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劉邦背後的女人最新章節列表 > 第8章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8章

劉邦這麼多年養成了一個思維定勢,那就是凡事聽張良的。張良一說,他就立即安排遷都的事,“即日車駕西都關中”,說走抬抬屁股就走。

咸陽讓項羽那一把火,燒得滿目焦土。漢王朝的中央機關,只好先駐在櫟陽,派蕭何去主持咸陽宮室的修建事宜。

櫟陽位於臨潼(現西安市臨潼區)櫟陽鎮東5裡渭河北岸的武屯鎮附近的古城屯、房村、武屯和玉堡屯之間,這裡位處關中平原,地勢平坦廣闊,且“東通三晉,”“北卻戎翟,”地據東西交通要衝。秦人曾經以雍城(今陝西鳳翔城南豆腐村、河南屯至鳳尾村一帶)為國都,歷德公、宣公、成公、穆公、康公、共公、桓公、景公、哀公、惠公、悼公、厲共公、躁公、懷公、至靈公,居住50餘年(公元前44年----公元前415年),遷都涇陽,在涇陽經營50餘年。後來由於對魏國作戰的方便起見,秦獻公時才東遷都城到櫟陽。平定魏國後,又遷都咸陽。之所以向咸陽遷都,也是出於戰爭的需要,時在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50年),秦對楚國的戰爭,已拉開序幕。從秦孝公十二年開始營建新都,到秦滅亡,咸陽城經過了140多年的建設,已經有了相當的規模。其政治中心以渭北為主,寢廟和皇家苑囿如秦上林苑、宜春苑分列於渭河南岸東西兩區,宮殿建築群如咸陽宮、章臺宮、興樂宮、華陽宮等,則以渭河為中軸線,向南北伸展。秦始皇當年兼併天下時,每破一國,即在咸陽原上仿照其宮室規模建造宮殿,所以當年渭北宮殿群之宏偉、壯觀是可以想象的。

劉邦將新都定名曰“長安”,這個名字也是始於秦時。是秦咸陽城所轄的一個鄉的名字。盧綰在分封功臣時封的就是長安侯,《史記。盧綰列傳》說:“長安,故咸陽也。”劉邦之所以將咸陽改稱長安,一是因為咸陽本來就包括了長安這個地方,二是取長治久安之意。在遷都和更名這件事上,看出劉邦也有與呂后一樣的擔心。

遷都後的第一項工程,就是修復秦興樂宮。

當年項羽火燒咸陽,大火三月不滅,秦朝宮闕灰飛煙滅,剩下一片焦土。僥倖保留下來的,只有渭河南岸的這座興樂宮了。興樂宮是秦時關中三百離宮之一,規模也不算小,四周總長二十多裡,《三輔舊事》記:“秦於渭南有興樂宮,渭北有咸陽宮,秦昭王欲通二宮之間,造橫橋長三百八十步。”這座宮殿最晚在秦昭王時代(公元前06年---公元前51年)就已興建,後來經過秦始皇再次營建。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0年),曾經在這裡修建了高達四十丈的高臺,因秦始皇射飛鴻於此,故名鴻臺。

這座舊宮雖然得以保留,但一樣遭到了項羽嚴重的破壞,劉邦於高祖五年(公元前0年)九月開始修葺興樂宮,一年半之後才告完工。遂改興樂宮為長樂宮,丞相以下官員從櫟陽遷往長安。

就在剛剛辦完了遷都後的安置工作時,燕王臧荼突然反了。這個突發事件彷彿是為呂后和劉邦的擔憂作了一個註腳。

臧荼原來是燕王韓廣手下的一員大將。項羽滅秦以後,分封諸侯,徒燕王韓廣為遼東王,臧荼為燕王,定都在薊——也就是現在河北滿城一帶。後來臧荼殺了韓廣,兼併了他的地盤,與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一起歸降了劉邦。燕擁有廣陽、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六郡大片的土地,位居劉邦勢力範圍的趙、齊之後,這遲早是帝國的心腹之患。

對臧荼的叛亂,《史記·高祖本紀》中只有短短三十九個字的描述:“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燕地。高祖自將擊之,得燕王臧荼。即立太尉盧綰為燕王,使丞相噲將兵攻代”。請注意,這段話中還有一個錯誤:當時樊噲還不是丞相。

這場平暴確實有兔起鶻落的迅疾。

劉邦得到臧荼叛亂的訊息之後,為了表示統一的決心,御駕親征,日夜兼程北上攻燕。燕王臧荼萬萬沒有料到劉邦出兵如此神速,來不及調整部隊,倉促應戰。守城燕軍兵力薄弱,根本抵擋不住中央軍的強勢,連連失敗。漢軍攻入薊於,臧荼帶著兒子臧衍狼狽而逃。劉邦乘勝追擊,活捉臧荼,將其斬首示眾。臧衍微服逃脫,投奔了匈奴。這場叛亂迅速平息,劉邦立即封他的“發小”盧綰為燕王,駐守燕地,然後班師回朝。

但緊接著又在穎川發生了大規模的叛亂,鬧事的頭領是項羽的舊部將利幾。項羽自刎後,利幾投降了劉邦,封在穎川。利幾和臧荼有過交往。劉邦平息了臧荼叛亂,回師洛陽,召見利幾。利幾怕遭臧荼一樣的不測,就先發治人,起兵抗漢。劉邦親征穎川,又一次迅速地平息了叛亂,利幾被誅。

接連發生的兩起叛亂,給劉邦和呂后敲了警鐘。這些心存怨望的項楚餘黨和裂土分封的異姓諸侯王,與漢朝的關係竟然如此脆弱,以至於一有風吹草動,就要鬧出大事。剛一立國,就危機四伏。臧荼和利幾,不過是“豎子之輩”,起不了大風浪。萬一那些手握重兵、盤據要津的“大鱷”們鬧起事來,收拾他們就不那麼順手了。

呂后知道她目前要做的大事,就是要幫助劉邦平衡、遏制異姓諸侯王,安定天下。同時,要樹立皇帝的新權威。她對劉邦說:為人君要有人君的尊嚴,為人臣要有人臣的禮節,像你們這麼嘻嘻哈哈,君不君臣不臣的,成個什麼體統?

劉邦覺得有理。恰恰這時,那位不久前投奔他的博士叔孫通來建言,要求制定朝會禮儀,使君臣之間有規可循。劉邦很高興地接待了他。

劉邦這人平素最看不起的就是儒生,見了儒生就要用最惡毒的語言去咒罵,還拿儒冠來做溺器——這對儒生是最大的輕蔑和汙辱,把人家頭上的帽子摘下來,撒一泡尿在裡面。

最著名的是儒生酈食其見劉邦的故事。酈食其是陳留高陽(現在的河南杞縣西南)人,雖然家貧落魄,無衣食產業,卻志向遠大。他瞧不起路過高陽的數以十計的反秦將領,因為他覺得那些人都缺乏“聽大度之言”的氣魄。而對傲慢無禮但有雄才大略的劉邦情有獨鍾。當年劉邦帶兵在陳留經過,酈食其為了自己的政治抱負來拜見他,劉邦正蹺著腿讓兩個女孩子做足療。他瞥了一眼辦事員遞進來的名剌,問:“來的是個什麼人啊?”

辦事員說:“戴著一頂高高的帽子,形狀有些古裡古氣,看起來滿腹經綸的樣子。”

劉邦摳著腳丫子,往地下吐了一口唾沫:“你去告訴那個什麼狗屁儒生,我正忙於軍國大事,沒有閒功夫聽那些儒生扯閒篇!”

酈食其當時已經六十多歲的老人家了,一聽這話勃然大怒。瞪著眼睛,氣呼呼地說:“你告訴他,我不是什麼儒生,老子是高陽酒徒!”

劉邦吃硬不吃軟,酈食其這話還挺管用,遂傳令讓酈食其進見。酈食其入見,劉邦仍然在倨床箕坐,讓女孩子洗腳,這個動作十分不雅,就是把腿叉開著,像一隻簸箕那樣,這是劉邦的習慣動作,後來他從匈奴平叛回來的路上駐蹕趙國,也是用這個動作接見趙王張敖,引起了趙國老臣貫高等的憤怒。酈食其看不慣劉邦這傲慢的樣子,他進來了,只彎腰一揖,卻不跪拜,單刀直入問劉邦:“足下欲助秦攻諸乎?且欲率諸候破秦也?”您是想幫著秦軍攻諸侯呢?還是率領諸侯破秦軍?

劉邦破口大罵:“豎儒!天下受秦之害這麼久,我怎麼能幫著秦軍攻諸侯呢?”酈食其說:“如果您真的是聚義師而誅無道,就不應該用這種態度對待老年人。”

劉邦聽了這話,連忙停止足療,揮揮手,兩個女孩子退下,他整理好衣服,向酈食其道歉,請他上座。

酈食其因言六國縱橫,劉邦聽得很高興,就賜酈生酒食。

酈食其說:“足下糾集烏合之眾,網羅散兵遊勇,您拉竿子的這支隊伍統共不過萬把來人,用這支隊伍和強秦對抗,等於是用肉投餓虎。那怎麼辦呢?你應該先取陳留。這個地方是天下交通樞紐,四通八達,而且很富庶,有天下糧倉之稱。我跟陳留的縣令是老朋友,如果您信得過,我可以做您的使者,去說降陳留令。”

劉邦按照酈食其所授之計,果然不戰而取陳留。酈食其被封為廣野君。

叔孫通從秦二世的朝廷裡逃跑之後,就跑回了老家魯國。不久,魯為項梁所佔領,他就投靠了項梁。項梁死後改從楚懷王,懷王被項羽徙湖南時,他見跟隨義帝沒什麼出路,就直接跟隨項羽麾下。劉邦攻入彭城後,改換門庭又做了漢王博士。他知道劉邦看不起儒生,不敢穿儒服,當然更不敢戴儒冠,怕讓劉邦當了尿盆兒。他天天穿著一身楚制短衣,劉邦以其能變通,不像其他儒生一樣裝模做樣,就特別喜歡他。這叔孫通有百十個弟子,追隨他一起投了漢王,帶著這麼一支儒生隊伍,叔孫通可以算個名副其實的“博導”了。可他專向劉邦推薦那些盜賊、壯士,而從不舉薦自己的弟子。弟子們有意見,叔孫通說:“不是我不想著你們,現在機會不對。漢王正冒著生命危險打天下,你們能派上用場嗎?大家耐下性子等機會,到時候我自然會舉薦你們的。”

要擱在平時,叔孫通這頓臭罵是少不了的。這個時候他去建言制定朝儀,等於在劉邦瞌睡時抱去了一個大枕頭,不但沒捱罵,還讓劉邦很開心。劉邦只是提出,朝儀如果太複雜,他本人也很難做到,要求一定要簡便可行。

於是叔孫通就去了孔夫子的老家魯國,在那裡找了三十個宿儒。在他徵召儒生時,有兩位就表示堅決不應召,還把叔孫通奚落了一頓,對他說:“你效忠的主子大概有十幾個了吧?我們知道你是憑著兩片子嘴說好話才謀到自己的地位。現在天下剛定,死者還沒埋葬,受傷的人還沒康復,還搞什麼禮樂?禮樂可不是說搞就搞起來的,那要積下百年的功德才能具備。你的作為不符合古法,我們是不會與你合作的。你快走吧,別糟蹋了我。”叔孫通笑笑,說:“你們真是鄙陋腐儒,一點也不看看這是什麼時代了!”

叔孫通帶著從魯國徵召的三十個宿儒,回到長安,與自己那一百多弟子一起關起門來做了一個多月的專案,終於研究制訂出了一套朝會禮儀。他們用綿繩和稻草排列君臣位次,在郊外演習朝覲的儀式。劉邦也讓君臣們跟著去練習。

在此之前,劉邦已經完成了對功臣以功行封的程式,重點封賞了一大批功臣。呂后的兩個哥哥——呂澤、呂釋之也得到分封。呂澤封周呂侯,呂釋之封建成侯。

高帝七年十月初一,是大年頭一天——這裡必須說明,西漢時期的曆法,是以十月為歲首的。不像我們現在正月初一才是大年頭一天。為什麼以十月為歲首呢?中國的三王時期,就對歲首有過不同的規定,夏時以正月為歲首,殷時以十二月為歲首,周時以十一月為歲首。

叔孫通草創禮儀制度,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秉承戰國末期以來“五德終始”的說法,確定一年的歲首。

什麼叫“五德終始”呢?這個說法是齊人鄒衍創造的。他寫過一篇文章叫《主運》,說做天子的一定要得到五行中的一德,於是上天顯示其符應,他就穩穩當當地坐定了龍椅。如果他的德衰了,另外的人有在五行中得到另一德的,而且這一德足以勝過那一德的,就取而代之。這樣按照五行的次序運轉下去,就是歷史上的“改朝換代”。鄒衍發明的這一套“五德終始說”,很得當時的推崇。有很多追隨者。他們認為黃帝得“土德”,天就顯示了黃龍地螾,螾是什麼東西?就是大蚯蚓。所以他就成了帝王。所以他的顏色尚黃,他的制度尚土。後來呢,土德就衰敗了,木戰勝了他,在五行中木克土。所以禹據木德而興。他建立了木德的制度,改用青色的衣服。再以後湯以金德而克夏木,文王以火德而克商金,也都有他們表德的符應和制度服色。鄒衍和他的追隨者們排好了這個順序,定出了五德的法典。到了秦始皇得了天下,按照這個順序,他是應居於克周火的水德的,但卻一直不見上天的什麼符應。因此有人對他說,其實這個符應在五百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從前秦文公去打獵,捕獲過一條黑龍,那就是符應了。秦始皇很高興,就以鄒衍們制定的法典搞了一套水德的制度。這套制度規定以十月為歲首,衣服和旗子都用黑色,稱黃河為“德水”。所以這次叔孫通制定朝儀,當然也要按這一套行事。

戰國末期以來隨著“五德終始”之說的流行,與五行相對應的五帝諸神,也成為帝王祭禮的上帝神。五德是什麼?就是五行的“金、木、水、火、土”。按照陰陽五行說推論,南方為火、為陽,神是祝融,顏色赤;北方是水,屬陰,神是玄冥,顏色黑;西方屬金,神是少皞(或作少昊),顏色為白;東方為木,神是太昊,顏色為青;中央屬土,神為黃帝,顏色為黃。其與五行相對應鳥獸是:南方為朱雀,北方為玄武,西方為白虎,東方為青龍。與五行相對應的還有五帝,即黃、青、白、赤、黑。秦始皇只祠“黃、青、白、赤”四個上帝,惟獨沒有建黑帝祠。為什麼呢,因為秦始皇以“黑帝”自命,崇奉的是“水德”。

劉邦聽叔孫通講了這些之後,很高興,他說:“北疇待我而起”——既然秦代沒有黑帝祠,那麼就是天意留給我的了。(劉邦所補建的黑帝祠,名曰“北疇”)十月是建亥之月,亥為水,所以就以十月為歲首。十月就是一年中的正月。按照五德順序,漢代秦而興,應該是尚土德,叔孫通們大概覺得秦國祚太短,完全可以對他們所立的水德忽略不計。用水德還有直接與周朝銜接的深意在裡邊,所以就這麼定下來了。直到漢武帝時才改尚土德,以正月為歲首,服色尚黃,這已經過了一百多年了。

確立歲首,才能制定諸侯王朝覲天子的禮儀,根據當時制定的禮法,諸侯王朝見天子,“凡當四見耳”(《史記·梁孝王世家》)。每年冬十月,要行“朝歲”之禮,親自到京“賀正月”,稱為“春朝”。“四見”的儀式大體是這樣的:諸侯王剛到京師時,先在禁中朝見天子,即所謂“小見”,因為不是朝會,又稱為“燕見”。到正月初一的早晨,諸侯王要參加“賀正月”的朝會,並進獻賀禮,這就很隆重了,稱為“法見”。後三日,天子設酒宴,招待諸侯王,並賜金帛財物。後二日,諸侯王“復入小見”,再次到禁中去朝見天子,然後離開京師,回自己的封國。我們以後會講到齊王劉肥來京師“賀正月”,差點被呂后用藥酒毒死的事,他的“春朝”,就完全是按照這個程式。

既然確定了“水德”,那麼“服色”也就相應確定了,所以西漢的服色不改秦俗,依然用黑色,不但百官公卿上朝要穿“皂衣”,連皇帝也不例外。從官服上看不出品級的區別,只有從百官所佩的綬帶上,能看出官位的高低。綬帶是什麼?綬,也稱為“組”,是區別官員品級的帯子。所以現在管幹部的部門就叫“組織部”。它本來是先秦時期官員們身上佩帶各種玉飾時系玉飾的彩色絲帶,秦漢以後,佩玉不再成為普遍的習尚,綬帶就有了一個新的作用,那就是用來系官印。嚴格地說是系盛官印的錦布袋。那時官印不像後來的那麼大,從傳世實物看不過三釐米左右見方,是押印簡牘外邊的封泥用的,小小的一方官印,帶起來也方便。綬帶怎麼能區別官員品級呢?因為不同級別的官員,綬帶的顏色、尺寸是不一樣的。漢代天子為黃赤綬,長二丈九尺九寸,諸侯王赤綬,長二丈一尺;公、侯、將軍紫綬,長一丈七尺,二千石以上青綬,長一丈七尺;六百石以上黑綬,長一丈六尺;二百石以上黃綬,長一丈五尺;百石青紺綬,長一丈二尺。有一些官是沒有印綬的,比如大夫、博士、御史、謁者、郎官等。雖然一上朝,一片黑色朝服,不分彼此,可一看綬帶,就會一目瞭然。

劉邦當了皇帝之後,與臣僚雖然有了君臣的名份,但還沒有嚴格的君臣禮儀,那些大臣,多數是長期追隨他南征北戰的開國功臣,並不把劉邦這個皇帝看得那麼神聖,平常也跟他沒大沒小慣了。論功行賞的時候,這些人就在殿上飲酒爭功,喝醉了就大喊大叫,甚至拔劍砍柱子,讓劉邦很頭痛。這個時候如果有人給他出主意,把那夥沒大沒小的臣子、將領殺上幾個,沒準劉邦也會採納,但如果真的那樣後果就十分嚴重了。這種低階錯誤造成的惡果曾在另一個農民起義領袖陳勝那裡得到了驗證。陳勝稱王後,原來和他一起給人做傭工的夥計們,還記得大家相約過“苟富貴,毋相忘”的話,就來看望他。這些人看到陳勝宮殿的氣派,一個勁地叫“爽”,在宮裡大大咧咧地進進出出,全無規矩。這還不算,他們還大談陳勝當長工時的“糗事”,讓陳勝丟盡了面子。所以有人就建議,把這些影響領袖形象的人殺了,以懲效尤。陳勝就下令把那些人統統砍了腦袋,這一下,來投奔他的人全逃走了,而且再沒有人去投奔他。

幸虧叔孫通及時地幫劉邦解決了一個讓他難堪的問題。

有了一套禮儀來管束這些人,事情就順理成章了。

十月初一,這套禮儀開始正式啟動。黎明時分,文武百官和各路諸侯已聚集在長樂宮大殿外,由宮裡的傳達官(謁者)依照事先安排好的位置,依序引入殿門,傳達官傳呼一聲“趨”,大家分東西兩列排好,東邊是功臣、列侯、諸將軍,西列是以丞相為首的文官。庭中數百名郎中和中郎全副武裝,執戟在手,從殿門到主殿,分隊排列,旗幟鮮明,氣氛肅穆。

接著才是皇帝的輦車出房,自內而外,百官持職、傳警。待皇帝升殿入座之後,再由禮官引導諸侯群臣以下至六百石級別的官員,依次序逐一奉賀。

這肅穆莊嚴的禮儀,讓每一個人都感到了震恐和敬畏。

朝禮已畢,接下來是宴會。按照新的朝儀規定,再也不準像以前那樣昂首直入,大呼小叫,跟皇帝不分上下。入座之後,要拜伏抑首,不得以目光與皇帝平視。然後按照尊卑次序,依次向皇帝敬酒。而且規定,每人飲酒不得超過九杯。如有不合禮法者,會當場被監席之官喝令退出。

劉邦那班臣下,平常散漫粗野已成習性,這一下可受到了很大的約束。尤其是樊噲那樣的酒徙,豪飲起來動輒鬥巵,這九杯只夠他們沾沾嘴唇的。這些人都意識到,他們跟老大那種隨隨便便的關係,從今天起已經不復存在了。

劉邦呢,這一回他找到感覺了。當年當上了泗水亭長,自己弄了頂竹皮冠天天頂在頭上,就是為了尋找與眾不同的感覺。他在咸陽出差時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儀仗,嘆喟:“大丈夫當如此也!”也是渴望能找到一種感覺。今天這種感覺真是太棒了。這人一向口無遮攔,心裡有啥嘴上就說啥,當下就對呂后說:“到了今天我才知道,這當皇帝的滋味真是好得很呀!”

他一高興,就賞了叔孫通黃金五百斤!而且封了他一個太常——也就是國家典禮總署署長——的官。叔孫通趁機為他的弟子們請命,說制定朝儀也有他們的一份功勞,劉邦就將所有的儒生都封為郎官。叔孫通把所得的五百斤黃金統統分散給諸位儒生,又告訴他們皇帝賜官的訊息,儒生們歡呼雀躍,認為叔孫通是識當世時務的聖人。

呂后卻沒有劉邦那麼興奮。

她的憂患在與日俱增。

首先,劉邦對那個戚氏的寵愛已經達到了一種無所顧忌的地步,就連與群臣議事,都要把戚氏抱在懷裡。有一天大臣周昌來請示工作,劉邦抱著戚氏跟他談話。周昌這人性格耿介,看不慣劉邦這作派,氣得扭頭就走。不談了。劉邦追出來,把周昌按在地上,騎在他身上問:“你說,我這個皇帝怎麼樣?”周昌說:“也就是跟桀、紂一樣的皇帝罷了!”劉邦聽了大笑。

戚氏能歌善舞,劉邦回到後宮,就跟戚氏擊築對歌。別看劉邦沒念過幾天書,但戚氏的藝術天份卻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居然也能自創出不錯的歌詞。

劉邦幾乎天天與戚氏形影不離,把後宮所有的女人都冷落了。

當然,受冷落最多的是呂后。

她日益感覺到了一種角色的尷尬。從名份上說,作為皇后,她是應該凌駕於劉邦所有的姬妾之上的。皇帝的姬妾,地位彼此是有很明確的分別的,這由她的名號所決定。秦朝皇帝的姬妾共分為七等,西漢共有十四等,是秦朝的一倍。這其中,每一等級是和某一個朝廷官員的級別相對應的。比如,姬妾中第一等“昭儀”,她的地位等級就相當於丞相,爵位相當於侯王,享受副國級待遇。而第十四等則“皆視百石”,差不多等於一個亭長。

劉邦當時有多少姬妾呢?除戚姬之外,還有薄姬、管夫人、趙子兒,這三個都是從魏王豹那裡得來的,劉肥的生母曹氏,當也在其中,另外還有趙國人石氏。石氏名不詳,她是因為她的弟弟石奮(萬石君)而入宮的。《史記。萬石張叔列傳》:“萬石君,名奮,其父趙人也。姓石氏,趙亡徙居溫。高祖東擊項籍,過河內,年十五,為小吏,侍高祖。高祖與語,愛其恭敬,問曰:‘若何有?’對曰:‘奮獨有母,家貧,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從我乎?’曰:‘願盡力。’於是高祖召其姊為美人。”石氏的弟弟名石奮,其父是趙國人,趙國亡後遷居溫城,劉邦與項羽作戰,經過河內,石奮年紀剛剛十五歲,被指派伏侍劉邦。劉邦見他年少而恭敬知禮,就和他聊了一會天,問他家裡還有什麼人,石奮回答:有老孃,還有一個姐姐,家貧一無所有,姐姐會彈琴。這句話把劉邦打動了。一個十六七歲的妙齡女孩子,又喜歡彈琴,一定很漂亮又很高雅。劉邦心一動,就和石奮說:你姐姐願意嫁給我嗎?石奮說:我想她會願意的。於是劉邦就把石奮的姐姐納為“美人”。這一回連石奮也跟著沾了光,劉邦任用他為中涓,也就是給他本人當機要秘書,並且把他的家遷到長安城的戚里來住。戚里這個地方是皇帝姻親的聚居地,所以叫戚里。石奮到漢文帝時,官位升到了太中大夫,漢景帝時,他的四個兒子都官至二千石,父子五人享祿共計萬石,因稱奮為“萬石君”。至於石奮這個姐姐做了劉邦的“美人”後命運如何?生了幾個子女?史書皆無記載。

別看呂后是母儀天下的第一女主,可劉邦自從進了長樂宮,就很少到她的椒房殿去。

椒房殿,因以椒和泥塗抹牆壁而得名。椒是芬芳植物,其香氣綿長可人。另外,椒多籽,也取其多子多福之意。所以從西漢起,人們就把皇后的寢宮稱為“椒房殿”了。

呂后一想起自己寢食不安、殫精竭慮地幫劉邦打理大漢江山時,而那個戚氏女人卻依靠媚術採伐著一個年近六十歲的老皇帝的精力,心裡就憤憤不平。

十二、這樣的人一天不除,就是眼裡的釘子

最讓呂后感到憂心的,除了戚氏,就是那幾個功高震主的異姓諸侯王了。他們封地疆域廣闊,跨有諸郡,且都手握重兵,對劉邦的天子地位是一個潛在的威脅。(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