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這個天國不太平最新章節列表 > 725 章 左宗棠的驚歎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725 章 左宗棠的驚歎

十餘天後,毛奇的軍事課程只開設了一小半不到,可總參謀部的一應將領們,包括左宗棠在內,已經再不是當初那種懷疑與疑惑的態度了。

可以說,毛奇的授課,讓他們大開眼界。他們從來沒有想到,原來行軍打仗,有那麼多的講究和注意事項。

單從兵役制度來說,眾人從毛奇嘴裡才知道,原來西洋的普魯士,只是個人口比廣東一省之地還要略少的一個國家,就在幾十年前,稅賦還不到廣東的一半的程度,可如今,財稅竟然達到二個廣東稅收的地步,而且,最關鍵的是軍費開支之大,每年的軍費相當於一個廣東整個稅收的程度,也就是說,他將整個國家的一半財富用在軍隊上面。一個僅僅相當於廣東的地方,就擁有常備軍隊35萬人,其他後備役軍隊和民兵數十萬,若是發生被外敵入侵的特大戰爭,普魯士甚至能召集總計上百萬的士兵作戰。

單單這一項,眾人便感覺到,中華帝國的兵力實在是太少了。難怪皇帝要請整個毛奇過來,為帝國進行軍事改革。

而左宗棠更是內心強烈地翻騰。一直以來,他始終以為熟讀《孫子兵法》和《紀效新書》等這些兵書,加上自己多年的才學,在打仗方面絲毫不弱於人,更別說蠻夷之邦的洋人了。可沒想到,透過這些天的聽課,他才意識到,兵書只是戰略戰術方面的,雖然很有道理,但就像毛奇所說的,時代不同了,社會在不斷發展變化,技術改變著武器和裝備,軍隊必須與時俱進。

按照毛奇的說法,只要有五千德萊賽針發槍,或是最近歐洲的先進米尼線膛槍,便可以輕鬆擊敗數萬騎兵,甚至,只要後勤彈藥充足,指揮得當,一隻十萬人的遊牧騎兵也無法擊敗這五千火槍兵。這便是先進武器帶來的改變,對應的,戰術也必須改變。除了深夜偷襲,古老的騎兵再多,再英勇,也無法衝過由數千火槍交織開火形成的封鎖。加上如今工業的發展,修建木柵欄,撒鐵蒺藜等,都是非常容易的事情,讓騎兵根本就難以近身,與上古時期的長槍陣或是騎兵對沖的戰術,已經完全不同了。

而且,毛奇最重視軍官的培養,提出的軍官必須要有學識的想法,順帶建議帝國實行義務教育,都讓左宗棠身為贊同。原本他也以為,基層將領,只要作戰勇敢,服從指揮便成。沒想到,毛奇說這些只是最基本的,但勇敢並不能一定就打勝仗,更重要的是指揮才能和影響力。他提出,必須將軍官培訓出紮實的軍事基礎知識,並進行終身化的考核與培訓。最好以後的討虜軍軍官,都能從軍校中畢業,除了學習戰術、武器使用和指揮等軍事共同課程外,還要學習民事、法律知識、歷史和地理和自然科學等知識。軍官的人數要寧缺毋濫,保持著非常低的官兵比例,而且,毛奇強調的軍中將領上下級之間的相互平等和軍事問題討論中的自由氛圍。

毛奇在培訓中要求,在日後的討虜軍總參謀部中,要形成一種軍事問題要由普通參謀、主事參謀,甚至各處處長和總參謀長,一起展開激烈爭論的“特有傳統”,不要因職位高低限制對該問題的意見,說不定,普通參謀的意見才是對的,要在戰前避免指揮官說了算,而戰後指揮官按照制訂好的計劃,只由他說了算。對於基層將領,毛奇要求,排長和連長要把自己當成全排或全連士兵的父親,熟悉他們的喜好、優長和缺陷,甚至家庭情況,只有這樣才能團結整排整連的將士成一個整體,便能一往無前,戰無不勝。

最後,毛奇專門花時間提出了作為指揮官的指揮方略,他提倡的軍事任務分配原則:只給某個部隊下達作戰任務,至於怎麼完成任務,由該部隊自行決定。這樣一來,便能極大的發揮下屬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尋找戰機、擴大戰果方面,能起不少作用。特別是如今電報沒得到應用的情況下,落後的通訊方式,更是如此。

左宗棠從毛奇身上學到了近代戰爭需要的兵站、給養、運輸、參謀、偵查和地形測繪等諸多軍事知識,可謂開啟了一扇新的視窗。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特別是針對毛奇所說的鐵路和電報在戰爭中的應用,更是讓左宗棠歎為觀止。他想不到,這行軍打仗還可以做到這種地步。從毛奇嘴裡所說的西洋國家的戰爭中,他發現討虜軍的作戰方式真的還很原始。

也許在那些洋人的將領眼中,自己就是原始而古老的東方人,坐著轎子,指揮著一幫農民手持菜刀作戰?可實際上也差不多了,除了使用洋槍,新式操練之外,其他基本都沒多少區別。行軍都是靠兩條腿走路,發布命令和傳遞訊息不是靠船隻便是靠戰馬,跟毛奇所說的西洋國家的作戰,行軍靠鐵路運輸,發布命令和傳遞訊息都是透過電報來進行,這邊釋出,千里之外的地方便立刻收到,這,這兩相比較,的確,相差太大了。

要不是毛奇說起,左宗棠和其他總參謀部的將領們,還真想象不出來,這世上竟然還有叫電報的這種神奇事務。想想看,若是當初滿清王朝有這種電報,天平天國還在金田村起義的時候,一封電報送到北京,滿清朝廷便立刻知道了,再一封下令鎮壓的電報發回廣西,然後若是又有鐵路運輸清兵,幾個時辰後,數萬清兵將整個金田村團團包圍,都不用一天時間,一個原本可以將整個華夏鬧得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便才一起事就煙消雲散,這也太恐怖了一些!

左宗棠頓時有些明白了,這種鐵路和電報為何會如此受到洋人的重視。難怪毛奇建議皇帝在中華帝國大力發展,的確,如此手段,有了這兩樣事務,陛下的江山穩固如山,既不怕內部的反叛,也不怕外敵入侵了,朝夕之間,便可得到訊息,然後大軍雲集。

想到這,左宗棠有些明白皇帝為何任命毛奇為副總參謀長了。老實說,若是皇帝念著自己的舊情和功勞,換成其他君主,早就將自己調走了,很明顯,這個總參謀部就是要交給毛奇一手打造成它應有的樣子。這麼說來,皇帝對自己不薄啊。不過,再怎麼樣,毛奇是洋人,左宗棠明白皇帝想法,便是讓自己總體把關總參謀部,同時,協助毛奇將總參謀部打造出來,在此過程中,將毛奇身上的本事都吸收過來。

左宗棠不禁暗自鼓氣,自己不會讓陛下失望。

而就在總參謀部翻天覆地地進行變革的同時,中華帝國各個地方,也開始了一輪聲勢浩大的徵兵。

……

廣東廉州府欽州縣那良鎮。警務所前,密密麻麻地站著數百精壯鄉民,古銅色的皮膚發著油亮的黑光,那良鎮的鎮長和警師雙雙站在警務所大門處,高聲吶喊著維持秩序。

前些日子,朝廷釋出聖旨,開始徵兵。內閣又頒佈了徵兵方略,詳細說明了參軍入伍的事項好處,廣東是當今皇帝的發家之地,因此,廣東很是配合,而欽州縣更是廣東窮苦之地,因此,訊息傳開後,都不用縣裡和鎮裡動員,那良鎮的各村寨鄉民,便紛紛趕到鎮裡看張貼的徵兵告示。

劉永福跟著臨村的玩伴鄭三來也擠到警務所前,耳邊傳來警師大聲的吆喝:“各位鄉親各位兄弟們,都好好排好隊,誰他娘的亂擠,不守規矩,老子就不給他報名!要知道,這可是帝國成立後的第一次徵兵,告示上可說了,一旦徵上了,立刻便有三兩銀子的補貼可以拿回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