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崇禎十三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八十五章 蜀考張榜(一)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八十五章 蜀考張榜(一)

朱平槿前世的百姓喜歡將某某考試簡稱為“國考”,朱平槿這世的老百姓同樣聰明。

王榜貼出去不到一個時辰,“蜀考”的簡稱就傳得成都府大街小巷沸沸揚揚。去年的秋闈今年的春闈早已結束,順天府通州人魏藻德做了狀元。下一屆科考,要等到崇禎十六年。有了上次有獎連詩的刺激經歷,近來閒得磨皮擦癢的成都書生立即人五人六,聚集在皇城壩的兩塊石牌下,對蜀考的相關規則進行評頭論足,看看是否值得他們為之放手一搏。

蜀考分作三場。

第一場名曰“基礎”。考試的內容是文筆是否清晰,對儒家經典是否熟悉。這些要求與科場大致相同,對於有過一次甚至十幾次科場經歷的書生們那簡直是小CASE。王榜讀到這裡,已經有書生開始挽起袖子,準備赤膊上陣了。

接著往下看。榜文中寫明,“基礎”一場的題目有兩個,考生可以任擇其一來回答。格式不限,文體不限,語言不限,夾帶不限。

格式不限,就是不拘於八股了,詩詞可否?

文體不限,就是不拘於議論,那曲牌可否?

語言不限,這對大明的書生倒是一個新鮮事。市井俚語可否,難不成還可以用夷語來作答?

夾帶不限,那更是新奇了。那不是可以公然將家中典籍帶進考場,邊翻書邊答題?

第一場考試唯一的限制,只有時間。一個時辰之內,必須交卷。不交者立即逐出考場,考卷作廢。

書生們邊看邊想,問題越來越多。幾個性急已經扭住貼榜的差役開始發問。可那衙役不過是看守榜文的,如何說得清楚?

更多的書生則耐住性子,接著把榜文看完。

第二場叫做“技能”。啥叫技能,是否就是個人的特長之意?想到個人特長,有名輕狂的書生立即想到了一個典故,那就是魏國的信陵君用雞鳴狗盜之徒竊符救趙的故事。他口不擇言在人群中大聲說了出來,生怕別人搶了他的原創。

聽說蜀世子年幼老成,老成的人會喜歡這樣輕狂的做派嗎?個別頗有心計的書生立即在心裡給那些隨聲附和的同伴下了個負面的評語。

技能一場,在榜文上寫得清清楚楚,可以選考三類:

第一類是財計。財計類要加考數學和打算盤;

第二類是地理。地理類要加考數學和線描;

第三類則是律法。

財計?看榜的書生心有靈犀一點通。都說蜀王府最會賺錢斂財,果然夾雜了自己的私貨!這不是在招王莊王店的掌櫃師爺嗎?

律法更好理解。無非就是《大明律》之類的。

但第二類地理,大家就糊塗了。大家都明白何謂“地理”,可大家不明白為何王府要考地理,還要加考數學和不知所云的線描!

看榜的人群中,一個留著長長山羊鬍鬚的老書生拈鬚侃侃:

“線描者,丹青之技法也!全不用色。只用線條勾勒,故又稱白描!”

“原來是吳帶當風!”一頭霧水的書生們恍然大悟。但他們更多的問題接踵而至,“不知這地理與線描有何關聯?”

“學生也是不知何意。某竊以為,王府以線描而繪蜀地山川地形也!”

老書先生雖然鬍子花白,但依然自稱學生。因為在書生圈子裡,是按學問多少功名高低而不是年齡大小來論長幼尊卑的。

“描來何用?”有書生不知死活地繼續追問老書生。

那老書生涵養極好,這才止住了自己的慍(YUN)怒。可是他拈鬚的勁太大,不小心扯掉了一根花白鬍子。

“學生也是來看榜的,實不知也!”

眾人稍作消停,一位年輕書生卻用他的神邏輯繼續追問那老先生。

“描來既無用,況且描不來。為何王府還要考較我等也?”

“你描不來,你可以不考這場嘛!”那老書生的火氣終於噴出來了,說話也就不再客氣,“或者考別樣。招考規則裡寫得明白:三場考試裡,除第一場必考,其餘皆是選考!王府擇人,必有深意,豈有考而無用之理?若是汝場場不會,那不必考也!趁早挪個地兒,以免丟人現眼!”

年輕的書生挨了罵,既不臉紅,也不發怒,反而抖抖洗得發白的布衫,彷彿在吟詩誦經:

“考不考?必考也!米不貴?太貴也!家中等米下鍋也!”

眾人鬨笑一片。一名促狹鬼模仿年輕書生的語氣接句道:

“吃了上頓兒,沒下頓兒也!休問眼睛何發直,已然餓了三天也!”

笑聲向漣漪一樣迅速在人堆裡擴散,從中間的幾名當事人一直傳到了人堆的邊緣。一名笑神經發達的人笑得直抽筋。只見他捧腹彎腰,張口閉眼地抖動,卻不發出一點笑聲。

有文化的人,彎彎腸子特別多。

“別笑死過去了!”有人小聲嘀咕。好像大家都聽見了,人群連忙閃出空隙,把那名狂笑不止的人留在空白地帶。笑死了人,他們的家屬賴到自己怎麼辦?

可始作俑者卻是另一番模樣。

那名神邏輯書生被眾人嘲笑,既不臉紅也不膽怯。他甩甩開洞的袖袍環顧四周,大言不慚道:

“然也!家中斷糧已十日,連鄙人這身這破舊襴衫,也是借來的!若是王府不收我,我就只有上街去搶也!縱然被衙役街痞圍毆捶死,也好過庾(YU)斃家中竹板床,淒涼葬身化人場!然以鄙人觀之,今日看榜之諸位仁兄,家中之存糧亦不過三日也!若是家中有座米糧山,大可懷抱美人,悠遊泉林,又何苦來與鄙人爭做這王府小廝!”

那些嘲笑他的書生被人揭了老底,個個臉紅筋漲,只好離他遠些,再不與他搭話。他一見無趣,於是不管不顧,再次擠進人堆去看榜文。

人擠人,擠死人。那書生擠別人,別人也擠他。他腹中空虛,腳下無力,轉眼便被擠到了榜文邊緣。

他抬頭一看,那是一張寫滿小字的白榜,名曰待遇說明。

經過蜀考後,先有半年的實習期。實習期有實習待遇。實習期透過,經王府正式聘用,還可獲得更優厚的待遇。

待遇還與透過的場數有關。如實習待遇:過了一場,便是月俸九兩;過了兩場,便是九兩九錢;若是過了三場,那便是月俸十兩五錢!

月俸十兩五錢!買來兩石米,全家五口吃得飽飽的,添些泡菜豆瓣,每月再加一頓肉,扯一丈布做兩件衣服,還能剩下三兩銀子來!

只是那個公積金要收取俸祿的三分之一,又怎麼回事?

那書生將待遇說明來來回回看了幾遍,這才長長嘆口氣。待遇雖好,但要考過才行。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回城外破廟讀書苦讀去!

那書生剛剛擠出人堆,卻突然被人拍了肩膀。他轉頭看去,一個留著短鬍子的布袍少年問道:“兄臺何事長嘆?”

……

朱平槿對這次蜀考投入的精力可以說前所未有。除了親自制定招考政策,還親自帶了孫洪出來檢視報名情況。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重要的資源不是金、不是銀、不是石油,更不是土地和礦產,最重要的資源永遠都是人,是人才。

在亂世中,人才戰略具體落實就在人才人力的爭奪和人心向背的爭奪上。你不率先掌握,別人就會搶先,然後就會利用這種資源來反對你。

松林山與孫洪的談話,對朱平槿的思維啟發很大。

中國人多地少,從長期看,農田是永遠短缺的。可越是執著於就土地資源來解決土地問題,效果往往越差。醫家講究頭痛醫腳,腳痛醫頭,這不是牛頭不對馬嘴的胡說八道,它裡面貫穿了一種東方式的哲理。

朱平槿現在也要來個頭痛醫腳,爭取達到頭不痛腳也不痛的效果。

糧食從本質上看,就是一種商品。即便放大到戰略物資的高度,它依然還是一種農產品。用發展農業的辦法來解決農產品總量短缺的做法,就是頭痛醫頭。這種做法解決根本,但是很慢,完全不能適應亂世中的快節奏。透過再分配的辦法大體均衡百姓對糧食的需求,不僅快速,而且有效。但是這樣一來,朱平槿勢必對縉紳地主的根基——政治特權發動挑戰。這種做法,就是頭痛醫腳。

縉紳地主的政治特權,很大程度上反應在他們的政治話語權。

要要剝奪士紳的話語權,僅靠孫洪辦份小報演場大戲是不行的。普通百姓中文盲率很高,更不可能有閒錢來買報。報上的訊息,只能透過村中坊裡的書生來獲得。

要剝奪士紳的話語權,必須拆散士紳的內部聯盟,建立士紳與朱平槿的聯盟。把一般的窮苦讀書人與有功名的屬於既得利益階層的讀書人細分拆開,拉攏團結在朱平槿周圍,從而在政治上徹底孤立那一小撮最反動、最頑固的縉紳。

統一戰線、武裝鬥爭、D的建設,是朱平槿在D校中學到的革命成功三大法寶,統一戰線在法寶中排名第一。

朱平槿就是要建立自己對讀書人的統一戰線,摧毀土豪劣紳的統一戰線,進而完成對整個四川政治的掌控。

……

皇城壩邊上一間簡陋的茶棚裡,朱平槿面前粗陶碗裡的茶水分毫未動,而那書生正在狼吞虎嚥地吞食一大碗陽春麵,嘴裡呼嚕呼嚕發出巨響。

就在巨響之中,朱平槿開口問那書生:“兄臺何事長嘆?聽口音,兄臺不是本地人?”

那書生並未立即回話。他喝完最後一滴麵湯,又把碗沿的一粒蔥花用指甲挑進嘴裡,用舌頭卷了,這才依依不捨放下碗。

他對朱平槿拱手道:“鄙人昭化縣(現廣元市昭化古城)人氏,姓蔡名紹諴(XIAN)。方才榜前噓嘆,一嘆身逢亂世,雨打浮萍,窮困潦倒至如此!二嘆八股文章害人不淺,身無長項投靠無門!三嘆君昏臣暗,國將不國也!屆時吾等小民,又有何處棲身,還不是等同豬羊,任人宰割爾!公子一面之恩,鄙人銘刻在心。他日公子用得上蔡某,蔡某當以命相保!還請公子留下姓名才好!”

昭化縣是控制嘉陵江上游的川北軍事重鎮。李自成或者張獻忠幾次入川,概無例外經過了昭化縣。既然這個蔡紹諴來自昭化縣,那多半與兵亂有關。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狂生落魄,還還知恩圖報!朱平槿滿意地點點頭。

他不想在大庭廣眾之下與那蔡某某討論為啥“君昏臣暗”,更不可能因為一碗陽春麵留下自己的姓名,只是淡淡問道:

“兄臺流落成都,正逢王府招人,這便是兄臺的機緣。兄臺何前去投個帖子,試上一試?哪怕考上一場也好!說不定就錄取了。”

那蔡紹諴又長嘆一聲,“吾何嘗不想去投貼?只是王府用人,非比科場,必有其特殊之處!吾初到省城,於王府更是素昧平生。雖苦思良久,仍不得要領。貿然參考投貼,唯恐又淪為笑柄爾!”

這狂生聰明,知道本世子用人必有關節!

朱平槿沉吟半響,方才對那蔡紹諴道:“今日市面上新出了份報紙,名曰‘復興報’。據說那復興報有蜀王府的股份,兄臺不妨找來看看。這次王府招考的訊息,上面也有刊載。”

“此事當真?”那蔡紹諴眼睛一下瞪得溜圓。

朱平槿並不作答。他對身旁侍立的孫洪略一頷首。孫洪立即從懷裡摸出一疊摺好的紙來,放到茶座上。那蔡紹諴抓來展開了,湊近了細看起來。

果然,報紙的頭版就登著蜀考的招考簡章。除此之外,報紙還登載了兩篇長文。一篇是梓潼縣秀才李崇文的見聞:《碧血丹心向大明——仁壽知縣劉三策壯烈殉國記》,另一篇是劉三策的遺孤劉紅婷的回憶文《父親和我》。三版則有此次蜀考詳細的介紹。

朱平槿已經走出茶棚,孫洪留下一句話來:“兄臺還是報名為好!我大明廣有天下,有才有能者何其多也。不過世子用人,既要看你才能,更要看你做事。”

待朱平槿走遠,那蔡紹諴突然向著朱平槿遠去的背影跪下,重重地磕了三個響頭。

“多謝世子爺點撥,他日臣不吝粉身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