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這個天國不太平最新章節列表 > 第573章 一路西進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573章 一路西進

一日之後,討虜軍主力抵達天津城外。

而此時,馮雲山乘坐的“滅洋號”,也抵達天津城郊的直沽河碼頭。

由於天津通往北京的北運河,主要是幹流是白河。河道雖能通航,用以運輸進京的漕糧,但無法承載三千多噸吃水三米多深的“滅洋號”,甚至連羅大綱的第二旗艦“克洋號”也無法承載,因此,馮雲山和船上的一應人員全部下船,轉移至只有八百多噸排水量的“俘洋號”上。

羅大綱無奈,只能厚著臉皮將“俘洋號”也作為旗艦,幸好進入白河後,清軍再沒有海防炮臺,加上白河兩岸均有討虜軍開道,前面也有許多戰船作為探路,“俘洋號”根本不用擔心被襲擊問題,倒也不怕有危險。

因此,“俘洋號”便既成了水師甲五師的旗艦,又成了聖王馮雲山的水上行宮。

此時的天津城,雖然還遠遠沒能恢復了華北重鎮的繁榮,但隨著逃至天津城郊鄉下的百姓紛紛迴歸,城內外開始熱鬧起來。

馮雲山得知,還有大部分的百姓害怕戰亂,逃離在外。若是天津百姓都在,城內只怕不下二十萬人。

這個時代的天津城,竟然有這麼多人,馮雲山還是有些驚異。不過,繼而想想,也釋然了。滿清的京師等地,不但積聚了大量的駐防軍隊,城內人口也是近百萬,需要消耗大量的糧食和其他商品,而這些,都是靠從海路或者大運河水路進行漕運,都要先經過天津,再經北運河經通州抵達京城。這樣一來,便導致天津城成了巨大的糧食等貨物的中轉中心,因此人口也是眾多。

馮雲山沒有在天津城多呆,他留守乙五師的五千討虜士兵駐防天津城和運河航道後,便直接下令討虜軍各部立即開拔,沿白河逆流而上,直接進軍清妖的京城。

馮雲山本就打著突襲的念頭,他佈置那麼多,又讓討虜軍幾路進攻,吸引清軍的兵力和注意力,目的就是讓清軍卒不及防。既然歷史上,英法侵略者能以水陸聯軍一萬七千餘人,便在二個月內一路攻佔大沽口炮臺,繼而天津、通州,直至佔領北京城,馮雲山相信討虜軍也可以!

也許有人會說,滿清在歷史上,是因為知道洋人不會永遠佔領,所以不願拼個魚死網破。但馮雲山認為,咸豐作為自詡天朝上國的皇帝,倉惶而逃,拋棄京城,肯定也是到了迫不得已的地步。

馮雲山便是要利用滿清朝廷調動兵力遲緩的致命缺陷,比歷史上英法聯軍更快地進軍速度攻下北京城。並且,馮雲山就是存了一戰定乾坤的心思,一舉將滿清的京畿重地一帶的主要兵力全部殲滅。讓滿清失去中堅力量,那它這個統治中華二百多年的王朝便可以終結了!

類似後世的那場革命之後,搖搖欲墜的滿清政權頃刻倒塌,牆倒眾人推,可以想象,只要自己領兵攻克滿清的京城,各地的會黨,諸如捻軍、苗民、西北反民等勢力便會蜂擁而起,而此時自己振臂一呼,還真有可能會讓各地義兵紛紛來投!

就算各省巡撫和提督之類的高官大多是滿人,不會投降自己,但底下的知府、縣令呢,參將遊擊、千總把總之類的,尤其是基層的漢兵,只要特務司稍加煽動和引導,多半還是會一起投降聖國。

農曆九月二十四號這天下午,馮雲山只進天津城內休息了兩個時辰,便立即和羅大綱、石達開、左宗棠、黃玉昆、劉勝邦等人,以及百餘名王府衛隊,乘坐“俘洋號”,沿白河逆流而上。

還有百餘王府衛士“俘洋號”坐不下,只得和甲五師兩個陸戰團的討虜軍將士一同在岸上趕路。

最前面的甲十師水師先鋒,則把堵住河口的各種障礙——攔河鐵鏈、竹排、樹柵暗樁和突堤等,全部清除,“俘洋號”跟隨著其他作戰艦隊順利地在白河內航行。

也許是因為直隸總督的撤退,導致清軍都四散逃竄,艦隊沿河行駛,竟未遇到任何抵抗。天氣慢慢涼爽起來,進入秋季了。運河兩岸,是滿是樹木和農作物的平原,行進十分累人。討虜軍將士有嚴格的軍紀,路上經過村莊,一律不得侵擾。

九月二十五號,討虜軍將士抵達一處名叫北倉的運河邊碼頭小鎮,岸邊有討虜軍來報,說是根據百姓透露,直隸總督桂良曾經經過這處小鎮,率領清軍燒燬一批漕糧,又匆匆離開。

馮雲山下令繼續加緊北上,已經進入秋季,他必須要在一兩個月內拿下北京城兵擊潰京畿一帶的滿清駐軍。否則,拖至冬季,討虜軍將士都是南方人,不適應這北地的嚴寒天氣,到時就麻煩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三天之後,討虜軍水師抵達一處叫河西務的小鎮。

河西務鎮本是一處小村莊,因為臨近京杭大運河,隨著漕運繁華起來,慢慢發展成一處城鎮,前明和滿清兩朝,因為這河西務鎮是漕運咽喉之地,都在此處設立榷稅鈔關,水陸驛站,號稱“京東第一鎮”。

岸上擔任前鋒的甲九師來報,河西務鎮上的驛站已經被燒燬,鎮上除了少量百百姓流民外,其餘的關稅漕兵、漕運監督和運河疏浚的官兵全部逃散。

不過,估計是清兵想不到討虜軍進軍如此神速,事發匆忙,連停靠在運河內的三十餘艘特製平底漕糧船都沒處理,自然成了甲十師的俘獲。而河西務鎮上的大型驛站,雖然燒燬,討虜軍將士卻發現四周有騾馬幾十匹,還有專門轉運糧食的馬車幾十具。

水師先鋒甲十師和陸師前鋒甲九師都在河西務鎮裡找了幾名貧苦百姓和小商販作為嚮導,加上兩名早先就埋伏在此的特務司特務,得知過了河西務段的北運河,也就是白河上游,上百噸的船隻都無法航行了。

馮雲山等人只得全部下了“俘洋號”。因為擔心小戰船有危險,羅大綱堅決不讓馮雲山乘坐普通戰船,無奈之下,只得乘坐馬車。幸好,有先見之名的劉勝邦,將馮雲山平常用來出行的鋼板加固過的“防彈”馬車也一併運過來了。

大型戰船進入不了上游的運河,馮雲山下令,將河西務鎮改名為“討虜鎮”,作為征戰京畿等地的後勤中轉基地。

運輸兵糧、重炮和火藥等輜重的大型運輸船,雖然沒有百噸,但吃水較深,可能也都無法在運河航行,負責管理後勤的周勝富張羅著將大型運輸船卸下部分兵糧,讓船隻半載,以保證能通航。

周勝富又率領兩千討虜軍四處蒐集小型船隻和馬車,用來分運兵糧。

其餘的無法運走的輜重,全部囤積在討虜鎮,分批運輸。而且,馮雲山已經發現,隨著討虜軍的進一步快速行軍,一路上滿清遂不及防之下,拋棄的軍糧等補給都可以俘獲不少。加上有了討虜鎮的後勤基地,隨時能補充補給,討虜軍給養並不會有大的問題。

不過,為了以防萬一,馮雲山還是下令,留乙一師三個團和乙五師三個團共七千餘兵力,駐守討虜鎮,防止清軍偷襲半路截斷補給線,確保這個後勤基地不能出半點差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