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言情 > 大宋帝國風雲錄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十七章 奪了你的兵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五十七章 奪了你的兵權

任何一個朝代,兵制的基本原則就是兵權分立,也就是軍事決策權、軍事行政權和戰場指揮權三權分立。從春秋戰國到今日大宋,莫不如此。

兵權分立,唯一的目標就是兵將分立。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這是兵制要解決的最核心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了,兵制的目的也就達到了,王朝也就穩定了。

任何一個王朝的建立,都是因為王朝的創立者擁有軍權,擁有強悍的武力,所以,隨著一個新王朝的建立,它的創建者首要之務就是杜絕武將擁兵自重,以防自己的江山轟然傾覆。

解決的辦法,除了兵權分立外,就是建立中央軍,隸屬於王朝統治者自己的軍隊。這個辦法在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被一個又一個的王朝反覆實施,但一個又一個的王朝還是覆滅了。王朝覆滅的原因總結起來無非就是那幾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就兵制而言,失敗的原因也很簡單,正是兵制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導致軍隊失去了戰鬥力,兵制因此遭到破壞,武將則順應時勢一次次崛起,一次次在戰亂之後建立新王朝。

到了大宋這一朝,因為有了一千多年的教訓,太祖、太宗兩位皇帝建立了樞密院――三衙體制,而其中有別於前朝兵制的地方,就是三衙禁軍體系。全國之兵都在禁軍體系內,一百多萬禁軍、廂軍和其它軍種構成了大宋龐大的中央軍,這是一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空前規模的中央軍。為了控制這支中央軍,三衙這個“總司令部”機構出現了,決策層、行政層、統兵官都是文職官員,為了貶抑武將更是無所不用其極。

大宋王朝建立了一個近乎完美的兵制,它成功解決了兵制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兵用錢養,而將則被徹底邊緣化。極度分權的結果是中央集權,皇帝集權,這種兵制到了太宗皇帝手上,一度集結了軍事決策權、行政權和戰場指揮權,整個軍隊都控制在皇帝手上,其結果可想而知,大宋連打敗仗。太宗皇帝死後,在戰場不利形勢的逼迫和中樞大臣們的鬥爭下,前線率臣總算拿到了一部分戰場指揮權,於是,大宋一百多萬軍隊,在其後的漫長歲月裡,先是和遼國糾纏不休,最後不得不與遼國簽訂了屈辱的澶淵之盟,接著眼睜睜地看著党項人分裂出去,耗盡了八十年的心血都未能收復賀蘭山和祈連山,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國家穩定需要付出代價,而大宋王朝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付出的代價也未免太大了。它不是沒有實力擊敗敵人,而是自己捆住了自己的手腳,空有一身力氣,卻只能任由敵人宰殺。

李虎是什麼人?他的目的是什麼?他的目的是奪取大宋國祚,一統天下,他要建立自己的王霸大業,他能允許這種兵制存在?

李虎拿出了第三個奏議,撤消三衙的握兵大權。

當今天下,還有多少中央軍?還有多少禁軍、廂軍?

河北戰場上,有十幾萬虎烈軍,有十幾萬河北義軍,而西北軍不過十萬之眾,但朝廷分裂了,以今日朝廷的實力,還能控制西北軍嗎?西北軍在朝廷的指揮下,連打敗仗,損失驚人,他們還會聽從朝廷的命令?

此刻撤消三衙的握兵大權,正是李虎發動的最為致命的擊。

皇帝驚呆了,他瞪大眼睛望著李虎,嘴唇抖動著,想怒聲痛罵,但一個字也吐不出來。

撤消三衙的握兵大權意味著大宋禁軍體系的整體崩潰,禁軍、廂軍馬上就要成為歷史,而樞密院――三衙體制也要隨之崩潰,大宋兵制就此廢棄。

失去了兵權,皇帝還能幹什麼?哪來的機會東山再起?皇帝轉目望向李宗振。李宗振臉色灰白,也是極度震駭,但他毫無辦法,他只能暗示皇帝,忍,一定要忍,李虎除了武力一無所有,皇帝肯定還有反敗為勝的機會。

皇帝艱難地嚥下一口口水,望向李綱。李綱面露愧色,痛苦地低下了頭。他也沒有辦法,昨夜李虎和西北人達成了約定,雙方聯手,一定要拿到兵權,而樞密院――三衙兵制的確不合時宜了,根本沒辦法擊敗金賊,更無法完成中興大業。

就目前形勢而言,虎烈軍要在代北作戰,要戍守西北,要搶佔川蜀、荊湖和京西,李虎沒有實力獨自對抗金軍,他必須把西北軍牢牢拉住。西北軍要生存下去,要贏取最大的利益,那麼他們首先就要保住軍隊,而保住軍隊的唯一辦法就是獨立於長安朝廷之外,像虎烈軍一樣擁有藩鎮地位。李虎必須滿足他們的要求,否則西北軍極有可能撤離河北戰場,乘著這個混亂的機會搶佔地盤,然後自由選擇東南朝廷或者長安朝廷。形勢如果發展到那一步,天下就徹底亂了。

所以,李虎和西北人選擇了合作,這是一個雙贏的策略,對雙方都有好處。

李綱能作什麼?他只能答應下來,只能力保半壁江山,力保天下三分的格局。他不能指望東南朝廷,東南本來就沒有多少兵力,如果李虎和西北人無法守住西北,守住中原,那麼東南朝廷根本守不住長江。東南朝廷拿什麼戍守長江?東南丟失,金軍席捲大半個中土,李虎恐怕也難以守住西北一隅了。

李虎拿出了一個臨時兵制。

皇帝和中樞大臣主掌軍事決策權。樞密院主掌軍事行政權。各方面軍主帥主掌戰場指揮權。

大宋的軍隊由中央衛戍軍、中央軍和地方軍三部分組成。

三衙的握兵大權撤消後,三衙依舊存在,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做為中央衛戍軍,暫時由劉延慶統率,駐守汴京。皇帝的宿衛軍是殿前司馬諸班直,保護皇帝的安全,扈從皇帝左右。

中央正規軍是虎烈諸軍和西北諸軍。這是大宋的主力軍隊,負責征伐四方。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地方軍則由當地府州縣的都總管、兵馬鈐轄、都監統率,其實也就是過去的廂軍、鄉兵一類,承擔過去廂軍的職責,比如修城造橋、運輸糧草等等,也是主力軍的主要兵源。其中一個重大變化就是地方軍沒有軍餉。原有廂軍,就地解決生存問題。

廂軍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民戶們的伕役負擔,但養兵費用太過龐大,尤其在今日軍隊極度腐敗的情況下,廂軍吃缺額普遍高達七成以上,剩下三成的廂兵都成了官員們賺錢的廉價勞動力,所以撤消廂軍勢在必行。

大宋軍隊的編制一律改為軍、將、(營)指揮、隊四級,其中(營)指揮為基礎單位,每指揮五百兵。在軍上設統制,統制上設都統制,但不常設,事罷即撤。

其它諸如指揮系統、募兵制、裝備、通訊、後勤、軍費、軍法、軍政等等方面基本參照原有兵制,暫時不做重大改動。

皇帝強迫自己冷靜下來,接受眼前的事實。

李虎太厲害了,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先是提升軍職品秩,接著軍政分離,然後撤消三衙握兵大權,摧毀禁軍體系,跟著馬上修改樞密院――三衙體制,轉瞬之間就顛覆了大宋兵制。

樞密院――三衙體制是大宋的根基所在,如今這個根基轟然倒塌,大宋還能堅持多久?

李虎不待皇帝喘口氣,拿出了四個奏議,窮追猛打。

第四個奏議是即刻建立七路大都督府。

以長安朝廷目前的實力,可以固守西北、西南,和金軍逐鹿中原,但東南朝廷建立之後,它的首要目標是固守半壁江山,由此可以預見,它要議和金國,聯手女真人攻打李虎,所以在未來一段時間,長安朝廷必將四面受敵,為此,臨時朝廷必須以最快速度,在邊境一帶建立地區軍事機構,以阻擋敵人的攻擊。

按照李虎的奏議,在大同建立代北大都督府,鐵鷹為大都督,主掌代北軍事,阻御金軍。

在陝西蘭州建立西北大都督府,王淵為大都督,主掌西北軍事,阻御党項人和吐蕃人。

在成都府建立成都大都督府,張關羽為大都督,主掌川蜀軍事,確保川蜀安全。

在襄陽建立荊襄大都督府,毛軍為大都督,主掌京西、荊湖軍事,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沿江而下,征伐江南。

在洛陽建立洛陽大都督府,楚逍遙為大都督,主掌中原軍事,當前任務是,整修城池關隘,募兵訓練,隨時趕赴黃河一線作戰。

在長安建立長安大都督府,侯概為大都督,主掌關中軍事,當前任務是在長安城的基礎上營建新都,爭取一年後,完成都城的遷移。

在應天府建立南京大都督府,折可存為大都督,主掌京東、淮南軍事,當前任務是穩定山東和江淮,募兵擴軍,徵繳糧草,隨時準備和入侵金軍作戰,同時還要防備東南朝廷的軍隊北上搶佔地盤。

皇帝完全傻了眼。

大都督府說白了就是一方重鎮,本朝初年只有親王才能督領,天下統一後也就撤消了,雖然李虎奏議的大都督府只是主掌一方軍事,但在這個亂世裡,有武力就有一切,只要李虎願意,大都督府隨時可以督領軍政,那事實上就是藩鎮了。

李虎到底想幹什麼?他要禍亂天下?

李綱終於也拿出了一道奏議,而這道奏議同樣讓皇帝震駭不已。

在地方制度上,實施路、府州軍、縣三級制度。以“轉運使路”為路一級行政區劃,路的最高行政長官為轉運使。大宋的轉運使除掌握一路或數路財賦外,還兼領考察地方官吏、維持治安、清點刑獄、舉賢薦能等職責,所以實際上,轉運使早已成為路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

轉運使司為路一級行政府署,直接管理府州軍,倉司和憲司均為其下屬機構,擁有一定的獨立權,以便牽制和監督轉運使。

在府州軍一級,知府、知州不再兼領軍事長官,他們是府州軍的第一行政長官,有絕對的決策權。做為副職的通判,依舊兼領行政和監察權,直接聽命於中央,以便制約第一行政長官。

大宋分裂,天下大亂,汴京迅速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關鍵就在於中央權力太大,而地方權力太小。中央亂了,地方馬上就失去指揮,無所適從,這時候,地方上必須要有一個說話算話的行政長官,必須要有一個沒有受到牽制和摯肘的最高權力,否則勢必整體崩潰,根本形成不了合力,沒辦法擰成一股力量對抗入侵者。

相對應的,各路帥司、各府州軍兵馬鈐轄、各縣都監形成三級隸屬關係,而各路帥司和他們所統率的地方軍隊直接聽命於天下兵馬大元帥府。戰時,在天下兵馬大元帥府的授權下,大都督府可以調遣轄區內的地方軍。

一天之內,大宋龐大而複雜的體制遭到重創,其“地方分權,中央集權”,其“以文制武、將從中御”的重要根基被徹底顛覆,但是,顛覆舊制度是一回事,新制度實行起來又是另外一回事。新制度能否成功,能否幫助大宋走上正軌,誰都不知道

大宋體制就如一頭瘋狂的野公牛,它已經跑到了懸崖邊上,李虎雖然帶著一幫人把它的腿砍斷了,但它奔跑中的慣性太大,依舊會一頭衝下懸崖,屍骨無存。

皇帝詔準。

接下來的事,就要看老天了,皇帝無法決定大宋的命運,李虎也不行。

“臣明天起程,渡河北上。”李虎望著皇帝,鄭重說道,“這一仗能否擊敗金賊,直接關係到大宋的未來,所以臣希望陛下繼續御駕親征,親臨戰場。”

皇帝也不想離開李虎,這時候,跟在李虎身邊最安全,而且,這一仗如果打贏了,他將獲得驚人的威望,而這種威望正是他所需要的,有利於他抗衡李虎。

“朕將親臨前線,奮勇殺敵,誓死衛國。”

=(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qidian.,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