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玄幻 > 縱橫五代之趙匡胤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七章 柴榮病逝太祖掌兵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十七章 柴榮病逝太祖掌兵

因為柴榮病情加重,大軍急速南行,但當行至澶州(今河南濮陽)時,柴榮突然下令暫留澶州,柴榮依然對北伐不死心,想也不是什麼大病,也許過幾天就好了,然後再北伐不遲。柴榮在軍府中養病,文武大臣一概不見,柴榮不想聽他們在耳邊叨叨。群臣大驚,柴榮到了這個時候居然還想著北伐,想勸,但柴榮根本不見他們。只好去找時任澶州節度使的周太祖郭威女婿張永德,張永德和柴榮是親戚,能說上話。

這些人理由非常充分,告訴張永德:“今皇帝有恙,四方洶懼,東京無主,萬一事發肘腋,悔之何及?只有陛下回京,才能鎮得住亂局。還請張公進言聖駕,速還京師。”

張永德覺得有理,便進去見柴榮,把上述這番話說給柴榮。柴榮強笑:“這是你的意思?”張永德怕皇帝生氣,也不想給別人背黑鍋,便說“群臣意皆如此。”柴榮咳嗽數聲,嘆道:“朕知道他們都不想打,可山北百萬黎庶受虜虐治,朕為天下主,怎敢視吾子有難而不救?你怎麼這麼不懂事,你難道還不瞭解朕?”張永德伏地請罪,柴榮擺了擺手,讓他出去。

撤就撤吧,病情一時半會好不了,只能先回汴梁再從長計議。五月三十ri大軍回到汴梁。這時柴榮因為感受到了家的溫暖,情況略好一些,但為了防止萬一,立宣懿皇帝符氏的妹妹小符姑娘為皇后,以七歲的長子柴宗訓為梁王,一旦宮車有恙,立刻嗣承皇位。同時,任命範質、魏仁浦、王溥為相,總理朝政。當柴榮看到這三位書生宰相時,一定會想到去世不久的王樸,心情極為沉痛:“有樸在,朕何憂於此?”

北漢的劉承鈞還不太老實,在邊境上一通亂摸。駐守潞州(今山西長治)的周昭義軍節度使李筠是周朝響噹噹的名將,負責防守南境,當然不能讓河東得逞,出兵北上,拿下遼州(今山西左權)。劉承鈞想混水摸魚,結果什麼也沒摸到,還被刺了幾下,只好作罷。

柴榮回到汴梁後,坊間卻傳播著一條非常神秘的小道消息:“點檢當做天子!”都下人議論紛然,洶洶攘攘,這話自然也傳到了柴榮的耳朵裡。此時的殿前都點檢是張永德,難道張永德會“順應天意”?那怎麼能行,張永德的能力柴榮是清楚的。任何人都不能威脅到柴宗訓的地位,立刻罷免張永德,賞給張永德一個“校檢太尉”的虛職,柴榮改任被他視做忠臣楷模而且級別較低的趙匡胤做殿前都點檢。

柴榮也是,如果懷疑殿前都點檢要做天子,又何必罷張立趙,乾脆廢掉這個職務,換一個名字豈不是更安全?當然職務名稱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實權,有權走遍天下。

過了兩天,柴榮大漸,看樣子是撐下去了,急召範質等人入大內接受顧命。柴榮執梁王柴宗訓手謂眾人道:“朕前三子,皆死於乾佑之變,獨宗訓最長,年止七歲,幼弱無知,朕死後,望卿等善加輔弼,為郭氏留條血脈。”說完柴榮流淚不止,眾人也跟著哭,宮中一片悽悽慘慘。柴榮交待完後事,輕嘆一聲,昏昏沉沉的睡去了。

五代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十九ri夜,柴榮病死滋德殿(五年前郭威也死在這裡),侍從眾人放聲痛哭,一代聖主柴榮魂歸空靈,從此不再醒來。

對於柴榮的英年早逝,史家一片嘆息,甚至薛居正在宋朝編著《梁唐晉漢周書》時,就高度評價過柴榮:“江北燕南取之若草芥,神武雄略,及一代之英主也。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神武雄略,放眼中國歷史數千年,大約只有三個人可以受之無愧:秦始皇、漢武帝和唐太宗。這三位“樣板皇帝”在歷史上的知名度沒得說,相比之下,柴榮的名氣就小多了。但柴榮在短短五年時間內所展現出來的雄才大略和魅力,絲毫不比那幾位差。

歐陽修評論柴榮:“世宗區區五六年間,取秦隴,平淮右,復三關,威武之聲震懾夷夏,而方內延儒學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禮》、定《正樂》、議《刑統》,其製作之法皆可施於後世。其為人明達英果,論議偉然。”同時歐陽修還肯定了柴榮的北伐:“其英武之材可謂雄傑,及其虛心聽納,用人不疑,豈非所謂賢主哉!其北取三關,兵不血刃,而史家猶譏其輕社稷之重,而僥倖一勝於倉卒,殊不知其料強弱、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機,此非明於決勝者,孰能至哉?誠非史氏之所及也!”

司馬光也對柴榮厚加褒讚,並拿唐莊宗李存勖和柴榮做比較:“莊宗以弱晉勝強梁,既得之,曾不數年,外內離叛,置身無所。誠由知用兵之術,不知為天下之道故也。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義責諸國。江南未服,則親犯矢石,期於必克,既服,則愛之如子,推誠盡言,為之遠慮。其宏規大度,豈得與莊宗同ri語哉!《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又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世宗近之矣!”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王夫之嘆道:“世宗自將以伐契丹,其志乃大白於天下。而中國之威,因以大振,其有疾而竟不克者天也,其略則實足以天下而紹漢、唐者也。天假之年,中原其底定乎!”

現在有些朋友認為柴榮病死的那一天(公元959年)六月十九ri是中國歷史一個重大轉折點,如果柴榮不死,以他的能力、魄力、魅力,十餘年間肯定可以至少統一中國大部,十六州也可以收回來,在這個基礎建立起來的大周帝國將不會上演兩宋積貧積弱、最終被北方強悍的遊牧民族政權消滅的歷史慘劇。這個觀點,姜狼也基本認同,若上天真能如柴榮所願“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中國歷史將是另外一個樣子,也許中國歷史上將出現一個名詞:“顯德盛世”。

象柴榮這樣的人物,實在太罕見了,有時不僅為柴榮感到可惜,也為歷史感到可惜,但也只能可惜一下,歷史永遠改變不了。

記得蔡東藩先生有詩讚柴榮:

南征北討不辭勞,

戰血何妨灑御袍。

五代史中爭一席,

郭家養子本英豪!

柴榮,英雄也!

柴榮死後,範質等人在靈前擁立梁王柴宗訓即位,依然以明年為顯德七年,以示對大行皇帝的崇敬。同時大封文武,範質、王溥、魏仁浦依然做宰相,柴宗訓的表叔李重進為淮南節度使,韓通遙領鄆州節度使,趙匡胤為校檢太尉、宋州(這也是宋國號的來歷)節度使。

到了八月,群臣上諡,尊大行皇帝為睿武孝文皇帝,廟號世宗。等於山陵竣工後,將柴榮遺柩奉往慶陵(在今河南省新鄭市郭店鎮陵上村)安葬。

柴榮的死訊很快就傳遍了大江南北,無論是契丹的耶律,還是北漢的劉承鈞、後蜀的孟昶,或者是“江南國主”李璟,都長長的出了口氣:柴榮這個煞星終於死了,他要是再多活十年,弟兄們都得喝西北風去。

做為柴榮的敵人,他們自然很高興看到柴榮的死去。但做為柴榮的手下,也有一些人暗自高興。柴榮活著的時候,誰也不敢多想什麼,柴榮那樣的塊頭,誰敢惹?現在他不在了,柴宗訓七歲的小娃娃懂得什麼。如果不趁柴宗訓懵懂無知早早下手,等到他成年之後,黃花菜都涼了。

在這群暗自高興的人中,就有宋州節度使趙匡胤。

到了顯德七年(公元960年)的正月,正當周朝上下喜迎新chun的時候,突然接到鎮(今河北石家莊)、定州(今河北定縣)方面傳來的加急軍報:契丹軍勾結北漢劉承鈞出井徑口大舉南犯,邊疆告急!

雖然《宋史太祖紀》和《舊五代史周恭帝紀》都說契丹軍聯合北漢入侵,但做戰爭發起的一方,《遼史穆宗本紀》上卻根本找不到契丹軍南下的絲毫記載:“應歷十年(公元960年)chun正月,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廢周自立,建國號宋。”

而此時守鎮州的是周成德軍節度使郭崇、守定州的是周義武軍節度使孫行友,《宋史郭崇傳》、《宋史孫行友傳》均沒有提到契丹入境的訊息。《新五代史周恭帝紀》、《新五代史東漢(即北漢)世家》同樣沒有提到北漢軍和契丹軍南下的記載。

鎮定地處契丹和北漢的結合處,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是五代時期河北第一等軍事重鎮。即使契丹軍和北漢軍沒有走鎮、定,而是改走其他路線,那麼為什麼入侵訊息要從鎮定傳來?

元脫脫等人修《宋史》,多以宋朝皇家修史為底本,宋朝的臣子自然要粉飾趙匡胤,而薛居正入宋後寫五代史,此時趙匡胤還在世,薛居正就算知道內情,也不敢冒死直書,董狐非人人可做,趙匡胤豈甘真相大白於天下?

臨朝的小符太后和小皇帝柴宗訓孤兒寡母哪懂什麼軍情,都嚇的不知所然,便召宰相們前來議事,範質們哪有什麼好主意:“兵來將擋、水來土堰,請陛下發兵征討便是。”小符太后穩定下情緒,下詔讓歸德軍(宋州)節度使趙匡胤做為北征軍主帥,由鎮寧軍節度使慕容延釗為前鋒,北上征討契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