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四十一章 我有擒將術(一)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四十一章 我有擒將術(一)

“那,以此之河,”李孟羲手指背後大河,劉備關羽二人,皆目引而視,“如此之河,而今秋日,河水寒涼,若一網而下,兩位以為,可能有魚獲?”

“或有。”關羽皺眉沉思。

“那若十網,可能有魚獲?”李孟羲再網。

“有!”關羽再答。

“若百網如何?”

“若百網,必有魚獲!”劉備於一旁也答。

李孟羲此時哈哈笑了,“若有網百張,使軍士沿河而下,一字排開,百人張網皆百,如此,魚獲能有多少?”

“魚獲多矣!”關羽目視李孟羲眼睛亮了,他聽明白李孟羲所指何意了。

“那某再問二位,百斤魚,當不當得百斤糧?”

“能當二百斤糧。”劉備點頭。

“是極。關將軍所言,我大軍行軍兩月以來,斥候見水不下四十次,潭溪近我亦四十餘次。

若我軍中多有漁網,遇水四十次,若每紮營,遣人攜網遠出數里,關他有魚無有,撒他幾網。

如此,這四十餘次下來,若次均得魚二十斤,四十餘次,豈不足可得魚八百斤,等同軍糧一千六百斤。

我大軍只行軍兩月耳,若及四月,可得魚獲一千兩六百斤,等同軍糧三千二百斤。

及至八月,總得魚獲三千二百斤,即,軍糧六千四百斤。”

六千四百斤軍糧,當李孟羲說出這個可觀的數字,劉備和關羽皆驚訝了一下。

“哎!可惜,早知如此,早早備下漁網,豈不能省下這好軍糧!”劉備扼腕嘆息。

李孟羲搖頭笑到,“軍中多備漁網,行軍途中,可就地補充我軍口糧,此其一者。

餘用尚有二者。”

“漁網亦可為求生之具,一具大網,重不過幾十斤,可由軍士揹負。

若有一日,我軍惶惶潰逃,軍糧盡失,恰逃至一溪,或遇一潭,若手中無網,能奈如何?

若有網,臨水捕魚,豈不可絕處逢生。

縱少魚獲,

亦可安定軍心。”

李孟羲關羽漁網第二項大的用處,又引劉備關羽深思。

兩人思索很久,眉頭稍展,再看向李孟羲時,心中不由為李孟羲的智謀折服。

“孟羲,你說漁網可三用,不知,這第三用如何?快快說來。”關羽想立刻聽個究竟。

讓沉穩的關羽都等不及了,李孟羲夠可以的了。

“這第三用……”李孟羲忽然抬頭打量起關羽來了,李孟羲把關羽上下打量一番,問,“關將軍,若有人持網來圍,又用石灰欲迷將軍之目,又用強弩攢射,再加之棍棒繩索一併襲來,以將軍之勇,可能御之?”

李孟羲這麼一說,關羽就設身處地的想,若有朝一日,被一圈人拿往往身上丟,急切之間,手腳肯定被網所滯,此時再有人拋灑石灰,若一個不甚,雙目被迷,此時兇險。

若強弩利箭再來,實不可擋。

如此陰損之法,關羽看向李孟羲,目光微妙。

“遇此險境,難當之。”關羽誠懇的答覆到。

李孟羲大致明白了,當失去馬匹,被早有準備的敵人用漁網繩索石灰強弩等物劈頭蓋臉的使來,縱依關羽之勇,下場也會很狼狽。

關羽沉吟片刻,指出了李孟羲……嗯,擒將戰術的不足,“漁網輕飄,孟羲你若想用漁網擒拿敵將,士卒近則被傷,遠則網拋落地,不能起纏敵之效。

不妨用絆馬索。”關羽以自己的見識,指出了李孟羲的缺漏之處,並給李孟羲提供了更好的建議。

“絆馬索?”李孟羲看了關羽一眼,眉頭微皺,不由撓頭。

絆馬索這玩意兒李孟羲不陌生,在影視劇中看過,絆馬索一般就是根長的繩子,絆馬索最少由兩個士兵一起配合才能使用。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一個士兵拉一頭,把一根長繩拉直,橫在敵將去路之上,繩子很細,馬移動又很快,急切之間不容易看到繩子,一個不注意,馬蹄被繩子絆到,敵將馬失前蹄被摔的七葷八素的,還沒爬起來就被敵軍擒了。

李孟羲問

關羽,絆馬索是不是就是一根繩子而已,關羽說是。

此時,李孟羲的技術之魂又燃燒起來了。

李孟羲看過一些賽馬的影片,在馬術比賽上,那些選手騎馬越過很高的障礙跟玩一樣。

人體的高度,以人體拉繩子最容易發力的高度,繩子拉的最緊,應該是拔河一樣的姿勢,即繩子拉在腰的高度,即,兩個一米七的士兵,拉起絆馬索,絆馬索高度只有一米多一點。

這個高度,如果敵將有防備,可以輕輕一提韁繩,直接躍過去了。

因此,李孟羲就想著弄出讓戰馬無法越過的絆馬索,既然要讓戰馬無法越過,那麼絆馬索高度就要很高,高到就算戰馬跳起來,高高的繩索依然能把戰馬攔下來。

可受限於人的身高和人體構造,把繩索舉到頭頂,就沒辦法把繩子拉緊了。

李孟羲想到的好辦法是,把繩子系在槍上,兩個槍兵拿著槍往兩邊一扯,不就扯起了一個高高的絆馬索了嗎。

李孟羲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關羽拂鬚呵呵笑了,邊笑邊搖頭,笑得李孟羲不明所以。

哪裡錯了嗎?李孟羲疑惑。

隨後,經驗老道的關羽跟李孟羲講解了,把絆馬索綁在槍頭,並不堪用。

其一,戰馬衝擊力強勁,不去絆馬蹄而想著把絆馬索舉高去攔馬身,以戰馬的衝起來的力道,兩個扯著槍的槍兵,在戰馬當胸撞到高舉的繩索之時,槍兵會被撞的飛起來的,根本起不到攔截作用。

就算好幾個人一起扶槍,力量其實聚不到一塊,一樣會被撞飛。

再者,戰場之上,瞬息萬變,看敵將要逃,趕忙丟出根繩子,兩人一拉絆馬索就能拉好。

要是把繩索絆到槍上,還得把槍放下,還得把繩子繫緊,如此,太慢了,慢到在百分之九十九的情況,根本來不及把繩索繫好,敵將就已經逃了。實用性太低。

再者,絆馬索放低一點,有出其不意的效果,舉那麼高,敵將一眼看見,豈不就是提醒前方有人設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