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玄幻 > 縱橫五代之趙匡胤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六章 割讓江北柴榮染疾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十六章 割讓江北柴榮染疾

陳覺來到柴榮駐蹕的迎鑾鎮(今江蘇儀徵境內),陳覺這個人,讓他去利國利民,他沒這本事。但如果讓他禍國殃民,絕對是把好手。來到迎鑾後,陳覺看到周軍兵甲強盛,心中打起了小算盤:“再打下去,江東必然不保,我在江東還是個人物,如果到了汴梁,我又算老幾?”為了不激怒柴榮,陳覺做了回好人,對柴榮說:“陛下神武,天人共知,我主不敢有違天命,淮南之地,已屬大周。至於廬舒四州,請陛下遣臣手下去金陵,良勸我主,早割四州,以求南北安息。”

柴榮當然願意,就打發陳覺手下劉承遇回去見李璟,把親筆信交給李璟,勸李璟早識天命:“朕與江南國主言,但割江北,朕必撤兵。”這時的李璟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力保柴榮不過江是李璟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只要柴榮不南下,讓他幹什麼都成。李璟再讓劉承遇做與周朝談判的代表,再辛苦一趟,趕回迎鑾鎮,答應柴榮的要求。

顯德五年(公元958年)三月,南唐皇帝李璟向周朝稱臣,自降國格,去掉帝號,改唐交泰元年為周顯德五年,並賤稱江南國主,並割讓廬州、舒州、蘄州、黃州,連同先前周軍攻下的十州共十四州,並每年向周朝進貢財帛茶米共百萬。約定以長江為界,以北屬周,以南屬唐。同時,李璟為避周朝祖諱(郭威爺爺的爺爺名叫郭璟),更名為景。

柴榮征服淮南的戰略目的終於達到了,自然也就見好就收,說了一通客套話:“朕此來只要江北土地,拯救萬民,你能屈尊如此,朕也就滿足了,干戈宜休不宜興,以後我們就是好朋友了。”和李璟互相假惺惺了一番,李璟事已至此,還有什麼說的。至此,長達近三年的南唐和後周的淮南爭奪戰拉下了帷幕,大周帝國的版圖上從此多了十四州、六十縣、二十二六千五百七十四戶、人口百餘萬。這樣,周朝境內的戶口數增到二百三十多萬,人口近千萬,這時中原政權因為失去幽雲十六州而造成的人口流失被柴榮補了回來。

事情處理的差不多了,有了淮南做為糧食和財賦基地,柴榮的家底更足了,也就敢動大手筆了。現在也是這樣,“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行走江湖,身上沒錢可不行。青面獸楊志如何?吃了人家的飯不但不給錢反而打了老闆娘(小楊同志是個法盲)。柴榮在長江沿岸轉了轉,想家了,於四月間大駕回京。

柴榮南征時,北方的契丹不老實,出兵抄掠內地,幹了不少壞事。柴榮不能容忍任何人對他的蔑視,管你七丹八丹,惹著爺就是不行!柴榮詔命鎮寧軍節度使張永德帶著弟兄們去修理一下契丹人,趕緊滾回去,別給臉不要臉。

自從唐末以來,連年戰亂,百姓流離失所,一方面土地被大量兼併,另一方面造成大面積的荒田。有地種的百姓要接受zhong yāng、地方藩鎮和地主的多重壓迫,負擔很重,柴榮便有了改革土地制度的想法,他看了唐朝大詩人元稹的《均田表》,感覺很有價值,便親自草畫了《均田圖》,先發給各級地方長官看看,心中有數,以便ri後柴榮改革賦稅制度時積極配合。

柴榮在實行土地改革之前,先進行了農村的行政區劃改革,對縣鄉村鎮進行合併,以每百戶為一團,每團由三位當地德高望重的老者負責(相當於現在的村委會)。唐末五代政局動盪,行政區劃混亂程度堪比南朝的僑州,柴榮此舉順應了歷史發展的cháo流,是很值得稱道的。

這時的柴榮已經有了抵制地方藩鎮權力的想法,“臣強則君弱”,五代尤其如此,地方藩鎮軍政通吃,對zhong yāngzhèng fu是極大的威脅。趙匡胤後來削弱藩鎮,實行zhong yāng集權,實際上是完成了柴榮未竟的事業而已。現在天下未定,這些事情暫時還沒有條件去做,不過柴榮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改革計劃,先滅了那幫軍閥再說,時間還來得及。

過完殘年,就是顯德六年(公元959年,柴榮生命中的最後一年),柴榮召令jing通音律的樞密使王樸修改禮樂。幾十年來朝廷只顧著打仗了,哪有功夫去關心禮樂?柴榮不一樣,一方面天下大勢已經在他掌握之中,一方面禮樂是盛世的象徵,柴榮已經對統一天下志在必得了。

隨後,柴榮還嫌水路運輸線不太通暢,調動民夫由韓令坤率領,將汴梁城外的汴水開渠引入蔡水。蔡水是連線汴水和穎水的重要水道,打通之後,淮河中下流的運輸船隊就可以直接溯蔡水北上進入汴梁,使汴梁又多了一條南方進京水道,對汴梁經濟的發展大有益處。

正當柴榮雄心勃勃的準備統一天下之時,被柴榮深為倚重的後周第一重臣王樸突然沒有任何先兆的病倒了,僅僅**,王樸去世。柴榮聞著噩耗,大驚失sè,急急趕到王宅,看到前幾天還在一起談笑風生的王樸此時已經魂歸西去。柴榮痛不yu生,放聲痛哭:“朕與爾,名稱君臣,實則摯友,朕為爾心,爾為朕臂,心臂如一,天下可致太平。爾奈何舍朕先行?獨忍朕寥落於世間乎?”

王樸可是柴榮的無價之寶,王樸在後周的地位就象劉備的諸葛亮、苻堅的王猛。一代奇才說沒就沒了,柴榮如何能平靜的下來?任憑眾人苦勸,柴榮無動於衷,哭累了,休息一會,接著再哭,悽聲哀念,讓人揪心不已。

王樸為人剛毅,長於辯才,非常投柴榮的脾氣,所以君臣關係極佳。每次柴榮親征,總是留下王樸坐鎮後方,王樸有才,忠心不二,柴榮非常的放心。後來趙匡胤即位,有次來到功臣閣中,看到王樸的畫像,趙匡胤急整好衣冠,朝王樸像鞠躬。侍從勸止:“王樸是前朝臣下,陛下不應該行此重禮。”趙匡胤用手指了自己身上的龍袍:“王樸不早死,朕根本就沒有可能穿上這個。”

宋太宗趙光義也知道王樸的份量,經常對臣下稱讚王樸大才,由此可見,王樸早死對柴榮的打擊有多大。只是不知道那位“千古名相”趙則平聽到趙氏兄弟如此美譽王樸,心中會不會打翻醋瓶子。

還有一種假設,如果王樸死在柴榮之後,輔佐柴宗訓,趙匡胤還有沒有可能兵變即位?可能xing不會很大,柴榮是皇帝中的王樸,王樸則是群臣中的柴榮,王樸若在,柴榮可為不死矣。範質、王溥那幫書生哪是趙匡胤的對手,如果換了王樸就不一樣了。

現在王樸死了,放眼四望,除了那班糾糾武夫,就是唯唯諾諾的狗尾貂冠諸君子,趙簡子哭周舍之死:“吾聞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眾人之唯唯,不如周舍之諤諤”。柴榮此時正是這樣的心情。但人死不能復生,哭罷多時,柴榮下詔厚葬王樸,追贈侍中。

顯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柴榮下詔北伐契丹,準備收復被石敬瑭出賣的中原屏障幽雲十六州。關於柴榮為什麼會在這個時候北伐,而不是之前王樸制定好的先南後北戰略。個人認為如果柴榮在徵淮南之前進行北伐,那麼南方的幾個政權就有可能趁亂來抄柴榮的後院,柴榮將腹背受敵。

而先徵淮南,除了擴大土地和人口,更重要的是嚴重打擊了南方各政權(尤其是南唐和後蜀)對中原的窺視野心,這等於實際上解除了南方的邊患。而且柴榮此次北伐並不是要消滅契丹,只是收復十六州,也沒有順道攻取北漢,這並不違背王樸《平邊策》的總體戰略思想。

柴榮留宣徽南院使吳廷祚守東京,主政開封事務。飛詔義武軍節度使孫行友遏西山路,防備北漢。顯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二十九ri,柴榮獎率三軍,離開東京,大軍行至滄州(今河北滄州),用左諫議大夫薛居正為刑部侍郎,安撫滄州百姓(如果柴榮不早死,那麼薛居正著的就不是五代史而是三代史了,後周不承認朱梁)。柴榮繼續北進至乾寧軍(今河北青縣),駐守於此的契丹寧州刺史王洪見周軍來勢洶洶,知道柴榮不是來旅遊的,乾脆投降。

柴榮在淮南養成了坐船的習慣,讓歸德軍節度使韓通率馬步軍沿河北上,自己率周軍水師直進。鎮守益津關(今河北霸縣)的契丹守將終廷暉頭腦靈活,王洪都降了,自己何必為耶律璟賣命,搖了白旗。前面水路狹窄,大艦過不去,柴榮棄舟上馬,周軍直撲瓦橋關而來,趙匡胤部當前掃路。為契丹賣命的姚內贇學習王洪好榜樣,成了“大周義民”。

柴榮大軍兵臨莫州(今河北莫縣),給契丹莫州刺史劉楚信一首選擇題:a,投降、b,還是投降。劉楚信同學反應迅速,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答案a。柴榮又把同樣一道選擇題出給了契丹的瀛州(今河北河間)刺史高彥暉,高前輩沒說的,不用選了,讓我怎麼著就怎麼著吧。

僅僅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周軍以未傷一人、未發一矢的代價,奪回了三州、三關、十七縣。周邊的契丹軍寨早就聽說了柴榮的大名,沒人願意和柴榮單挑,紛紛投降。柴榮改瓦橋關為雄州,益津關為霸州(不愧是柴榮,起的名字也這麼霸氣!)。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對於這樣的北伐,有一些評論認為柴榮即使再活多幾年,也未必能盡收十六州,因為投降柴榮的都是漢軍,並沒有遇到契丹主力部隊,如果契丹軍和周軍打起來,勝負不可預知。對於這樣的說法,我們應該這樣看:在契丹(遼朝)的九位皇帝中,最具軍事能力的就是遼太宗耶律德光,十三年前他南下攻晉,在白團衛村被晉軍揍的慘敗,差點被活捉。那時的晉朝將軍杜重威、李守貞這樣的角sè都能把耶律德光搞成那副慘樣,柴榮面對的耶律璟能比他老爹耶律德光強多少?

即使讓柴榮遇上號稱契丹第一名將的耶律休哥,趙匡胤的能耐還是可以對付一個耶律休哥的。駐守南線的契丹漢軍為什麼一戰不打就投降了柴榮?一方面這些契丹漢軍將領在契丹要受到契丹貴族的壓迫,另一方面他們也知道柴榮在淮南的英雄事跡,這個時候和柴榮玩硬的純粹找死,都不想為異族政權賣命,不值得。從五代宋初的三個開始進行統一的皇帝的個人能力上講,趙光義lt趙匡胤lt柴榮,不能因為後來趙光義被契丹接連臭揍就推定柴榮不行,人和人的能力是不一樣的。

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三州,柴榮自然龍心大悅,再起雄心,準備以禁軍主力去強攻契丹南線防禦重鎮幽州,將契丹人趕回大漠去。文武眾臣多持異議:“陛下發京師四十二ri,兵未血刃,馬未折足,便致三州於麾下,四海之內,孰敢不服?但幽州北國大郡,城高池深,契丹軍馬強盛,未宜輕敵。況契丹以坐守之逸師待我縱行千里之疲軍,於兵法不合,請陛下三思後行。”

柴榮不悅:“朕御臨天下五載,兵鋒指處,所向披靡。江東五十年磐石大國,猶被朕橫掃千軍,誠惶誠恐,北向拜我。二十年前晉高祖賣我十六州膏腴險障之地,北虜乘勢每每南侵,殺我百姓,搶我牛羊,誰能忍之?契丹雖強,但朕不怕!朕今ri必要挫一挫契丹人的威風,莫謂中原無人!卿等隨朕數年,難道不知道朕的脾氣?若卿等懼怕契丹,自留於此,朕率一支兵馬北上強攻幽州城。”

柴榮傳令三軍,做好戰鬥準備,明ri一早起兵,北上幽燕。群臣哪個不知道柴榮的脾氣?只要是他認準的事情,百折不彎,絕不回頭,只好嘆息而出。

可就在這天晚上,柴榮突然染疾,對於得的什麼病,史書不詳,只稱“不豫”。到了天明,眾人知道後都來請安,柴榮勉強支援臥在榻上示意。柴榮智力還很清醒,知道這次北伐是不行了,長嘆:“朕本yu為子孫蕩定北患,沒想到病倒於此,朕心煩亂,不能再主軍務,只能再回京將養,待朕愈後,再行北伐。”下令撤軍。得知契丹主準備讓北漢出軍河北,給柴榮製造麻煩時,柴榮大怒,命李重進率軍出井徑口告訴劉承鈞:柴榮不是好惹的。李重進也厲害,沒幾下子就斬殺了二千多北漢軍,北漢軍立刻縮回去了。

周軍主力停此不前,而義武軍節度使孫行友一路從定州出發,急行百餘里,攻到易州城下。契丹的易州刺史李在欽不認孫行友是個人物,在城下大戰,一戰被孫行友拿下,斬首於陣前。不過周軍因為皇帝病重,不便再發動大規模的戰事,孫行友也樂得清閒,固守本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