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1492—1945 說說歐美那些事兒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十五章——北極熊的咆哮(5)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十五章——北極熊的咆哮(5)

彼得一世不但進行了社會習俗、工商業的改革,而且還把改革的利斧劈向了宗教領域,這估計是那些主張彼得登皇位的主教所始料未及的。俄國的宗教改革在歐洲是最晚的,自從1517年馬丁路德點燃了宗教改革的火焰,宗教改革呈現野火燎原之勢,雖然各個國家中的情形不同,有些比較激烈,有些比較緩和,比較激烈的比如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的三十年戰爭,法國三四十年的胡格諾戰爭,而英國則是緩和最好的代表,但是宗教改革對各個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就在歐洲主要國家都進行宗教改革之後,宗教改革之火終於隨著彼得來到了俄羅斯的大地上。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在1701年,彼得下令將部分教會財產收歸國有,直接開始切原本屬於教會的蛋糕。對於修道院所佔有的土地,開始主張由世俗的官員來進行管理。彼得在這時把手伸向教會的錢袋,也是有他自己的原因,就是那場關乎國運的戰爭,之後我們會細說。彼得不但把手伸向了教會的錢袋,還把手伸向了教會手中的權杖上,他開始限制教會、主教的權力,並最終把教會完全置於政府管理之下,在1721年,彼得政府頒佈了關於宗教事務的管理條例,廢除了大主教,並根據管理世俗事物的委員會的的形式,建立了管理教會的委員會,以此來取代總主教的權力。把一個人的權力變成一群人的權力,權力大小沒變,但是每個人手裡的權力都被摻了水,而且在決策的時候也不如一個人那樣迅速。這個宗教委員會後來又改名為宗教事務管理總局,一把手是總局長,就是這個管理宗教事務的一把手還不是教會的人,而是從非宗教人士中選出來的,這就是典型的外行領導內行,果斷不想讓教會好過啊。而且,這個管理局中所有的高級官員都是由沙皇政府任命的,從而讓整個教會置於沙皇管理之下,從而使王權戰勝了教權,讓沙皇彼得成了東正教的“最高牧首”。

同時,彼得還針對俄羅斯落後的文化教育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看來彼得也是深知教育是立國之本啊。首先,他下令全國各級政府都應該建立學校,充分發揮國家機器的作用,全俄各縣普遍建立了小學。看到這大家可能有些不以為意,畢竟是縣一級才有了小學,咱們中國最起碼每個鎮都有一所鎮中心小學,經濟較發達地區甚至每村一小學。但是別忘了,這是咱們中國建國之後半個多世紀努力的結果,在這不得不感慨一句,咱們中國的教育建設那真是開了掛,要知道在建國之後的最初階段,我們國家一直推崇人多力量大,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都是依靠人民的力量取得了勝利,在之後經濟恢復和發展階段、一五計劃階段,都驗證了這一點,結果就造成建國後一段時間內人口的急劇增加。根據一般經驗,當一國人口大量增加的時候,受教育率和受教育程度肯定會大幅下降,但是咱們中國受教育率和受教育程度非但沒有下降,反而硬生生地實現人口和教育的雙增長,真是一個奇蹟。因為小學只是建立到了縣一級,也就導致只有縣城及周邊地區的人有享受教育的機會,別忘了,當時的俄國可不是現在的俄羅斯,城市化那麼高,那是佔俄國人口多數的還是位於社會最底層的農奴,而農奴的人身自由又是掌握在封建地主手中,大家覺得這些地主可能讓農村去做類似於上學這樣的跟農業生產沒啥關係的事情嗎?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否認彼得大帝關於教育的改革,它真切地提升了國內的知識水平,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在進行涉及到全民教育的同時,他並又忘記對貴族進行特殊照顧。他對貴族子弟開了個小灶,進行強化教育,為了推動科學文化的發展,學習西歐國家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派出了留學生到西歐各國學習,並且,彼得政府還透過各種手段,把西歐近代的科學著作翻譯到俄國來。大家看看此時的俄國,有沒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在近代中國的晚清時期,為了國家的富強、民族的生存大批中國留學生到日本、歐洲、蘇聯留學,學習強國御辱之道;以魏源、嚴復為首的中國學者將西方的知識傳到中國,方法相同,但是結果卻截然不同,俄國走上了強盛之路,很快就成了歐洲第一等強國,而晚晴卻最終走向了滅亡的深淵。俄國是主動求變,清朝是不得不變,可能這是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吧。

不但如此,彼得一世還促成了俄國第一份正式印刷的報紙。1703年1月2日,,在莫斯科出版的《新聞報》摘取了這一殊榮。它報道國內外重大政治事件和軍事訊息,也刊登國內經濟建設的訊息,如各地手工工場的建設、礦藏的發現等等。

在1710年,彼得一世開始推行新式的簡易字型,來取代之前較為複雜的教會斯拉夫字母,採用這種簡便字型使印刷書籍更為方便,別忘了當時可不是現在,印表機“磳”的一聲,一兩秒鐘過後,一張紙就印好了,當時歐洲採用活字印刷,原理跟咱們中國的活字印刷差不多,只不過咱們的基本元素是單個的漢字,而對面是一個一個的字母罷了,他們所用的字母使用鉛鋅合金鑄成,採用簡易字母之後,在製作印刷用的合金字母就方便了很多,畢竟畫一個方塊比畫一個五角星要簡單得多。這個這跟咱們中國簡體字取代繁體字差不多,但是在俄國我覺得還有其他的作用,那就是減小教會的影響,因為之前使用的字母是教會斯拉夫字母,而之前的很多初級教育都是由教會學校來完成,彼得大帝做這些,未嘗不是從另一個方面對教會影響的打擊。

在1724年1月26日,彼得一世下令建立屬於本國的科學院——俄國科學院,從而使俄國的科學文化有了更高水平的殿堂。它不僅僅是一個研究中心,而且是一個教學機構,附設了大學和中學,培養了大批的科學人才。此外,彼得還下令修建了俄國第一個博物館,第一個公共圖書館和第一批公眾劇院。

彼得一世關於科學文化方面的改革,是俄國人荒蕪的精神世界開始變得生機盎然,極大地促進了整個社會的發展。

彼得還對臃腫不堪、效率低下的政府機構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改革。他首先把改革的目標選在了地方行政機構上,畢竟進行地方行政改革的阻力要小於進行中央政府改革。在1699年,彼得下令在莫斯科成立市政院(不就改為市政廳),他的這項改革來源於西歐國家的城市自治制度,市民的自治可以為城市的發展產生強大的推動力量,海航馬車伕荷蘭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現在首都都已經做了表率,其他城市很快也就成立了地方自治署進行自我管理。在1720年,彼得在新都聖彼得堡(即列寧格勒)設立了市政總局,在其他城市設立了市政局,將城市居民分為“正規”公民和“非正規”公民兩大類。

為了鞏固地方政權機構,保證中央的有效管理,在1708年12月8日,彼得下令,將全國分成8個省,到了1714年又增設了3個省,每個省的一把手是總督,總督只有一個,擁有軍事和行政大權。大家看到這,有沒有想起元朝所實行的行省制度,可是在一個省的內部如果總督的權力太大了也不好,容易造成野心家圖謀不軌,我們的明太祖朱元璋也曾面對過這個問題,他的辦法是摻水,把權力一分為三,設三司分別管理民政、軍政和刑獄,彼得一世的辦法就比較有歐洲特點了,他直接設立了參議會。

到了1719年,在保留省建制的同時,將全國進一步細分為50個州,每個州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機構。從而,將全國的統治階層建立了起來,鞏固了中央對地方額統治,加強了中央集權。

對於國家中央機構的改革,彼得特別重視,不得不重視啊,畢竟地方改革如果失敗頂多是個起義,派兵鎮壓也就是了,實在不行強制推行,頂多多費點事,多費點時間,而如果中央機構改革玩脫得了的話,能不能有個善終都還兩說。在1711年2月22日,彼得下令建立參議院,取代原來的貴族杜馬。此舉是為了削減貴族的影響力,因為這些貴族就像滿清,一心的大斯拉夫主義,根本看不上西歐的東西,就差說個“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了,對於彼得的西化改革完全不能理解啊,非但不支援而且還扯後腿。既然你們不跟我合作,那就別怪我了,直接下令就讓他們回家抱孩子了。其實在伊凡雷帝時期,貴族杜馬就已經被削減過很多權力,讓其成為了沙皇的諮詢機構,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貴族杜馬依舊有著較強的政治影響力,到了彼得這,終於徹底消失在歷史的車輪中。

新成立的參議院由9名參議員參議員組成,權力很大,從國家中央機構到地方行政系統,從財政預算、貢賦徵收到陸海軍的編制,都屬於參政院的管轄範圍。既然參政院有這麼大的權力,那彼得肯定不會允許反對自己改革的人出現在參政院中,而參政院也成了彼得推行改革的重要機構之一。

參政院成立後,1718—1721年間又相繼建立起11個院(分管陸軍、海軍、外交、稅務、開支、礦務、手工業、商務、監察、領地、司法),以取代舊衙門機構。每個院由10名重要成員組成。重要問題不是由個人決定,而是採取投票的辦法解決。這些人肯定也是彼得改革的堅定支持者。

隨著國家機構改革的完成,為了提高國家機構的工作效能,彼得一世政府於1722年1月24日,頒佈了“官秩表”的法令。官秩表把全部文武官員分成14個等級:在文職方面,從14等文官到1等文官;在武職方面,從准尉和炮長直至大將、元帥。這是一種新的官員選拔制度,有利於刺激文武官員的上進心和積極性。在此法令頒佈之前,彼得一世還頒佈了“一子繼承法”,其目的除擴大國庫收入外,還旨在保證文武官員的來源。

職級表的建立可以說是彼得改革相當大膽的措施,這直接打擊了貴族的權力,並且象徵了俄羅斯社會的改變,從前比較高的等級是世襲傳承,但職級表建立之後哪怕是個平常老百姓,也會因為辛勤的工作或高超的技藝而進入技術官僚的體系,新一代的技術官僚迅速的取代舊貴族的階級,並再俄羅斯取得人民的支援,這一套制度一路沿用到1917年俄國革命的時候。(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