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劉邦背後的女人最新章節列表 > 第12章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2章

有一個人猜透了劉邦的心思,這個人是誰?就是符璽御史趙堯。趙堯是周昌的部屬,年紀輕輕的,平常也看不出有什麼過人之處,他當著一個掌管皇帝符印的小吏,接近劉邦的機會雖多,但從來也沒見他跟皇上有什麼親密的過從。但趙堯的城府讓方輿縣的縣令看出來了,有一回他到京城接受考核,就對周昌說,您手下這個趙堯不能小瞧,這傢伙雖然年輕,但卻是一個奇才,說不定將來他會取代您的位置。周昌不信,“一個娃娃嘛,哪裡有這麼歷害。”

這回,趙堯要大顯身手了。

正好有一個單獨與劉邦說話的機會,他就對劉邦說:“陛下這些日子悶悶不樂,是不是因為擔心由於戚夫人與皇后的嫌隙,日後趙王不能自全呢?”

劉邦說:“是啊,這些日子我就為這事傷腦筋呢?”

趙堯說:“我聽說陛下已經決定讓趙王就藩,離開長安,陛下可以為太子找一個強有力的宰相以為輔佐,但是這個人必須得是皇后、太子和眾位大臣都敬畏的人。”

劉邦問:“誰能擔當此任?”

趙堯單刀直入地說:“御史大夫周昌,非他莫屬!”

劉邦十分嘉許,很快就把周昌召來,讓他隨趙王就國,去當宰相。

周昌是中央的御史大夫,位列三公,相當於中辦秘書長,其位僅在蕭何之下,到藩國為相等於降職,所以對這個安排很不理解。劉邦就給他做思想工作,說:“我知道這麼安排讓你受了很大委屈,但是我不能不為趙王的以後擔憂,除了你,還有誰能夠為他保全呢?為了我,你就先委屈一下吧。”

周昌沒得說了,皇上以愛子相托,責任重於泰山,他應命就任趙相,護送如意去趙國就藩。

周昌前腳剛上任,劉邦緊接著就安排趙堯接替了他的位置,一個年紀輕輕的刀筆小吏,一下子平步青雲,職位高過了那班出生入死的老臣。

不消說,這件人事安排又在宮廷裡鬧了一場不大不小的地震。

劉邦心裡是最清楚不過的,安排趙堯接替周昌,不完全因為他出了這麼一個好主意,既能保全如意,又能讓周昌這個倔驢子離開自己身邊。最深層的原因是,趙堯一下子就看出了呂后與戚氏的矛盾對如意未來的影響,將來下一次易儲,有趙堯這樣的人在內閣就會順利得多。為了完成成功的易儲,他就必在依靠趙堯這樣的既與呂氏沒有牽連而且是政治上的少壯派,來抗衡豐沛系的那班老臣。

經過了這場驚險,呂后也更清醒了。她知道,她與戚氏爭的不僅僅是兒子的太子地位,而是後位和帝位的雙重競爭。這場鬥爭剛剛開始,鹿死誰手還未見分曉。

她知道,從此之後,她睡覺時都要睜一隻眼了。

十六、殺你個不見天、不見地、不見鐵

用“按倒葫蘆起來瓢”來形容漢初朝廷的政治危局,是再合適不過了。

貫高事件的陰影剛剛散去,趙國那邊周昌又發來密報,代國相國陳豨有謀反的嫌疑。

陳豨在秦末農民戰爭中,起兵於宛朐(今山東東明南),後率兵隨劉邦入關。西漢開國後,又隨軍平定燕王臧荼的謀反,被封為陽夏侯。高祖七年冬,劉邦從平城撤兵之後,因北部邊地局勢緊張,就讓陳豨為趙相,監趙、代邊兵,成為這個地區的軍事最高長官。

陳豨就任前夕,曾去淮陰侯韓信府上辭行。他一向敬重韓信,稱其為天下第一軍事奇才。經常與他一起探討軍事問題。這一回,韓信得知陳豨即將調任代地,就對他說:“老兄將要去就任了,有些話不知應當不應當跟你講?”

陳豨說:“我惟將軍之命是從,將軍但講不妨。”

韓信屏退左右,握住陳豨的手,兩個人到庭間散步,韓信說:“陳兄現在的位置非常重要,可以說掌領天下精兵,身處天下重鎮,這是因為老兄是皇上的寵臣,所以才有此重寄。老兄想過沒有,你的這種狀態能維持多久呢?”

陳豨沉吟不語。韓信繼續說:“如果有人暗算你,告你擁兵自重,有謀反嫌疑,第一次皇上可能不會相信,但如果第二次再接到密告,皇上很可能就要起疑心,若是有第三次告發,皇上肯定會震怒,解除你的兵權,並且親自帶大軍討伐你。如果真的有這一天,你記住我將在關中起兵策應,則天下可圖之。”

陳豨點頭:“謹記將軍教誨。”

周昌到趙國當宰相,陳豨的相國被撤銷,只負責軍事防務方面的工作,他心裡的失落感油然而生。

陳豨與劉邦一樣,早年也崇拜信陵君。以相國身份開府之後,他模仿信陵君的作風,大肆招致門客,這些門客中有不少是遊蕩在北方的“任俠”之士。他每次出行,都有大批門客跟隨左右。他回封邑陽夏途經趙國王都邯鄲,隨行門客的車子就有一千多輛,以至於把邯鄲的官舍全都住滿。這個舉動引起了周昌的警覺。周昌是長期做監察工作的,有一種本能的職業敏感。他馬上就回到長安,向劉邦密報陳豨的舉動。他對劉邦說,這個陳豨大量豢養北方的任俠、豪傑,野心勃勃。他在外統兵數年,位尊權重,恐生異變。

這些“任俠”“豪傑”為什麼會引起周昌的警覺呢?

“任俠”又稱“遊俠”、“輕俠”,是當時的一個社會強勢群體,不過他們的權力不是來自政治和經濟,而是來自肉體的強制。顏師古解釋《漢書》“任俠”時說:“任,為任使其氣力。俠之為言挾也,以權力俠服人也。”在《史記。遊俠列傳》裡,司馬遷的描述更加貼切:“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阣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遊俠之士就是這麼一個群體。在遊俠大量出現的戰國時期,最能體現其行為特徵的是刺客,比如荊軻。到了漢初,仍然是遊俠非常活躍的時期。在高官權臣所養的門客中,遊俠佔了很大的比重。所謂“少年”和“豪傑”,也是這一類人物。這些人被認為是集團式的破壞力量,是社會的不安定因素,那些招募他們的人,自然會被懷疑有所圖謀。

劉邦讓周昌密切注視陳豨的舉動,又派人去代國調查。這一查果然就查出了許多問題。陳豨知道皇上暗中調查他,也恐懼起來。他想起了韓信對他說過的話。在匈奴邊界一直伺機而動的韓王信趁機派出說客,遊說陳豨造反。

正在陳豨猶豫不決的時候,他接到皇帝的詔令,太上皇崩櫟陽宮,令他回關中參加葬禮。陳豨怕這一去又會重蹈韓信覆轍,遂稱病不赴。很快又與韓王信的部屬王黃聯合造反,於高帝十年九月(前197年10月)自立為代王。

周昌急忙護送如意撤回關中。

劉邦決定御駕親征陳豨,拜樊噲為左丞相,周勃為太尉,自己親率一軍,又帶上戰無不勝的謀士張良,兵分三路急赴前敵。劉邦也讓韓信隨同征討,韓信稱病不從。

劉邦一走,朝廷的政務自然又交給了呂后和蕭何。

就在這時,呂后接到了韓信舍人名樂說的密報,說韓信準備偽造皇帝詔令,釋放在監囚徒,與自己的奴僕、家人組成臨時突擊隊,襲擊皇后和太子,解除禁衛軍武裝,在關中舉義,策應陳豨。

這個樂說為什麼要舉報韓信?他哥哥也在韓信府中當差,因犯了錯,被韓信關押,並稱要殺了他,他的弟弟為了營救他,才去親見呂后,揭發韓信謀反之事。呂后一時亂了方寸。韓信不同於別人,他是個戰勝攻取的用兵天才,雖然他被貶淮陰侯之後並未允許就封,而羈留在京都,手上已沒有一兵一卒,但他如果真的造起反來,憑他的本事,很快就能形成燎原之勢,到那時局面就不可收拾了。呂后立即把蕭何召進後宮,向他通報了這個情況,並問計於蕭何。她向蕭何討教,相國您說這事該怎麼辦?

蕭何對於韓信謀反,半信半疑。

蕭何對韓信,那是非常瞭解的,韓信要真有心謀反,漢朝廷的天下早就不再是姓劉的了。當年,他在能左右天下政局、影響漢軍勝敗的齊王之位上,拒絕了別人策動他反叛的遊說,他心中經常感念的是漢王解衣推食的知遇之恩,這樣的人怎麼會謀反呢?

換一個角度說,蕭何可以說是韓信惟一的知己。從打漢中追回韓信,並說服劉邦拜他為大將軍那時起,兩個人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交情了。

蕭何這時真的為難了。說韓信不會謀反,從呂后那就通不過,她可是接到證據確鑿的密報後才來商量對策的,萬一韓信真的要造起反來,那亂子可就大了,而且自己也難逃監國失職的罪責。

事已至此,蕭何只能信其有,不能信其無了。

於是蕭何就和呂后商量,設個圈套把韓信騙進宮來。設個什麼圈套呢,就假傳皇上御駕親征告捷,陳豨兵敗被殺,召集群臣在未央宮慶賀。

韓信接到了邀請,有了上一回被騙的經歷,他怕又是一個陷阱,不敢睜著眼往裡跳,就稱病不去。稱病是個很堂皇的理由,沒有這個理由,他就隨劉邦上前線了。

蕭何一看韓信請不來,只好親自到淮陰侯府去請。他對韓信說:你雖然有病,可皇上親征大捷,是國家的喜事,你不去就不合適了。再一方面,你和陳豨的交情大家都知道,你託病不赴,皇上以後肯定會對你產生疑慮。

這後一句話把韓信打動了。再說蕭何親自來邀,不去就不合適了。他只好對蕭何說:“好吧,我去”。

於是同蕭何一起來到長樂宮。

哪知呂后早在宮裡埋伏了武士,韓信一進宮,便立即被拿下,捆縛著押往鍾室——就是放置編鐘的房子。

呂后命令武士把韓信裝進一隻大布袋裡,吊在宮梁上。

韓信大聲慨嘆:“我悔不聽蒯通之言,現在竟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意!”

韓信心裡怎麼能服氣呢,自己一世叱吒風雲,到頭來讓一個老娘們兒給耍弄了。

武士們用早已備好的竹籤刺死了韓信。

呂后在這個過程中一直坐在鍾室裡,從布袋裡滴出的血在眼前幻化一種迷離的顏色。她心裡冷笑著:皇上不是與你有約——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嗎?我今天就殺你個不見天、不見地、不見鐵!

韓信廟門上曾有一幅楹聯,謂:“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概其一生。“生死一知己”,指的是蕭何,是蕭何將他薦給劉邦,讓他這個貧家子弟平步青雲;又是蕭何最後把他送上了不歸之路,“生”“死”皆由一知己耳。“存亡兩婦人”,指的是韓信貧賤時助他一飯的漂母和殺他的呂后。韓信在老家淮陰時窮困潦倒,常依靠他人寄食。有一位洗衣服的老大媽見他餓得支持不住,就一連幾十天給他送東西吃,讓他活了下來,是給了他“生”路的恩人。韓信被封楚王後,找到當年救助他的那位不知名的大媽,賜她千兩黃金。

韓信臨死前發出的慨嘆道出了他的醒悟,只可惜他醒悟得太晚了。這樣一個運籌帷幄,軍威天下的軍事天才,卻死在一個不知兵法為何物的女子手裡,韓信至死也不能原諒自己所犯的這個低階錯誤。

呂后緊接著命令夷滅韓信的三族。

應該說,呂后與劉邦這對政治夫妻,他們對這些開國老臣的擔憂是不一樣的。劉邦最怕的是他們謀反,越是到了後期,他的這種“怕”就越歷害,簡直到了杯弓蛇影、疑神疑鬼的地步。呂后呢?她怕得是劉邦百年之後太子根本無法駕馭這班功高權重的元老。所以趁老頭子還在,當斷則斷。一旦老頭子不在了,想收拾他們也不能下手了。

關於韓信是否真的策劃過謀反,歷史上向來有兩種不同的見解,一種見解是:韓信謀反是一件寃案。如果韓信要造反,早就付諸於行動了,何必等到沒有一兵一卒,被“監視居住”時再謀反。另外,他與陳豨的秘談,他人怎麼會知道?司馬遷的記敘在這一點上是靠不住的。

另一種觀點是:韓信確實是有謀反行動的。在他被以“謀反”的罪名從雲夢押回洛陽時,他就有了悔意,那時的韓信確無反心,是劉邦一步步把他逼到了這個份上。至於他與陳豨的秘談內容被洩露,也在情理之中。須知韓信是劉邦和呂后的第一號監控物件,他的一言一行,均在警密情報系統的監控之中,他還有什麼機密可守。

更重要的一點是,韓信從被監視居住起,才真正對劉邦產生了絕望。韓信這個人,本事大,野心也大。而且性格高傲,與劉邦的那些老臣、老將都合不來,他的人緣很糟。他不去主動交朋友,甚至羞於同那班老臣、老將為伍。在他被監視居住期間,他有一天偶爾路過樊噲的舞陽侯府第,不知不覺走了進去。樊噲跪拜迎送,誠惶誠恐,說:“大王肯光臨臣家,不勝榮幸!”出了舞陽侯府大門,韓信卻傲慢地說:“想不到我這一生竟然與樊噲這樣的人為伍。”

所以,他在謀反的合作伙伴中,選中了陳豨。第一,陳豨雖然也是早年參加反秦起義,追隨劉邦出生入死的舊臣,但他又不同於周勃、曹參、樊噲等將領,他有自己的主見,因此很難得到劉邦的信任;第二,陳豨善於用兵,有勇有謀。且擁兵重鎮,很有實力;第三,在所有的將領中,惟有陳豨與他算是情投意合,兩人能執手密談,非同一般交情。

再看韓信“釋放官府徒隸以舉兵內應”的全盤計劃,也不能說不可行。長安各官署,多有羈押的徒隸,這些人加起來,不會少於萬人之眾。而且這一部分人多是反對漢政權的政治犯和刑事犯,“任俠”、“豪傑”之輩亦不在少數,是一支很有戰鬥力的力量。這支隊伍作陳豨的內應,再加上韓信自己這個用兵天才的排程,很可能成就大事。

但沒容得他向自己的目標跨出一小步,這個計劃便由於洩密而全面流產。

劉邦平叛之役,也勢如破竹,取得節節勝利。陳豨兵敗,撤走塞外。

正在這時,他收到了呂后發自長安的訊息,知道她幹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把他承諾的“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的韓信殺了,而且殺得幹淨利落,不見天、不見地、不見鐵。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劉邦得知這個訊息之後有什麼反應?司馬遷用了極省儉的五個字“且喜且憐之”。對這五個字,後人有許多附會。清代學者梁玉繩《史記志疑》中說,劉邦的喜,喜的是“畏惡其能非一朝一夕”的韓信終於被徹底剷除,憐的是“其無辜受戮”。很多人都按這個套路來思考問題。而我認為,劉邦的喜,是對呂后而言的——我這個老婆委實十分了得!我自己想殺而下不去手殺的人,她居然敢先斬後奏,殺得乾脆利落。有了這樣的老婆,何愁天下坐不穩?劉邦的“憐”,非憐韓信“無辜受戮”,而是有幾分英雄相惜之意。在劉邦的心目中,韓信的才華是無可替代的。而且,韓信無論是個人風格還是處世方式,都有很多與劉邦相似的地方。比如說,我們都知道韓信年輕時曾受過“胯下之辱”的故事——淮陰地面上的一個無賴,有一回戲弄韓信,讓他從自己的褲襠下面鑽了過去。但後來韓信富貴了,被封為楚王了,對這個讓他鑽過褲襠的無賴,不但沒有報復他,治他的罪,反而把那小子提拔做了他封國的一個中尉——這是個不小的官,相當於楚國的公安部最高首長,這一下讓很多人大跌眼鏡。

類似這樣的事,劉邦也做了不少,比如他給平生最恨的雍齒封了侯,比如他把楚漢戰場上咬住他不放,一路追殺的楚將季布封了將軍,等等等等。

對韓信的才幹,劉邦是十分激賞的,這也就是他“憐之”的主要原因。

劉邦此番御駕親征,一來有周勃、樊噲、曹參、灌嬰等猛將的奮力拼殺,二來有張良的奇謀良策,更重要的還有受剷除韓信這件事的鼓舞,所以所向披靡。一舉收復雁門郡十七縣,雲中郡十二縣,代郡九縣,陳豨亡走匈奴,韓王信戰死陣中,王黃、丘曼臣等叛將相繼被捕殺。這一下,韓王信解決掉了,陳豨也算解決掉了,重要的是韓信也解決掉了,劉邦心裡很高興。

他沒有忘記賞賜蕭何。能解決掉韓信,蕭何功不可沒。在緊張的戰事中,劉邦傳回詔令,給蕭何加封五千戶食邑,並給他組織起了一個五百人的衛隊,保護他的安全。

蕭何受到意外賞賜,惶惶不安又十分高興,一時間,相府門上賀客盈門。大家都來向蕭相國道喜。這時一個人卻到蕭相國府上弔喪來了。他一身弔客打扮,穿著孝衣,扎著麻繩,一進大門就大哭不止。蕭何一看,這個人是他一個名叫召平的朋友。蕭何感到很意外,別人都來給我道喜,你為什麼來給我弔喪呢?這不是明擺著“堵心”我嗎?召平對蕭何說:皇上對你的賞賜決不是幸運,而是禍患,先生喜從何來?我認為先生死期已近,所以先來弔喪。

蕭何聽了召平這話,心裡更慌了。召平不是未卜先知的術士,而是做過秦國東陵侯的一個極有韜略的人物。秦朝滅亡後他成為平頭百姓,在長安城外種瓜。他種的瓜特別甜,當地人譽為“東陵瓜”。蕭何對召平十分敬重,經常向他請教國是,所以他對召平的意見十分重視。

召平說,皇上現在正在前線拼殺,而你守在京城裡,又不必冒矢石之險,相比之下,皇上的危險要大得多,他幹嗎要給你配五百人的警衛部隊呢?

蕭何願聞其詳。

召平又說:這是皇上對你不放心啊。這些衛隊,五百人五百雙眼睛,你有什麼遮藏的事能逃過五百雙眼睛呢。

蕭何問:那我該怎麼辦呢?

召平說:相國馬上給皇上打個報告,說現在國家正是財力緊張的時候,我不但不應該要這五千戶加封的食邑,而且計劃變賣家產,以助軍資,惟願皇上早日奏凱。這件事要馬上辦,越快越好。

蕭何立即把謝絕加封的報告送上了前線。劉邦見了,很高興,批覆了蕭何的申請,收回五千戶封邑,那五百人的衛隊也立即撤消了。

劉邦在凱歌聲中回到長安。他見了呂后,首先問:“韓信臨死時說了什麼沒有?”

呂后說:“他說他只後悔沒有早聽蒯通之言。”

劉邦說:“蒯通是齊國有名的辯士,肯定是他唆使韓信謀反的。”

於是立即發詔到齊國,要求齊國將蒯通械送長安。

蒯通被送到長安後,劉邦親自審訊,問他是否曾教唆韓信謀反,蒯通供認不諱,說:是啊,但是這傢伙不用我的謀劃,所以被落到了今天殺身滅族的地步。“如彼豎子用臣之計,陛下安得夷之乎”——當初如果這小子聽了我的話,陛下您怎麼能夠殺得了他呢?

劉邦氣壞了,當即下令烹殺蒯通。

蒯通大呼冤枉。劉邦問他有什麼冤的,你不是自己承認了曾教唆韓信謀反嗎?

蒯通說:當年秦朝失鹿,天下共逐之,只有捷足者才可先登,這個機會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當時臣是韓信的部下,只知有韓信,而不知有皇上您。這就好比古代蹠的狗對著帝堯狂吠,不能說帝堯不是賢明的君王,而是因為蹠的狗只知有蹠而不知有帝堯啊。況且當時爭天下的人太多了,只是他們的力量不足罷了,對這些人,難道陛下全要烹殺嗎?

劉邦一聽,覺得蒯通講得很有道理,就把他釋放了。

那個舉報韓信謀反的樂說,被賜封慎陽侯,食邑二千戶。

自韓信被誅,朝臣對呂后全都產生了一種莫可名狀的畏懼感,既使是那些年輕時一直把她喊著“四嫂”的沛豐系老臣也不例外。只要看見她瘦弱的身影,他們的心裡就會升起一種徹骨的寒氣。

十七、下一個就輪到彭越了

韓信被誅,而且是被誅滅了三族,群臣心裡都在嘀咕——下一個將會是誰呢?

誰也沒有想到,下一個真的就輪到梁王彭越了。

群臣怎麼也想不通,無論從哪一方面說,彭越也不可能成為韓信的後繼,可偏偏懸在他們頭頂上的那把閃著寒光的利劍,就落在了彭越頭上。

也別怪大家想不通,彭越確實是與劉邦最親近的老臣之一。

對彭越的來歷,我們要多說幾句。

彭越是昌邑人,昌邑在現在的山東省金鄉縣西北部,字仲,原本是個草澤強盜出身。他在鉅野一帶的大澤中聚了一小夥弟兄,一邊打魚,一邊做一些打家劫舍的勾當。

陳勝、項梁起兵反秦時,很多年輕人勸彭越趁天下大亂,拉起一支隊伍來,彭越說:時機還不成熟,再等等看。

過了一年多,群雄四起,鉅野大澤裡的年輕人已經聚攏了一百餘眾,他們仍然追隨彭越,動員他做頭領,彭越還是不答應。架不住這群血氣正旺的年輕人天天纏著,彭越推了幾次,見沒法推掉了,就答應下來,並與他的追隨者們約定,第二天以日出之時為限聚合,遲到者斬。

第二天日出時,大部分人都到齊了。只有十幾個人到得晚了些,其中有一個人直到快中午了才趕到集合地。彭越說“大家選我做頭領,是因為我年紀大。可是做頭領說了話就一定要算數的。事先我們已有約定,逾時者斬,今天有那麼多人超過了規定的時限,不可能全殺了,要殺就殺最後到的那個人吧”。於是下令把最後到的那個人推到前面來斬首。

大家沒當真,笑著勸他:“今天是集合的頭一天嘛,以後大家守時就是了。”彭越說:“咱們既然是一支隊伍了,就得有隊伍的規矩,沒有軍紀,散漫鬆垮,這樣的隊伍怎麼能夠拉得出去!”他親自到隊伍里拉出那個人,把他的頭砍了,設立祭壇,就用這顆頭做祭品,並向大家鄭重宣佈了軍令。這一下所有的人都害怕了。這支隊伍從此令行禁止,再沒一個人敢違犯軍紀。

很快,彭越的隊伍就發展到了一千多人。在陳勝、項梁大規模攻城略縣的時候,他仍然大部分時間按兵不動。秦二世三年(公元前07年),劉邦奉楚懷王之命率部西進入關,從碭地出發,北攻昌邑,彭越率部相助。昌邑未克,劉邦繞道慄縣(現在的河南夏邑縣),繼續西進,彭越審時度勢,沒有隨行,仍然和他的部隊堅守在巨野澤,收集魏國被打散的部隊。在以後的幾年中,他們一直是單兵堅守,不與任何一路反秦義軍有過配合的軍事行動。以至於項羽在關中割地分王時,各路諸侯都有了自己的封地,惟獨彭越那一萬人的隊伍仍在巨野澤,沒有歸屬。(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