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言情 > 大明海商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一章 奔往歐羅巴(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十一章 奔往歐羅巴(下)

交代完以上內容,晏世輪又是長呼出口氣,壓抑了太久,終於有了落實的方案,讓他頓時心情舒暢。他又看向了底下綁成粽子的一個個荷蘭人。

他這次不再對著所有人發言,而是讓“十二金剛”中的“銅頭”(此人乃少林俗家弟子,硬功了得,又機敏能幹,擅於近身肉搏,晏世輪的貼心僕人,書友晴晴BABY提供)領著眾弟兄,把荷蘭人留下一名,其餘的都領出去,待這一個問完話之後,下一個再進來。這麼做的目的,晏世輪是想不要遺漏什麼有用的情報。因為剛才只是看到他們,自己就有如此之多的想法,逐一的問話應該收穫更大!索性也把寧鳳晨、史可法都留了下來,看著他審問這些紅夷。為了讓大家都能明白,晏世輪親自客串了翻譯。

隨著問詢的深入,其中幾個人的話讓晏世輪似乎突然心念一動,想明白了好長時間困擾自己的問題。立即高興的坐不住了,但是看向周圍,大家好像都不為所動。是荷蘭人說的太普通或是太難理解嗎?都不是。晏世輪找到的答案,跟荷蘭人說的其實沒有關係,而是透過荷蘭人的問話,和晏世輪長久的思考進行了碰撞,產生了新的東西。認知層級比他高的,認為這是常識,認知層級比他,一個人的認知模式的升級,比掌握更多的知識更加有用。世界有那麼多的緯度,如果我們沒有修煉到那個地步,知識再多,也沒有用。就比如一款好的軟體,裝不進垃圾的系統一樣。比如現在在老老實實的蹲在地上的荷蘭人鄧祿普。

鄧祿普,說自己畢業於格羅寧根大學,(建立於1614年,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自十七世紀建校以來,學校吸引了大量的外國留學生和教授羅寧根市是荷蘭北部的中心,歷史悠久,經濟發達。長久以來,格羅寧根一直是荷蘭的知識、科學、文化、貿易和工業中心)

鄧祿普是學化學的,專門研究礦物化學和橡膠制品。此時,還沒有出現定型的橡膠產品,而早在哥倫布航海之前很久,美洲熱帶的印第安人就使用橡膠使鞋防水和使織物防水。他們還用橡膠製作瓶子和球。歐洲人帶回了這些樣品,並試圖製造出防水的橡膠織物。但是,在炎熱的天氣下,橡膠就會變的很黏,天冷時又會變脆。橡膠在歐洲的第一個實際應用就是鉛筆擦,或者說橡皮。所以,鄧祿普是專門研究橡皮擦的“科學家”。

那時橡膠還用的是它的印第安名命名的,意思是哭泣的樹。根據橡皮的用途,英國化學家約瑟夫普利斯特利在1770年才把這種物質命名為橡膠。到了180年,英國人托馬斯?漢考克發明了膠合製作法,是橡膠史上的一個重要進步。然而,橡膠制品還是會隨著溫度的改變而要麼變舊要麼變脆。大約在18年,美國的查爾斯古德伊爾開始尋找一種可以保持橡膠柔韌性且不受天氣影響的方法。直到189年他才獲得成功。他在加熱橡膠和硫磺的混合物時發現用這種方法製作出的橡膠很堅韌,不會受天氣影響。因此硫化(以羅馬的火神命名)過程誕生了有故事說古德伊爾是在妻子的廚房裡意外發現硫化過程的,歷史學家對這一說法表示懷疑)。

作為一種軍事、民生的必需品,橡膠的需求不斷增加。1876年,英國人亨利?威克姆往英國帶回了幾籃巴西橡膠的種子。種子被種植在英國皇家植物園,種子萌芽後長出的植物有約兩千株被運往了錫蘭(斯里蘭卡)。隨後,種子和植物被分發到馬來亞和其他東南亞國家。這樣,橡膠的種植就由熱帶美洲傳播到了遠東的種植園。這橡膠此時竟然有人去瞭解、認識,實是超出了晏世輪的想象。一直困擾晏世輪的,是陸軍部隊的機動性問題。四輪馬車雖然很好的解決了人員的遠距離輸送,但是木質的車輪,雖然有木質的“差速器”進行中和,降低了很多轉彎時對車內人員和馬匹的衝擊,但是還是過為堅硬,一旦路面上坑窪較多,則會為了舒適性而大大降低運輸速度。在長途行軍當中,這非常重要。

而且一旦開啟了橡膠的研發,將會大大提高金鄉軍甚至是整個大明的工業化程序:橡膠工業是隨著汽車工業發展起來的。前世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汽車工業與石油化學工業高速發展,使橡膠工業生產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進入七十年代,為適應汽車的高速、安全和節約能源,消除汙染,防止公害等方面的需要,促進了輪胎新品種的不斷出觀。原料膠消耗在交通運輸方面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比如:一輛解放四噸載重汽車,需要橡膠制品兩百多公斤,一節硬座車廂需裝配橡膠制品總重三百多公斤,一艘萬噸巨輪就需橡膠制品近十噸重,

今後金鄉軍的各式戰船、商船上,將會大量的應用橡膠制品,進一步降低船隻重量的同時,將會大大提升船隻速度。一架噴氣式客機需要將近六百公斤的橡膠。在海、陸、空交通運輸上,哪一個都離不開橡膠制品。作為運輸工具,輪胎是個主要的配件。近年來除生產普通輪胎外,還大力發展子午線輪胎、無內胎輪胎地下鐵道有的也採用了橡膠輪胎。鐵路車輛及汽車推廣應用橡膠彈簧減震製品,氣密橡膠墊等。這裡面的橡膠彈簧減震和實心橡膠輪胎,是晏世輪打算開展的第一批橡膠制品。

此外,還有用橡膠製做的“氣墊船”、“氣墊車”等。目前動力能源技術低下,晏世輪還造不出氣墊船,但是他有這個決心,早晚在大明朝時代,造出這麼一兩艘來。

同時,礦山、工廠裡所需要的大大小小的橡膠制品那就更多了,品種多,用途廣,有的還有特殊要求。主要的製品有膠帶、膠管、密封墊圈、膠輥、膠板、橡膠襯裡及勞動保護用品。在礦山、煤炭、冶金等工業方面應用膠帶來運輸成品,各地都在不斷出現,為了大型生產的霄要,還生產出鋼絲繩芯運輸帶和合成纖維運輸帶。礦用磨機橡膠襯裡,以鍛膠代替錳鋼,使用壽命提高了二至四倍,還減小了噪音,這一產品巴在世界範圍內推廣。農林水利事業的發展,也需耍各種各樣的橡膠制品,除拖拉機和農業機械用各種輪胎外,在聯合收割機需用的橡膠履帶,灌溉用水池、水跟和水庫採用的橡膠防滲層及橡膠水壩,橡膠船、救生用品等用員都在增長,在農副產品加工裝置和林、牧、漁業技術裝備等方面,都有橡膠配件。如一臺鐵牛四十型輪式拖拉機,需要橡膠制品11件之多。隨著農業機械化、農田水利的大發展,所需橡膠制品格會愈來愈多。

而對於金鄉軍重中之重的軍事來看,橡膠更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在軍事國防上應用更是十分廣泛,比如,前世一輛坦克要用八百多公斤橡膠;一般三萬噸級的軍艦要用六十八噸橡膠,差不多軍事裝備、空軍設施、國防工程都有橡膠的足跡。使用橡膠製做的船舶、帳篷、倉庫以及防護用具、浴水服裝等品種也很多。至於圍防尖端技術需要的耐高溫、耐低溫、耐油、耐高溫真空等特殊效能的橡膠品更是不可缺少。民用也離不開橡膠,在建築物上使用的玻璃宙密封橡膠條,隔音地板、捎青海綿、橡膠地毯、防雨材料以及用乳狀塗料塗劇牆壁。從前世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開始在建築物安裝大型橡膠彈簧座墊,以減少地鐵所造成的震動和噪音。國外還在試製減輕地震對建築物破壞作用的橡膠座墊,這種橡膠制品的研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製造混凝土空心構件應用的充氣橡膠軟橡膠乳水泥和瀝青在建築工程中的應用日趨廣泛。把膠乳混入水泥,可以提高水泥的彈性和耐磨性。在瀝青中加入%的橡膠或膠乳鋪設馬路的路面,可防止路面的龜裂,並提高耐衝擊件。晏世輪又將這一點記錄下來,今後所有金鄉軍鋪設的道路當中,一定要採用此法,避免龜裂。

最後,在“金鄉書院”內,要大力推廣玩具皮球、金筆筆膽、擦字橡皮、橡膠困、橡皮線、橡膠印、橡皮布、氣球以及海綿膠墊等,還要將其廣泛用於幕府機關、各個辦公室、設計繪圖以及體育運動器材等。尤其是足球,這是前世所有國人的痛,這是晏世輪要下最大努力改變的。現在就可以去斯里蘭卡種植橡膠,而不用等到兩百年後英國人去種。晏世輪跟此時歐洲最先進的思潮碰撞時,這就是產生的火花。

晏世輪還瞭解到,他們都是僱傭軍,是特羅普在阿姆斯特丹酒館裡招的。這些個歐洲的酒館,是晏世輪一直感到神奇般的存在。往往在大明科考時都出現不了的人才,在歐洲的酒館裡都能找到。無論是遊戲還是現實,晏世輪無奈的發現,這是事實。

所以,這群荷蘭俘虜打扮不同,哪國人都有。

這幫人裡的確藏龍臥虎,有很多晏世輪急需的。有可以解決雙室炒鋼,提升效率的。另有一人是鍾表匠,可以生產、改造精密機械、工具,帶來了量具的製造方法。最後一人,是晏世輪最最需要的歐洲建築工程師,專門為各地總督負責修造要塞、城堡的。此時身邊攜帶了大量的城堡圖紙,是為了如果特羅普艦隊成功,則直接在東南沿海設立城堡。火炮工程師沒有,看來還需要和荷蘭找機會揪一架,為了這些平時輕易得不到的人才!

最讓晏世輪興奮的是,這個鄧祿普還有火藥技術!興奮沒持續多久,晏世輪才知道,他這個火藥技術並沒有比金鄉軍領先多少,只是比金鄉軍此時的火藥技術更加成熟,不過還是黑火藥。最最關鍵的是,鄧祿普知道分離空氣中的成分!

他採用的是冷凝空氣提純法,即從液態空氣中用分餾法從氖氦混合氣中提出。而液態空氣,英國人已經摸索出了一套方法:對空氣壓縮,這時溫度升高,利用水冷散熱,然後進入一個噴嘴,氣體體積膨脹溫度降低一些。重複上述迴圈並不斷補充新空氣,最終形成液態空氣。這裡的難點,就是如何把空氣壓縮!這需要密封條件非常完好。雖然英國人目前僅是停留於實驗室階段,但這要難住了穿越者,還要金手指作甚?當著眾人的面,寧鳳晨拿出了一個注射器,塑料制品。晏世輪和寧鳳晨對鄧祿普的解釋就是,可以採用以木質為基材,再在外面包覆不鏽鋼,利用水力車床、鏜床加工活塞表面和內腔表面,以達到氣密性。

分離空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一旦分離了空氣,就意味著會有純氧、純二氧化碳和純氫氣、氦氣!有了氦氣,就會有氣球和——飛艇!

實際上,發明了氣球之後,人們馬上就想方設法推進和駕駛氣球。原歷史上的一七八四年,法國羅伯特兄弟製造了一艘人力飛艇,充氫氣後可產生一千多公斤的升力。羅伯特兄弟認為,飛艇在空中飛行和魚在水中遊動差不多,因此,把它製成魚形,艇上裝上了槳,這槳是用綢子繃在直徑米的框子上製成的。後來進行試飛,當氣囊充滿氫氣後,飛艇冉冉上升,隨著高度的增加,大氣壓逐漸降低,囊內氫氣膨脹,氣囊越脹越大,眼看就要脹破,這可把羅伯特兄弟嚇壞了,他們趕緊用小刀把氣囊刺了一個小孔,才使飛艇安全降到了地面。

這次試驗啟示人們,應當在氣囊上留一個放氣閥門。個月後,兄弟倆又對飛艇進行了改裝,做了第二次飛行。這次飛行由7個人划槳作動力,飛行了七個小時,但只飛了幾公裡。雖然飛行速度很慢,但它畢竟是人類第一艘有動力的飛艇。這中飛艇的原型,是晏世輪不屑於搞的,他看中的是後續有動力的,更大一些且能長期續航的飛艇。用來偵查和測繪地圖。

首先,飛艇必須要有動力!在一七八二年法國人特羅姆製成了一艘用螺旋槳代替划槳的人力飛艇。飛艇長三十六米,最大直徑十五米。加上吊艙,高達二十九米,可載八人。螺旋槳直徑九米,幾個人輪流轉動螺旋槳,使其產生拉力,牽引飛艇前進,速度達每小時十公里,比划槳的飛艇好多了。不久之後,另一個法國人卡奴米亞從腳踏車受到啟發,設計了一種腳踏式螺旋槳飛艇。這種單人飛艇在無風時可以短時間飛行,速度可達每小時十六公里,比起手轉螺旋槳飛艇又快了許多。但這時飛艇飛行中有一個難題還沒解決,就是飛艇一升高,就要透過閥門放氣,以防止氣囊膨脹爆裂。但氣放掉之後,就再也無法升高了。為解決這一問題,法國的查理教授和羅伯特兄弟於一七八四年製成了一種裝有空氣房的氣球。它的形狀像紡錘,與現代飛艇很相似。這種氣球,外面是一個大的絲質膠囊,裡面有一個小氣囊,小氣囊上面有一個氣體閥門。外囊充氫氣,使氣球產生浮力升到空中,內囊用來充空氣。這個小氣囊就叫“空氣房”美國高空飛艇。氣球在升空之前,先將“空氣房”充進空氣。當氣球升到一定高度後,就將“空氣房”開啟,放出一部分空氣。這樣,外囊膨脹後,“空氣房”就因受擠壓而縮小,使外囊膨脹的壓力有所減小,以保證氣囊不致脹破。這一發明,解決了氣球升空的一大難題,是飛艇發展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此後,“空氣房”很快便在所有飛艇上使用了,並一直使用至今。

這就是晏世輪想要的!但是,採用人力推進,畢竟不能持續,但是好在可以把飛艇造的更加結實,然後多設幾組人員輪換。畢竟現在推廣蒸汽機還十分的不現實。而讓晏世輪啟發最大的,是在飛艇發展史上那個德國的退役將軍菲迪南德?格拉夫?齊柏林,他是硬式飛艇的發明者,被後人稱為“飛艇之父”。一九零零年,齊柏林製造了第一架硬式飛艇。它的最大特點是有一個硬的骨架,骨架是由一根腹部縱向大梁和二十四根長杵及十六個框架構成,並使用了大量縱向和橫向拉線,以增強結構強度。艇體構架外面蒙上防水布製成的蒙皮。艇體內有十七個氣囊,總容積達到一點二萬立方米,總浮力達十三噸。比當時軟式飛艇大五至六倍。由於多氣囊還能起到類似船上隔水艙的作用,所以大大提高了飛行的安全度。

後來到了一九零八年,齊柏林又用自己的全部財產設計製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艘飛艇。齊柏林對這艘飛艇的效能非常滿意,他曾親自駕駛這艘飛艇作了一次遠航試驗。飛艇從德國起飛,飛過阿爾卑斯山,到達瑞士後返航。這一成就引起了德國政府的重視,他們宣佈,如果飛艇續航時間能超過二十四小時,政府就購買它,並願意支付發展硬式飛艇所用的全部研製費用。這年是這艘大飛艇正式接受檢驗的日子。政府官員和許多觀眾都來到了現場。齊柏林親自駕駛飛艇升空。開始一切都很順利,可是幾小時後,發動機就出了毛病,飛艇只好迫降地面,進行維修,準備再次升空。誰知禍不單行,偏偏在這個時候又起了一陣狂風,將飛艇的錨繩吹斷。飛艇朝一片樹叢撞擊,當場毀壞了。

正當齊柏林走投無路時,一位法蘭克福時代報的記者富果?艾肯納博士幫助了他,艾肯納將飛艇的現場客觀地作了報導,又把齊柏林為發展飛艇而奮鬥的事蹟作了一番宣揚。全德國的報紙都轉載了艾肯納的文章。齊柏林的事蹟深深打動了人們的心,德國人民發動了一場捐款活動,在很短時間內就籌集了六百萬馬克,足夠齊柏林再造一艘新飛艇。齊柏林總結了過去失敗的教訓,重新設計製造了飛艇,經過試飛都獲得了成功,在空中停留的時間都超過了二十四小時。後來他又製造了三架飛艇,效能都不錯,完全可以進行運輸。這樣,齊柏林與艾肯納決定成立航空公司,起名叫德拉格公司。這是世界上第一家航空公司。一九一零年,第一艘飛艇正式從德國法蘭克福飛往杜賽爾多夫,建立了第一條定期空中航線,擔任首航運輸任務的就是“Lz--7”號飛艇,它一次可載二十四名旅客,有十二名乘務員,飛行速度為每小時六十九到七十七公里,這個速度,已經趕得上前世塞車的都市主幹道了。晏世輪想到的就是這個!有了長時間的滯空時間,又有了大載重量的承載,這將是金鄉軍遠洋運輸,多線作戰而無往不利的利器。同樣的,相比於現在“滅虜”最快二十節的航速,如果採用飛艇,既可以採用直線運輸,又可以大大縮短歐洲至臺灣的距離。速度在這個時代,是無以倫比的優勢。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前世的歷史上在齊柏林逝世後,他的繼承人艾肯納博士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建造一艘環球飛艇,開闢洲際長途客運。艾肯納設計的環球飛艇確實很大,這艘飛艇總長二百三七米,最大直徑三十一米,可充十點五萬立方米的氫氣,本身重量為一百一十八噸,載重五十三噸,用五臺柴油發動機作動力,最大速度每小時一百九十三公里,於一九二七年七月建成。為紀念齊柏林,特地將這艘飛艇命名為“格拉夫?齊柏林”號,由他的女兒主持了建成典禮。“格拉夫?齊柏林”號飛艇開始了一次偉大的環球飛行,從美國的新澤西州出發,經過德國、蘇聯、中國、日本,於八月二十六日回到洛杉磯市。整個航程歷時二十一天七小時。齊柏林號飛艇環球飛行的成功大大促進了飛艇的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是飛艇發展較快的時期,英國和法國使用小型軟式飛艇執行反潛巡邏任務。德國則建立了齊柏林飛艇隊,用於海上巡邏、遠端轟炸和空運等軍事活動。飛艇體積大、速度低、不靈活、易受攻擊,同時由於飛機效能的不斷提高,因而軍用飛艇逐漸被飛機所取代。但飛艇的商業飛行仍有發展

前世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飛艇改用安全的氦氣,其發展又呈活躍。採用多種新技術的新型飛艇被用於空中攝影攝像、巡邏等方面,洛杉磯、漢城和巴塞羅那奧運會和北京亞運會都可在會場上空看見它的身影。在戰爭時期,作為新技術之一的飛艇不可避免地被應用於軍事用途,它主要用於軍事偵察,炮火定位,海岸巡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現代飛艇的安全性已經有了質的提高。氦氣是一種惰性氣體,不可燃。由於飛艇氣囊中的氦氣壓力並不是很大,僅僅只需要能保持其外形即可。所以即使被槍彈擊中,如果彈孔不大,那麼氦氣的洩漏速度將是非常緩慢的,幾乎可以暫時不用處理。如果槍洞很大,飛艇就不得不取消既定的行動計劃,但仍然有足夠的時間返回基地。另外,先進的製造技術和複雜的控制系統也將使興登堡飛艇的慘劇不會重演。飛艇還可以在惡劣天氣下照舊飛行,只要當時的風速不要超過三十節即可。

雖然軍用飛艇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但我們還是不能迴避其固有的缺陷。前世的上個世紀,飛艇被飛機取代的主要原因有兩個:高昂的造價和過低的速度。雖然飛艇的使用費用十分的低廉,但其造價卻是個天文數字。飛艇的價格一般依據其外形尺寸的大小而不同,例如一個40米長的小型軟式飛艇的價格約為00萬美元。如果使用飛艇作為大型軍事運輸工具,就註定了其初期建造數量一定不會很多,最初運載貨物的成本也將急劇增加。如果拋去其造價,現代工程材料和航空電子設備將使現代飛艇要比其半個世紀前的祖先先進了許多,但其速度仍然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要知道,現代噴氣飛機的速度至少是飛艇的6倍以上。當然,軍用飛艇的速度慢只是相對飛機來說的,而對於水面艦艇來說飛艇的速度是相當快的。不過話又說回來了,飛艇的速度既是劣勢也是優勢。因為飛艇相比速度更快的飛機在執行監視任務時更具有優勢,它可以在目標地域上空懸停很長一段時間,這可使其上搭載的偵察儀器可以即精確又高效率的探測目標。另外,在低速情況下,艇上雷達可以更容易的探測到小型目標。

晏世輪的想法是,要建造類似齊柏林飛艇那種,每次可以承載百人左右,載重量在二十噸的中小型飛艇。飛艇一定採用硬式的骨架,再結合前世科技的經驗,在飛艇當中充滿氦氣,然後讓寧鳳晨臨走時,繪製出多人共同蹬踏的腳踏式動力圖紙,採用二十人共同進行飛艇動力的維護,然後兩個人負責方向,其餘人員,留作輪換。這樣人歇飛艇不歇,就可以日夜不停的前進。如遇地面有危險或是海洋,可以將飛艇升起,長時間的進行滯空,讓這個時代最大射程不到一千米的武器威脅降到零。而且,透過探討,晏世輪知道,即使是採用十五人的動力,這種硬式飛艇的航速也會達到四十公裡每小時,從基隆到漢堡,直線距離一萬一千多公裡,如果日夜不停的前進,只需要十一點五天!當然,不可能讓飛艇上所有人在期間不休息,加上每三天一次的地面休整,補充淡水、食物。這樣算來,也僅僅只需十五天就可以完成單趟旅途!這是什麼概念?就算是到了前世的十九世紀上半葉,從和漢堡距離差不多的英國利物浦,航行到中國必須要繞過非洲的好望角,需要長達三到四個月!金鄉軍如果大規模採用飛艇“航行”,將比此時的歐洲,縮短六到八倍的時間,怎麼解釋這個優勢呢?不僅僅是時間就是金錢,而是——

按照晏世輪的理解,快速運輸這個活動的本身一般並不創造產品價值,只創造附加價值。因為任何產品都不可能生產出來,不經過搬運裝卸、包裝、運輸、保管就立即消費,充其量可以節省物資快速流通七大環節中的一個或兩個。所以說,既然物資快速流通是一個不可省略或者說不可跨越的過程,而且,隨著這個過程的發生,就會產生費用、時間、距離以及人力、資源、能源、環境等一系列問題。只有客觀地認識這些問題,正確地對待、科學地解決好這些問題,才是惟一的正確態度和選擇。首先物資快速流通有保值作用。也就是說,任何產品從生產出來到最終消費,都必須經過一段時間、一段距離,在這段時間和距離過程中,都要經過運輸、保管、包裝、裝卸搬運等多環節、多次數的物資快速流通活動。在這個過程中,產品可能會淋雨受潮、水浸、生鏽、破損、丟失等。物資快速流通的使命就是防止上述現象的發生,保證產品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移動過程中的質量和數量,起到產品的保值作用,即保護產品的存在價值,使該產品在到達消費者時使用價值不變。搞好運輸,能夠節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能源,同時也能夠節約費用。比如,集裝箱化運輸,可以簡化商品包裝,節省大量包裝用紙和木材;物資快速流通可以克服時間間隔、距離間隔和人的間隔,這自然也是物資快速流通的實質。現代化的物資快速流通在縮短距離方面的例證不勝枚舉。在北京可以買到世界各國的新鮮水果,全國各地的水果也常年不斷;

比如前世的郵政部門,改善了物資快速流通後,使信件大大縮短了時間距離,全國快遞兩天內就到美國聯邦快遞,能做到隔天送達亞洲15個城市;日本的配送中心可以做到,上午10點前訂貨、當天送到。這種運輸速度,把人們之間的地理距離和時間距離一下子拉得很近。隨著物資快速流通現代化的不斷推進,國際運輸能力大大加強,極大地促進了國際貿易,使人們逐漸感到這個地球變小了,各大洲的距離更近了。城市裡的居民不知不覺地享受到貨運進步的成果。南方產的香蕉全國各大城市一年四季都能買到;新疆的哈蜜瓜、寧夏的白蘭瓜、東北大米、天津小站米等都不分季節地供應市場;中國的紡織品、玩具、日用品等近年大量進入美國市場,除了中國的勞動力價格低廉等原因外,則是國際運輸業發達,國際運費降低的緣故。

當前歐洲各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在同樣的經濟環境下,歐洲各國,比如傳統強國荷蘭、西班牙等,相互之間的競爭主要表現在價格、質量、功能、款式、服務的競爭上,可以講,像木材、白銀、棉紗、綢緞等商品,在此時的歐洲,質量、功能、及服務等,目前歐洲各國的水平已經沒有太大的差別,唯一可比的地方往往是價格。近幾年歐洲各大國此起彼伏的大戰,足以說明這一點。那麼支撐降價的因素是什麼?如果說為了佔領市場份額,一次、兩次地虧本降價,待市場奪回來後再把這塊虧損補回來也未嘗不可。然而,如果降價虧本後仍不奏效又該如何呢?不言而喻,歐洲各國可能就會一敗塗地。在物資短缺年代,歐洲各國可以靠擴大供應量、降低製造成本去攫取第一利潤。在物資豐富的年代,歐洲各國又可以透過擴大銷售攫取第二利潤。可是在十七世紀,第一利潤源和第二利潤源根本就沒人意識得到,目前剩下的惟一“未開墾的處女地“就是運輸。所以,歐洲各國很早就認識到了貨運是競爭力的法寶,搞好運輸可以實現零庫存、零距離和零流動資金佔用,是構築歐洲各國供應鏈,增加歐洲各國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晏世輪最最看重的,是有了這種航運利器後,就可以加快商品流通、促進經濟發展。可以效仿前世所建立的“配送中心”,用先進的物流手段,去解決現在全球大貿易的問題,在這個金手指一開時,任何國家、勢力,都將敗在自己腳下。無論他是“日不落”,還是“海上馬車伕”,沒有完成全球殖民地佈局的現在,如果遇到全球開設“配送站”的晏世輪,將會以完敗告終。可以說,配送中心的設立為連鎖商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利用金鄉軍基隆商館的網路、途徑,將貨源地、“配送中心”和國際銷售商、歐洲各國、東亞等連線,能夠以配送中心為樞紐形成一個商業、運輸業和歐洲各國的有效組合。透過配送中心的高效率作業、及時配送,並將信息反饋給供貨商和歐洲各國尤其是要反饋到晏世輪那裡。這就形成一個高效率、高能量的商品流通網路,為金鄉軍的管理決策提供重要依據,同時,還能夠大大加快商品流通的速度,降低金鄉軍產品商品的零售價格,提高全球消費者的購買慾望,從而促進金鄉軍和大明的國民經濟的發展。

這一點,在初步建立了“金本位”的金融體系後,將會越來越明顯的體現出其優勢。而飛艇的研製,彌補了晏世輪商業模式上最後一個缺口,即運輸。長途運輸所帶來的成本、風險,是晏世輪所不願承擔的,或者說,承擔了之後會是血本無歸的局面,但是一旦從這個緯度開啟,晏世輪腦海中所購建的“商業帝國”模式,將會環環相扣的展現於是,這個,才是今天和荷蘭眾多俘虜談話時,所激發的最大靈感,和最大的收穫!

望著已經將二十多頁紙記得密密麻麻的晏世輪,所有人腦門上都起了層層密汗。晏大人之前不是沒有過如此瘋狂,只是這次記得東西太瘋狂了點兒。每次晏大人奮筆疾書後,都會讓無數的幕府官員、工匠,甚至是掃地大媽(情報人員)絞盡腦汁、痛哭流涕。沒辦法,為了金鄉軍,為了大明,豁出去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