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青春1968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七章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十七章

本來平時1個多小時的路程,她走了個小時了,還沒走到通往紅旗的大道。她停在路旁的一座窩棚前呼喊,開門出來一個0多歲的男人,他被尹豔傑的樣子嚇了一跳。她問:“去紅旗站怎麼走?”他說:“向左拐到邊道,傍著道一直向前走!”接著他又吃驚地問:“就你一個人?!”她說:“大隊伍在後面,我是問道的。”順著那男人指引的方向,一個多小時,她走上了大道。這時天已泛白,風寒刺骨,正是“鬼齜牙”的時分。4輛拉羊草的大馬車的老闆子,一^邊在地上踩著腳一^邊和她打著招呼:“小夥子,就是一^個人!”她粗聲粗氣地說:“大隊伍在後面!”這段經歷讓尹豔傑刻骨銘心,每次回憶都讓她淚流滿面。

經過5個小時的急行軍,異常勇敢的小尹終於趕到了紅旗站。這時她看見“大部隊”已經趕在了她的前面,她看見連部通信員小於正騎著馬在車站轉悠,那輛熱特車也等在道上。她急忙躲進路旁的草垛,但還是被抓住了。天亮時同伴發現了她的信,連裡派出了機械化部隊,她插翅難逃。

尹豔傑梗起脖子,做出寧死不屈的樣子。連裡的幹部並沒有為難她,只是問她:“你不知道,這大甸子裡狼多嗎!不怕狼把你吃了?”尹豔傑說:“我死都不怕,還怕狼!”這個倔強的姑娘的出走讓連裡的幹部有所反思,對知青是不是有點太左了?不能逼得太狠,出了事就麻煩了!連隊的政治氣氛有所緩和,但尹豔傑還是抬不起頭來,她下決心離開這片傷心地。已經傷透心的她回到了哈爾濱,回到了父母身邊。情緒低落的她覺得一切都完了,她同那個時代的每一個青年一樣,有青春的激情,有理想有抱負有追求,可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她覺得無路可走了。這時歲的她盲目草率地走進了婚姻,然而她又失敗了,4年半的痛苦換來的唯一安慰是兩個漂亮的女兒。然而誰能想象她沒有工作、兩個孩子沒有戶口、個人相依為命的苦難歲月!

尹豔傑還是老知青的文藝骨幹嚴冬過後是春天。1978年底,尹豔傑被招進了第二毛紡廠。穿上漂亮的工裝,她彷彿又年輕了,其實當時她還不到0歲。她又恢復了活力,對未來充滿了期望。有一天,那位女車間團書記看見小尹滿面春風的樣子,額前的劉海還燙過了,忙問她:“小尹你結婚了?怎麼不告訴我!”尹豔傑笑著說:“我早就結婚了,我還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呢!”當春暖花開的季節,她就把兩個女兒領到了工廠。

接著發生的故事,尹豔傑說得很簡略。廠裡一個未婚的青年工人看上了她,他叫孫國新,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工人,年年都是廠裡的先進生產者。也許是他看中了她的美麗,也許看中了她的才幹,也許是同情她的遭遇……雖然他們的戀愛得到領導的支援,但多數人並不看好,因為她比他大,還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但是誰也沒能阻擋他們的幸福結合。以後凡是有人碰到小孫都問這句話:“怎麼樣,你們還過著呢?”小孫笑呵呵地說:“還過著呢!”是的,他們還過著呢,過得相當好!小尹還給小孫生了個胖兒子,她特別高興,覺得生了兒子對得起深愛她的孫國新了。兒子今年6歲了,1米84的大個兒,提起兒子她滿臉的幸福和驕傲。

生活舒心的女人總是很年輕。尹豔傑笑著告訴我,她的兩個女兒都結婚了,都有工作,日子都過得很好。小兒子在珠海開了一家影樓,也快結婚了。孫國新在二女兒家開的門窗廠幫助打理。“最忙的還是我!”她給我看了她一週的活動日程表:星期一、三,參加知青聯誼會的秧歌隊;星期二,到老年大學學古箏;星期四、日到知青合唱團活動;星期五,到花園街社區活動;星期六,上聲樂課。她還給我看了她的三大冊剪報,上面都是精短的散文和知識性的文章。她說這些年她從來沒有停止學習。看來,學習讓她有了知識,堅定了信念,她才變得堅強。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美麗曾讓許多女人付出沉重的代價。但是堅強讓她們走出困境,結果生活得更美麗。美麗和堅強的女人,永遠都會幸福的。當然這美麗不僅是形象。

8^詩人的非詩意生活迎著晨風迎著陽光,跨山過水到邊疆。

偉大祖國天高地廣,中華兒女志在四方。……

大概每一個知青戰友都會唱這首歌,它是電影紀錄片《軍墾戰歌》的插曲。一群意氣風發的揹著行李的上海知青坐在大卡車上,他們高唱著這首歌向塔里木荒原進軍。

這首歌曾讓我們熱血沸騰、激情浩蕩。我們也唱著這首歌奔赴了北大荒。這首歌的詞作者就是著名的詩人郭小川。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到了北大荒不久,有一首詩在知青中流傳,也讓我們豪情滿懷—邊疆啊邊疆,每天都是你第一個迎接朝陽;

你開啟祖國的東大門,讓千山萬嶺灑滿晨光。

每一個工作日的第一聲汽笛,首先從這裡拉響!

這首曾讓每個兵團戰士充滿自豪感的《兵團戰士愛邊疆》的作者,就是郭小川的兒子郭小林,當時兵團師0團的戰士。他和父親是點燃我們一代人激情的人,他是兵團知青愛戴的詩人。他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了1年,經歷了許多艱辛和苦難,在那毫無詩意的生活中他卻寫出許多充滿浪漫情懷的詩歌,至今還留在我們這些老知青的美好記憶中。

1964年暑假的一次報告會,點燃了北京景山學校一個17歲少年的心,報告人是來自北大荒85農場的一個轉業軍人,他講到了那片土地的壯美,也講到了那片亙古荒原在呼喚著英雄的開拓者。此刻這個少年想起父親郭小川去年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詩《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繼承下去吧,我們後代的子孫!

這是一筆永恆的財產,千秋萬古長新;

耕耘下去吧,未來世界的主人!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間天上難尋……

郭小林記得這是父親196年底到196年初採訪北大荒時寫的,那裡有他59旅的許多老戰友,他是奉老旅長王震的命令,來看望他們的。小林也想到了196年10月7日父親在新疆寫給他的信:

“親愛的小林,我現在塔里木河北岸的阿克蘇城,剛剛從塔里木回來。在那裡,我們看到很多上海青年,他們大都十六七歲,從上海遠道來此,就熱情參加了祖國邊疆的農業建設,很令人感動。我希望你也能像他們那樣……”就是在這次對新疆建設兵團的訪問中,郭小川和賀敬之、袁鷹一起完成了紀錄片《軍墾戰歌》的創作。這部極富藝術性的電影最先感動了作者的兒子郭小林,他也登上去北大荒的列車,儘管他已被景山中學的高中部錄取,作為在校中學生的他並不是動員下鄉的物件。

那一天,胸前戴著大紅花的郭小林在東城區中學生的熱烈的鑼鼓聲中登上了火車,正在參加《東方紅》音樂舞蹈史詩創作的郭小川和夫人、《光明日報》的編輯杜惠趕到火車站為兒子送行。可是沒等他們擠進站臺,火車已經開了。本來小川是要想和兒子好好談一談的,他知道兒子也想寫詩,他想告訴小林:毛主席說,學校是不能培養文學家的!

小林是“滿懷熱望滿懷理想,昂首闊步到邊疆”的。那北去的列車日夜兼程,窗外的呼晡而過的山林,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讓他心潮澎湃。到了密山他們換乘了悶罐車,那車廂裡的木頭椅子、鐵皮爐子和懸掛的馬燈,使他想到了奔赴前線的戰車,不禁又是一陣激動。然而到了他日思夜想的85農場,到了他渴望的戰鬥崗位良種隊,他看到的是低矮的土房、臭烘烘的畜舍和望不到邊的黑土地。

歡迎新戰友的熱情和對大詩人兒子的偏愛,像秋風一樣很快就過去了。接著就是北大荒漫長的冬天和那連續不斷的暴風雪,颳得天昏地暗,颳得小林的心中怎麼也湧不起詩的靈感。他跟著農工到地裡收苞米,沿著兩裡地長的壟溝,把苞米一穗穗掰下來,再裝進筐裡背到地頭,他的肩膀都壓腫了。那時他只有1.64米高,體重還不到100斤。北大荒不相信眼淚,小林咬牙挺著。他又到了水利工地,掄起大鎬,地下只刨出一個白點,虎口震裂了,血滴在雪地上,如紅色的花。他又參加了積肥的勞動,真還寫了詩《積肥謠》:“健牛拉車肥堆堆,銀裝素裹肥點綴。”他把詩寄給父親,可父親並不欣賞,讓他好好勞動,更深刻地體驗生活。“一定要樹立徹底為革命而寫作的動機和態度。”小林沒有把父親的指示當回事,他還是把自己寫的一組小詩《催春潮》寄給了當時的《東北農墾報》,很快被採用了。當時艾青、聶紺弩等大詩人也羈押在北大荒,但他們是不能發表作品的,這就成全了郭小林這樣的業餘詩人。

詩人郭小川一家人自己寫在紙片的幾句小詩被印成鉛字而廣泛流傳,這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刺激,小林一發而不可收。一年以後他所在的85農場收到了調郭小林到農墾報工作的調令,然而被他所工作的良種隊給回絕了,他們的意見是:郭小林的小資產階級世界觀沒有改造好,不適合到報社工作。結果他們推薦了比他早來一年的另一位北京知青。現在看來,真的太可笑了,一個17歲的孩子,世界觀還沒成熟,卻被打上小資產階級的印跡!那時小林的“群眾關係”不太好,他很孤僻,也很內向,不善於和別人相處。有人和他開玩笑:“你爸叫小川,你叫小林,這不平輩了嗎!”他立刻和人家急眼。後來誰也不待見他。他平時話不多,可一開會給領導提意見,他總是振振有詞,不免有些偏激。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也卷到了北大荒,充滿革命理想的郭小林理所當然地衝鋒在前,雖然並無什麼過激行動,可還是成了隊裡的“炮轟派”,還被關了起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