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言情 > 大宋帝國風雲錄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十章 荒誕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十章 荒誕

十一月上,陝西麟延路,延安府。

折彥直先是接到了李虎的報訊,說河北爆發了饑民叛亂,接著太原大元帥府來書,鄆王命令他犒賞前線將士,奮勇殺敵。折彥直立刻意識到,汴京出問題了。李虎沒有必要欺騙他,急書相告顯然是報警,提醒他不要全力攻擊了,要密切關注大元帥府和汴京的最新動向,而鄆王突然下令犒賞前線將士,明顯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雖然這可以解釋為儘快取得戰果,但也可以解釋為鄆王受到了來自汴京的某種壓力。

折彥直西征之前,就已經做好了西征半途而廢的準備,因為汴京不會屈從於虎烈府和西北將門的威脅。這是原則性問題,文官不會讓武將侵害自己的利益,更不允許武將干涉朝政,尤其是用武力相威脅。這個頭不能開,一旦開了頭,讓虎烈府和西北將門結合成一股力量,這股力量又和鄆王結成同盟,那將來勢必尾大不掉,直接動搖大宋立國的根基,所以汴京的文官們肯定要想辦法阻止西征,當然了,讓西征大敗那就更好了,這反過來可以威脅皇帝,告訴皇帝皇統是國之大事,是皇帝和文官們的事,和武將沒有關係,你把武將拉進來,利用武將的力量來鉗制和威脅文官,只能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不但於事無補,反而事如願違。

果然,事實正如他所料,西征開始兩個多月,正好進入到大戰關鍵時刻,汴京出問題了,而且這次問題出得很致命,是饑民暴亂。饑民暴亂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要平叛,要賑濟,平叛需要兵力,賑濟需要錢糧,那麼耗費驚人的西征必須停止,即刻停止。拓邊大戰和穩定國內比起來,無疑是後者更重要。

折彥直第一時間書告前線主帥楊可世、種師中、姚平仲、王稟和折可存,馬上撤退,乘著糧草充足,大雪未下之際,急速撤退。為了防備西夏人乘機反攻,折彥直要求各軍互相配合,同步後撤,不要給敵人任何反擊的機會。

與此同時,折彥直書告大元帥府,說糧草輜重嚴重不足,前線大軍難以為繼,請鄆王即刻催促汴京,確保西征大戰得以繼續。其實糧草武器現在都很充足,但折彥直必須找個撤兵的藉口,否則無法推託罪責。

折彥直急書李虎,不要進攻了,屯兵前套,穩守代北,以待時機。他把汴京的事大概預測了一下,認為汴京肯定要把饑民暴亂的責任推給西征,西征的發起者是李虎,推波助瀾者是西北將門,汴京勢必要趁此機會打擊李虎和西北將門,乘著武將還沒有形成實質性的足為威脅汴京的力量之前,分化或摧毀這股力量,所以他請李虎務必想出對策,務必把西北軍留在陝西,務必阻止汴京分化或者摧毀虎烈府與西北將門之間的聯盟。

虎烈府和西北將門一旦被分化,西北將門首先就要遭到汴京的打擊,尤其是折家,因此折彥直使出了渾身解數,要和汴京拼到底了。

折彥直擔心這封信不足以引起李虎的重視,不能讓李虎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隨即又書告折可求,請他即刻北上大同,面見李虎,督請李虎馬上想辦法,否則大家一起完蛋。

十一月中,汴京。

汴京處在兩難之境,皇帝、宰相和東西兩府的大臣們日夜商議,但遲遲拿不出對策。

現在,河北、山東的饑民都暴亂了,西征如果繼續下去,關中極有可能跟著爆發叛亂。

西北戰場上,軍需品歷來都是靠“支移”解決,所謂支移就是官府以軍事需要為名,勒令各州縣的農民,把賦稅穀物自費送到數百裡甚至數千裡之外的沿邊城鎮去繳納。一般大戰開始,各路轉運司都要同時調發民伕往西北送糧。從京東、京西運糧到西北,每個民伕送糧六鬥,但途中消耗卻要四十貫,由此可見耗費之巨,所以軍功未成,民力先困,打仗的最終代價是由千千萬萬百姓來承擔。

河北、山東叛亂迭起,從江南到中原的漕運受到嚴重威脅,百姓更是朝不保夕,支移隨即陷於困頓。沒有支移,西北戰場的糧草就無法保證,秦鳳路的賑濟也得不到保障,那麼關中饑民當然要爆發叛亂了,所以,對於西北來說,當前最重要的是賑濟,是確保關中的饑民吃飽穿暖,至於西征,理所當然要停止,這無需爭議。

停止西征很簡單,一道聖旨就可以了,這不是困擾汴京的難題,困擾汴京的難題是如何平叛,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穩定河北和山東。

河北是大宋的北疆前線,雖然大宋收復了燕雲,但沒有實際控制燕雲。幽燕的平州路被金人佔據了,燕京受到威脅,為了緩解宋金之間的矛盾,肯定要犧牲張覺,一顆腦袋換取宋金和平,這個代價划得來。當然,殺了張覺,把張覺的腦袋送給金人,大宋算是背信棄義,但此刻國內不穩,河北大亂,北疆防線岌岌可危,這時候還講什麼信義?國祚安危和大國信義比起來,當然國祚更重要。

張覺的腦袋真的能夠換回來宋金的和平盟約?汴京認為不可能,北虜貪婪而野蠻,他們就象草原上飢餓的狼,看到獵物肯定要攻擊。幽燕不穩,河北大亂,這可是女真人南下擄掠的最好機會,他們會白白放棄這個機會?

雲朔在李虎手上,而且他佔據了整個代北,他的野心更大,他絕不會滿足於做個大宋的藩王,做個大宋的藩鎮,就算他願意,他的部下也不會願意。那幫反賊跟著李虎打天下,難道就僅僅滿足於代北放牧?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如果汴京這麼想,那亡國的日子就在眼前。李虎為什麼把燕京送給金人?為什麼要急於發動西征?種種跡象都表明,李虎當前的目標是在北方雄起,是做北方雄主,等他羽翼豐滿了,他勢必要把目光投向中原。北方有女真人,有大漠諸蕃,有頑強而堅韌的党項人,李虎若想繼承契丹人的基業,事實上不太可能,那麼他如何生存發展?很簡單,當然是南下了,南下和大宋人逐鹿中原,所以,絕不能讓李虎南下,即使中原大亂,也不能讓他南下,他南下了,大宋也就危險了。

不讓李虎南下,女真人又覬覦幽燕,西夏人馬上又要展開報復性攻擊,這樣一來西北軍不宜調動,在河北鎮戍的劉光世和辛興宗的軍隊也不能倉促調動,那麼大宋用什麼軍隊來平定叛亂?

汴京直到現在才意識到新政改革最失敗的地方就是未能修改兵制,未能增強軍隊的實力。早在范仲淹慶曆新政的時候,就提到整頓武備,到王安石變法,更是把增強武力做為變法的重要內容,然而,到了蔡京手上,雖然新政在沒有對手阻擾的情況下迅速推行鋪開,但在最關鍵的整頓武備這件事上,卻沒有做出任何有效的改革,以致於到了現在,大宋竟然在河北、山東乃至中原戰場上無兵可用。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大宋的軍隊在哪?一百多萬軍隊在哪?每年幾千萬貫的軍資都養活了誰?

皇帝心裡有算,宰相和東西兩府的大臣們心裡更有算,大家彼此心照不宣,誰都不提,而是把矛頭一致對準了西北軍,認為西北將門和西北軍在關鍵時刻脅迫汴京,逼著汴京發動西征,這才是導致目前危局的重要原因。

有了罪魁禍首,這個事情就簡單了。你西北將門和西北軍不是驕橫跋扈嘛,那好,你有本事,那你就來力挽狂瀾吧。西北軍一部分在陝西防禦西夏,一部分在河東防禦李虎,一部分則到河北、山東平叛,只要任何一路出了問題,西北將門和西北軍就要承擔罪責,然後就等著倒黴吧。

事情變得很荒誕。

有大臣忍無可忍,上奏勸諫。河北、山東饑民暴亂,原因在於國策失誤,當務之急是調整國策,減免賦稅,諸如花石綱、應奉局、西城刮田所之類勞民傷財的東西統統取消,以平息民憤,與民生息。

有大臣為西北軍抱不平。大宋為什麼只有西北軍可以作戰?大宋有二十四路帥司,有幾十萬禁軍,軍隊呢?為什麼不追究樞密院和河北、山東等地帥司的責任,反而責斥西北將士?

有大臣把矛頭直接對準了蔡京、童貫、王黼、梁師成等人,認為今日之禍都是因為這些奸佞禍國。

皇帝把諫書收了起來,一概不予理睬。在大宋一朝,因為權力過於集中,太祖和太宗擔心形成一言堂,所以特意規定凡大臣上諫,不論對錯,一概無罪,所以在大宋朝堂上文官們互相攻擊彈劾很平常。當然了,無罪不代表政敵不報復,只要抓到機會,政敵隨時可以把你一貶到底。像元佑黨人案這種極端的做法,在本朝也是絕無僅有的一次。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