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崇禎十三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一十一章 下鄉調研(四)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一十一章 下鄉調研(四)

糧食稱量出來。為了保證絕對精確,使用了黃金秤砣來校秤。

結果雖不出意外,但還是讓朱平槿小小失望。

一畝二分田,一共三百二十斤,摺合畝產只有二百六十五斤,即二石六。

朱平槿知道,大明的一斤比他前世的一斤要重些。具體重多少,沒有比較,所以沒有結論(注一)。

但比較人的消耗與田地的產出,田地的產出依然太少。這時代的人普遍缺乏油葷,一大碗乾飯開頭,三大碗乾飯打底,一頓飯五碗乾飯絕非個案。

早在編練護商隊時,朱平槿就發現用他自己的飯量來推導部隊的糧食消耗,一定會餓死人。為了保證士兵的發育和戰鬥力的快速形成,朱平槿不得不拍板定了個高得咋舌的糧食標準:一人一年五石。按出米率七成計算,五石糧可出三石五斗大米,人均每天一升。就算這樣,還需時不時的添油加肉(注二)。

在沒有化肥的年代,這就算高產了。化肥是糧食的糧食,沒有足夠的肥料,無論是種兩季還是三季,地裡出產不會有太多的提高,畝產千斤或許永遠只是夢想。後世用精選的種子,恆溫恆溼強光的玻璃陽光房,加上濃淡適宜的營養液,進行工業化式的農業生產,才能創造出前所未有的高產。在自然條件下,如沒有化肥和農藥,十個袁大科學家也等於零蛋。

哎!朱平槿長嘆一聲,望著眼前這群為豐收而歡欣鼓舞的大明子民,心中一陣酸楚!

朱平槿心中酸楚,劉之勃卻大吃一驚。

一畝一季便能收穫二石六,那一年豈不是可達四石?灌區良田數百萬,總產量豈不過了千萬?

劉之勃的家鄉鳳翔府,地處關中平原的西頭,是陝西省農業條件較好的地區。但就在這樣的地區,水澆地便絕對是良田了。更多的土地根本沒有澆水的條件,連人工取水澆田都很困難。莊稼用水,全靠老天爺開恩降下甘露。在年景好的時候,每年只能種一季麥子。若是畝田能產一石,那便要給老天爺燒高香。農民淺耕粗種,一人十畝地,存了種糧,交了租子,要想吃一頓自己收穫的糧食,竟然是非常奢侈之事!

數日前,兒子劉文鬱帶來了老家長兄的一封信。他長兄道,去年遭災,災情甚於往年。麩皮草根樹葉觀音土,能吃的什麼都吃了。

一族人實在呆不下去,所以只好棄家流亡來京。地方官吏看在劉之勃的面子上,贈送了盤纏和糧食。地方官吏請他到京後給劉大人帶句話,若朝廷能蠲(JUAN)免陝西百姓的稅賦三餉,就能救活許多人。只是那些地方官吏或許還不知道,他劉之勃已經調任了四川,對家鄉早已鞭長莫及!

想到了家鄉的災難,又看到了眼前的豐收,劉之勃不僅感慨,蜀地不愧為天府之國,果然是豐饒無比!這時,他卻聽見世子重重長嘆,臉上露出憂色,便奇怪問道:

“世子何故唉聲嘆氣?畝產二石六,那是老天爺可憐蜀地萬民,降下福祉。下官家鄉,畝田收麥一石那便欣喜若狂。若遇旱魃(BA),一田之獲竟不如所下之種!一兩年旱災,便只有舉家逃荒一途。不幸遇到三年大旱,餓死也沒人收屍!”

“劉大人所言雖不錯,只是蜀地山多田少,人多地少,這糧食還是不夠吃啊!豐年備荒備戰,如獻賊闖賊明後年又打進來,百姓吃什麼?軍隊又吃什麼?成都平原,天府之國,也就這麼多的地。這點糧食,既要留種,還要留口糧,能夠儲備的又有多少?這樣不行!”

朱平槿說著已經站起來,狠狠一拍桌子:“一定要千方百計增加糧食產量。備荒、備災、備戰!手中有糧,心頭不慌!”

“世子老成謀國之言,下官汗顏……”劉之勃也站了起來。

朱平槿沒有在意劉之勃的慚愧自責。他揮手叫上曹三順和楊二叔:“前頭帶路!本世子和劉大人去看你們餵養的畜生,去看你們是如何堆糞積肥的!”

……

崇義莊與仁壽縣的農業生產條件完全不同。

崇義莊地處平原,農業開發極為徹底。一眼望去,除了川西壩子常有的宅邊竹林,其餘全是農田,連一分的荒地也沒有。而仁壽縣有大山、深丘、淺丘、平壩和谷地,山間和深丘中未墾的荒地極多,就算是淺丘,也有許多土地因為地勢高,離水源較遠,灌溉儲水不便,而被農民放棄,成為墾而又荒的土地。所以李崇文在仁壽,增加糧食產量的重要舉措是墾荒,而墾荒的重點又落在解決灌溉水源上。

成都平原是朱平槿整體戰略中最重要的糧食基地,在不能大幅度增加耕地數量的前提下,如何透過精耕細作等各種方式增加糧食單產,就成為朱平槿這次調研的重要課題。

朱平槿等一行人,連續走了幾個小莊,檢視莊戶餵養的雞鴨鵝魚豬羊和耕牛,檢查他們的糞坑漚肥情況。直到晚飯時間,朱平槿和劉之勃才帶著一身疲倦回到曬場旁的公事房就坐,全面聽取曹三順等人的彙報。

曹三順的彙報,是儘量撿好的說。他道,從年初民亂之後,莊戶和亂民都甚感王妃和世子的恩德。各莊全面和諧,百姓安居樂業。由於政策優惠,組織到位,加上今年雨水應時,所以秋收形勢是一片大好,不是小好……

農村是吃早晚兩頓飯的。朱平槿習慣了每日三頓飯外加夜宵,因此餓得難受。李四賢幾次給他遞眼色,是不是吃點自帶的米糕。朱平槿當然想吃,可他身邊永遠都有人圍著,只好一忍再忍。曹三順長篇累牘頌聖,朱平槿不得不打斷他,讓他不要歌功頌德,談點具體問題,講點實際困難。

問題不少,困難更多。

曹三順本來準備了護莊隊、流民和逃佃三個奏報要點。但李四賢已經悄悄給他打了招呼,說劉之勃面前不得提及護莊隊,所以他只好彙報流民和逃佃。

新繁縣地處成都府的核心,流民雖不很多,但也時常出現。大部分流民來自川北的保寧、潼川與龍安三個州府。三月到最近,又出現了一些來自陝西和漢中的流民。陝西是闖獻的老巢,所以曹三順不敢收留秦人,讓莊丁把他們趕了出去。

“秦人也有好的!”朱平槿慢悠悠道,“劉大人便是秦人!崇慶州知州王勵精、雅州知州王國臣俱是秦人!蜀王府左護衛的宋氏兄弟也是秦人!”

曹三順噗通跪在地上,便要自己掌嘴。

劉之勃忙道無妨。於是朱平槿讓曹三順坐回去,對他道:“北邊來的流民,以後不得隨意驅趕,任其遊蕩四方!傳旨各處王莊,凡發現北地秦人,一律交由劉名升統一安置!”

劉名升是情通局首腦。他統一安置,就是統一甄別的意思。

朱平槿的話,表明他實際上認同曹三順的處理方法。

據情報局的報告,各地都有闖獻驅趕流民為間諜內應的傳言,所以進行甄別絕對是有必要的。同時,流民還是己方重要的情報信息來源,而且成本極低。山川地理,敵情我情,都可以透過流民嘴裡得到。只是資訊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工作量比較大。

所以,朱平槿聽了曹三順的奏報,立即決定在情報局下面成立一個新的部門,就叫做駐莊情報站。一個王莊,便是一個情報觸角。只是如何節約人力成本,並與王莊和護莊隊現有組織架構融合協調,朱平槿還沒有考慮成熟。

逃佃問題比流民問題更大。

曹三順道,從年初他上任到現在,全縣已經接納了逃佃近三百口。有衛所軍戶,也有民戶或者無籍戶。彭縣在新繁縣以北,逃佃更多。逃佃的收容、安置和土地……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朱平槿不待曹三順說完,迅速打斷了他的發言。軍戶逃佃在成都五衛愈演愈烈,現在不宜過度刺激劉之勃。

朱平槿首先肯定了曹三順的政績,然後一錘定音:

“曹公公,再有外邊逃佃,你先收著!你這裡不好安置,本世子幫你安置!”

既然決定五五減租,那就得準備既得利益階層的鬧事!

……

楊二叔也應邀發言,可他的發言水平比曹三順差遠了。東扯一句,西扯一句,說話沒有中心思想,更沒有嚴密的邏輯性。儘管如此,朱平槿反而聽得更加認真。

經驗告訴朱平槿,來自最基層未加工過的聲音,那是最準確、最現實的。你越耐心傾聽、越認真分析,你所能得到的東西越多。

聽了一會兒,朱平槿終於聽出些有意思的東西了:

一是農閒時人多事少,農忙一來,又是人少事多。要是農閒時能找點事情做就好了。

二是今年豐收,交了租子,各家都有些存糧。以前口糧不夠,穀糠和麥麩都要伴著米飯和麥飯吃的,今年估計穀糠和麥麩能剩下不少,所以莊上的女人想喂點雞,可是雞仔不夠,也沒有閒錢去買。

三是這幾年河裡的水越來越少,去年隔壁莊裡為了爭水還打了架。若是水夠,他們就可以改種一季早稻,每畝單產起碼比種麥子多產五斗。楊二叔的父親也曾是種田能手。他說過,只要水夠肥足,田裡是可以高產的。萬曆年間他爺爺曾經種過幾畝親田(注三)。畝田單季產出過四石,兩季產出過六石!

注一:據明代砝碼實測,明代一斤約580-590克。

注二:在三年困難時期餓過飯的人,對此必定深有感觸。

1619年,熊廷弼上書朝廷稱,其麾下士兵18萬,戰馬9萬,每年需餉銀324萬兩,糧食108萬石,戰馬飼料97.2萬石大豆和21600捆草料。平均下來,士兵一年銀18兩,糧6石;戰馬一年10.8石大豆和2400捆草料。

注三:親田,即小塊高產試驗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