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龍騰股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十九章 楚都有寶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八十九章 楚都有寶

第八十九章 楚都有寶

“荊州三寶上齊了,請大家趁熱品嚐!”張小山的美女同學昌琳熱情地招呼著來自郢州的客人們。

荊州百年老店聚珍園簡潔而又古韻尚存的餐廳內,陳振華和昌琳共同做東,招待老同學張小山一行。

碩大的旋轉餐桌上,聚珍園招牌菜“聚珍三寶”荊州魚糕、千張扣肉、八寶飯熱氣蒸騰,散發著誘人的香味,這三道特色菜餚也被稱為“荊州三寶”。

品嚐著吃魚不見魚、魚含肉味、肉有魚香、脆嫩爽滑的荊州魚糕,張小山不由回想起昨夜的夢境。他將自己如何夢遊楚都,如何幫助魚館老闆製作魚糕等等像講故事一樣講了一遍。

聽了張小山的講述,陳振華驚訝地說:“小山,真是太巧合了!你的夢和一個荊州民間傳說幾乎一模一樣。”

“是什麼民間傳說啊?”吳玫來了興趣。

“這個傳說是這樣的:戰國時期,楚都紀南城內有一酒肆專門經營各種淡水鮮魚。有一年夏天,店裡的活魚因缺氧死亡大半,店主捨不得丟棄,急中生智,把魚刺魚皮全部剔除,將魚肉剁成茸,摻進雞蛋,加了豆粉,又倒了酒拌勻,倒進蒸籠內抺平、蒸熟。恰巧楚王打獵歸來,路過此地聞其異香,便買了一些帶回宮,一嘗,連贊好吃,爾後魚糕便在當地流傳開來。因此菜源於楚都,後人亦稱之為‘楚糕’。”

陳振華簡要講述了“魚糕”的傳說後,進一步介紹道:“荊州魚糕在繼承傳統烹飪方法的基礎上,經過廚師不斷改進,用優質魚肉做糕,改用袋裝,已成為方便食品,使這一道楚鄉名菜更臻完美。此菜還曾榮獲第三屆全國烹飪大賽金獎。”

“哇,騰虎,你爸真厲害!穿越幾千年幫古人發明了魚糕!我要是有這個超能力就好了!”劉虎誇張地叫起來。

“憑你的本事,就是有能力穿越到古代也只有餓死的份!”劉勤不滿意兒子大呼小叫。

“誰說的小虎要是穿越了,說不定會重寫歷史呢?”看見劉虎不高興,吳玫接過了話頭。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我不好說,但張叔叔要是不匆匆忙忙穿回來,他向楚悼王獻上一計,說不定統一六國的就是楚國了!”看來,小劉虎還真是一個穿越迷。

陳振華笑道:“是啊,而且他連和楚悼王談的什麼都記不清了。不過這樣也好,免得歷史變來變去的。這件事我們先不說了,現在請大家嚐嚐千張扣肉。”

“這道菜我來介紹吧。”昌琳看大家說的熱鬧,也不甘寂寞。

“你的廚藝不錯,千張肉做的尤其好吃,這道菜理所當然你來講。”陳振華恰到好處地稱讚了一下昌琳。

昌琳也不客套,說道:“千張扣肉俗稱‘千張肉’,是荊州的傳統名菜之一。相傳,此菜是唐代宰相段文昌建立的,至今有一千多年歷史。段文昌酷愛烹調,其廚房稱‘煉珍堂’,自編菜譜五十卷,名《鄒平公食經》,在飲食上有一定研究。 唐穆宗年間,段文昌由長安回江陵省親,一日設宴待客,廚師做了許多菜。其中一道菜形如發梳,塊大肉肥,段文昌夾了一片一嘗,覺得膩口,味道不佳。飯後,段文昌問廚師此菜何名?廚師答曰,此菜為民間名菜‘梳子肉’,還請大人指點。段文昌當即讓廚師把梳子肉的原料換成五花肋條肉,並用黑豆豉加蔥姜等佐料墊底。廚師按主人建議備齊各種原輔料,段文昌挽袖操刀親自示範。幾經改進,確定了此菜的操作程序和口味。一月之後,段文昌舉行告別宴會。廚師如法烹製了新的‘梳子肉’,客人品嚐後,一致認為,肉質溶爛,味道鮮美,香味濃郁,油而不膩,問‘此菜何名’?段文昌見肉薄如紙,便順口答曰‘千張肉’。從此,‘千張肉’就在荊州流傳下來。這道菜也於一九九三年獲得第三屆全國烹飪大賽金牌。”

昌琳精彩的講述讓大家食指大動,份量十足的一盤“千張肉”很快被消滅乾淨。

張春桃肉吃的少,笑著說:“我餓了,先吃八寶飯了。”

“你先聽三弟的同學講講八寶飯的來歷和故事,吃起來會更香的。”楊滿倉總是不忘打趣老伴。

“邊吃邊講,邊吃邊講。”陳振華笑著說。他舀了滿滿一勺八寶飯給張春桃,不無自豪地介紹道:“八寶飯是荊州聚珍園的傳統招牌菜,風味獨特,聞名遐邇。說起八寶飯,其歷史更加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的周王朝。當時,周武王在八個賢臣謀士的幫助下,一舉消滅了殷商王朝。在隆重的慶典上,宮廚用八種珍品製成一種美饌入席,寓‘周八士火焚殷紂王’之意,這就是傳說中八寶飯的由來。八寶飯自周朝以來,一直作為宮廷的一種甜菜,不過烹調絕技只有御廚掌握。一九零零年八國聯軍進犯北京,慈禧倉皇逃命,清廷御廚肖岱流落到荊州,與滿族名廚關煥海兄弟合夥開設被譽為‘遼瀋無雙味,荊楚第一園’的聚珍園,專門經營滿漢及宮廷菜點。八寶飯因而在荊州‘安家落戶’,並為廣大人民所喜食。八寶飯晶瑩光潤,醇甜如蜜,回味芳香。品嚐過它的人,都稱讚其‘淺盞小勺細品嚐,餘韻悠長隔日香’。”

聽著荊州三寶的傳說故事,嘗著美味佳餚,大家都不由自主地飽餐了一頓,連吳玫都忘記了還要保持身材。

飯後,陳振華問道:“小山,你們打算什麼時候去調研上市公司呢?”

“最近我們還沒有投資計劃,這次就不去調研了。下午參觀完博物館就準備回去,如果以後要投資荊州的上市公司,會來調研的。”張小山已經和楊滿倉還有大牛商量過了,直接回答道。

“那也好,反正不遠,等你們有興趣投資時,隨時可以來。”陳振華表示理解。

昌琳聽說張小山們下午就要回去了,以請教的口吻對楊滿倉說:“楊大哥,我聽小山說你是證券投資成功人士,現在是名副其實的大戶,離開荊州前來一次傳經送寶吧。”

彼此已經熟悉了,楊滿倉也不故作謙虛,笑問道:“怎麼你也在炒股嗎?”

“我還沒有正式進入股市,只是現在工作比較清閒,家務事也不是很多,就想著搞一點投資。因為股票投資進入門檻低,我身邊炒股的人也不少,便想也去開個戶炒股。但我聽說股票也不是好炒的,搞得好能賺大錢,搞不好會虧大本。因此,我對股票投資市場感到非常茫然,也就一直下不了決心。今天聽我的老同學說他炒股兩年確實賺了錢,而且您更是透過炒股成了大戶,我就想向您請教一下炒股秘笈後,馬上去開戶投資。”昌琳說得很實在。

楊滿倉若有所思道:“說實話,在股票投資上,我也經歷過迷茫,也曾有過失敗,但自我的不斷反思告訴我,沒有不賺錢的投資,只有不成功的操作,要想穩健獲利,做到這樣幾點是很重要的。一是控制情緒。投資者必須心平氣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對於市場突如其來的變化,必須冷靜應對,否則將由於舉棋不定而錯失良機。入巿前最好能準備好應對各種可能性,這樣在遇到巿場突變時就不至於覺得太意外而手足無措甚至忙中出錯。二是從小額交易開始。對於初入市場的投資者而言,必須從小規模的交易起步,且選擇價格波動較為平穩的品種介入,逐步掌握交易規律並積累經驗。三是避免急功近利,交易中不應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投資者交易中不應根據自身主觀願望入市,成功的投資者一般將自身情緒與交易活動嚴格分開,以免市場大勢與個人意願相反而承受較重風險。四是隨時準備接受失敗。交易失敗在投資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投資者慢慢吸取教訓、積累經驗的重要途徑,投資者面對投資失敗,只有認真總結,才能逐漸提高投資能力,迴避風險,最終贏利。五是學會觀望,稍事休息。每天交易不僅增加投資錯誤機率,而且可能由於距離市場過近、交易過於頻繁而導致交易成本增加,觀望休息可以使投資者更加冷靜地分析判斷市場大勢發展方向。在投資者對市場行情走勢判斷缺乏足夠信心之際,就應該坐壁觀望,懂得忍耐和自制,以等待重新入市的時機。”

說到這裡,楊滿倉笑道:“這第五點也是我們這次不去調研上市公司的原因,因為我們對當前市場大勢發展方向沒有足夠的把握。還有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止盈止損。對這個問題,因為它最重要,我要多說一些。先說止盈:止盈說白了就是你的股票上漲了已經盈利了,應該出來了。但這個環節很多時候很多的投資者應該是很難做到的,這個又是為什麼呢?一是因為人的貪心,誰不想多賺一點呢?二是因為人的幻想,這只股票上漲的空間好像還有很大啊!因為你的貪心,你的幻想,結果沒有及時落袋為安,導致頻繁坐過山車,導致了本身屬於你的資金,最後裝進了別人的口袋。接下來再說止損,止損就是當股價跌到你能夠承受的最低價位時,斷然賣出,減少損失。有些人把止損也叫做‘割肉’,但是止損和割肉也是有區別的,相對來說選擇止損的投資者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操作策略,會選擇在適當的點位及時賣掉股票,虧損可以降到最低;而選擇割肉的投資者一般來說都是比較盲目的,沒有操作策略,當股票已經嚴重虧損後才後悔沒有早賣,大多數會選擇在虧損比較嚴重的時候才賣掉股票,虧損幅度會比較大。

所以止損和止盈對炒股都非常的重要。如果你只想著賺錢的時候還要多賺一點,虧錢的時候還想著以後一定能漲上來,那麼你就是市場中的‘死多頭’和‘死空頭’,是很難賺到錢的。這樣的人就不太適合去炒股了,還不如去搞其他投資,因為股市風險那麼大,這樣的想法已經不適合炒股了。止損按照合適的科學角度來講,不超過5%是一個可控範圍,止盈一般不超過30%。那麼止損和止盈到底有多重要,箇中滋味只有個中人才會真正明白。總之,錢畢竟是自己的,掙錢不容易,不要把辛苦掙來的錢糊里糊塗投進股市。”

楊滿倉說完後,大牛補充道:“我們大哥說的確實是經驗之談,但說來容易做來難啊,也就是小山說過的,知行合一不容易。要解決這個知行合一的問題,我認為進入股市,首先要具備一顆平常心。多數開始賺錢、後來虧損的投資者,往往是因為自身沒有平常心,或者面對金錢失去了平常心。而那些能做到長期穩定獲利的投資者,則往往練就了一顆平常心,並能在金錢面前保持這種平常心。控制情緒需要平常心,不急功近利需要平常心,耐心觀望待機需要平常心,學會止盈止損需要平常心,坦然面對失敗尤其需要平常心。保持平常心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且在一個短時間內保持平常心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投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重要的是持久保持平常心。”

楊滿倉和大牛談論著股市投資心得,有人聽得聚精會神,有人顯得坐立不安。

張春桃提醒道:“好了,該去博物館了,孩子們都坐不住了。”

荊州城西門開元觀,佔地70畝的荊州博物館掩映在綠樹叢中。

荊州博物館一名肖姓副研究員和陳振華是朋友,他受邀為來自郢州的客人進行講解。這是一位才華橫溢而又熱情洋溢的中年人,我們就稱他研究員吧。

“荊州,上古九州之一。在這一方遼闊的紅色沃土上生生不息的,是楚人的先民。他們以‘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艱苦創業,在荊棘叢生、水澤遍佈之地開創出了一片令世人豔羨的美麗家園。

公元前7世紀,楚文王將楚國的國都遷到位於荊州腹地的郢都,從此,開始了‘楚’這個南方最大的諸侯國長達400多年的昌盛史——楚文王在這裡坐擁江漢,‘杯酒定兩國’,娶了真正傾國的‘桃花夫人’美人媯;楚成王在這裡擎起鳳凰大旗,談笑間盡退中原‘八國聯軍’的屢次尋釁;楚莊王在這裡‘一鳴驚人’、‘問鼎中原’,為華夏留下了諸多成語;楚威王在這裡振翅起飛、翱翔楚天,橫掃長江中下游、直達上海,神州半壁江山盡歸楚,成就了東周第一大諸侯國的曠世輝煌……

荊州,也是楚文化的發源地。它上承中原,下納蠻夷,在燦爛的華夏文明中獨放異彩,其影響之廣,幾乎難有其他區域文化能出其右,荊州博物館可說是這部煌煌楚文化的縮影。它超過十三萬件的文物館藏,記錄下了以鳳凰為圖騰的楚文化的雪泥鴻爪,請大家隨著我的腳步,共同走進那段輝煌遠久的歷史。”

研究員出口果然不凡,一下子就把眾人深深吸引住了。下面就讓我們跟隨研究員走進荊博,一探究竟吧。

荊州博物館古色古香的展廳中,設有一個專門的展廳用來陳列以越王劍為代表的楚文化中的青銅器文物。這些歷經歲月的洗禮而依然寒光閃爍的越王寶劍,見證了兩千多年前古楚國兵吞四方的強大實力。

說起越王劍,不得不提及湖北省博物館所藏的一件絕世寶貝——“越王勾踐劍”,它雖一經出土就離開了荊州,但卻與荊州博物館的館藏之寶——“越王劍”系列有著深深的淵源。

據當時主持發掘的考古隊長譚維四回憶,1965年出土這件中國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兵刃的地方,乃是荊州江陵縣望山1號楚墓。當他們在墓主人骨架的左側發現這柄裝在黑色漆木劍盒內的青銅劍時,剛開始並未覺得有什麼特別之處,可是當劍從劍鞘中拔出來的那一瞬間,所有人都驚呆了:只見它寒光閃閃,鋒利異常,劍身佈滿美麗的黑色菱形花紋。試之以紙,20餘層一劃而破,在地下深藏了兩千餘年,依然能“吹毛斷發”。

戰國時代,以步騎戰為主,劍是主要兵器,青銅劍因而大量生產。當時,南方各國以吳越的鑄劍技術最高,越王之劍代表了鑄劍的最高水準,但是兩千多年後,這些越王之劍卻在楚地荊州大量出土。

繼“越王勾踐劍”之後,荊州江陵藤店1號楚墓又出土了“越王州勾劍”。與“越王勾踐劍”類似,劍身光亮而不鏽蝕,劍身上都有雙勾鳥篆浮雕銘文。“州勾劍”的銘文釋文是:“越王州勾自作用劍”,表明了劍主人的身份,乃是越王勾踐之後的第四代越王,此劍出自楚墓,很可能是楚滅越後流入楚地的。專家在研究“越王勾踐劍”在荊州出土的原因時,則提出“嫁妝說”和“戰利品說”等。“越王州勾劍”最終沒有離開家鄉,出土後就留在了荊州博物館。

另外還有數柄藏於荊州博物館的越王劍也享譽四方。如出土於江陵張家山楚墓的“越王盲姑劍”;出土於故楚郢都北郊的“越王鹿郢劍”等,其中勾踐之子所用的“越王鹿郢劍”和“越王勾踐劍”並稱“越劍雙絕”。

荊州博物館還有全國唯一一個古代漆器專題陳列展廳。漆器是我國的特色產品之一,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早在七千多年前的原始社會就已開始使用漆,而漆器的製作工藝起源發展於我國商代,長期以來,它以其耐酸鹼、耐高溫、抗腐蝕、防潮溼等效能而備受人們的喜愛。荊州博物館發掘出土戰國、秦漢漆器逾萬件,是全國收藏古代漆器最多的博物館。古代漆器,品種繁多,就胎質而言,有木質、陶胎和麻胎三種。從用途講,有多種飲食器具,如各種盛酒器具;有娛樂器材如琴瑟;有兵器如木質盾牌;還有避邪之物如鎮墓獸等等。這些古代漆器在地下歷經2000多年完好儲存下來,實屬難得。尤為珍貴的是陳列展出的200餘件古代漆器造型別緻生動,構圖精巧明快,色彩亮麗如新,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難得的寶中之寶。譬如大家現在所看到的這一座虎座鳳架鼓,它是戰國時期楚國的重要樂器種類。兩隻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臥虎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隻長腿昂首、引吭高歌的鳴鳳,背向而立的鳴鳳中間,一面大鼓用紅繩帶懸於鳳冠之上。全器造型逼真,彩繪絢麗輝煌,既是鼓樂,也是藝術佳作。值得指出的是,在這一鳳與虎的組合形象中,鳳高大軒昂,傲視蒼穹,虎卻矮小瑟縮趴伏於地,反映了楚人崇鳳賤虎、嚮往安祥的意識和征服猛獸、不畏*的精神。

參觀完青銅器和漆器,研究員又帶眾人來到楚漢絲織品展館。這個館內陳列了1982年在荊州馬山磚瓦廠出土的一大批戰國中晚期的絲織繡花珍品,使距今2300年左右人們的華美穿著再現於我們面前。其年代之早,數量之多,花樣之新穎,儲存之完好,均為我國考古史上所罕見,為以往發掘的同類古墓所未有,被譽為我國古代的“絲綢寶庫”。從圖案上看,不僅有素潔大方的幾何紋,也有結構復雜的人物花卉,其表現手法既有刺繡,也有提花。絲綢的品類有絹、紗、羅、綿、綢、絛等,顏色多達10餘種,並巧妙的運用了滌飾、練染等工藝技術。不僅如此,這個絲綢寶庫的刺繡成衣,通幅圖案的多彩織綿,緯線起針的滌帶,在迄今發現的戰國絲綢中均屬首見。

一件絹底繡花綿衾吸引了幾位愛美的女性。衾是什麼呢?原來衾就是古人睡覺時蓋的被子。它的長、寬均為19米,設計十分科學,正上方有一凹口,凹口容頸,兩側裹肩,睡覺時肩膀不外露,因而不易著涼;而且頭和腳分得很清楚,既衛生又實用。繡衾的花紋也很引人注目,對龍對鳳,左右排列,並間以花草相連。這對頭上長角的龍,一腳站立,一腳平伸,狀若舞蹈,生動傳神;這對身體捲曲的龍,張牙舞爪,氣勢威猛,咄咄逼人;而這對頸項彎曲的鳳鳥,正展開雙翅,高卷尾羽,形態十分優雅;這對展翅的鳳鳥,相對而立,各自回首後顧,情意纏綿。整幅畫面構圖簡練、線條流暢、造型生動、針法純熟,真不愧是繡品中的上乘之作。馬山1號墓出土的絲織物,樣樣是珍品,件件是國寶,早已引起眾多專家學者的濃厚興趣。著名考古學家夏鼐說:“馬山1號墓代表了楚文化的水平”。文學家、考古學家沈從文先生留言:“這是我平生所見到的最壯觀的文物之一”。

荊州博物館還有“西漢古屍”等展廳,由於時間關係和有的女同胞不太喜歡等原因,這次就沒有安排參觀。研究員說:“雖然有點遺憾,但留待下次也好。”