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戰國風雲之韓國再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十五章 大梁之危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十五章 大梁之危

李副將有些任性的決定讓一萬兩千名出城襲營的秦軍一去不復返,這些人也是大秦的死忠,而剩餘的近兩萬秦軍皆是由他的心腹掌控。麃公一派的將領要麼戰死城外,要麼被李副將囚禁,少了這些人的阻礙,李副將才算徹底掌控了秦軍。於是,在第二天拂曉,李副將沒有絲毫猶豫,帶領近兩萬秦軍開城投降

投降在李副將看來,是己方唯一的出路。抵抗只有死路一條,己方這支孤軍已然沒有了價值,咸陽又怎麼可能為了救援自己,出動十數萬以上的大軍呢韓軍攻打蜀郡的時候,咸陽方面知道無論如何都無力回天,乾脆眼睜睜地看著韓國攻佔了蜀郡這一次,一定也是

李副將不想死,所以,投降成了唯一的選擇。秦國無可避免的衰落了,自己這些人又何必待在這艘已經進水註定沉沒的船上呢

李毅欣然接納了秦軍的投降,甚至答應了對外宣傳十萬秦軍盡皆戰死的訊息,為的就是儘量不牽連這些人在關中的親人。這個時候,麃公還被矇在鼓裡,正在前往新鄭途中的他,直到三天後才接到留守洛陽的三萬秦軍全軍覆沒的訊息,為之傷感不已可實際上,一萬八千名秦軍正南下南陽,在那裡他們會被打亂建制,重新整編。

與此同時,盤踞在太原郡的秦國大軍日子過得有些艱難。韓國一萬虎賁繞道狐岐山,包抄了秦軍的左翼,斬殺秦軍過萬。與此同時,韓趙聯軍的主力頻頻衝擊秦軍大營,擺開戰略決戰的架勢。

左翼一萬虎賁的存在極大地威脅了秦軍,讓白起如鯁在喉。難受之極。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白起才驀然發現,韓趙聯軍的數量要遠比自己想象的還要多,足足有二十五萬以上的敵軍擋在了自己的正面,而己方,拋開連日的損失。不過只有十八萬而已

白起的第一個反應就是不合常理。在韓王趙王被圍困在洛陽的情況下,韓趙聯軍沒有一絲慌張,也沒有分兵南下援救洛陽,一副有恃無恐的樣子。這裡面要麼有陰謀,要麼就是韓趙聯軍虛張聲勢。

為了避免戰局糜爛下去,白起果斷放棄了最外圍的防線,收縮兵力,才堪堪擋住了韓趙聯軍的連綿攻勢。與此同時,白起派人不斷地前往河東刺探洛陽的最新消息。以此來判斷當面之敵的真實意圖。

功夫不負有心人,來自洛陽的訊息連綿不斷地往白起這裡彙總。起初,秦軍佔據絕對的優勢,但遲遲不能把優勢轉化為勝利,白起面色坦然,卻是心急如焚。再然後,韓軍派兵搶佔渡口,防止魏軍渡河的訊息讓白起面色一緊。這意味著什麼,白起比什麼都知道。再往後。洛陽的訊息越來越難以刺探。秦軍的斥候好不容易建立起來洛陽和太原的通道,結果卻是先聽到十萬秦軍全軍覆沒,主將郎中令麃公生死不知的噩耗。

白起面色不改地以擾亂軍心的罪名,下令刀斧手把傳遞訊息的斥候斬殺,心裡卻生出了退意。無論韓國是如何得到魏國叛變的訊息,秦國這次計劃都失敗了。等十萬秦軍全軍覆沒的訊息再也遮掩不住。軍心勢必動盪不穩,那個時候,想要退卻就難了。

殺伐果斷的白起此後指揮大軍頻頻主動出擊,發動攻勢,一時之間。倒也和暴鳶廉頗鬥了個旗鼓相當。只是,秦軍的士氣是高了,有心人卻知道,韓趙聯軍的數量比秦軍要多出萬,秦軍暫時取得的上風,其實是用更多的犧牲換來的。就這麼拼消耗下去,落敗的終究是秦軍。

在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三日以後,雙方投入的兵力越來越多,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所有的人都以為最後的決戰一觸即發的時候,白起卻是聲東擊西,帶領秦軍主力急退。已經打下的半個太原郡居然說丟就丟,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

暴鳶建議趁勝追擊,渡河攻打上郡。廉頗卻是以窮寇勿追為由,拒絕了這個提議。追下去收穫固然大,但損失也更大。魏國這個心腹之患還沒解決,趙國後方不穩。何況,廉頗也是有苦難言。趙國對這場戰事根本沒有多少準備,太原郡的糧草已然不多,倉促之下就去攻打上郡的話,單單是糧草問題也能生生拖垮趙國

韓軍畢竟是客軍,既然廉頗代表趙國表了態,暴鳶也就沒有堅持下去,只是請求廉頗可以允許韓軍借道太原重鎮皮氏渡河南下,攻打河東。這些許小事,廉頗自然滿口答應了下來。即便自己不答應,韓國也可以由其他方向攻進河東。眼下趙國正需要仰仗韓國,廉頗何樂而不為呢

韓趙聯軍就此分道揚鑣,趙軍忙著沿著河水設防,防止秦軍去而復返,十一萬韓軍則是南下,準備經略河東。

秦軍主力撤退返回關中的訊息魏王自然不知道,得知十萬秦軍在洛陽全軍覆沒的訊息後,魏王失去了最後的依仗,白起在太原的勝負已經對魏國沒有多大的影響了。魏王清楚這一點,魏國群臣也清楚這一點。

由邯鄲南下的八萬趙軍一路勢如破竹,連克安陽蕩陰黃城頓丘朝歌五邑,只要趙軍願意,隨時可以借朝歌附近的宿胥口垝津渡過河水黃河,直搗魏國的腹心之地,威脅大梁。對魏國來說,唯一慶幸的事情就是就算是失去了河水黃河防線,魏國依然有濮水可以阻擋趙軍。只是,目前看來,趙軍似乎沒有渡過河水的打算,只是懸而不發,令魏國提心吊膽而已。

魏王現在最後悔的不是冒險答應秦國,而是沒有下令邊境上的城邑加強戒備,這直接導致了誤以為韓趙魏三國已經結盟的魏國邊境城邑放鬆了戒備,趙軍來犯的時候,魏軍根本無法集結足夠的兵力來抵禦。河水以北的數百裡之地已經被魏國放棄了,魏國現在只希望。可以憑藉河水天塹把趙軍阻擋在對岸。

晉鄙麾下的五萬魏軍被魏王緊急調回到了啟封開封,以為大梁南方屏障。現在的形勢是這樣的,足足有九萬楚軍在鴻溝濊三點水加一個歲,念hui,四聲水睢水丹水四河並流的一帶,大梁作為這四條河流交匯的所在。自然被切斷了通往東方的道路。大梁以北的魏國城邑則在大梁徵兆士卒,試圖依託河水黃河濮水建立兩道防線,以確保大梁以北的安全。

在魏國看來,有晉鄙的五萬大軍在南方牽制楚軍,楚軍勢必不敢全力攻打大梁。等魏王的使者把大梁以東的大軍徵召起來,膽小的楚軍必然萌生退意只要解決了楚軍這一路大軍,趙國的大軍也就沒有那麼大的威脅了

只是,屋漏偏遭連夜雨。韓國在攻佔了函谷關和陝焦二邑後,一直保持沉靜。而這種沉靜,最令魏國膽寒。魏國才不懷疑韓國會落井下石,新鄭距離大梁這麼近,韓國不可能無動於衷。也許韓國正忙於攻打秦軍,也許韓國想要攻佔河東,魏國君臣用這樣的理由來安撫自己,不讓自己過度緊張。但韓國還是動了,不動則已。一動就是驚濤駭浪,韓國出動十五萬大軍。以碾壓之勢,突破了魏國在邊境上佈置的防線,進犯魏國

駐守在啟封的晉鄙面對來勢洶洶的韓軍,根本就不敢出城作戰。一方面令人急報大梁,請求增援;另一方面則是強召城內所有十六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的男子修繕城牆,參加守城

接到這個糟糕的訊息。魏國只能寄希望於派到齊國的信陵君,可以成功遊說齊國出兵,給魏國提供最迫切的支援。

齊國,臨淄。

中原愈演愈烈的戰火絲毫沒有影響到臨淄的平靜,置身事外的齊國似乎很是滿足於現狀。無心在中原爭霸。在燕國短暫地伐齊行動中,齊國成功地利用自己的高超手腕,把南方的楚國留給魏國對付,把北方的燕國拉作盟友。一時之間,齊國失去了外患,好不自在。

信陵君心急火燎地求見齊王,卻被齊王王宮侍衛以齊王身子不適為由,拒絕入內。沒有辦法,信陵君只得去求見丞相後勝。

後勝又哪裡是一個好相與的人,任憑信陵君說得天花亂墜口乾舌燥,就是不肯表態。後來,信陵君還是在手下賓客的暗示下,送上無數的重金珠寶,才換來後勝的第一次表態。

後勝長嘆了一口氣,說道:我也知道,魏國乃是齊國的西方屏障。可是眼下魏國同時得罪韓趙楚三國,我們齊國若是救援魏國,恐怕就會得罪三國這樣的風險,絕不是我們齊國可以承擔的。

何況,從大義上來說,魏國這次有些理虧。畢竟韓趙兩國對魏國推心置腹,魏國卻出爾反爾,暗中聯合秦國。偷襲洛陽,事成了,天下自然不會說什麼。但如今事敗,天下怕是都認為魏國咎由自取吧

信陵君剛想說出言辯駁就被後勝制止住了。後勝語氣一轉,自顧自地說道:不過,事已至此,多說無益。唇亡齒寒的道理我知道,如果讓韓趙楚三國瓜分了魏國,對我們齊國來說,確實沒有一點好處。所以,我們齊國還是會出兵的,不過,卻不能直接援救大梁。不如這樣,我說服齊王出兵攻打楚國如何沒有了楚國的牽制,魏國憑藉河水防線,應該可以阻擋韓趙兩國吧畢竟,有秦國牽制,韓趙兩國最多出兵也不過三十萬其中真正可戰的也不過是二十多萬

信陵君暗自搖了搖頭,魏國最擔心的不是楚國而是韓國,其次才是趙國魏國。楚國國力最弱,趙國距離大梁最遠,唯有韓國,實力最強,偏偏距離大梁最近,實乃魏國的心腹大患。韓國出兵十五萬攻打大梁的訊息信陵君已經收到了,魏王言辭急切,要求務必請齊國出兵牽制住趙楚兩國,以便魏國可以集結大軍,對抗韓國。後勝的條件,顯然不符合魏王的要求。

十萬秦軍在洛陽全軍覆沒咸陽方面聽聞這個訊息後一定大驚。可以想象,下一步秦國一定收兵關中。即使秦國出兵,有函谷關在手,韓國完全可以用最少的兵力擋住住數十倍於自己的秦國大軍。如果齊國只是出兵南下牽制楚國,對我們魏國也是杯水車薪啊信陵君無奈地抱怨道。

後勝皺了皺眉,道:那依照信陵君之見。我們齊國當如何自處同時進攻趙國和楚國嗎這一點哪怕我願意,王上也絕不會同意

攻打趙國倒是不必,惟願齊國可以聯合燕國在趙國的邊境上佯動,以分趙國之心。燕趙齊三國邊境距離邯鄲不過三百餘裡,一旦燕齊兩國在邊境集結大軍,邯鄲必然心生恐慌。南下攻打我們魏國的趙軍必然不敢輕易渡過河水黃河南下。此舉不損齊國利益,卻能起立竿見影之效魏國若是僥倖不亡,必對齊國感恩戴德,唯齊國馬首是瞻。丞相的賢明也會傳遍魏國千里之地魏國若是歸附齊國,燕國必然也生向齊之意,齊國領魏燕兩國,合縱自保,則韓趙不敢相欺,齊國霸業可期乎

後勝砰然心動,表面上卻是面不改色道:茲事體大這燕國

信陵君忙道:我們魏國已經派遣了使者前去薊城,遊說燕王。燕國必然知曉。若是魏國滅絕,則趙國愈強。中原絕對沒有燕國的落腳之處。若燕國以魏國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總好過魏國滅亡。

後勝滿意的點了點頭,道:我這就進宮朝見王上信陵君之言,我必如實轉告請信陵君在此靜候佳音

信陵君雖然納悶後勝為何不帶自己入宮覲見齊王。但也沒有反對,回道:如此,有勞丞相了

不敢不敢後勝辭別信陵君後,就直奔王宮而去。執掌王宮的侍衛乃是齊王心腹,自然知道什麼人可以得罪。什麼人萬萬不可得罪。根本沒有任何阻攔,就讓後勝入了宮城。

王宮內的守衛顯然比宮門處嚴格得多,即使後勝是齊國丞相,是君王後齊王的王后的弟弟也不敢放肆。老老實實地請宦者層層稟報,得到君王後的允許後,後勝才在宦者令的指引下,直奔齊王下榻的寢宮。

齊王重病的訊息一直被刻意隱瞞著,除了幾個王公大臣知道齊王的病情,尋常人根本就不知道齊王已經病重的不能理事。這也是為何信陵君一再求見齊王,齊王卻從不召見的理由。太子建如今只有十二歲,齊王一旦駕崩,面對的就是主少國疑的局面,一如如今的趙國。所有知道內幕的人只能暗自祈禱,祈禱齊王可以挺過這一節。

俗話說,國不可一日無主。鑑於齊王根本沒有任何親人在世,齊國的大政名義上還是齊王負責,但實際上,卻是由君王後一人掌控。就連後勝也不過是一個擺在前臺的傀儡而已。後勝對自己這個姐姐君王後的決定,不敢有絲毫的忤逆。

君王後一看後勝急匆匆地前來,就知道有要事,如今談得上要事的事情也只有韓趙楚魏秦五國在中原的混戰了。聯想到信陵君屢屢求見齊王而不得,君王後大概知道了後勝的來意。

丞相莫非是為魏國求援一事而來君王後因為衣不解帶地照顧齊王,一臉疲憊的說道。為了避嫌,君王後並沒有屏退內侍,有外人在場的場合,君王後自然稱呼後勝的正式官職,哪怕內侍們隔得比較遠,對自己要求甚嚴的君王後也不願意失了禮數。

回稟王后,臣確實是為魏國求援一事而來。韓趙楚三國伐魏,魏國危在旦夕。若是魏國被三國瓜分,則三國國力猛增,必為我們齊國的心頭大患。

君王後不動聲色地點了點頭,道:這魏國畢竟前些日子才幫助我們齊國,我們齊國又想左右逢源,於情於理,這魏國都要保的但也不可得罪了三國。以丞相之見,該如何救援魏國

後勝一下子就聽出了君王後的言外之意,君王後又想救援魏國,又不想過分得罪了三國,至少不讓三國抓到把柄。因此信心滿滿地說道:以臣之見,發兵十萬南下經略淮泗之地,如此可逼迫楚國回師。再發兵十萬匯合燕國大軍,在燕趙齊三國邊境上,令趙國不敢全力渡河南下,如此,單憑韓國一國之力,怕是不足以攻克大梁一旦韓國發現損失過大,則韓軍必退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君王後沉思了一會,承認這是眼下最合適的一個主意了,因此沒有反對,緩緩道:就按照丞相的意思去辦吧

後勝點了點頭,不動聲色地說道:王后,王上的病情

就在這一兩日,若能醒轉,一切好說,若是不能,唉不說也罷但願我今天的決定是正確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