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玄幻 > 孫悟空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五話:歸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十五話:歸國

貞觀十年,玄奘三十五歲。仍然住在那爛陀寺,鑽研諸部經論,細細研究,隨時向戒賢法師質疑問難;並更加詳細研究梵書,洞悉梵書之中其用辭表達,並能更清晰更典雅地運用梵文。玄奘對梵文的造詣,以使天竺諸國人士,都大加贊服。自從抵達那爛陀寺至今,玄奘總共住了五年;玄奘一生的學問,大約都是在此時所獲得的最多。

貞觀十六年,玄奘四十一歲。玄奘奉戒賢法師的命令,留在那爛陀寺,為眾人講解《攝大乘論》、《唯識決擇論》。又和會性、相二宗,著寫《會宗論》三千頌,戒賢法師與那爛陀寺眾人,對玄奘無不稱善,玄奘的聲譽漸漸遠傳。

玄奘在天竺停留多年,至此有思歸之心,但是考慮佛經與佛像實在是太多,轉運搬運困難;他正在躊躇之間,不知該如何是好?在此時突然遇見東印度鳩摩羅國王,鳩摩羅國王再三地派遣使節前往那爛陀寺強請玄奘到鳩摩羅國,玄奘不得已只有隨同使節前往鳩摩羅國;鳩摩羅國王率領群臣出城迎接玄奘,延攬宮中供養,玄奘在該國停留一個多月。

戒日王聽聞玄奘已到鳩摩羅國,所以派遣特使前去催促鳩摩羅王,希望能送玄奘法師到羯朱嗢祇羅國;鳩摩羅王起初不肯,對來使說到:「就算你們得到我的頭,也未必將玄奘法師送去羯朱嗢祇羅國。」

戒日王從特使口中聽聞鳩摩羅王的說法,大為忿怒,再派遣特使前去鳩摩羅國責備鳩摩羅王說:「聽你說,只要得到你的人頭,就可以請玄奘法師到羯朱嗢祇羅國?」

鳩摩羅王一聽,深深恐懼,知道他失言了,不得已親自護送玄奘法師前往羯朱嗢祇羅國;戒日王率臣出城親自迎接,對玄奘甚為尊敬。

戒日王特地為玄奘在曲女城作一場大法會,讓他伸揚大乘佛教教義,破除小乘佛教與外道異見;並命令五印度沙門及婆羅門外道聚集在法會之中。

五印度之中有十八國國王親自到臨會場,其中佛教徒到者有四、五千人,婆羅門外道到者有二千餘人,玄奘法師坐寶稱揚大乘佛教,對眾人說法。

戒日王向眾人宣佈:「大唐國玄奘法師,建立大乘教義,連破諸教異見,眾人皆知。」

在場眾人聽聞後大喜,大乘佛教眾人稱他為「摩訶耶那提婆」(即大乘天),小乘佛教眾人稱他為「木叉提婆」(即解脫天)。

貞觀十七年,玄奘四十二歲。玄奘向戒日王告別,欲回大唐,戒日王及諸臣相送數十裡;分手之際,眾人哭聲鳴咽。戒日王贈送給玄奘大象一頭,金銀珠寶甚多;並下令玄奘法師所經過諸國,必須發車幫忙遞送行李。

貞觀十八年,玄奘四十三歲。玄奘一行人來到了瞿薩旦那國,瞿薩旦那國於闐王親自來參謁玄奘,並迎接至瞿薩旦那國的國都。玄奘法師到了此地,於闐王立即遣人報知大唐太宗皇帝。

玄奘停留在於闐,經過了七、八個月,為於闐王講解《瑜伽對法》、《俱舍》、《攝大乘論》等。太宗皇帝接到玄奘法師的上表,立即下敕命人迎接玄奘法師,並稱許玄奘法師的辛勞;並命令沿途各地,供給玄奘車伕馬匹。

玄奘接到敕命之後,立即辭別於闐王。玄奘回到了沙州,當時太宗皇帝正在洛陽,玄奘法師聽聞太宗皇帝欲御駕親征遼東,恐怕會來不及與唐太宗相見,於是加倍速度前進。

前進至漕上城時,漕上城的百姓聽聞玄奘法師從天竺歸回大唐,許多人出外迎接,爭見玄奘法師一面,交通要衝因此阻塞,擠滿了人群,許多人更是相互踐踏,場面十分混亂;玄奘想要繼續前進,卻被人群所阻,無法繼續前進,因此寄宿於漕上城官府。

貞觀十九年,玄奘四十四歲。玄奘法師終於回到了西京長安;當時京城留守房玄齡立刻派遣官員奉旨迎接玄奘。西京百姓聽聞玄奘法師回國,立刻奔急集中在朱雀街,眾人圍觀想目睹玄奘法師一面,人潮將朱雀街擠得水洩不通,玄奘大名已聞名全國。

玄奘總共帶回佛經有五百二十卷,六百五十七部。帶回了佛像七座、舍利子一百五十粒。

玄奘自貞觀元年離開大唐,前往天竺,到貞觀十九年回到大唐,已經歷經十八個年頭,其中的辛勞甘苦,又有誰能知曉?幾度差一點死在盜匪手中。但其經歷所見,在中國佛教史上,堪稱第一人。

當佛經及佛像等被迎接供入弘福寺時,典禮隆重,傾動西京全都之人觀看。玄奘在安置佛經佛像之後,立即前往洛陽,謁見太宗皇帝。

唐太宗與玄奘相見,唐太宗安慰其辛勞,並對待甚為殷勤,兩人坐著相互聊天,唐太宗突然質問玄奘:「法師,為什麼你到天竺取經時,不通報官府﹖而私自獨行出國?」

玄奘回答:「玄奘想離去時,本已經寫好奏摺;但是人微言輕,受官府阻攔,無法上奏;迫不得已,只有冒犯,私自出國;玄奘對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深感恐懼。」

「法師能委曲求全,冒著生命危險,到天竺求法,實為蒼生之福;朕甚為欣慰,法師又何罪之有?

「天竺路途遙遠,天竺國充滿靈蹟法教,而大唐通史不能詳細記載;法師既然親眼目睹,希望能修一傳記,以示所聞。」

「是的,陛下。」

之後玄奘法師就為大唐撰寫西域遊記,共十二卷。

玄奘奉唐太宗命令,移居到弘福寺,進行佛經的翻譯;從洛陽回到長安之後,就立即前住弘福寺。

玄奘從貞觀十九年四十四歲到麟德元年六十三歲病逝,一共十九年,總共譯出佛經有一千三百多卷;為大唐訓練翻譯人才,培植僧材,形成法相宗,樹立完整之譯場規模;所攜回之典籍以後在印度多已散佚,為佛教儲存了極珍貴之文獻。

在玄奘所著寫的作品之中,最廣為流傳的就是《般若心經》,其中記載著空的意境,與生命的奧義,以及玄奘對生命的覺悟。

學習《般若心經》必須先從其全名《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起,因為經題已包含了心經的精髓。

「摩訶」是由梵文而來,通常用來表示「大」的意思,「般若」就是「智慧」,「空」就是智慧,也就是「般若」。

「波羅密多」叫做「到彼岸」,「到彼岸」表示凡夫眾生皆有情緒、煩惱,透過佛法的道理和方法,慢慢的修持,七情六慾慢慢轉化,真心本性自然會呈現,求得正果就是「到彼岸」。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是指一切修菩薩行的人;任何人都不免生老病死煩惱憂愁,我們要求解脫困厄,解除無奈,為要得自在,是故要觀察自在,所以修菩薩行的人就叫做觀自在菩薩。

已經覺悟的有情眾生,把到彼岸的大智慧,領悟到很深的時候,可無拘無束超越時空與永恆相結合。

世上所有存在都是空,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就是肉體,「受」是感覺,「想」是概念,「行」則是意志,「識」就是辨別。人類一切存在,都由這五個要素聚集而成,所以說「五蘊皆空」即是所有存在皆是空。

「照見」是看透所有的東西,「照見五蘊皆空」即是存在是空,睜開不被矇蔽的眼睛,發揚內心深處的大智慧,故從一切痛苦中獲得解脫,渡過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既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觀自在菩薩對舍利子的告誡,舍利子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深得釋迦牟尼佛的信任。

她說道:「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有形有狀的東西都稱為不異空,空不異色,也就是色不離空,空不離色。

塵世間的東西一定是有生有滅,生是色,滅是空,色有空的狀態,空有色的狀態。舉凡一切事物,本來就沒有實體,感受、思想、行為、意識等也是一樣,這一切都是空的,所思所為無一不是空。

觀自在菩薩對舍利子說:「舍利子,宇宙人生一切萬事萬物都是『空』啊!」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法」是看得見的、聽得到的、感覺得到的。不生不滅意即「既不生,亦不減」,也就是無所謂產生,也無所謂消滅,意味著永久和永恆。

所以會有生死,那是屬於肉體的世界,至於一切存在皆是空,故存在既無生、亦無滅。

人類既是物質現象之一,當然不能免死,人類之所以害怕死亡,是導因於要擺脫死亡的,隱藏著對未經驗之死的不安和痛苦、煩惱家人的生活以及未完成的事業,這一切才是造成苦惱之因。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不生不滅」指的是生死皆為人類無法自由選擇,誰也無法左右,只有束手接受。我們必須接受有生必有死的觀念,才能過著不為生死左右的生活方式。

任何人都逃避不了死亡的命運,但為能使你周遭的人放心,帶著笑容死去,那就能超越生死,獲得不生不滅的永恆生存。要達到這種境界並非易事,就要培養我們的「空」的觀念,而要認清並學習這一點,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

「不垢不淨」意即不是汙穢的,也是不離汙穢的;這是承續「是諸法空相」,闡述在這世上一切事物均無實體。

在這世界上確有美醜,但這美醜完全因看的人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無自我的世界就是空,在這樣的世界裡就無垢亦無淨。

不能只以表面現象來作價值判斷,而忽略了自身能力的有限,忘記自己無法發現事實價值的無能。不管多汙穢的東西,必有其美的一面,若能體會這一點,即能擺脫好惡的偏見,以寬宏大量接受萬事萬物。

「不增不減」意即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人類因執著於自我,才有所謂增減價值的判斷,一旦能擺脫自我觀念,則空的世界中就無所謂的增減。

瞭解這道理,就不會因為別人誇你幾句,就覺得得意忘形;也不會因為別人毀謗你,而感覺有所損失,其實那些情緒的變化都是很無聊的。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當知「空」沒有色相、沒有感受、思想、行為、意識等五蘊世界及身心。眼、耳、鼻、舌、身等五官,加上思考「意」就是「六根」,架構六根的五蘊是空,所以六根也是空。

色、聲、香、味、觸、法叫做「六境」,靠眼睛引起感覺作用者即是「色境」,靠耳朵的就是「聲境」,靠鼻子是「香境」,舌頭是「味境」,身體是「觸境」,意識是「法境」,而這些全都是空的。

六根認識六境的作用也有六種,就叫做「六識」,就是眼識「見」,耳識「聞」,鼻識「嗅」,舌識「味」,身識「觸」,意識「知」,而這一切都是空,所以從眼到意識都是空。

總之,六根、六境、六識全都視為是空。

我們經常會認為,用我的眼睛看的,絕對沒錯,用我耳朵聽的,一定正確,是我親身體驗的,所以是真的,這些觀念的延續,就會造成,只有我說的才正確,其他都是錯的,甚至還可能會誤解,自己以外的一切,全部都是敵對的。若不將這些成見徹底粉碎,人類的思想就會缺乏深度,自然也就不能培養成熟的人格。

釋迦牟尼深思人生的無常,究其成因即為「十二因緣」,即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小乘論》把十二因緣與輪迴相配;因不明白產生愛慾,叫做「無明」;由愛欲而產生行為,叫做「行」;受胎的一剎間,這就是「識」;受胎以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未完備,叫做「名色」;在胎內六根完備,即將出胎,叫做「六入」;出胎以後至二、三歲只有接觸的感覺,尚未能瞭解喜怒哀樂,是為「受」;十六、七歲以後,愛欲漸盛,叫「愛」;三十歲以後,貪慾旺盛,叫做「取」;依愛欲的煩惱,做出種種的行為,來定來世的果,這叫做「有」;依在世的因緣連結未來的出世,叫做「生」;自生至死,叫做「老死」。

以上的十二支是輪迴的現象,若要打破輪迴,就要釜底抽薪,先滅掉「無明」,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這叫做還滅十二支。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是以空的眼光來體會一切,先否定無「無明」,而後再否定此項否定,即是所謂「無無明盡」。即是說,既無迷惑,也不會消失迷惑。

迷惑是不可能根絕的,我們所能做到的是不為迷惑所桎梏。

「無老亦無死」同樣的老死也不會消失,這就是說我們出生在世上,一定會經歷老死,誰也無法逃避的自然法則。將生老病死視為空,並非要否定這些事,而是在現實世界中既然不免生老病死,我們又何須好惡執著,應該坦然接受生老病死。

當然,建立觀念很容易,切身實踐就不那麼簡單。不管生活如何幸福,如若執著於此幸福,就會動彈不得,非但落得不幸福,而且還會很慘,能坦然接受生老病死,那麼不獨當事人,連他周圍的人也能得救。

「無苦、集、滅、道」,意即無法知道,也無法得到,正因無法得到,因而繼續談「無」。

苦、集、滅、道為「四諦」,諦是即為真理。

「苦諦」意即世界乃痛苦之表象,「集諦」是指人對無常會產生自私、任性的執著之心,「滅諦」乃指喻我們如何超越無常與執著,以剷除痛苦的根源,達到領悟的境域,「道諦」是闡述達到滅諦所須修行的八個正道。

釋迦牟尼在傳道當時,開門見山地說「人生即苦」,人常懷著一顆無法消愁的心,只是經常逃避事實,以自欺的方式不斷在苦難中掙扎,是為「苦諦」。

隨著身心的成長,從物質到精神,由外而內介入心靈,塑造為一個任性的自我,這就是苦的成因,能感受此種成因者即是「集諦」。

瞭解成因後,會興起處理、解決的辦法,制止煩惱之願望,就是「滅諦」。

「道諦」是被稱為「八正道」,佛教所談的道理是因緣,順乎因緣之理即是「中道」,明白因緣的道理便是「正道」,能順從因緣的法則,領悟因緣的道理,自然可以消除執著心,不步上極端。

「既無智亦無得」,現代人雜亂地吸收各種知識,以致只知用嘴來講,並未能融入,肚子裡卻是空的。

若懷著執著之心,必會犯錯誤,怠慢自己的職務、忽略家庭。為解除此種可怕的執著,需要培養「視為空」的般若之智慧,因視為空,才能產生自由,因為是空,所以永遠是新鮮。

「無智」事實上是大智,平常我們好像覺得自己懂很多,而實在那都是些以自我為中心的對立性知識,剷除了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念頭,就會覺得既無損失亦無所獲,所以才說是「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菩提薩埵」就是菩薩,因為是無所得,所以就心無罣礙,若老存著有所得,就走不上般若的道路。要有所得,就有所求,有所求就有所為,那麼都成了「有為法」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就不是般若。所以必須除盡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的地方。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將一切視為空,沒有屬於自己的東西,甚至自己連說什麼也沒有,這就像失去了自己,而也不存有失去自己這回事,即正確瞭解無所得的意義,以獲致般若的智慧,但一方面也無自覺得到「般若的智慧」。

當我們修習般若的智慧很深的時候,心就沒有罣礙,不會煩惱,不會被世間萬事萬物所迷惑,也就自然而然的「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顛倒是一切不理智的思想行動;以不淨為淨,以苦為樂,以無我為我,以無常為常。

「以不淨為淨」,明明是一些很髒的東西,大家看它很乾淨,實際都是些很汙穢的東西,就是一層皮好看,揭掉一層皮,恐怕誰都不願,都是些血肉模糊,到處都是蟲子,世人卻覺得美好清淨。

「以苦為樂」,這個世界一切都是苦,沒有享樂,只有一點點的享樂,如在很鋒利的刀口上一點兒蜜,舌頭一舔,剛嚐到甜味的時候,舌頭就破了。大家卻不覺悟,樂此不疲,終日忙碌,為衣食、金錢、戀愛,在那戰鬥、拼命、很苦。

「以無我為我」,一切本來無我,哪裹找一個我?鏡子裹看看,當年的我不知哪去了?而這個我是個主宰的意思,而自己焉能主宰,凡事都是業緣牽引。

「以無常為常」,一切事物都是無常,偏把無常當作有常,本來事物時時都在轉變,轉眼間都變化了,人生百歲,便把一百年認為是無窮無盡,拼死在那營謀。

要知道一切東西均是上天所賜,能領悟自己是一無所有的人,自然會被讚美為深知般若的真理。涅盤是平安的心境,就算在痛苦狀態,也能享受幸福,即便是痛苦的人生也會變得很快樂。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謂三世是指現在、過去、未來,永恆流動的時間;十方是指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也就是無窮無盡的空間。三世十方諸佛,即指在永恆的時間與無限空間的諸佛們,都依般若波羅密多故,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

般若波羅密多是視為完成空的智慧,這就是「大神咒」。般若的智慧會為人生帶來光明,所以也是「大明咒」。般若波羅密多亦是我們保有的無意識的超越,是無上最上,是最尊貴的,故而是「無上咒」。

「無等等」的讚美意味較無上更甚,也可以說是無比,沒有能與之較量的東西,故而是「無等等咒」。

能體會般若的智慧,就是空的智慧之後,就能瞭解心經裡所說的能除卻一切痛苦。

「般若心經」把一切都視為空,甚至將空也視為空,因為執著就是迷惑的原因。接續著「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即可獲致「無上正等正覺」。

「無上正」即無限之高,所以是絕對,「正等」是存在宇宙的一切,故而是普遍,「正覺」乃正確之領悟,因而是絕對的普遍之領悟。

「既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揭諦」意即「自覺」。「波羅揭諦」意指剝除他人所執著,使他人醒悟。

「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即是說,我要抵達那領悟的彼岸,也要讓別人抵達彼岸,讓所有的人都到達,我的領悟之道才算完成。

《般若心經》是玄奘一生智慧的結晶,也是玄奘對生命的領悟,對生死的看破。(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