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崇禎十三年最新章節列表 > 正文 第三百七十四章 臨澧望蜀(三)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正文 第三百七十四章 臨澧望蜀(三)

朱至瀚欲透過譚奉玄瞭解九溪衛的底細,可在譚奉玄看來,蜀藩貴人想知道的並不是秘密,而是自己可以炫耀的歷史。

九溪衛的衛城在慈利縣西北的山邊(注一),控制著土家人進出大山的隘口。與湖廣許多針對蠻夷而設立的邊衛一樣,九溪衛的主要預想敵是山裡的蠻夷,守衛內地重要的城市只是次要任務。為此,九溪衛不僅把衛城建在蠻漢交界之處,在大明朝的歷次征戰中,打的也都是蠻夷或者倭寇。

除了衛城五所,九溪衛還指揮著四個守禦千戶所。

安福所在澧州西南;

澧州所在澧州城中;

麻寮所(注二)在慈利縣西南,靠近湘西各土司。千戶本是漢人,可漢人世官與蠻夷土官除了祖上的民族不同,其餘的外在特徵幾乎一樣:父死子繼、世代鎮守。再加上麻寮本在漢蠻交界之處,漢人世官三百年下來與蠻夷也就差不多了,因此麻寮所又被當地稱為麻寮土司。

添平所(注三)是洪武年內附的土官,世襲覃姓。所城在石門縣西北,有一座周長三百八十丈,高六尺的土城,控制著十八峒土司進出荊、澧、松、宜的要衝。

九溪衛是個打過仗的邊衛。

嘉靖年間,麻寮所與湘西永、保土司、桑植土司等土家人組成漢土聯軍,遠赴浙江與倭寇作戰,參加了著名的王江涇(JING)一戰,立下了赫赫戰功,被皇帝表彰為“東南第一功”。

萬曆年間,貴州楊應龍謀反,九溪衛再次應徵出兵貴州。譚奉玄的舅家李家打出來一個總兵。

崇禎年以來戰事不斷,湖廣營兵從九溪衛抽了不少的兵,主要是衛城和澧州所、安福所兩個千戶所的漢軍,前前後後大約千餘人。這樣一來,除九溪衛城外,澧州、安福兩地的駐軍基本上被抽調一空。

……

“我舅舅曾說給王爺:如果闖賊過長江,華陽王爺又不願南狩常德,那就來我們九溪衛暫避。譚(注四)、李兩姓都是大明忠臣,定會拼死保住天家骨血。可要我們守住澧州城,九溪衛可沒兵!再說那澧州城震塌好幾處,向藩司請工料銀子,直到現在也不見蹤影。依下官所見,工料銀子肯定沒了指望!”

譚奉玄說這話的時候,正與朱至瀚並排躺在大雄寶殿後面一間偏殿內的床榻上。都喝了不少酒,兩人醉眼迷離。身處的這間偏殿,就是譚奉玄的衙門兼臥室。

殿內的柴火燒得很旺,讓朱至瀚的醉意一陣陣直衝腦門。他眯著眼睛望著梁上懸掛著的一縷蜘蛛絲,問道:

“你怎麼取了個這個名字?像是道家的子弟。”

“我爹說,我娘當年到武當行宮拜了次神仙,然後就有了我。”譚奉玄笑著回答,然後又補充一句:“明日你們上路,便可以看見武當行宮。那宮殿就在澧州城南十餘里處,聽說還是老王爺的老王爺出銀子修的。可惜了,太上老君也沒鎮住,一樣震塌了……”

“南狩常德?”朱至瀚奮力睜開不聽使喚的眼皮,大聲質問:“闖賊過了長江,必然拿下澧州;拿下了澧州,必然南下常德。澧州至常德二百裡,無處可守。澧州守不住,常德又如何守得住?常德守不住,哪裡才守得住?”

“闖賊哪有那麼厲害?能夠連下數城?”譚奉玄搖搖頭表示不信。

“你看過三國嗎?”

“熟得很,在澧州書院那會兒就看過!”

朱至瀚最熟悉的著作便是三國。都看過三國,那就有了共同語言。

“劉玄德得了零陵,又派趙子龍取了桂陽,張飛取了武陵,轉眼四郡奪取三郡。最後派出關雲長換下張飛,進攻長沙。諸葛亮讓關羽帶上三千兵馬,關雲長瞧不起黃忠,說他只要……”

“五百刀牌手!”

譚奉玄說出正確答案後輕鬆地笑了:“怎麼了?兄臺從常德來,難道武陵城裡有個老黃忠?”

“正因為沒有老黃忠!”

朱至瀚翻身坐了起來,眼睛盯住譚奉玄。

“三國裡是怎樣說四郡之戰的?轉眼間便奪取四郡!這說明什麼,說明湖湘之地無險可守!北地騎兵一來,轉眼便可打到桂陽城下!再往南,便是廣東韶關!別忘了,闖賊營中有精騎一營名曰‘三堵牆’,日行可是八百裡!”

譚奉玄是明白人。他被朱至瀚的話當頭棒喝,有如噩夢初醒一般,這汗水頓時就下來了。

“兄臺之意,是襄陽、荊州守不住?”

“要看官軍願不願死守。承天府有顯陵,乃當今天子祖墳。以本公子看,闖賊定要拿下承天,挖了當今天子祖墳!欲得承天,先奪襄陽與荊州。南陽丟了,襄陽的左良玉靠不住。月前本公子前去拜訪荊州的遼王一藩,他們都在暗地裡準備離城逃難……不過就算守住了荊州這座孤零零的城池,流賊照樣可以繞過荊州過江。那時,澧州便首當其衝……”

朱至瀚醉醺醺地東一句西一句地閒扯,譚奉玄總算聽明白了。

他哭喪著臉道:“原來兄臺此來,是奉蜀世子之命將華陽王一宗接回蜀地!王爺若走,那朝廷更不會管我們這些土著生死!”

朱至瀚表示譚奉玄的理解錯誤:“蜀世子仁義賢德,掛念華陽國之宗室百姓安危,故令本公子前來巡視。本公子之來,世子曾兩次召見,令我傳口諭與華陽王爺:天子死社稷,宗蕃殉封國!”

“那蜀世子不準王爺西狩了?可依下官之見,王爺年老多病。這澧州城小牆破,若要王爺堅守,怕是萬難……”

“那就要你們九溪衛說話了。”朱至瀚笑著提醒譚奉玄。

見譚奉玄呆著沒及時表態,朱至瀚便給他打氣道:“我蜀王府有雄兵數萬,長平山大捷聽說過沒有?只要我蜀府軍派出刀牌手五百,再從澧州募集丁壯數千人,這澧州城一定能頂住流賊數萬。到時你們譚、李兩家率九溪藩漢大軍在外包打,不愁流賊不退!將來朝廷論功行賞,說不定你們兩家又要出幾個總兵!”

“兄臺所言甚是!大丈夫不能在科場取個功名,便在沙場上博個蔭封!”譚奉玄酒壯膽氣,一拍床榻彈了起來,騰起一股灰塵:“不知兄臺要我們九溪衛如何說話?”

……

現任華陽王朱至潓(HUI)是安惠王朱奉鈗的嫡一子,萬曆二十二年年封長孫,三十年改封長子,四十三年襲封,至今已經在郡王之位上呆了二十七個年頭。

去、前兩年,春旱秋澇,澧州王莊大面積歉收,加之華陽一藩連續若干年的宗祿都沒著落,所以朱至潓便厚著臉皮寫信向蜀地的宗主叫苦要錢。

然而去信許久,迴音全無。

去年夏末,朱至潓接到蜀王和太平王被自己的親兄弟富順王毒死的噩耗,震驚之餘,更覺自己要錢多半沒了希望。蜀藩經此喪亂,要花錢的地方多得很,舊主的陵寢葬禮,新主的坐殿賞賜,哪一樣不花錢?哪還有餘錢賞給自己這位幾乎被掃地出門的支系旁脈?

就在朱至潓斷了念想之際,事情卻突然有了轉機。

去年十一月下旬,一位蜀地客商來澧州收購青布,順路給華陽王府帶來一份蜀府長史司鄭長史的親筆信和一張報紙。

鄭長史信中告知,蜀世子得知華陽王朱至潓在澧州恭順謙和,深孚民心,很是高興,希望他繼續努力,發揚獻王“仁賢”的家訓,洗卻祖宗的恥辱,在澧州這塊土地上紮根開花,把祖宗傳下來的基業牢牢守住。為此,世子和未來的世子妃念在同宗同脈的情分上,決定派宗室使者給處於困難之中的華藩撥銀萬兩。

隨信而來的那封報紙,則讓朱至潓清晰直觀瞭解了蜀世子登殿的盛況和本人的形象。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欣喜的朱至潓立即將此信和報紙傳閱於澧州宗室,很快就有重量級宗室聯名求見。他們要求在郡王府舉行一個儀式,向在成都府登殿的蜀世子遙拜祝賀,並呈上賀表。

一則向蜀地的宗主表達他們兩百多年來矢志不渝的認祖歸宗之心,以便在將來的亂局中爭取蜀地宗主更多的援助;

二則向澧州的官府和百姓傳達一個訊號:華陽一支也是有根脈的,並非被流放的天家逆子貳臣,不該成為當地官府監視歧視的目標,成為當地官府錢糧短缺的犧牲品!

華藩宗室的建議,正合朱至潓心意。

他的祖宗第一代華陽王朱悅燿,於洪熙元年揹著不忠不孝的汙名被徙湖廣。先徙武岡,中道又改遷澧州。

時澧州經元末大亂,人口銳減,四面荒蕪,朝廷不得已,降府為州。朱悅燿拖家帶口而至,澧州無宮室,只好暫居破爛的州衙,而州衙又重建於以前的子粒倉庫舊址上。朱悅燿無奈,只好委身於穀倉之中長達數年。

八年之後,年僅四十二的朱悅燿在羞憤中死去,死後還要落下個“悼隱”的諡號。

諡號何意?

諡法曰:中年早夭曰“悼”;違拂不成曰“隱”。

甚至埋入墳墓中的壙志文也要對他的身世操行蓋棺定論:“早膺(YING)封爵,而中年有違父教,又謀戕至親……徙居澧州,以全宗親……”

不忠不孝,這在名教中是人品低下、卑劣不堪的代名詞。於是朱悅燿的後世子孫們,頂著祖宗這頂欽定的大帽子,在澧州忍氣吞聲生活了兩百餘年。

他們積極與當地士紳聯姻,與名士大儒唱和,崇佛重道,捐橋修路,甚至有絹租之半以賑災民的善舉。所有這一切,既是出於朱悅燿後世子孫們改善形象的迫切需要,也是出自於自身的負罪之感。如今蜀藩世子對他們予以肯定,就意味著認祖歸宗和洗刷汙名這兩項歷史重任有望於朱至潓在位期間完成了。

這將是寫入宗譜的大好事,朱至潓當然不會拒絕!

然而,與朱至潓交好的澧州名士,嘉靖朝曾任工部尚書、戶部尚書的澧州人李如圭的曾孫,澧州舉人李佐才卻改變了朱至潓的決定。

李佐才道,天下大亂,蜀世子登殿初始,正需要來自小宗的支援。如果華藩能將這種支援更高調一些,更張揚一些,那麼蜀世子以後必會重謝相酬。一個區區的遙祝,蜀藩大宗哪裡看得見?

正因如此,朱至潓才決定,利用蜀世子使者到來之時,將隆重、盛大的歡迎儀式移至郡王府之外舉行,不僅要遍邀官府士紳參加,還要讓全城百姓都看見!

正旦下午,安福所的小譚便派人來稟報朱至潓,說蜀世子派出的宗室使者已經到了。他將使者留下過夜,順便打聽使者的底細和愛好。等到王爺準備好,他便將使者親自送來。

朱至潓一聽,連忙喝令郡王府上下人等動員起來,又令隨侍太監高福親自去給宗室們打招呼,讓他們明日依計行事。

然而傍晚時分,在他一切準備妥帖的時候,九溪衛指揮使李元亮卻親自上門求見,帶來了令他意想不到的訊息。

注一:九溪衛衛城在今慈利縣江埡鎮。

注二:麻寮所,大致位置在今張家界。

注三:添平所,所城在今石門縣所街鄉。

注四:九溪衛的創始人為元末民初的大將譚添麟,所以譚姓為九溪衛一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