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崇禎十三年最新章節列表 > 正文 第三百七十章 永福禪林(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正文 第三百七十章 永福禪林(二)

徽州,號稱中國最美的地方之一。

這裡除了有馳名遐邇的黃山,還有富可敵國的徽商。

人們曾經傳說,因為徽州地少貧瘠,所以成年男人都外出經商。因為經商,因為仁義,因為團結,所以都很有錢。

這套騙鬼的理論從明初就到處流傳,傳了不少年,一直傳到朱平槿的前世。徽州又變成溫州,翻新出不少的版本。

可中國的窮地方多得很,成群結隊外出打工的男人也不少,為什麼那些地方沒有產生成氣候的商幫呢?

事實上,大明朝所有成氣候的商幫都與朝廷的政策有關。

閩、浙海商的崛起是因為朝廷禁海,所以海商走私可以獲得高額利潤;

山西晉商的崛起是因為與蒙古和韃子邊貿走私,同樣可獲巨額利潤。

徽商的崛起,則與朝廷的另一項政策有關,那就是鹽的專賣。

徽州因為地少,所以經商;因為經商,便把徽州盛產的木材、茶葉和文房四寶運出去,把需要的糧食和鹽運進來;因為運鹽,在管鹽的朝廷官員中形成了人脈圈;因為擁有了人脈,所以他們便依附著權貴們,成為權貴們在所轄經濟領域的白手套;因為要與更多的權貴官員打交道,所以他們急於融入官方文化;因為急於融入,所以讓自己的孩子們讀書;孩子們讀了書,考取了舉人、進士,成了官員,又可以在官場中形成徽幫,幫助自己家裡賺更多的錢。

透過依附權利,並透過權利尋租鑽政策空隙,這就是徽商崛起的邏輯鏈。

一眼看穿,非常簡單,沒有什麼神秘的文化。

全面放開海禁,海商不可能一夜鉅富;朝廷嚴打走私,晉商遲早全軍覆滅;全面廢除鹽業專賣,微商不可能稱霸兩淮。等大英帝國攜洋槍洋炮來到中國。徽商既不能抗衡之,又不能腐蝕之,只好徹底完蛋。多年以後,重新向謝靈運取經,開發旅遊業。

朱平槿兩口子在蜀地大幹快上,他們也有這樣權利依附者。

朱平槿在雅州大搞走私,不到一年,洪其惠就給他老婆彙報說,雅州商人已經形成一個小小的雅商集團。這個集團堅定地支援蜀王府。

洪其惠的話說了前半截,沒說後半截。

後半截是什麼?那就是他洪家、傅元修家、劉道貞家都是這個雅商集團的領袖。那些曾經反對他們後來又及時轉向的士紳也是這個集團的成員。

老婆給朱平槿吹枕邊風,說劉道貞為什麼急於拿下蘆山縣和臨關?難道不是蘆山縣和臨關控制了茶馬古道的臨關路,擋了雅商集團的財路?

他老婆還說,既然這個雅商集團是朱平槿權利的附屬品,那麼就沒有必要動它。權利既然租出去,總要收一點租金回來。雅州上下全力支持蜀王府,那就是這個集團繳納的最好租金。如果將來要消弱這個集團,那只需要多開幾個邊貿口子就行了:比如都江堰的蠶崖關、龍安府的白水關等等。

朱平槿則反詰他老婆道,收租子最快的辦法難道不是打麻將,來一個抄家胡?

……

在明清兩代曾經輝煌一時的徽商集團,隨著大清帝國的衰敗和西方大國的入侵而消亡了。但徽商集團第一次現出虛弱的原形,是在崇禎十五年。

崇禎朝廷缺餉,對鹽商竭澤而漁。徽商拿著大量廢紙般的鹽引,欲哭無淚。

雪上加霜的是,外出打工的人掙不回錢來,家裡的人又遭了災。

受小冰期的影響,從崇禎十二年開始,徽州三年大旱。赤地千里,山木焦黃。當地缺糧食,可以從外地運進來。可這次大災,不是徽州一個地區的災難,而是整個江南江北的大災難。

蘇州,這個與杭州齊名的人文薈萃之地,也遇到了百年不遇的災荒。除了蘇州府,受災最嚴重的地區還有松江府。除此之外,南直隸在江南的幾個府,幾乎個個難以倖免。

徽州的主要運輸通道是新安江,江水依然,杭州的糧船可以直達屯溪。可浙江的情況雖比南直隸好些,但以一個自顧不暇的浙省,又能向徽州調去多少糧食?就算調去了,也是蘇州、松江這些距離較近的地方,絕不會捨近求遠。

徽州這個南京的後花園,頓時成了被遺忘的角落。

連續三年五兩以上的糧價,瞬間吸乾了徽州三百年積聚的財富。她就像一個曾經闊過的破落戶,露出了其底蘊的薄弱。

……

信陽大敗之後,張獻忠避開左良玉部的主攻方向,向東進入安徽,依託安徽、河南、湖廣三省交界處的英、霍山區,即大別山區,與長期在這一地區作戰的革左五營時分時合,嚴重威脅到南直隸的廬州、安慶等府。

南直隸是大明的第一個首都區,配置了大量衛所,總體軍事力量並不弱於湖廣。為了剿滅獻賊,南直隸能打的官軍都上陣了,最近黃得功部、劉良佐部一直在窮追流賊,時有勝負。

官賊拉鋸與江東大災,是邱子貢掌握的第一手時局材料。他經過反覆思考,在船上親自動手給朱平槿寫了封密信。

江東地區不僅是朝廷稅賦的根本,也是南直隸官軍的主要供應地。僅蘇州和松江兩府,糧稅正額就高達二百五十萬和九十六萬石,形成著名的“江南重稅區”。如今直浙大旱,朝廷依然不肯減免稅賦,就算不至於釀成大亂,南直隸官軍的戰鬥力必然被重挫。所以他對江東地區未來的預判,那就是“江北大亂,江南小亂”。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雖然對江東的未來悲觀,但邱子貢也認為,直浙富庶,驟遇天災,幾年後必然恢復,而且恢復的速度遠快於中原,甚至快於四川。因此朱平槿欲得天下,絕不能坐視江南江北各主要城市被流賊或韃子奪去,成為他們餉軍擴軍的基地。就算將來蜀軍不能長期堅守這些地區,也應與之來回拉鋸,反覆爭奪。

這時,邱子貢從一個讀書人的角度,明確提醒朱平槿,歷史上的的東晉和南宋,都是在中原全失的不利局面下,依託江南的財富,最後穩住了腳跟。

而大明朝的太祖朱元璋,更是首先以淮泗定江南,然後北伐成功定鼎天下。

作為最後的結論,他向朱平槿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建議:“劃江而治”。

而朱平槿在收到他的信後,用鵝毛筆批了一句話,並批轉若干心腹大臣傳閱。

朱平槿批的這句話是:“守江必守淮!安蜀必安漢!”

……

在這封信中,邱子貢還用所見所聞論證了朱平槿在江東“布點布仁”的戰略遠見。

邱子貢認為,四川“如陷鍋底”,很容易被外面的世界封鎖。若流賊或韃子囊括天下,四川以一省之力,無論如何也難抗全天下之力。

因此,應該著力於長江水道控制,著力於長江水師建設,並在三峽外尋找幾個可以長期堅守的要點城市。如湖廣、江西境內的夷陵、荊州、岳陽、武昌、湖口或九江等幾個沿江城市。

邱子貢道,佔了夷陵,便控制了三峽出入口;佔了荊州,便遮蔽了常德;佔了岳陽,就守住了洞庭湖和湘江;佔了武昌,就威脅了漢江上的襄陽;佔了湖口和九江,便可憑藉贛江窺視整個江西。

這些要點城市依水而建,可用水師決勝;盛產糧食,可以養活足夠多的人;城大而堅,可以屯重兵控制重要的地區。

邱子貢建議朱平槿立即著手拿下夷陵。夷陵是三峽的出口,一座聳立於江心的南津關,威脅著所有進出川江的船隻。如果不趁早及時奪取,四川有被溺死在鍋底的危險。

關於災民處置的思路,邱子貢認為這幾十萬災民對四川不是包袱,而是寶貴的財富,是“上天以之資世子”。

理由他講了三條:人心向背、身體素質和丁壯比例。這些災民千里跋涉,閱盡人間悲苦,若是及時市恩,必能讓他們感恩戴德;能走到江邊的人,身體素質都是極好的,因為身體差的早已在路上被淘汰;丁壯比例高的出奇,大約三至四人裡便有一名。

如果將這些災民盡遷蜀地,雖會在短期內會給蜀地糧食供應造成很大壓力,但經過一兩年,當他們開荒墾地種出糧食,那麼就會為蜀地持續帶來更多的利益。

除了開荒種地,這批災民還是龐大的兵源。他估計,起碼有丁壯十萬以上。若“三籤其一為兵,則須臾間可得兵三萬。教以戰陣,旬月可得強軍數支。使之馳騁江南,何人可當其鏑?”

如此豐富的一筆人力資源,蜀地不拿,官軍拿了,將來必成後患;若是流賊裹挾,那就會危及大明天下。

最後邱子貢以他見到的五千石大船提醒朱平槿。

“若要恢復朱家祖業,需不忘蒙元以馬背得天下,而太祖以船擼得天下!”

他再次建議朱平槿,“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提早培養水師人才,建設大型船廠,打造大型、精良的水師戰船。

邱子貢發出這封密信,立即求見了皖撫鄭二陽,答應他運走全部災民。但官府除了負責將災民 運輸到夷陵外,還要送給他十條兩千石以上的大船,以便他有足夠的船隻將災民 運回蜀地。否則這些災民滯留夷陵,定會禍亂荊州。那時湖廣方面鬧起來,蜀王府和鄭巡撫都落不下好處。

蜀舅爺的慷慨應允,讓為難民問題心急如焚的鄭巡撫喜出望外。他立即答應了邱子貢的要求,甚至還多給了他幾十餘條五百石到三千石的雙檣大船。其實這位巡撫最擔心的,就是英、霍流賊下山,將這些災民裹挾為賊。那樣一來,廬州、安慶兩府必然烽火連天、生靈塗炭。

可鄭二陽並沒有到過四川。他不知道超過一千石的船,在冬季枯水期絕對不可能透過三峽淺灘。邱子貢搞來兩千石大船,用途絕不是拉走流民。

留下人手處理災民的事情,邱子貢便繼續啟程,與黃錦、於劼的欽差官船一起到了南京。

“六朝金粉之地”的南京才是邱子貢的主要目的地。

南京雖然沒有藩封,但擁有大量的開國勳貴和文武官員,因此一家上檔次有背景的錢莊是要開的;南京戶部代京師戶部徵稅,關係到蜀世子朱平槿金融計劃的實現,因此相關重量級官員是一定要拜見的。

邱子貢在南京逗留了十餘天,透過黃錦的引薦緊鑼密鼓地拜見了南京兵部和戶部的官員,又請幾位以後不免要打交道的勳戚和太監喝了花酒,其中的重量級人物包括魏國公徐宏基、誠意伯劉孔昭、忻(XIN)城伯趙之龍、成安伯郭祚永等勳貴及南京鎮守太監韓贊周等人,送上了些許蜀地所出土特產,還買了幾個美女送人。

在南京收穫了官場的支援和民眾的好感,邱子貢便輕車簡從離開南京到了鎮江,轉官河(江南運河)繼續南行,經蘇州直到運河的終點——杭州。

他到杭州的目的,一來到聞名已久的西湖遊玩,放鬆自己;二來是履行朱平信對他的囑託,透過接觸江南名士,宣揚蜀王府的仁德,並尋找一個合適的“點”。

邱子貢在南京忙於交際打點,於劼則以欽差官船開路,帶著朱平槿委託的重要事務以及肥皂、糧食等物資到了蘇州。

在南京,每石糧食二兩八錢,兩萬石糧食一天賣完;而在蘇州,兩萬石糧食一個時辰賣完,每石糧食三兩二錢。

最後剩下的一萬多石糧食跟著於劼的官船經運河北上,它們將在徐州與兗州之間地區發賣。山東那邊的糧價已經高達七兩到十五兩,每天餓斃凍死的人數以千計。

但是比起災難的中心——河南,山東又算是天堂了。在河南的某些地方,縱有金山銀山,也換不來一抔米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