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崇禎十三年最新章節列表 > 正文 第三百七十八章 中原之鎖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正文 第三百七十八章 中原之鎖

開封古城,作為大宋的東京,中國歷史上最繁華、最富裕的王朝首都,曾經給漢民族留下了“靖康之恥”的痛苦回憶。

五百餘年之後,這座中原的雄城,再一次赤裸裸暴露在農民起義的兵鋒之下。這時他尚不知道,毀滅的命運已經註定。從此以後,他只能淪為中原其他城市的陪襯。

崇禎十三年,在大明朝的歷史上,是自然災害的頂點。

這一年,災荒幾乎遍及全國。河南作為大明朝的腹心地區,成為了災荒的核心。連續三載的乾旱和蝗災,造成了農業生產的急劇萎縮,許多地方甚至顆粒無收;朝廷的加派和賦稅點滴不減,又使這種可怖的萎縮產生了惡性循環。

最後的結果是,即便崇禎十四年的乾旱和蝗災情況有所好轉,但是有土無民,依然荒蕪。

許多萬戶之縣,死絕者或逃亡者達八千以上,人口損失達到了八成,剩餘的兩成則要承擔十成的稅賦(注一)。

這自然是不可能的,於是剩下的兩成人口除了舉家逃亡,沒有其他選擇。

河南各縣的糧價,有鬥米千錢的,有鬥米二千七百錢的,還有鬥米二千九百錢的。至於河南省的另一主食麥子,貴比大米,鬥麥三千左右的縣很多。

廣大之農村,白日無一人影,夜裡則哭號起伏;少數之州府,城關處數萬流民,幾乎插不下腳;省內幾條大道上,到處可見屍骨遺骸。

父食子、妻食父,兄弟朋友鄉鄰互食者,比比皆是;

路邊倒斃一餓殍,轉眼間變成白骨一具。

一人不見,定已在鍋中;

路人於野,每誘殺充食。

曹操之詩:“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已成為這個時代河南的最貼切寫照。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天災人禍之下,百姓們如不願全家餓死,要麼加入逃荒大軍,湧入各個城市;要麼奮起反抗,拿起武器成為朝廷口中的“賊”。

當然,那些被生存所逼造反的人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類主要搶朝廷和士紳,用得來的錢糧養活更多的窮苦人;一類主要搶比他們更弱更窮的人。這些人的邏輯是,要麼我吃人,要麼人吃我。早晚都吃人,不如先下手。

被朝廷稱為“闖賊”闖王李自成大抵是前一類人;而在河南省風起雲湧的各類杆子、土匪武裝,旬日間為萬人。他們或者是前者,或者是後者。

……

李自成在潼關南原(注二)大敗之後,銷聲匿跡於商山洛水之間。

大約在崇禎十三年九、十月間,李自成率數百人從商洛入豫,進行他蟄伏之後的第一次試探進攻。這次試探進攻,僅比蜀世子朱平槿穿越大明早了一兩月。進攻的巨大勝利讓李自成極為驚喜。連破十餘寨堡,不僅解決了糧食問題,而且有十餘萬饑民相隨。

可李自成在取得初戰勝利之後,依然小心翼翼地重新躲起來,然後看清形勢再次出擊。這次他與一斗谷、瓦罐子等窮人領袖聯合起來,連克魯山、郟(JIA)縣、伊陽、宜陽、永寧(今洛寧縣)五州縣,將在永寧俘虜的萬安王朱採釒輕及地主豪紳帶到西關“過堂”,經審訊後處決。

此後,李自成又連克偃師、靈寶、新安、寶豐等縣城,掃清了洛陽的外圍,為一舉攻破洛陽做好了準備。

十四年正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取得了一個巨大的勝利:

在兵變官軍的接應下,僅一天時間便佔領了“九朝古都”洛陽,俘虜福王朱常洵。

史載,福王朱常洵被俘,“色怖,泥首乞命”,但依然沒有逃脫被燉煮的命運。

洛陽之戰的大勝,讓李自成獲得了巨大的收益。除了經濟上和軍事實力上收益,更有政治聲望上的收益。從此以後,那些資格老於他,或者與他平輩的造反領袖們,漸漸地以他為尊;而得到好處的災民窮苦百姓,則齊聚於他的麾下。至於那些地方上的各類武裝,則如百川到海一般,紛紛投靠於他。

復出的李自成,以一種令人炫目的姿態重新出現在中原大地上:

他的軍隊幾乎以十天翻一番的速度壯大起來,而且他本人一改以往毀城屠民的做法,不僅留官據守,而且自覺自願地把自己當作了窮苦百姓的代言人。

為此,他提出了一句著名的口號:“殺一人者如殺我父,淫一人者如淫我母!”。

鄭廉在他的見聞錄《豫變紀略》中,用生動的文字記錄了李自成此後閃電般的崛起,以及他剛剛展現出來的問鼎天下之雄心:

“遠近饑民荷旗而應之者,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自是而後,所過無堅城,所遇無勁敵,諸將皆望風走。即秉鉞者以名節自許,不過以身予敵而已。”

鄭廉所描述的情形大致準確,除了一個地方:開封。

……

得知洛陽遭襲之時,倒黴的河南巡撫李仙鳳正在黃河以北的懷慶地區追剿地方上的流賊。擔心福藩出事的開封守將陳永福連忙出城,率軍增援洛陽。可是,誰也沒有料到,洛陽雄城竟在一夜之間陷落。

李自成得知開封的官軍向洛陽開來,開封空虛,立即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棄洛陽而襲開封。

經過三晝夜的急行軍,李自成在二月中旬率三萬大軍到達開封城下。百餘農民軍偽裝成官軍,已經衝到了西門城下。

然而奇襲計劃,卻被城門附近一場莫名其妙的交通擁堵給破壞了。城門轟然關閉,讓大膽的奇襲功敗垂成。

李自成無奈,只好變奇襲為強攻。但這次,他遭遇了兩個意料之外的重要不利因素。

一是開封城內的宗室、文武、士紳和市民同仇敵愾,共御流賊。

農民軍在河南的大肆搶掠,使很多州縣的士紳逃進了省府。他們對農民軍恨之入骨,在這裡也無路可退,於是充當了抗賊先鋒的中堅作用。

開封的市民是另一股抗賊力量。開封是個消費城市,產業以周王府為物件的服務業和商業為主。明朝宗室和官府一旦完蛋,必然對開封的產業造成災難性影響。再說,自崇禎年來,河南一省就沒有太平過。省城市民對流賊的印象早已根深蒂固,不是李自成在洛陽喊幾句口號就能改變的。因此開封市民在河南官府的組織下,積極上城參戰。

在團結內部力量上,周王朱恭枵(XIAO)也起了極好的帶頭作用。周王一狠心,將王府中的銀子搬到城上,下達了令人乍舌的高額賞格:出城斬首一級五十兩;射殺一賊三十兩;傷賊一人十兩。城裡流民為了發財,也為了拿銀子買糧保命,紛紛上城固守。

二是開封城大牆堅,城大且富,闖軍兵力不足。

開封城曾是小明王的故都。從太祖元年開始,也曾經做了近十年的陪都。因此開封城的營建規模很大:城周二十一裡一百九十步,高三丈五尺,廣二丈一尺。護城河深一丈,闊五丈。共有城門五個,每門各建月城(甕城)三重。城上有角樓四,敵臺八十四,警鋪八十一。

大明三百年間,開封作為河南一省的首城,經濟相當繁榮。人口密集,原有三四十萬,湧入之流民則不知凡幾。百業繁盛,蓄積豐富。

闖軍僅有三萬餘人,對開封這樣的堅城富城根本無法做全面圍攻,只能將進軍方向上的西城作為攻擊重點。為了敢在援軍到來之前拿下開封,闖軍曾以弓箭開路攻城,一日夜間“箭插城如蝟”。

這時,增援洛陽的陳永福得知老巢被襲,大驚之下,便以更快的速度從洛陽回撤,僅用了兩晝夜就從開封水門進入了城內。

稍縱即逝的機會喪失了,李自成焦急之下,近距離檢視開封城防,又被亂箭射中左眼,從此一隻眼失明,成了李瞎子。

主帥重傷,闖軍只好主動後撤,重新回到豫西登封、密縣和嵩縣一帶休整。第一次開封之戰失敗,李自成用剩下的那支眼睛,重新打量起官軍的機動部隊。他心裡清楚,只要消滅了官軍的有生力量,開封城遲早會瓜熟蒂落。

……

崇禎十四年七月,就在蜀世子朱平槿在松林山展開軍隊的整編和訓練之時,李自成和羅汝才的聯軍在項城大敗傅宗龍和楊文嶽兩總督的兵馬。此後數月,李、羅聯軍乘勝追擊,橫掃南陽府、河南府和開封府各州縣,殺死唐王,再次進攻開封的時機成熟了。

第二次進攻開封,志在必得的李、羅聯軍帶著五十萬兵馬前來復仇。其中有三萬精兵,還有他們準備已久的一種新式攻城之法:鑿城爆破之法。

然而,這次開封城同樣做好了準備。

崇禎十四年十二月底,李、羅聯軍到達開封城下。北城外,有督師丁啟睿帶來的南陽援兵三千人。甫一接戰,南陽兵便潰不成軍。大部向闖軍投降,而另一部則與追兵一起衝進了甕城。

祥符知縣王燮(XIE)一見不妙,連忙下令拋土塞門,擋住追兵。當督師丁啟睿還在猶豫如何處理甕城中的數千人馬之時,王燮已令眾人火炬齊拋,將甕城裡的官軍和賊軍一併燒得焦黑狼藉。

逃兵下場如此,降軍的下場更加悲慘。

王燮不怕傷了天和,果斷出手,是擔心賊軍混入城來。李自成也有這個擔心,於是下令將降軍盡數處斬。於是,督師丁啟睿帶到開封的軍隊,就以這樣一種悲劇性的結局徹底收場。

最近數日,近萬農民軍在百餘門大炮的掩護下輪番出擊,挖掘城牆。面對城上敵樓、懸上拋下的石頭和火藥包,農民軍死傷慘重。可是闖王下了嚴令,每人每日必須帶回三塊城磚,不足者正法。昨晚,數十石火藥已經填塞入城牆下深丈餘,廣十餘丈的大洞中,就等闖王一聲令下,便要點火起爆。

崇禎十五年正月十三日清晨,對開封的總攻開始了。

李自成和羅汝才的農民軍列陣於開封城的東南角,其中精銳的騎步兵千餘人在城濠前佈陣。

迎著冬日裡初生的朝陽,一位頭戴氈帽、身披斗篷、身騎黑馬的高大漢子出現在開封城外的高地上。他的周圍,簇擁著一大群武將和文士。他眯著一隻眼睛,冷冷地瞥著曾經讓他留下痛苦的城市,一種無比的堅毅凝固在稜角分明的臉上。

他勒馬駐足,仔細檢視了一番軍隊的佈陣情況,感覺非常滿意。將士們摩拳擦掌,戰意飛揚。於是他輕輕點頭,一名始終注視著他的小校立即行動起來,飛馳著向前方揮動手中的小旗。

數十息之後,隨著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開封城高大的城牆就像火山一樣,噴發出紅的火焰、黑的煙霧和白的灰塵,它們帶著磚塊、土疙瘩和許多的人體殘肢,一起飛上了天空。

城牆在呻吟!大地在顫抖!

自然之力不受人為控制地猛烈釋放,第一次讓這位不信神、不畏天的高大陝北漢子,感到了深深的恐懼。

注一:大量的地方誌和其他史料證明,明末河南的人口損失是極為驚人的。但由於河南地處中原,人口流動性大,補充較為容易,因此人口的損失很可能在史家評估時被嚴重低估了。

注二:有史家否認李自成潼關南原之敗。理由很多,也有部分證據。但不可否認的是,李自成的確曾面臨覆滅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