最終城破,彼得如願以償地獲得了通往亞速海和黑海的入海口。

兩次遠征亞速的經歷,讓彼得大帝認識到如果將來想要奪取入海口、爭霸大洋,一支卓越強悍的艦隊是必不可少的。想法是美好的,但是等彼得裝過頭看到自己國內這群“旱鴨子”的時候,不由得苦笑地搖了搖頭,讓這群人製造戰艦、指揮艦隊作戰,還不如指望對面的都是戰五渣。而且彼得不是國內那些沒見過世面的人,他小時候可是透過外國人的嘴聽說過外面的世界,知道西歐國家科技發達,經濟繁榮。為了驗證從小根植於心底的關於西歐國家的那種尊崇的心理,再加上戰爭中表現出來的迫切需求,在1797年,彼得藉著派遣外交使團的機會,跟著外交使團就去了西歐。

在一個國王成為國王之前,沒事到別的國家溜達溜達就溜達溜達,畢竟只是個候選,那麼多人盯著呢,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好多國王的兒子都到別的國家當過質子,說白了就是個保險,你看我把我親生兒子都放在你那了,我是相當有誠意阿,可是歷史上因為自己國家反目導致扣留在別國的質子被殺的可是不少。可是一旦當上了國王,這可就老母雞變成鳳凰,身價一下就上去了,那可就是萬金之軀,怎麼能隨隨便便就去別的國家呢。據我所知,在咱們中國的歷史上,好像只發生過兩次一個國家的國王跑另一個國家去的,這兩次還都發生在戰國時期,而且都還是去的同一個國家,一個是楚懷王明目張膽地去秦國武關,另一個是趙武靈王,他的做法跟彼得差不多,也是跟隨在使團中秘密前往親國都城咸陽。兩個人用不同的方式去幹同一件事,結果截然相反,楚懷王被秦國扣留,最終死在了咸陽,而趙武靈王平安回到了趙國,順便還偵察了一下秦國的國情,對秦國有了更深地瞭解。作為之後的大帝,彼得一世肯定不會犯和楚懷王一樣的錯誤,給自己弄一個假身份那是小菜一碟,畢竟誰去誰不去還不是他說了算,最後,他給自己弄了個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的身份,把自己從高高在上的沙皇,變成了一個普普通通的下士,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彼得是真的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下士來對待的,而不是像某些影視劇中,說是微服私訪,結果前呼後擁、扭捏作態,就差在腦門上寫上“我是大人物”這五個大字了。在一切準備妥當之後,彼得的使團出發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這次出使的目的是為了建立並擴大反土同盟,因為就在前一年彼得從土耳其人手中奪取了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的亞瑟,並且俄羅斯已經擴張到奧斯曼土耳其的家門口了,兩者之間必定劍拔弩張。雖然這個任務很重要,但是實施起來倒並不是很難,因為信奉*的奧斯曼土耳其已經來來回回已經打了幾百年的“聖戰”,彼此之間水火不容,有這個基礎在,結成統一戰線沒有多大問題。在解決主要問題的同時,彼得把目光投向了前所未見的西歐社會。

這是一個嶄新的、充滿活力、蓬勃向上的社會,與死氣沉沉的俄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西歐先進的科學技術,繁盛的工商業貿易,馳騁於大洋上的船隊,林立的大學,精銳的軍隊,強悍的船隊,這一切的一切,都給彼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到現在終於知道了小時候那些外國人所說的話,並沒有誇大其詞,反而描繪的不足這鮮活現實的萬一!

因為當時的俄羅斯急切需要一個波羅的海的出海口,急於衝出去,衝到大海邊,讓蔚藍的大海也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可是要想獲得出海口從兩次遠征亞速就知道,如果想幹這活,沒有海軍是不行的。而且當時波羅的海的霸主是站在古斯塔夫基礎上的瑞典,沒有強大的海軍即使佔據了出海口也會被封鎖,所以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就成了彼得一世最迫切實現的目標。為了達到目標,彼得甚至親自去學造船和航海技術,而且還不止去了一個地方,在荷蘭的薩爾丹、阿姆斯特丹,英國的倫敦等地都留下了彼得的身影。在彼得學習期間,彼得留下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在荷蘭的薩爾丹,當地人沒見過俄國人來到自己的地盤上,出於好奇,不少薩爾丹人跟彼得開玩笑,彼得不以為意,並沒有因為這些人冒犯了自己而大發雷霆,反而有的時候揮拳相報,在別人向自己扔東西的時候,有時也會扔兩個空瓶子“回敬”過去。可是他的下屬看不下去了,就把這件事跟市長說了,結果薩爾丹人就聽見公差這樣的喊話:“本市市長獲悉,有些頑童竟敢向外國要人扔擲石頭和穢物,殊感遺憾。現特嚴令禁止,如再發生類似事件,定予嚴懲不貸。”這裡所說的“要人”就是彼得。還有一個更逗的,不過感覺這件事可信度就比較低了,權且當做茶前飯後的一些談資,話說彼得在倫敦訪問英國議會的時候,斷然拒絕到會議廳裡邊去,結果不進就不進吧,反倒學了把蜘蛛俠,跑到了英國議會大廈的房頂上,隔著天窗觀看議會開戶的情景。如果這真是真事的話,我也不知道該說啥好了,可能大帝就是大帝,如果能讓我等凡人猜出其想法,那還叫什麼大帝。

就在彼得在西歐增長見聞、學習技藝、廣挖牆腳(聘請了大量的科技人員到俄國來上班)的時候,國內卻讓人不省心了,射擊軍又出來挑事了。在1689年平定索菲亞叛亂之後,彼得就對屢次干涉朝政的射擊軍下手了,雖然射擊軍並沒有被裁撤,但是已經名存實亡了,射擊軍不甘心就這樣離開歷史舞臺,決定趁著彼得不在國內的時候孤注一擲,搏一把前程,但是最終失敗了,這次射擊軍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了,因這次叛亂回國的彼得就一個:殺!有差不多兩千人最終喪命,這還不算完,彼得還下令遣散射擊軍。不過射擊軍並沒有就此消失,大北方戰爭又救了他們一次。

這次回國之後,面對與西歐兩個世界的俄國,彼得最終實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歷史上有名的彼得一世改革正式登上歷史舞臺。(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